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出生時,目射金光,直衝鬥府,千裏眼、順風耳立即秉報玉帝。玉帝卻說:“下方之物,乃天地精華所生,不足為異。”阻止了神仙們去搞清楚這個異象,自己卻悄悄多了一個私下培養的對象。按孫悟空的宣稱,是玉帝不會用人,隻給他個“弼馬溫”小官,職責僅是在禦馬監養馬,所以他才反下天庭。弄得來我們現在形容官小,都愛用“弼馬溫”這個典故。

但,禦馬監真的隻是養馬的嗎?

2.1禦馬監的真相——內樞密院

其實這也說不上什麽隱藏真相,隻是大家沒注意而己。禦馬監在明代曆史上是一個真實存在的衙門,而且還很顯赫,在後宮二十四衙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司禮監。

後宮!難道我們的偶像孫悟空是太監?別急嘛,我也沒這麽說,我隻是為您介紹一下曆史上真實存在的禦馬監而己。

隋唐以來,中央政府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每部四司,共二十四司,所以明朝內宮設二十四衙與之呼應。二十四衙由十二監、四司、八局組成,十二監分別是司禮、內官、禦用、司設、禦馬、神宮、尚禦、尚寶、印綬、直殿、尚衣、都知,其後還有鍾鼓司、浣衣局等四司八局。二十四衙有很多職能都和外朝看似重疊,比如司禮監和翰林院都管文書、禦馬監和太仆寺都管車馬、尚寶監和尚寶司都管印綬、內官監和工部都管工程、尚膳監和光祿寺都管宴會,區別在於外朝是國家政府機構,內宮隻是皇帝的私家。

按《西遊記》表麵上的說法,禦馬監就是天庭喂養天馬的地方,“喂得馬肥,隻落得道聲‘好’字,如稍有些旭羸,還要見責;再十分傷損,還要罰贖問罪。”好像真就是養馬的,非常卑賤而且吃力不討好,所以孫悟空怒而辭官。明代禦馬監明麵上確也定位於馴養內宮禦馬之職,而且由於猴尿能夠驅趕馬身上的一些寄生蟲,所以禦馬監在馬廄裏養了一些猴子,稱作“避馬瘟”後來很多人以此戲稱禦馬監的小太監。《西遊記》中的“弼馬溫”顯然意指於此,看來沒亂寫啊!但如果真這樣理解,那司禮監就真隻是磨墨的,尚膳監就真隻是做飯的,浣衣局就真隻是洗衣服的,整個內宮都隻是一群家政服務員,那所謂“權閹”又是哪兒來的呢?顯然這些太監除了表麵上的家政工作,還常以皇帝私人代表身份參與國政,其中尤以司禮監和禦馬監權力最重,號稱對掌內廷文武大權,俗稱“內政事堂”和“內樞密院”。

明代行政體係沿襲唐宋,由東西兩府對掌文武大權。唐宋的最高議事機構稱政事堂,亦稱都堂,設於禁中。政事堂東是主管行政的中書門下,亦稱東府、政府,顯然這就是現代“政府”一詞的濫觴。西邊則是主管軍事的樞密院,亦稱西府、樞府。順便說一下,白虎代表西方,所以樞密院的辦公廳叫“白虎節堂”,就是豹子頭林衝誤闖的地方。政府和樞府長官合稱“兩府宰相”,平時在各自府中處理常務,凡軍國大事由皇帝召集,於政事堂合議,即為國家最高決策會議。

明承宋製,也分文武兩府。政府當然就是內閣了,幾位內閣大學士就是宰相,樞府則是五軍都督府(內閣下屬的兵部軍權也很大,互為製衡)。但這些都是國家公共管理機構,也就是所謂“外朝”,不是皇帝私房。所以明朝皇帝又用內朝私臣來擴充個人權力,其中宦官機構尤為重要,基本上是一個內宮衙門對口一個外朝衙門。其中,司禮監對口內閣,自是位高權重,號稱“內政事堂”,司禮監掌印太監甚至被稱作“內相”。禦馬監則對口五軍都督府和兵部,所以號稱“內樞密院”。

