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皇權的集中可謂空前。趙匡胤把中央和地方的軍、政、財、司法等權力收歸中央,還在君、相鬥爭中廢除了自古相傳的宰相坐而論道的權利,更抬高了皇帝的至尊地位。但是,趙匡胤也發現,權收得越緊,皇帝就越累,下邊的人卻越閑,而且效果並不是很理想。因此,趙匡胤也適當地授予臣下一部分權力,以求權責分明。
建國之初,趙匡胤讓趙普在很長一段時間獨掌相權。趙普這個人的確有專權的毛病,但在總體上,他能夠做到公忠體國,不計個人安危。因此,趙匡胤也有意劃清君權和相權的界限,不過多侵犯相權,尊重宰相的意見。
有一次,趙普想安排一個人在某一職位上,可是趙匡胤卻不信任這個人,不同意趙普的安排。在第一次的請求未獲批準之後,第二天趙普再次向趙匡胤提出此事,請求批準,趙匡胤依然不同意。令人驚訝的是,趙普居然在第三天,再次提出了這件事,向趙匡胤奏請,這次連一向寬宏大量的趙匡胤也忍不住了,非常憤怒,把趙普的奏章撕破扔在地下,不再理會他。而趙普卻顏色自若,徐徐俯身拾起奏章告退,回家之後將已經撕破的奏章補綴好,第四天依然向他奏請此事,趙匡胤這時才覺得趙普之所以力薦此人,一定是可用之才,終於同意了趙普的方案。後來發現,這個人果然是個賢才。
還有一次,一位立功者按規定應當升官,但趙匡胤一向不喜歡這個人,就不予批準。趙普卻不放棄,屢次請求批準。
趙匡胤發怒道:“我就不給他遷升,你能怎麽樣?”
趙普平靜而嚴肅地說:“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曆來如此。何況,刑和賞不是陛下您一人專有的,怎麽能以個人的喜怒好惡來決定呢?”
趙匡胤聽不進去,轉身走了,趙普就跟在後麵。趙匡胤進宮,趙普就站在宮門外。最後,趙匡胤還是同意了趙普的意見,讓那人升官。
如果說在朝內,皇帝和宰相的權力有交集,皇帝不願意過多授權給宰相,那在前線,就不得不把戰爭指揮權授予將領,即“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否則,皇帝遙控戰局,少有不失敗的。但軍權又是皇帝最不放心也最不願意放出去的,在這個問題上,趙匡胤還是比較清醒的。
征蜀戰役結束後,由於前方將領約束不嚴,造成宋軍殺降三千人的事件,影響惡劣。趙匡胤為此勃然大怒,胡亂殺人之風一起,將嚴重影響他下一步和平兼並的工作。在調查工作結束後,趙匡胤集合所有將領,責問他們的罪行,唯獨讓大將曹彬先退席,說這裏沒有你的事,但曹彬沒有退席,還叩頭認罪,說臣也參與了合議,應接受懲處。趙匡胤給了他一個麵子,暫時原諒了諸將。
不久,趙匡胤派曹彬和潘美為征伐江南的統帥。趙匡胤特別召見曹彬,要求絕不能再出現征蜀時的殺降事情。
曹彬拿出自己當時反對殺戮的文件。趙匡胤奇怪地問:“既然如此,你當時為什麽不說清楚?”
曹彬回答:“臣和諸將一同被委任,如果諸將獲罪,臣獨清白,並不穩妥,因此願意一同認罪。”這不但表明了他重視團體責任,同時也委婉地說明了在委派任務時,隻有權責分明才能有效阻止前線的屠殺。
曹彬借此給趙匡胤上了一堂“授權技巧”的教育課。
隔日的廷議上,趙匡胤正式派遣曹彬及潘美為正副統帥征伐江南,曹彬表示自己能力有限,可能無法完成任務。但身為副帥的潘美,卻積極表示自己對征伐江南的信心及意見。
於是趙匡胤正色向曹彬說:“所謂大將者,在於能斬越級自作主張的副將而已。”隻一句話,把旁邊的潘美嚇得冷汗直冒,不敢抬頭正視趙匡胤。
利用這個簡單的廷議,趙匡胤在征江南事件上,已對統帥的職責作了完整的授權,會更加有利於其管理。
凡是能夠大膽放手的人,就一定能夠在管人方麵做得嚴謹周密。趙匡胤認為,管人者多熱心於抓權攬權,對權力是多多益善。但大權歸於一人之後又出現了新的問題: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什麽都管到,在權力出現真空的地帶時,怎麽辦?答案自然是:該放手時還得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