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經團在玉華州賣弄法寶神通,好為人師,結果吸引了一堆獅子精,引出了《西遊記》中展示實力最強的妖怪一九靈元聖(太乙天尊的坐騎九頭獅子)。他抓孫悟空根本不用第二招,口一張就輕輕銜來。這夥獅子精更是全書修養最好的妖怪,與人類公平買賣,共同發展,但結局卻最慘,被剁成一二兩重的肉塊分給全城人吃。他們及其背後的主人太乙天尊代表了明代禮法文章的最高水平一翰林講師,作為進士出身的官方帝師,他們和皇帝的私臣集團關係也很微妙。
28.1玉華州對佛教異常輕慢
取經團過了鳳仙郡,來到玉華州。此地異常富庶,“白米四錢一石,麻油八厘一斤,真是五穀豐登之處。”這恰是後世傳聞唐太宗“貞觀之治”的物價水平,也是宋明以來“盛世”的一個標杆。對比成書年代,隆慶開海後出現嚴重白銀通貨膨脹,米價約三十五錢一石,即便隆慶之前,米價以白銀計也應該不低於十錢一石,可見玉華州真的是超級富庶。
那這個富庶之地是否信佛?取經團剛進城,不知去處,忽見樹叢裏走出一個老者,唐僧上前問路。老者答:“我這敝處,乃天竺國下郡,地名玉華縣。縣中城主,就是天竺皇帝之宗室,封為玉華王。此王甚賢,專敬僧道,重愛黎民。老禪師若去相見,必有重敬。”“三藏謝了,那老者徑穿樹林而去。”
首先,這老者行徑古怪,走出樹叢,報告完畢又走回去,好似每次遇到厲害妖魔前專程來報信的神仙。若說獅駝嶺這等窮凶惡極之處報報信尚可,如此富庶人間需要嗎?其次,老者說這裏是玉華縣,但後文皆稱玉華州,通關文牒上的“玉華州印”更是錯不了,說明老者地名不熟,絕非當地人。最後,老者說玉華王“專敬僧道”。此話屬實?很遺憾,完全不屬實,恰恰是他不太敬僧,所以才需要神仙專程來督促取經團去做工作。
取經團進城,無一人接待,他們自己找到王府,唐僧進去蓋章,八戒問:“師父進去,我們可好在衙門前站立?”唐僧說:“你不看這門上是待客館三字!你們都去那裏坐下,看有草料,買些喂馬。我見了王,倘或賜齋,便來喚你等同享。”三徒弟進館坐下,館裏差役不管不問,“隻得讓他坐下不題。”
玉華王倒不吃拿卡要,爽快地給唐僧蓋了章,並讓典膳官帶師徒四人到暴紗亭吃齋。這就有點寒磣了,這個暴紗亭隻是王府外麵一個浣洗了粗紗後暴曬的地方,根本不是待客之所。九寺中的光祿寺是負責國家宴會禮儀的專門機構,一路上國家無一例外由國王在光祿寺宴請取經團,這當然有看在大唐欽差的份上,但玉華州見是和尚,連唐太宗的麵子都不給了。有人說這裏不是國都,沒有光祿寺,那也不應該在什麽暴紗亭啊。而且玉華王不但不作陪,殿上見三個徒弟貌醜,還麵帶懼色逃回王宮去向兒子告狀,說唐朝欽差聖僧帶的徒弟是妖魔,小王子竟然持兵器前去搦戰,可見對和尚何其無禮。
也正因如此,取經團才覺得此處的佛教推廣太弱,破天荒地在城裏賣弄神通,三兄弟駕起祥雲,在半空中來了一段軍體操匯演。這架勢當然足以唬住凡人,“滿城中軍民男女,僧尼道俗,一應人等,家家念佛磕頭,戶戶拈香禮拜。”玉華王一家這時才隆重邀請取經團到王府正堂重新擺宴,由玉華王和他的三位小王子宴請,這才是基本的禮數呀!之前都幹啥去了?三位小王子更是當即要拜師學藝,巧的是他們的兵器是齊眉棍、九齒釘耙、烏油黑棒子,正好和金箍棒、九齒釘耙、降妖寶杖——對應,那當然就是一人拜一個師傅咯。取經團不但這一次軍體操匯演取得良好宣傳效果,還留下嫡傳的徒兒在此長期傳教,這次的功果可不小呀!但孫悟空就能高枕無憂,放心西去了嗎?不,還差一點。
靠賣弄神通引得一城軍民拜服,這對傳教來說還不夠,畢竟人民信仰的根源還在於幸福的生活,而不是耍耍把勢再加一陣吹墟就能叫長效機製。孫悟空真正憂慮的是還沒有找到玉華州風調雨順的根本原因,他必須找出來並摧毀掉,再讓人民祈求佛教保佑。您覺得這很陰暗?但政治鬥爭就是這樣,曆史上很多打著宗教幌子的利益集團確實就是這樣騙取人民跌入自己的利益盤子。