明末學者沈德符便說:“司禮今為十二監中第一署,其長與首揆對柄機要。禦馬監所掌乃禦廄兵符等項,與兵部相關。近日內臣用事稍關兵柄者,輒改禦馬銜以出,如督撫之兼司馬中丞。”意思是:司禮監當然是內宮第一署衙,其長官與外廷的首相共同掌管政要。禦馬監則掌管禦前禁衛和兵符,與兵部相關。近日太監被派出承擔一些稍微相關兵權的事務,都會給他掛一個禦馬監的職銜,就像朝廷派到地方上的總督、巡撫都要掛五軍都督府、都察院職銜一樣。也就是說,司禮監是收撿朱筆禦印的奴婢,代表皇帝本人去掌控政府;禦馬監則是收撿兵符印信的奴婢,代表皇帝本人去掌控軍隊。

您說,這個養馬的部門真的很卑賤嗎?皇上讓一個人掌管禦馬監是重用還是不惜才呢?

當然,我知道還有個更重要的問題:我們的偶像孫悟空是太監?恐怕我們得麵對這個現實,因為這確實是明朝文官寫的官場小說,他難道不知道禦馬監是太監衙門?我見過很多解讀《西遊記》的著作,堅持認為“禦馬監”完全是作者虛構出來的一個天庭部門,人間並無。其中不少人明明有不錯的史學功底,非常熟悉明代禦馬監的史實,但就是不願意和孫悟空扯上關係,甚至硬拉唐宋的太仆寺、群牧司等養馬的政府部門來解釋小說中的禦馬監,總之就是要竭力避開明朝曆史上真真實實的這三個字——禦馬監。

我理解他們的心情,但這確實是不客觀的態度,要想看懂《西遊記》,首先就要麵對一些現實。《西遊記》的主旨就是諷喻明朝皇帝扶植太監來平衡文官勢力的權謀,後麵太監還多,也不止猴哥一個。更好的消息是,我還說了孫悟空這個角色主要是對作者李春芳一生仕途打拚的心路寫照,李春芳可不是太監,是狀元宰相喲!主角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禦馬監小太監隻是其中一麵,不能片麵看待。不過首先我們還是來了解一下最直觀的這一麵。

2.2禦馬監掌管核心禦前禁衛

禦馬監最首要的職能是掌管紫禁城的核心禁衛,但請注意,這支核心禁衛並不是正規明軍,而是明朝皇帝蓄養的私人武裝。按理說宋明以來中華帝國就建立起嚴格的國有軍製,任何人都不應該擁有私軍一包括皇帝本人。漢朝的南北軍、唐朝的神策軍、五代的控鶴軍、宋朝的殿前司雖然都明確為禦前禁衛,但仍屬國軍編製,人事、財政、指揮均由政府。明朝的侍衛親軍司本來沿襲了這個傳統,但明帝在此基礎上又蓄養了一支私人武裝充當更核心的近衛,不在國軍編製內,由皇帝私財給養,以親信太監掌管,值守禁宮。承擔這個重任的內衙,正是禦馬監。

這支私人部隊最初建立的名目是接受蒙古草原帶著馬匹投奔關內的蒙古逃民,禦馬監收下他們進獻的馬匹,並組織他們繼續養馬、馴馬、操練騎術,並發給器械衣甲——這不就成一支軍隊了嗎——而且是繞開了國家,純屬皇帝私兵的軍隊!其中,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合稱“騰驤四衛”,每衛編製5600兵,共22400兵,是最最核心的禁宮衛戍部隊。弘治朝禦馬監太監寧瑾公開宣稱:“騰驤等四衛勇士旗軍,乃祖宗設立禁兵,以備宿衛扈從,名為養馬,實為防奸禦侮也。”(《明武宗實錄》卷七,弘治十八年十一月乙酉)。除騰驤四衛,如果還有多餘兵力,就可以充實到勇士、旗軍、淨軍等稍外圍的皇帝私兵中去。這些私兵日常衛戍禁宮,明軍隻能在外圍拱衛,嚴禁靠近禁宮。

