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自從曹操殺了董卓、滅了呂布,從此聲威大震,成了炙手可熱的大丞相。曹操帳下的文士如孔融、郭嘉、荀彧、程昱,武將如夏侯惇、曹仁、張遼、許褚,都是賢能之士。曹操正待平定中原,統一天下。忽然傳來消息:坐鎮河北的袁紹興師討伐,一場惡戰勢不可免。
聲討曹操的檄文,貼滿許昌的大街小巷,曹營的將官,也都十分煩躁,再看曹操,卻是連日裏閉門不出。這天時近中午,許褚、張遼兩位將軍,來到相府,求見丞相。門官擋駕,說:“丞相患頭風病,眩暈不止,不能會客……”許褚急得直跺腳。張遼說:“可否讓我們進去探望一下病情?”
門官隻是搖頭,連聲說道:“丞相要怪罪的!”
這時候,裏麵的侍從出來傳話:“丞相請客人內堂敘話!”
曹操的病不是裝的,他臉色發暗,眼睛難以睜開。一見許褚、張遼便問:“袁紹興兵,你們是如何知道的?”
許褚從袍襟裏掏出檄文,說:“街上到處貼滿了這種東西!”曹操正待接過,張遼攔著說:“這篇檄文,言語刻毒,辱罵丞相,丞相還是不要看了。”
曹操苦笑道:“袁紹興兵我都不生氣,還怕挨罵嗎?”說著,接過檄文就看。這篇檄文,乃是袁紹帳下記室陳琳所作。文字犀利,言語逼人,曆數曹操的出身經曆,羅織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種種罪名。曹操讀了一遍後,冷汗湧出,頓時一身輕鬆,病也沒了,不覺嗬嗬地笑起來。
曹操說:“這個陳琳,撰文罵我,卻醫好了我的頭風,真要謝謝他!”
許褚、張遼向曹操請示禦敵之策,曹操並沒有給出正麵的回答。這時候,侍從來報,說:“袁紹的謀士許攸來訪。”曹操送走許褚、張遼,迎進許攸。許攸人在中年,文人氣質,能言而不乏誠摯,敦厚而內含機敏。曹操以舊友故人的身份設酒款待,許攸卻不回避為袁紹做說客的使命。一番寒暄之後,話歸正題。曹操問:“老夫與袁紹交鋒,誰勝誰負,先生可有預見?”
許攸道:“依我看袁紹必勝。”
曹操沉著地笑笑,說:“願聞其詳。”
許攸說:“我主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擁有青、幽、並、冀四州的疆土,雄兵百萬;帳下有田豐、沮授、逄紀、審配等出謀劃策,顏良、文醜、張郃、高覽、淳於瓊等勇冠三軍。袁公振臂一呼,天下諸侯無不響應。而丞相你隻有許昌彈丸之地,兵力怕是不足十萬。論資望、實力,都比不上袁紹,若敢與之爭鋒,豈不是自取滅亡嗎?”聽許攸這番談論的時候,曹操不住地點頭,等他說完,曹操認真地發問:“那麽,依你之見呢?”
許攸道:“如果丞相肯聽我愚見,不如歸順袁紹,憑您的才幹,封侯不在話下。”
曹操大笑起來,笑得許攸有些尷尬。曹操說:“子遠(許攸的字)哪!老夫如果僅僅是為了個人的名位,倒是可以投降袁紹,無奈我身已許國,不能不為天下蒼生考慮。袁紹色厲內荏,好謀無斷。於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更非明主,我曹操怎麽會依附於他!”