師兄弟三人收三位小王子為徒,但凡人拿不動他們的兵器,於是交給鐵匠照樣打造。結果夜間三樣神兵放起衝天霞光,吸引了離城僅七十裏的黃獅精跑來偷走。第二天不見了兵器,豬八戒暴跳如雷,要打死鐵匠。唯有孫悟空氣定神閑,勸住八戒,說凡人不可能抬得動他們的兵器,問玉華王附近是否有妖怪?玉華王支支吾吾,說城北豹頭山虎口洞“往往人言洞內有仙,又言有虎狼,又言有妖怪。孤未曾訪得端的,不知果是何物。”孫悟空“笑道:‘不消講了,定是那方歹人,知道俱是寶貝,一夜偷將去了。”’
孫、豬的情緒反差極大,蓋因豬頭真以為兵器丟了,傷心欲絕。猴頭卻笑對兵器被偷,因為妖怪見兵器放光便來偷走,恰是入了他的陷阱。為何說這是他刻意設下的陷阱呢?
第一,對於一名武士來說,兵器己經和生命融為一體,豈能這樣輕易離身;
第二,作為一名建築和機械專業交叉學科的工科生,我可以很專業地告訴您:無論在建築還是機械工程中,我們都是按設計圖紙施工,而不是照著實物做。實物上又沒標注尺寸,工人的眼睛不是激光測距儀。
第三,這三樣兵器平日帶在三人身上,從來沒有這樣放過光;
第四,暗中監視取經的功曹、揭諦、伽藍是二十四小時連班倒的,並非入夜就不管。
種種可見,其實是孫悟空及其背後的佛教勢力故意將兵器擺在鐵匠鋪放出衝天霞光,吸引附近的妖怪(神仙)來偷,堪稱釣魚執法,目的是引出保一方平安富庶的神力,將其終結,不管你是野妖怪還是天庭在編的神仙一如同車遲國的三個道士。黃獅精第一夜就來上鉤,難怪孫悟空笑得和鎮元子一樣開心。
28.2修養最高的遭千刀萬剮
說到《西遊記》中修養最高的一夥妖怪,玉華州的獅子一族當之無愧。
豹頭山離城僅七十裏,孫悟空前去偵查,路遇黃獅精派出的兩名小妖刁鑽古怪、古怪刁鑽進城來買豬羊,為他治“釘耙會”,慶祝近期得了一個美人兒和三樣神兵。這妖怪要豬羊,不偷不搶,卻發了二十兩銀子給小妖進城去買,這素質相當之高。孫悟空打死兩小妖,和豬八戒變作他倆,又讓沙僧扮作販豬羊的客商,趕著豬羊進洞。到了洞口,黃獅精見客商上門,有點奇怪。孫悟空告訴他二十兩銀子不夠,還欠人家五兩。黃獅精二話不說,立即讓小妖拿五兩出來補足,真是公平交易,遵守市場秩序,素質太高了。孫悟空又說這客商一則是來取錢,二則也想見識一下“釘耙會”。這下黃獅精大怒,痛罵孫、豬變的倆小妖,說這兵器是偷來的,怎敢請外人來看,你倆不是給老板找麻煩嘛?但怒歸怒,對小妖也隻是罵罵,沒有動粗,而且還真的耐著性子把客商請進了洞,還親自導遊講解,這修養也忒高了!隻不過他將九齒釘耙放在正中,列為頭牌,取名釘耙宴,這品味可能差了點。
相比之下,豬八戒修養反而很低,見了釘耙就忍不住現原形,衝上去搶回兵器。孫、沙也隻好跟豬隊友統一行動,雙方正式開打!黃獅精武藝似乎不弱,能以一敵三,但戰鬥多時終究不是對手,往東南方(翰林院相對紫禁城的方位)逃竄。豬八戒本來想追,但孫悟空阻止了他,因為來路上他們撞見黃獅派出的一個小妖,拿請帖去東南方竹節山九曲盤桓洞請一位九靈元聖祖翁來參會,並透露一共請了近四十位(翰林官人員規模)不低於黃獅的妖王。孫悟空知道這是一個龐大的獅王家族,所以縱獅歸山,讓黃獅將整個家族引出。作者對黃獅精這種修養的描寫其實就是古典小說中對“仁君”“父母官”的通用橋段,意指獅族這種待民之道正是當地繁榮富庶的根源,玉華王也早就和黃獅熟識,所以孫悟空問時支支吾吾。現在孫悟空的目標是將這窩獅子搗毀,才能換上佛教統治。
