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當政時,聽說擔任豫州刺史的狄仁傑博學多才,而且辦事公正、執法嚴明,當地百姓對其交口稱讚,於是便將他調到京城擔任宰相之職。

有一天,武則天召見狄仁傑,問他說:“雖然你在豫州當刺史時得到百姓愛戴,名聲在外,但也有人跟我說你的壞話。你想不想知道是誰呢?”

狄仁傑回答道:“被別人在背後說不是,若我真有錯誤,我會去改正;若陛下查清不是我的過錯,那是我的幸運呀!至於在背後說我壞話的人是誰,我並不想知道。”

聽了這番話,武則天被其寬容深深打動,對他也更加賞識。

後來酷吏來俊臣得勢之時,誣陷狄仁傑謀反,並將其打入大獄之中。為了逼迫狄仁傑招供認罪,來俊臣誘騙他說:“隻要你肯招認,我就會免你死罪。”

狄仁傑坦然回應道:“現在周朝剛剛建立,很多事都要從頭來過,我是前朝舊臣,殺了我也沒話說,要認便認就是。”

有個官員偷偷跟狄仁傑說:“隻要你供出同夥來,不但可以免去死罪還會有更多好處。”

聽到此話,狄仁傑氣極了,厲聲斥責道:“蒼天在上,人做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這樣的事情我狄仁傑可幹不出來!”一邊拿頭猛撞牢籠直撞得血流滿麵,那官員見此情形嚇得不行,趕緊把他拉住了。

來俊臣依逼供的材料隨便定了狄仁傑的案,也放鬆了對他的監管。一天,趁獄卒不注意,狄仁傑偷偷從扯破的被子上撕下一幅碎帛,在上麵寫了申訴狀並縫在棉衣裏藏好。

當時,已經開春。等家裏人前來探監,狄仁傑對典獄官說:“天氣已經變暖和,用不著穿棉衣了,請讓我家人拿回去吧!”

典獄官毫無懷疑地允許了他的請求。狄仁傑的兒子回家拆開棉衣,發現了父親藏於其中的申訴狀,於是請人交給了武則天。

看完申訴狀,武則天便下令釋放了狄仁傑,並召見他說:“你既然說自己沒有謀反,又為什麽要違心認罪呢?”

狄仁傑說:“我要是不招認的話,隻會在大獄裏被人打死。”

就這樣,武則天免了狄仁傑死罪,降職到外地當縣令去了。直到來俊臣倒台被殺後,狄仁傑才官複原職重任宰相。

狄仁傑被提拔當宰相前,朝中有個叫婁師德的將軍聽說他的才幹,就曾向武則天大力舉薦他。可是狄仁傑並不知情,覺得此人隻是一介武夫,沒怎麽在意。

一天,武則天故意試探狄仁傑道:“你覺得婁師德這個人怎麽樣呢?”

狄仁傑說:“婁師德將軍一向忠於職守,做得還不錯。其他方麵的才能我就不太了解了。”

武則天說:“那婁師德是不是個識才之人呢?”

狄仁傑說:“我跟婁將軍曾經共事過一段時間,倒是不知道他有識才的眼光呢!”

武則天笑道:“要不是婁師德竭力推薦,我還不知道你這個人才呢!”

狄仁傑這才知道,原來因婁師德的舉薦,自己才得到做宰相的機會,婁師德為人之厚道是自己比不上的呀!從此,他也常常留意有才幹的人,一有機會就向武則天推薦。

一天,武則天跟狄仁傑說:“我想找一個能當宰相的人才,你覺得誰可以勝任?”

狄仁傑向她推薦了一個荊州的地方官員張柬之,此人學識了得、辦事幹練,雖然年紀大了點,卻是個當宰相的絕佳人選。武則天聽取了狄仁傑的意見,於是提拔了張柬之擔任洛州司馬之職。此後幾天,武則天又讓狄仁傑推薦個宰相之才。

狄仁傑說:“上次推薦的張柬之正是可用之才,陛下為什麽不用呢?”

武則天說:“我已經讓他擔任洛州司馬了呀。”

狄仁傑說:“我向陛下推薦的人才確是宰相之選,不僅僅是司馬之選啊。”

因為狄仁傑的舉薦,張柬之被武則天提拔為侍郎,繼而又成為宰相。

就這樣,狄仁傑陸續推薦了幾十個張柬之那樣的人才,均是一代名臣。這些大臣都將狄仁傑看做他們的老師,很是恭敬。

有人對狄仁傑感慨道:“這麽多有用的人才,幾乎都出自狄公您的門下呀!”

狄仁傑謙虛地說:“我隻是為國家推薦人才,讓他們人盡其才罷了。”

武則天視狄仁傑為“國老”,十分敬重,對他多次告老還鄉的請求,都沒有準許。直至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還常常緬懷歎息不已。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狄仁傑胸懷寬廣,善於發現人才、用好人才,這值得今天的每一個領導者學習。領導者要善於包容、吸納、凝聚各種各樣的人才,隻有這樣,以大局為重、不存私心、選賢任能,才可成就一番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