在《西遊記》中,禦馬監同樣掌管著玉帝的禦前禁衛。可能很多人還沒注意到,小說中鎮守天宮四門的四大天王並非道教神仙,而是佛教須彌山第一重天(又稱“四天王天”)健陀羅峰的四大金剛:東方持國天王提多羅托、南方増長天王毗流馱迦、西方廣目天王毗留博叉、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進佛寺第一重殿都能看到四位的神像護衛兩側一恰如明代戍守禁宮的騰驤四衛。可見衛戍天宮的部隊並非道教掌管的天庭正規軍(明代文官掌軍製度下的正規明軍),而是玉帝私人蓄養並委任佛教掌管的私軍(明朝皇帝私養並委任太監掌管的私軍)。難怪孫悟空打到玉帝麵前,本應衛戍左右的天兵天將都自覺消失了一那些根本就是他的人嘛!

2.3禦馬監的監軍職能

中國很早就形成了監軍的傳統,部隊主官當然隻能是專業武將,但朝廷會派出一位有威望的文官監軍。這位監軍使不直接指揮軍隊,但代表朝廷監督將領。後來皇帝發現派宦官監軍更好,因為宦官比文官更貼心。不少文官長年追隨軍旅,鍛煉出不錯的軍事素養,成為一代儒將,也不乏從監軍宦官位置上成長起來的名將,唐有楊思勖,宋有李憲、童貫,大明更有威震四海的鄭和公公。在內宮參政規範化後,禦馬監就明確為承擔監軍職能的內衙。

據《明史?兵誌》記載,明軍陸軍主力京師三大營中,五軍營設提督內臣1員;三千營設提督內臣2員;神機營比前兩營大得多,設提督內臣2員,其下屬五個集團軍,每軍設坐營內臣1員、監槍內臣1員。京營共常設提督內臣5員,坐營內臣6員,監槍內臣20員,總計31員,慣例均由禦馬監派出。除京營外,明朝還在各個地方派駐了二十餘個都指揮使司作為地方部隊,各都司也有禦馬監派出的鎮守太監。至於海軍,鄭和、侯顯、王景弘這些監軍太監比艦隊司令名氣更大,甚至常讓人誤會他們就是明軍主將。戰時皇帝也會從北京專門派出監軍使,慣例亦出自禦馬監。就算遇到必須派出某位來自其它宮監的高級太監的情況,也會臨時給他加掛一個禦馬監太監或少監的頭銜。事實上,取經團就是一支特勤別動隊。既然隻要是部隊,就應該有禦馬監派出的監軍太監,那請問這支小部隊中,您覺得誰是禦馬監派出的監軍呢?

值得注意的是,禦馬監派駐在地方的鎮守太監後來職權擴散了。明朝沿襲宋製,在全國二十餘個地區(相當於元、清的行省)分設三司一道分掌軍事、行政、司法、監察大權,分別是五軍都督府和兵部聯合派駐的都指揮使司、戶部派駐的承宣布政使司、刑部派駐的提刑按察使司、都察院派駐的XX道監察禦史。三司互不統轄,互為牽製,避免地方長官像漢朝的州牧、唐朝的節度使(兼采訪使)那樣一手遮天,形成藩鎮。明中期開始出現巡撫一職,但三司是中央部、院的直屬派駐機構,巡撫並無管轄權限。巡撫一般掛侍郎或副都禦史銜,僅正三品,比三司長官(一般是二品)品級更低,也無法私下施加影響。然而太監卻無所謂品級,內宮派駐在都指揮司的鎮守太監職權擴散,同時也要幹涉布政司、按察司的政務,事實上掌盡一方軍政大權,有違三司分立的本意。鎮守太監撈到如此一手遮天的大權倒不是為了謀反,主要是方便在地方上撈錢。這個肥缺除南京守備太監慣例由司禮監派出,其餘地方大多由禦馬監派出。