果然,黃獅去向祖翁哭訴,九靈元聖根據描述判斷出這三個和尚是孫、豬、沙,笑道你怎麽惹上了孫猴子這個闖禍精,不過還是同意替他出氣,點起猱獅、雪獅、狻猊、白澤、伏狸、摶象諸孫,可謂傾巢出動,來攻玉華州城。雙方先在城下進行了一場公平戰鬥,取經團三個徒弟迎戰黃獅率領的猱獅等六獅。此戰非常精彩,因為這一難並非天庭高層為取經設置的表演,甚至都不是為了吃唐僧肉,而是孫悟空故意挑起事端,妖怪一方傾力出戰。戰了半日,豬八戒率先不支,被猱獅、雪獅生擒,孫悟空、沙和尚也戰敗。不過孫悟空臨敗不亂,用毫毛變作百十個小猴,一時亂了追兵陣腳,反而擒了狻猊、白澤二獅,疑似詐敗誘敵之計。
翌日,雙方押著俘虜到陣前再戰,這一次九靈元聖親自出手。他這一出手可不得了,完全是碾壓級的實力。九靈元聖顯出原形,是個九頭獅子。獅子本以威風凜凜的鬃毛著稱,九個頭的獅子更是氣衝霄漢,張居一哦不,九頭鳥真得好好學著點。除了氣勢威武,九靈元聖的機動性也超強,趁孫悟空、沙僧與五個獅子精在城下苦戰,他輕輕一躍過了城牆,入城“張開口把三藏與老王父子一頓噙出,複至坎宮地下,將八戒也著口噙之。原來他九個頭就有九張口,一口噙著唐僧,一口噙著八戒,一口噙著老王,一口噙著大王子,一口噙著二王子,一口噙著三王子,六口噙著六人,還空了三張口,發聲喊叫道:‘我先去也!”,這時孫悟空也突然展示了真實實力,用毫毛變出千百個小猴,瞬間將五個獅子抓住,並在亂軍中將黃獅打死。
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黃獅這一輩獅王遠不是孫悟空對手,之前完全是在陪他們玩兒。孫悟空在取經路上確實嚴重隱藏了實力,就算他和獨角兕、黃袍怪、紅孩兒等妖魔單挑實力確實在伯仲之間,但身外分身和這招毫毛變小猴就近乎耍賴,真打起來根本沒多少人扛得住,但他每次都跟人單挑許久不分勝負。當然對方往往也留了絕招,比如孫悟空第一次用此招時,黃風嶺黃風洞黃風大王(靈山腳下一隻黃毛貂鼠)吹出三昧神風,“就把孫大聖毫毛變的小行者刮得在那半空中,卻似紡車兒一般亂轉,莫想輪得棒,如何攏得身?”其他妖怪未必沒有類似技法,所以說大家都沒有使全力,單挑一整天往往隻是耍猴戲。
但就黃獅等七位獅王而言,顯然沒有克製孫悟空的戰法,孫悟空之前遲遲不拿下他們,隻是在故意拖延。九靈元聖則更詭異,他讓黃獅帶六位獅孫出戰,自己趁機端了敵方大本營,這招看似有理,但你有必要抓了六個人就退回老巢嗎?放在陣後看押不就行了,自己還可以繼續上前作戰。他倒好,不但不把新抓的俘虜放在陣後,反而將原本押在陣後的舊俘虜豬八戒也一並帶回洞中。你是贏家,有必要逃那麽快?他這一跑更將幾位孫兒拋在危險的戰場上,孫悟空似乎就在等這一刻,先假裝頂著幾個獅孫,還讓豬八戒遭擒,待到九靈元聖抓走六個俘虜,他才突然發威,將獅孫全部擒下。這怎麽看都是雙方主帥在互送俘虜。
隻是雙方對待俘虜大不相同。九靈元聖將六個俘虜捆起來,不打不罵,孫悟空這廂卻己將黃獅剝了皮。九靈元聖剛回洞,並無任何情報卻“低頭不語,半晌,忽的吊下淚來,叫聲:
‘苦啊!我黃獅孫死了!猱獅孫等又盡被和尚捉進城去矣!此恨怎生報得!”’似乎己經知道孫悟空將如何對待俘虜,這更像是事先商量好了要把孫兒們送他。
孫悟空帶著沙僧到洞前搦戰,九靈元聖也不披掛,也無兵刃,“把頭搖一搖,左右八個頭,一齊張開口,把行者、沙僧輕輕的又銜於洞內。”
輕輕地,我張口了。輕輕地,我把猴子抓了。
九靈元聖抓個猴子,就是這麽輕鬆。猴子的實力在黃獅精麵前堪稱無窮大,但九靈元聖顯然又是猴子的高階無窮大。有人說很多妖怪神通本不及孫悟空,靠的是主人給的法寶,但九靈元聖堪稱整個取經路上碾壓猴子最輕鬆寫意的一個(鎮元子不算妖怪),別說法寶,連兵器都不用。
抓盡孫悟空一方的九靈元聖依舊展現了極高修養,都己經死了一個黃獅孫兒,也沒說拿這邊的某位俘虜抵命,隻是對著銅頭鐵臂的孫悟空一陣打,連沙僧主動要求承擔百十棍,九靈元聖都不同意,難道是知道別人不禁打?
