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葛亮避世於隆中被人稱為“臥龍”,後感動於劉備“三顧茅廬”的真誠而出山為其效力;他的哥哥諸葛瑾,則避亂江東,偶遇孫權的妹婿弘谘,後者歎於他的才華而將之推薦給孫權,受到重用。諸葛瑾精通政經、熟悉軍略,為人又胸懷寬廣、溫厚誠信,深得孫權的信賴,他初為長史,後為南郡太守。孫權稱帝後,他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由於吳與蜀是敵對關係,為蜀國效力的諸葛亮是諸葛瑾的親弟弟,諸葛瑾在吳國的待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他們在民間散播謠言,說諸葛瑾明保孫吳,暗通劉備,是他弟弟諸葛亮派來的奸細。一時之間滿城風雨,朝中大臣議論紛紛,時有懷疑之聲傳出。深知諸葛瑾為人的陸遜為朝中的這種風氣頗為不安,他當即上表保奏,聲明諸葛瑾心胸坦**,忠心事吳,根本沒有謠言中所說那樣不堪,懇請孫權不要聽信讒言,對朝中重臣有疑慮。
孫權看後,很是感動。他回陸遜說:“子瑜(諸葛瑾)跟我不是一年兩年了,我們多年共事,情同手足,他的為人我十分了解。不合道義的事他從不做,不合道義的話他從不說。當年劉備派諸葛亮來咱們東吳的時候,我曾動過心思,就勸他說,為什麽不利用自己是兄長的身份,趁機把諸葛亮留下來為我所用,然後我再修書一封告訴劉備,想劉備也不會不答應。
“可當時子瑜一口就拒絕了我,他說,他的弟弟諸葛亮既然已經歸了劉備,就應該效忠於劉備;他既然已經為我所用,就應該效忠於我。君臣之分,道義所屬,無論從哪個角度上來看,都不能三心二意。他的弟弟是不會留在東吳的,就如同他不會到蜀漢去一樣。
“我們君臣之間的這番對話,足以說明他是個什麽樣的人了,又怎麽會出現民間流傳的暗通敵國之事呢?子瑜是不會背叛我的,我也不會辜負子瑜。你提到的這些奏章我都看過了,我看完就讓人當場封起來交給子瑜了,我寫了一封親筆信給子瑜表明了我的立場,他很快就回了我,在回信中他對天下君臣大節的論述讓我深受感動。可以這麽說,我和子瑜真的是情投意合,又相知有素的朋友,絕非外麵那些流言蜚語所能挑撥得了的。我知道你和他是好朋友,也是對我一片真情實意。我會把你的奏表封好,交給子瑜去看,也好讓他知道你的一片良苦用心。”
孫權重用身份特殊的諸葛瑾,不可避免地會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讒言,由於君臣之間的無礙溝通和彼此信任,成功化解了一場悲劇的發生。作為一個領導者,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聽到讒言就對其下屬不予信任,朝令夕改,隻會敗壞了自己的事業,導致身敗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