2.4特務職能——提督西廠

一說到明朝的太監,很多人就容易跟陰暗的特務政治聯係起來,這主要是因為司禮監長期承擔了提督東廠的職能,禦馬監也沾染過此事。

宋明政府序列中有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這三個主管司法的三法司,但三法司必須依法行政,有些隱秘的政治任務就不便處理。更重要的是三法司官員一律由科舉進,不是皇帝的私人親信,於是皇帝考慮培植一些直接聽命於己的私人密探。約在永樂年間,明太宗(朱棣,後改廟號成祖,年號永樂)派出一批太監在今北京東安門一帶成立了一個署衙,稱東緝事廠,專門辦理皇帝直接交辦的秘密案件,人員不多,隻有數十人,後來形成慣例欽差一員司禮監秉筆太監提督東廠作為內宮機構,東廠就可以超越法司甚至錦衣衛,不按法律法規辦事。這樣辦事效率倒是高了,但破壞司法公正,尤其是被有些人用作政治鬥爭的工具,黑幕重重。最初東廠還隻有偵緝的權力,偵緝結果仍需移送錦衣衛北鎮撫司才能依法處理。但約到明中期,東廠設立了自己的監獄一詔獄。理論上詔獄仍無司法權力,但實際上可以法外施刑,所以東廠實際上擁有了偵緝、起訴、審判、執行的全套司法權力,而且這種私權還無需受公權力的法律甚至倫理限製,所以令人聞之色變,有著地獄般的黑暗恐怖。

那東廠這麽厲害,皇帝有沒有擔心過失控呢?正是這種擔心,催生了西廠。成化十三年(1477),明憲宗(朱見深)以東廠辦事不力為由,命禦馬監太監汪直設立西廠,形成司禮監提督東廠、禦馬監提督西廠的製衡態勢。六年後西廠裁撤,正德朝又恢複了五年,前後總計不足十二年。因存在時間短,西廠的名頭遠不如東廠響亮,但西廠設立時皆逢東廠低穀,風頭完全蓋過東廠,也算是後宮為數不多能與司禮監東廠分庭抗禮的存在了。

取經團一路走來,收拾了不少妖魔,多是神仙私自派下凡的坐騎、童子,也糾察了一些神仙在凡間的不法行徑,例如觀音的金魚每年在陳家莊吃一對童男童女、比丘國王要收集1111個小兒的心肝作長生藥、金平府三個犀牛精冒充佛祖盜賣香油等等,糾察他們其實都是在執行西廠的職能。尤其是多次打擊西天大乘佛教利益,恰是皇帝利用西廠(禦馬監)來平衡東廠(司禮監)的權謀。細心的讀者可以注意到,上麵這幾次都是孫悟空“管閑事”,唐僧都責罵他惹事上身,並以趕路為由催促上路,但孫悟空堅持逗留,在該地解決完此事再上路。這很可能是玉帝暗中指示來自禦馬監的西廠特務孫悟空借機解決,司禮監小弟唐僧雖不便反抗,但也甚不樂意。

2.5經濟方麵的小秘密

除了在軍事方麵的公開職能,禦馬監還有一個不太好意思多說的小秘密一它是皇帝的小金庫。小到什麽程度呢?這個您恐怕得做好心理準備。

中華帝國很早就實現了國庫和皇室私財的分離,盡管口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但事實上皇帝還是有私財概念的。而且皇帝受到的公共監督太大了,其實也不富裕,有些皇帝就忍不住要撈點零花錢,明帝的主要形式就是牧場、皇莊、皇店三者。

禦馬監主管馬政,當然就要管牧場、草料場,在建起騰驤四衛等數萬禁軍後,這個後勤規模就非常大了,牧場也是一擴再擴。永樂年間禦馬監名下牧場隻有二十餘萬畝,但到兩百年後的嘉靖年間,己達56所牧場共兩百四十餘萬畝。初期牧場自產草料,後來逐漸商品化,向市場購買,這經手費用就更大了。很多牧場私下開墾,雇傭大量佃農租種,賺取利潤,這些非法耕地大多成為後宮人員如宮妃、太監們的私田。