九靈元聖睡後,孫悟空獨自逃回玉華州,金頭揭諦、六丁六甲押著土地跪在麵前道:“大聖,吾等捉得這個地裏鬼來也。”土地“戰兢兢叩頭”,交代了九頭獅子的主人在東極妙岩宮。孫悟空“思憶半晌道:‘東極妙岩宮,是太乙救苦天尊啊。他坐下正是個九頭獅子。”’值得注意的細節是:
1)竹節山土地並不願交代九靈元聖的來曆,是被護佑隊逼的;
2)護佑隊趕在孫悟空啟動搬救兵程序前說穿妖王來曆,所以這一難沒有四處搬救兵,直接找了正主;
3)全書僅有兩個妖怪主動顯出原形,一個是祭賽國萬聖龍宮的九頭駙馬,一個就是九頭獅子。看來九個頭真的很威武,醜的帥的都樂於亮出來。
這幾個細節透露出雙方主帥的真實操作。是啊,這九頭獅豈是凡種,寰宇之中真有第二個?九靈元聖毫不遮掩,一照麵就主動顯形,分明就是亮明身份,孫悟空一見便知,所以用來引出背後祖翁的黃獅精就沒利用價值了,直接打死。但孫悟空也表現出極高政治素養,連連大戰就是不說九頭獅子是誰。護佑隊見他和對方主帥互送俘虜後,下一步多半是要開始搬救兵了,這樣會牽涉進更多勢力,估計是上級交代了這次不允許,但也沒人願出頭來說破,於是抓到官最小的土地,逼他來說,承擔這個政治責任。
既然九頭獅的身份己經說穿,那孫悟空也不能再耍什麽花樣,徑上東天門東極妙岩宮找到太乙天尊。天尊喚獅奴來問,才發現獅奴睡著在地。一問是偷喝了太上老君送的輪回瓊漿,該睡三天,獅子趁機溜了,換算成下界是三年。有人說這又是太上老君搞鬼,其實這次真跟他沒啥關係,且先不說太乙天尊此話是真是假,就算真是老君送的酒,也不是給獅奴喝的。太上老君的兒子、兒子他娘、兒子他爹工作都解決了,金丹砂也收了,沒理由再來了。
太乙天尊帶獅奴下界,“喝道:‘元聖兒!我來了!”’元聖兒立即現形磕頭。倒是獅奴衝上去當眾痛打九頭獅,“獅奴兒打得手困,方才住了,即將錦韁安在他身上,天尊騎了,喝聲教走。他就縱聲駕起彩雲,徑轉妙岩宮去。”可憐啊!這整部書中氣質最高的一位妖王,卻是唯——位當眾挨打的,打他的也不是什麽大神,一個獅奴而己。其實太乙天尊對九靈元聖評價頗高:“我那元聖兒也是一個久修得道的真靈:他喊一聲,上通三聖,下徹九泉,等閑也便不傷生。”但卻沒有阻止獅奴對這位真靈的當眾淩辱,讓讀者不勝唏墟。這凸顯出太乙天尊的廣大神通,他顯然又是九靈元聖的高階無窮大,不過這也是很多人對當年大鬧天宮的疑惑,這幫人的實力明明是孫悟空的k階無窮大,怎麽就是不出手,害得玉帝鑽桌子?
