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他一生征戰,最終一統天下,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元朝,是蒙古民族光輝曆史的締造者。在他建國治政、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很多英才被他相中,不計出身、不看資曆、唯才是用的思想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他把18歲的安童任命為丞相就是一個例證。

安童是元初“開國四傑”之首蒙古名將木華黎的四世孫,因其父親霸突魯追隨忽必烈攻城有功,在元朝建國後,他13歲就被“召入長宿衛,位百僚之上”。但安童一點兒也不願意倚仗著祖輩的功勞的蔭庇,而是樹立大誌,勤奮學習。每次退朝的時候總向朝中老臣請教問題,避開那些無所事事的同齡人。

中統四年(1263),同忽必烈爭奪汗位的阿裏不哥因軍心渙散,糧草也無以為繼而無法再戰,被迫結束了長達五年的汗位之爭。在如何處置跟隨阿裏不哥的手下人時,因安童在旁邊,忽必烈就隨口問安童:“我想把他們都殺了,以絕後患,你以為如何?”

安童回答說:“人各為其主,他們跟隨阿裏不哥也是身不由己,這是當初的選擇決定的。陛下您建立大業不久,正是用人之際,要是因為一己之憤而殺了這些人,傳出去,一方麵那些有才華、有能力的人不敢前來,另一方麵也給那些尚未歸附的人傳遞了一個不好的信號。”

忽必烈一下子愣住了,沒想到一個16歲的少年竟然說出這樣有見識的話來,驚訝地說:“你年紀輕輕,從哪裏知道的這些道理?我正是這麽想的!”

從此,忽必烈對安童就更加另眼相待了。

至元二年(1265),忽必烈看安童處世練達、辦事果斷、為人穩重,就封他為光祿大夫、中書右丞相,食邑增加到四千戶,這在同朝的官員裏麵,算是很少見的。

18歲的安童卻不肯接受,他說:“現在全國雖然已經安定了三方,但江南還尚未歸附,我這麽年輕就被委任以這麽大的重任,恐怕四方會因此而輕視朝廷,覺得我朝無人,不太妥當。”

忽必烈聽後深受感動,想了一下堅決地說:“這是我深思熟慮後的決定,不需要再考慮了。你不要再推辭了。”於是,18歲的安童就成了大元朝的中書右丞相。

至元五年(1339),中書平章政事阿合馬等人想架空安童,於是就密議成立尚書省,先向忽必烈奏請把安童升職為太師,位居三公之位。忽必烈就把這件事交給大臣們討論。大臣商挺極力反對,他說:“安童是咱們大元國的柱石,如果位列三公之上,就是給了他一個虛名而剝奪了他的實權,實在是不能做。”忽必烈最終同意了商挺的意見,維護了安童的地位。

用一個18歲的年輕人為丞相,這在大一統的王朝中,甚至直至今日也是絕無僅有的。忽必烈卻拋開年齡、官階、門第、資格,隻從實際的才能出發,隻要他認為安童有丞相之能,就大膽錄用,破格提拔,“得一人而天下興”,為自己的江山社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