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赤壁遭到失敗之後,回到南郡,仰天大哭,並說:“我這是在哭郭奉孝啊,假如奉孝在我身邊,決不會使我遭受這麽大的損失。”他的潛意識是痛定思痛,由戰場上的失敗,想到自己的年輕助手。
俗話說:“瓦罐常在井上破,將軍難免陣中亡”,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死去的人多了,為什麽曹操唯獨對郭嘉的死這麽悲痛呢?因為郭嘉是個難得的人才。
郭嘉自從在荀彧的推薦下進了曹營,為曹操擒拿呂布,算計孫策,消滅袁紹,平定北方出盡了奇謀高招。曹操曾經稱讚他說:“奉孝自從跟隨我征戰以來,已有十一年,每次戰役,都能給我出一個絕妙的計謀,而且善於臨敵應變。平定天下,實屬他的功勞最高。”因此曹操把他當做接班人來培養,本來指望他“最年輕有為,魏國以後要靠他了”,不料,郭嘉竟是那樣命短,不早不晚,偏偏在赤壁決戰的前一年夭折了。他死時才三十七歲。像他這樣既年輕又成熟的大智囊人物,當時在曹營為數極少。建非常之功,待非常之人。再得到或培養出這樣的人才,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曹操想到這裏,能不傷心悲痛嗎?悲傷過後便是憂愁。憂愁的是拔尖人才太少,事業難以為繼。曹操兵敗赤壁的那一年,已經五十三歲了,荀彧、荀攸等重要謀臣,也進入了老年之列。其他的人倒是不少,但都不夠出類拔萃。相比之下,孫權、劉備兩家,雖然人馬不多,但尖子人才不少,如魯肅、周瑜、龐統、諸葛亮等,真是一個賽一個。當時,除魯肅、周瑜超過三十歲外,諸葛亮才二十七歲。東吳的統帥孫權,比諸葛亮還小一歲。那魯肅原本是袁術的人,離曹營很近,可自己偏偏沒有發現,讓周瑜搶去了;對那周瑜,自己倒是派蔣幹去遊說了,碰的是一鼻子灰;那諸葛亮,原本是平民百姓,沒有一官半職,硬是讓劉備慧眼識出,拉過去了;那孫權呢,英姿勃勃比自己的兒子還強,光歎“生子當如孫仲謀”有什麽用?思前想後,曹操的頭腦清醒了,但是也沉重了,他充分認識到,自己已年過半百,經過此次的失敗,今後要取勝這幫虎虎有生氣的年輕人機會很少了。依靠已有的那些文臣武將,能打敗袁紹,平定北方,對江南究竟怎麽辦呢?退一步想,如果江南打不下,自己死後江北就能保住嗎?真是愁人啊!於是悲愁交加,這才使曹操放聲哭起來。曹操的哭,既有惜聲,又有憂聲,與其說哭郭嘉,倒不如說哭事業更準確些。因此,曹操的哭聲裏透出的是這位政治家建大業求大賢的由衷之情,與那種兒女情長的悲悲切切是不一樣的。
哭,自然解決不了問題,選拔優秀人才還是要做實實在在的工作。於是曹操下決心公布《求賢令》,在令中特別強調了“唯才是舉”,號召大家要多多推舉像西周的薑子牙、西漢的陳平那樣的非常人物。曹操的“唯才是舉”命令之所以公布在赤壁慘敗之後,實非偶然,是他越受大挫越感到人才對事業重要的必然反映。
曹操可能不會想到,他自己一方的郭嘉三十七歲做了古,而敵方的那些拔尖人才也相繼一個個過早地歸了天。周瑜、龐統隻活了三十五歲;魯肅剛剛闖過四十五周年;諸葛亮也不過五十三歲。自古英才多薄命,真是可惜可悲可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