許攸說:“袁曹交鋒,勢力懸殊,丞相不可過於自信。”
曹操鄭重地告訴許攸:“袁紹的致命傷在於縱容豪強大戶,欺壓小民百姓。豪強之間,爾虞我詐,民怨日深,禍患難平。我曹操勢力雖小,但主張壓製豪強,扶植小民。許昌一帶興修水利,推行屯田製度,深得民心。相信老百姓絕不會擁戴袁紹那樣的人來占據許昌的。誰勝誰負,你我拭目以待。”
這些話說得許攸有些動心:自己曾經為袁紹征糧籌款,那些豪強大戶如審配之流,縱容家人抗交糧稅,向小戶轉嫁負擔。袁紹得知也不以為怪;這次出使,見許昌一帶臣民富庶、市井繁華,也許曹操說得並不差。想到這兒,許攸感到勸降無效,隻得起身告辭。
“子遠,”曹操說,“我料定袁紹敗滅為期不遠,先生大才,為什麽不留下來和我共同成就一番大業呢?”
“不!”許攸搖頭說:“我跟隨袁紹已有多年,兩軍交鋒,我定要助他一臂之力。”
“哦,那麽請問怎樣助他?”曹操饒有興趣地問道。
“勸他壓製豪強。”許攸認真地回答。
曹操點點頭,卻又提醒他:“這麽做的話,你在袁紹那裏就無法立足了!”
“這……”許攸遲疑一下,又掩飾地說,“自有袁公做主。”
曹操命人取來良馬一騎、錦袍一襲,贈給許攸,親自送出府門,再三叮囑:“如果在袁紹軍中有不得意的地方,一定要來投靠我,到時自會誠心相待。”聽了曹操的話,許攸十分感謝,但輔佐袁紹的初衷不願改變,辭謝了曹操,上馬離開許昌。
許攸去後不久,袁紹派大將顏良為先鋒,率領精兵十萬,攻取白馬坡,曹操親自迎戰。當時,關羽正在曹營,應邀上陣,為曹操斬了顏良,曹軍出師獲捷。
隨後,曹操又在延津,用糧草、馬匹為誘餌,賺殺了袁紹的另一名大將文醜,力挫袁軍的鋒芒。
袁紹連傷兩員大將,十分氣惱。於是,袁紹親自點動十幾萬人馬,浩浩****渡過黃河,直逼曹軍駐地——官渡。隻見曹營寨門緊閉,旌旗飄揚,袁紹在馬上高呼,要曹操到陣前答話。
不一會兒,寨上敵樓站出一個人,氣度雍容,不矜不躁,正是丞相曹操。他拱手為禮,說:“袁公駕到,曹某失迎。在此等候多時了!”
袁紹卻是意在討伐,張口就罵。曹操說:“先施禮,後交鋒,這是我的規矩,仗嘛,有你打的,怎會讓你白來一趟呢?”於是,袁、曹兩軍擺開陣勢,大戰一場。袁軍兵多將廣,來勢凶猛;曹軍以一對十,暫居下風。
曹操堅守營寨,袁紹使人輪番攻打,未能攻破曹營。兩軍相持一月有餘。曹軍人力匱乏,糧草不濟。有人主張放棄官渡、退守許昌,但曹操卻另有遠謀:袁軍長途遠征,不能久持,再堅持一個月,形勢必然會發生變化。曹操一麵部署堅守營寨,一麵派人回許昌催糧。不巧,催糧的差官被值哨的袁軍捉住,押到許攸帳中。
許攸看了從俘虜身上搜出的書信,知道曹營缺糧的內情,覺得十分重要,於是帶了書信,來見主公袁紹。
袁紹無驚無喜,神色淡然地看看這封信,說:“我知道了。”
許攸忙問:“主公,曹營缺糧是個機會,我們打算怎麽辦呢?”
袁紹反問許攸:“依你之見,該當如何!”
許攸:“分兵攻打許昌。”
袁紹冷笑一聲說:“這是曹操的調虎離山計吧?”
許攸見袁紹這種神色,很是茫然……
袁紹說:“之前命你出使許昌,曹操贈你良馬、錦袍,可否有大事相托嗎?”
“……”許攸聽懂了袁紹的話外音,袁紹在說自己賣主求榮,替曹操散布假情報引他上鉤,許攸覺得自己受了奇恥大辱,跪下表白道:“貪賄叛主,非許攸所為,懇請主公詳查之後,公正處置。”
袁紹氣猶未消,指著許攸說:“我早就懷疑你了!近來我命審配去你家鄉征糧,你的子侄有意抗拒,審大夫已將他們下獄論罪。等我把你的事查清,再來懲治你!”
