乾隆對統兵將帥往往給予有功者大力獎勵,而給予有過者的處罰也極其嚴厲。在這種重賞擢拔政策下,乾隆時期湧現出一批作戰勇猛、浴血殺敵的將領,取得了一係列戰爭的勝利。

乾隆二十二年(1757),甘州守備高天喜與參軍邁斯漢一起對付噶爾丹部的軍隊。在這場戰爭中,由於邁斯漢指揮不當,導致部下將軍兆惠被困。就在這時,高天喜冒著大雪,獨自前住營救,邁斯漢不僅不派一兵一卒,還萬般阻撓。事後,邁斯漢被革職,而高天喜則得到乾隆的破格提升,短短一年之內就升職為西寧總兵。

在平定川邊大小金川的戰役中,總督張廣泗卒三萬清軍在近兩年時間裏僅攻下五十餘莊,進展遲緩,且死傷慘重。為改善戰績,乾隆加派大學士訥親為經略,至川指揮作戰。張廣泗卻與訥親鬧矛盾,各持己見。進攻四月有餘,損兵折將,依然毫無進展。因此乾隆將張廣泗、訥親撤職誅殺,以示軍威。

此次統兵將帥出征不能努力作戰,故意拖延,教訓慘痛,為此乾隆於十三年(1748)針對將帥貽誤軍機的問題,特意研究討論增以下三條軍律:

一、統兵將帥苟圖安逸,故意遷延不將實在情形具奏,以致貽誤軍機者,斬立決。

二、將帥因私憤推諉牽製,以致貽誤軍機者,擬斬立決。

三、身為主帥,不能克敵,傳布流言蠱惑眾心,借以傾陷他人貽誤軍機者,擬斬立決。

這三條針對將帥的軍律製定後,乾隆對那些再敢不努力作戰的將領,堅決嚴懲不貸。乾隆一朝嚴懲的敗將還有:回部之役,誅殺將軍雅可哈善、參讚哈寧阿、都統順德納、提督馬得勝;烏什之役,誅殺參讚納世通、辦事大臣卡塔海;緬甸之役,誅殺大學士經略楊應琚、提督李時升、參讚額爾登額;蘭州之役,誅殺總督勒爾謹、布政使王延讚、王亶望等。經過屢次懲戒,“眾皆悚懼,每遇戰伐,無不致命疆場,罔敢懷敬安之念也”。

乾隆的賞固信、罰亦嚴的馭將政策起到了勵將奮進的作用。乾隆一朝武功極盛,大的戰役有十次,均獲勝利。這十次戰役清軍之所以獲全勝,與乾隆實施信賞嚴罰的馭將政策有著直接的關係。每次戰役他均親自遴選將帥,批答奏章,每克一城,都要舉行盛大儀式,祭告宗廟,重賞有功的將士,破格拔擢將士,並在紫禁城建紫光閣,將戰役中有大功之臣繪於其上,為其賦詩立傳,極盡渲染之能事,以勵將帥奮進之心。乾隆賞固信、罰亦嚴,如此貫徹,確能勵將奮進。難怪為此誌得意滿,誇耀“十全武功”,自謂“十全老人”了。

作為領導者,要及時獎賞下屬,以鼓勵他們奮發進取。同時,對那些懈怠者,也要敢於懲罰,從而調動整個團隊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