有了管理這種私田的經驗,皇帝幹脆讓禦馬監公然開辦皇莊,擴大經營範圍。嘉靖初年己有36處皇莊近四百萬畝耕地,據估計一年可向後宮上繳十萬兩白銀。須知嘉靖初每年的國庫收入也才兩百萬兩左右,他這裏相當於5%!不妨做個換算,我國2017年財政收入是17.6527萬億元人民幣,5%就是約8826.35億。事實上,明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應該和現在的美國比。美國2017財年(2016.10.1?2017.9.30)財政收入約6.5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2萬億,那5%就是2.1萬億人民幣。

有了牧場和皇莊的刺激,有些皇帝和太監心情更加豪邁,得寸進尺地開起了皇店!所謂皇店,就是皇帝開辦的店鋪,動用國家資源來采辦、運輸貨物,到價高的地方出售,屬於典型的公權力直接插手市場行為。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禦馬監太監於經奏請在京師九門外和宣府、大同等邊鎮開辦皇店。皇店開在邊鎮恐怕是為了便於走私,尤其是一些違禁戰略物資,海關唯獨不敢查的就是皇店。皇店每年要上繳利潤八萬餘兩,接近皇莊的水平。

據嘉靖初年的全麵清理,禦馬監每年通過牧場、皇莊、皇店三項征收的銀兩可達23萬兩左右。這什麽概念?接近全國內河河道(含運河)車船稅的水平(25萬兩左右),國庫收入的10%,對照2017年中國水平為1.8萬億,美國水平為4.2萬億!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隻是禦馬監上繳的私稅,但他們的經營行為並不在國稅體係監督下,他們到底賺了多少錢根本無法清查,據估計太監們隻拿出不超過十分之一的利潤上繳皇帝,絕大部分由他們私吞。

當然,這樣明顯的貪腐行徑常會遭文官彈劾,司禮監和禦馬監也常因分贓不均打架,皇帝自己也知道這是損害統治根基的做法。嘉靖帝14歲由外藩登基,初時與內宮並無私情,又在宰相張璁的力主下,下大力氣革除了皇店這個弊政,一度被視為少年聖君,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冒充佛祖狂收酥合香油的三個犀牛精其實就是講這個故事。

略覽禦馬監的曆史,其實不乏光輝榮耀。

永樂朝最重要的宦官當然是內官監太監鄭和,獨當一麵率領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威播四海八荒。但永樂大帝五次親征漠北,隨行宦官三次是禦馬監太監劉永誠,兩次是禦馬監少監海壽。永樂帝次子漢王朱高煦是個野心家,一直陰謀奪嫡。永樂帝第五次親征漠北,在班師途中駕崩,臨崩前托付海壽偕內閣大學士楊榮馳告皇太子朱高熾即位,以免漢王作亂。明仁宗(朱高熾,年號洪熙)駕崩時,又是托付海壽馳告正在南京的皇太子朱瞻基搶在漢王前進京即位。可見海壽是參與幾朝皇位更迭的核心政治人物。後來漢王起兵造反,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宣德)禦駕親征,禦馬監少監劉順為先鋒,**平叛王。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親征漠北,結果全軍覆沒,皇帝被俘,瓦剌太師也先趁機攻向北京。此時京師三大營、侍衛親軍司早己潰散,全靠大英雄於謙組織了可歌可泣的北京保衛戰。那這時用的什麽兵呢?不正是禦馬監旗下的騰驤四衛、勇士、旗軍!