袁紹不由許攸申辯,便讓軍士把許攸轟出大帳。
許攸傷心地回到自己的營房,想著自己多年與袁紹共事的情景,又想起曹操對袁紹的評說,他恨自己不識人,才有今天的下場!憤怒之際,他拔出佩劍,對準自己的胸口……突然,一位親隨老軍卒繆誠闖進房來,他奪過佩劍,抱住許攸,說:“老爺為何要尋此短見?袁紹驕橫,不辨忠奸,自然不會有什麽好下場,曹公能禮賢下士,老爺就應該去投奔他,何必坐等災禍到來呢?”許攸沉吟片刻,便吩咐道:“備馬!”
在茫茫的夜色中,許攸騎著馬離開袁營,直奔曹操營寨而去,中途,他遇上袁軍的糧車,源源不斷地駛向烏巢糧庫,一條絕妙好計,在許攸心中生成……
由於許昌方麵沒有消息,曹操正悶坐在帳中,愁眉緊鎖,忽然聽說許攸來投,甚是歡喜,親自出迎。
“唉!”許攸長歎一聲,說:“當初我不聽丞相的勸告,落得家破人亡,如今單身來投,好生慚愧!”
曹操好言撫慰,又說:“子遠此來,必能助我破袁。”
許攸徑直問道:“軍糧還充足嗎?”
曹操一怔,答道:“夠一年之用。”
許攸笑笑,說:“我看未必吧?”
曹操改口說:“半年還是可以的。”
許攸站起身來,說:“告辭了!”
曹操攔住他,問道:“為何要走?”
“丞相,”許攸嚴肅地說,“我真心來投,還要為你獻計,你為什麽一再欺騙我呢?”
“子遠,”曹操解釋道,“軍中機密,勝負攸關,真不敢輕易說出,我們的軍糧,僅夠三個月用。”
聽了曹操的話,許攸笑了,他說:“聽人說孟德奸詐,今日一見,果然如此!”
隨即,曹操屏退左右侍從,附耳密告許攸:“糧已用盡了!你可有什麽救急妙策?”
許攸點點頭,也想捉弄對方一下,故意說道:“有人向袁紹獻計,說曹營糧草將盡,應分兵攻打許昌。”
“啊!”曹操大吃一驚,盯住許攸,思索片刻,忽然笑道:“此人這條毒計,袁紹未必采用,是吧?”
許攸不解地問:“您如何知道袁紹不用此計呢?”
曹操眯起眼睛,指點著說:“袁紹若是言聽計從,你也不會到這兒來了!”
說罷,二人大笑起來。
許攸說:“丞相無糧,袁紹卻有;距此僅四十裏的烏巢,便是袁軍屯糧之所,守將淳於瓊好酒貪杯,丞相及早差人扮作袁軍將士,潛入烏巢,燒掉袁紹軍糧,官渡一戰即可告捷。”
曹操聽罷,深施大禮向許攸道謝,說:“僅此一計,勝過雄兵數萬啊!”
接下來,曹操與許攸詳細安排了烏巢燒糧的行動計劃:次日黃昏,由曹操帶領張遼、許褚、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李典、徐晃、於禁及五千馬步軍士,打著袁軍旗號,束草負薪,向烏巢進發……半夜,火光四起,煙霧彌空,袁軍官兵哭號驚竄,曹軍將士呐喊追殺。
官渡之戰局勢陡轉……
這場戰爭,此時才定勝負:袁紹大軍或死或降,餘者四處逃散,袁紹隻帶八百多人渡河奔命;曹操大獲全勝,回許昌慶功。
曹操能夠廣納天下之賢才,以正義之道駕馭他們,因而無往不勝。他的這種舉措值得每一個領導者學習,一個領導者要想有進一步的發展,就需要有海納百川之誌,需要有容納他人的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