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司禮監掌印太監曹吉祥造反,率私軍衝殺皇宮。京營不明情況,遲遲不敢作出反應,叛軍圍定紫禁城狂攻!此刻全靠禦馬監率騰驤四衛奮死抵住曹氏私兵的猛攻一整天,苦苦支撐到京營調兵入城,拿下曹吉祥。

成化朝禦馬監出了一位天才小英雄一汪直,很小(汪直生年失考,但據信應是在十歲之前,身高如孫悟空的年齡)就當到了禦馬監太監。汪直是成化帝和萬貴妃(觀音主要原型)共同寵幸的小廝,所以才能以十歲小兒直接就當如此高位。孫悟空初上天庭就執掌禦馬監,除了汪直誰能給作者這樣的靈感?汪直能辦成東廠辦不成的事,因此設立西廠,還能上陣殺敵,指揮方遒,更有不凡的戰略眼光,其力主的搜剿河套戰略是成化朝最耀眼的武功。更重要的是從汪直開始,太監和文官的地位發生了逆轉,以往文官從不正眼看太監,但汪直每次巡視邊疆,主事、禦史級別的官員(六、七品)全都“迎拜馬首,箠撻守令”(迎著汪直馬來的方向跪拜,垂手站立在一邊待命),掛侍郎或副都禦史銜(正三品)的巡撫大臣則背著箭袋迎接,鋪張百裏。事實上,孫悟空很多驅使中低級神仙的排場正是在小汪直身上發掘到的靈感,我認為汪直是孫悟空眾多曆史原型中比較重要的一個(但重要程度低於海瑞和李春芳自己)。

到正德朝,禦馬監的權勢可謂全麵蓋過司禮監。首先是恢複西廠壓製東廠,後來甚至出現過一次禦馬監太監張銳提督東廠之特例,而且禦馬監太監很容易轉任司禮監掌印太監(太監的最高職務)。當然,過了這個巔峰,禦馬監又遇到一個低穀。嘉靖帝嚴禁宦官幹政,禦馬監被打擊到了冰點,四衛、勇士營的編製從兩萬餘兵裁減到5400兵,派出的鎮守太監被大量驅趕,牧場、皇莊大量充公,皇店一律革除。這時候,您說換誰是禦馬監太監不憋屈?不想掣出如意棒,打出天庭去呀!

不過到明末,隨著戰亂頻繁,禦馬監的地位又開始提升。騰驤四衛、勇士營合編為勇衛營,編製定為近萬。在那個正規明軍都像李天王、巨靈神一樣打仗的年代,勇衛營竟然成了王朝最後的精銳,號稱“選鋒”,在鎮壓李自成起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天朝氣數將盡,豈是幾員太監能夠挽回,禦馬監的光榮也就隨著大明王朝的覆滅,堙沒在了曆史的塵埃中。

李春芳是正德五年(1510)生人,他成長的歲月正值禦馬監權炎炙天,他剛成年就目睹了禦馬監從巔峰跌落,不過走上仕途後禦馬監又止跌回升。李春芳曾參與修撰《明武宗實錄》,細細領教了正德朝禦馬監權勢冉冉高升的恢弘全景,他退休後一度腐化墮落的禦馬監甚至成了帝國中堅。這肯定給了他不少人生感慨,也為他提供了不少寫作靈感。

說得這麽熱鬧,禦馬監的實權我們是領教了,他們不是一般的太監,而是太監中的太監,太監中的霸主!那是什麽?還是太監。那這群死太監到底混得到幾品官銜,能領幾石俸祿,孫悟空為什麽還是不滿足呢?

清代以後所謂“太監”是對內宮閹人奴婢的泛稱,但最初是一個具體職務。內宮每個監的長官為“太監”,副官為“少監”,如司禮監太監、禦馬監少監等,著名的鄭和公公就曾長期擔任內官監太監。不過後來內宮官銜泛濫,一個監有好幾個太監,但總得有一個主事的,於是就在“太監”上麵再加頭銜。比如司禮監就設提督太監一員,掌印太監一員,秉筆太監、隨堂太監數員,其中這位提督太監才是真正的一把手。不過司禮監提督太監不實授,掌印太監是實際最高長官。又由於司禮監是二十四衙之首,所以司禮監掌印太監也是實際上的太監總頭子,俗稱大公公,甚至稱“內相”幾位司禮監秉筆太監可稱二公公、三公公等。

禦馬監則設有掌印太監、監督太監、提督太監各一員,下有監官、掌司、典簿、寫字等員。永樂朝設定品級如下:太監正四品,少監從四品,監丞正五品。應該說品級不低,政府那邊尚書正二品,侍郎正三品,郎中(各部內設的司長)才正五品。各地巡撫一般掛侍郎或副都禦史銜,也才正三品。

但禦馬監也有個問題,恰是監丞對孫悟空所說:“這個官未入流”。這個“未入流”跟我們口語中的“入流”還不同,至少蘊含了三層意思:

1)佛教小乘四果的第一果,謂初入聖人流。達到這個境界,才算邁出成佛第一步。意思是說禦馬監的實權不可謂不重,但畢竟沒有走上修仙的正道。

2)古代的流官製度。官員隨著資曆累積,官階會相應晉升。隋唐開科舉以來,一般人中了進士便踏上仕途,開始這個升官的流程,這就叫“入流”。隋唐以來官職和差遣分離,實際差遣必須得等上麵有位置空出來才能填補,但虛銜可以無障礙晉升,不耽擱,官階像流水一樣始終上流。但也有些人直接獲得官品,比如一些部落首領、功臣的後代或者皇親、宦官,但他們就不在這個流內,即所謂“不入流”。

3)明朝官場的清流、濁流之分。隋唐以來的官員主要有四個來源:進士入官(科舉考試)、恩蔭入官(功臣的兒子直接獲得官職)、以吏入官(由吏員轉為官員)、軍功入官(在軍隊當到一定級別,改為文官)。科舉進士將自己稱為“清流”,其餘統稱為“濁流”。三省六部九卿翰林院國子監這些要職稱“清資官”“清望官”,《舊唐書.職官誌》便稱:“出身非清流,不注清資官。”不過隋唐科舉製度尚不嚴格,濁流亦有可能轉為清流。很多縣令(六七品濁流)轉為監察禦史(正八品,清流官的最低品),州刺史(正四品濁流)轉為員外郎(各部內設的副司長,正六品清流),就是寧願品級降很多,也要爭取擠進清流的情況。

宋明以來實施嚴格的公務員分類管理,明確了京師閣、部、院、寺,地方府、州、縣主官等三千多個清要職務全由清流進士把持,濁流隻能充當幕僚,形成了嚴格的“清濁分流”。盡管幕僚也有品級,甚至可以升到很高,但並不是八品就能晉升七品這麽簡單,還必須在自己的流內。像汪直不到十歲就當到正四品的禦馬監太監,但其實也己到頂,並不能轉為平級的文官,更不能再升了。汪直立了很多軍功,跟他混的文武大臣不斷升官,甚至有文官封爵的特例,但他本人卻始終隻能“加祿米”(増加一點後宮的工資),就因為他在太監這個流內己經到頂,又不能轉到其它官流。

明代這種分流路徑是以製度明確下來的,沒有什麽人為操作空間,出身學曆基本決定了一個官員未來的發展方向,唐代那種繞開科舉先入濁流,再降級擠入清流的路子也被堵死了。踏上哪條路徑,全憑自己的考試成績,血統、關係在這裏統統沒用,更別說靠諂媚上司鑽營幸進了。《西遊記》開篇闡述宇宙起源,曰“輕清上騰”,形成了天;“重濁下凝”,形成了地,其實就是在闡述這個清濁分流的機製。修煉道家正統“金丹大道”者,才能在天庭任職,否則法力再強、勢力再大,就算手眼通天,當到了地仙、散仙或者妖怪的極致,依然靠不到天仙這條“清流”上來。

李春芳中舉後,連考五次才終於進士及第。其實他的舉人學曆也足以讓他在州縣謀一個幕僚甚至局長職務,當一個安穩的公務員,但這就未入清流了。如果不是下定決心,排除萬難,用了五次才考取進士,哪來後麵登閣拜相的機會呢?他對“入流”與否的重要性理解太深刻了!這就是禦馬監實權和肥缺都這麽大,但孫悟空依然誌不在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