九靈元聖也隻是挨了下打,他那群高素質獅孫可就慘了。孫悟空救出取經團並玉華王父子,將獅子洞焚毀,回州城將俘虜的六個獅子全部斬殺,和之前己經剝皮的黃獅一起分肉,“把一個留在本府內外人用,一個與王府長史等官分用,把五個都剁做一二兩重的塊子,差校尉散給州城內外軍民人等,各吃些須:一則嚐嚐滋味,二則押押驚恐。那些家家戶戶,無不瞻仰。”
太慘了!這真是千刀萬剮呀!
整部書修養最高的一夥善良妖怪為何結局最為淒慘?說來又是官場上令人寒心的一幕,其實這也是明代一個著名政治現象一廷杖。
古代一些皇帝被臣子頂撞,一怒之下就當廷杖打,隋文帝(楊堅)甚至有過當廷親自打人的不良記錄。但曆朝曆代的廷杖都是很罕見的,唯有明朝最著名,甚至堪稱明代政治特色,蓋因前代皇帝怒了就直接削腦袋,最不濟討厭誰就可以趕走,誰還留著打板子玩兒?唯有明朝不能殺文官,甚至不能隨意任免,那就隻能打屁股出出氣了。所以明朝廷杖多,其實是因為殺頭少,也不能隨意免官。
宋明以來儒家“文死諫、武死戰”的思想深入人心,廷杖的本意是當眾毆打,以折辱文士的顏麵,但既然是死諫得到的“待遇”,那您才是力扛暴君的真儒呐!很多文官故意以過激言辭激怒皇帝,誘取廷杖。不過皇帝也不是傻子,不會輕易給你這待遇。萬曆十七年(1589),大理寺評事(最高法院審判庭長,正七品)雒於仁上著名的《酒色財氣四箴疏》,痛罵萬曆帝有酒色財氣的惡習。其實萬曆帝身體不太好,恰恰很注重回避酒色財氣,雒於仁這完全是無端汙蔑。萬曆帝果然大怒,召宰相申時行等欲行重懲。宰相力勸不要上當,如果真對雒於仁實施廷杖甚至下獄殺頭,那他就成了千秋忠臣,你萬曆小兒就成著名暴君啦。萬曆帝也反應過來,嗬嗬冷笑:“你想做比幹,拉朕來做商紂王?這廝想騙廷杖,我怎會上當?”為此,萬曆帝還發明了“留中不發”的技術,即不再遵從“有請必複”的原則,對那些故意汙蔑謾罵的上疏不再回答,說難聽點就是唾麵自幹。
不久雒於仁因病退休,死後追贈光祿少卿(正五品),比生前的官大很多。其實他也隻是眾多騙廷杖行為的一個注腳,當時沽名賣直的人相當多,皆以騙得廷杖為榮。九靈元聖表麵上看當眾挨打受辱,但您看他也博取了不少讀者的同情,再加上輕輕一口就可以銜去孫悟空的超強實力,他反而成了人氣最高的一位妖王。所以當時少不了文官挖空心思汙蔑皇帝,激怒了他就騙得一頓廷杖,人稱“訕君賣直”。不過要說廷杖業的翹楚,倒還不是一例訕君賣直,而是訕一位比君王更大的獨裁者一張居正。
萬曆五年(1577),張居正的父親過世,按禮製應回家守孝三年,但他貪權戀棧,想違背基本人倫,這引來一波攻擊狂潮。其中張居正的兩位學生翰林編修吳中行、翰林檢討趙用賢上疏彈劾,言辭激烈,張老師大怒,責以廷杖。然而這不但沒有嚇倒正直的文士,反而激起更多的人進諫力抗,其中尤以刑部員外郎艾穆、刑部主事沈思孝、新科進士鄒元標言辭最為激烈。張居正大怒,指示馮保動用廠衛,痛打這五人。太子詹事兼翰林侍讀學士王錫爵效仿當年楊慎,率近四十名(玉華州獅族規模)翰林官抗議,張居正堅決行刑,吳中行被當場打死,錦衣衛用布裹著他的屍體扔出長安門,所幸被神醫救活。這五位收到了巨大的政治美譽作為回報,“直聲震天下”(正直的名聲震動天下)。
吳中行長得很胖,神醫在他腿上“刦去腐肉數十臠,大者盈掌,深至寸”,白話說就是“一二兩重的塊子”。趙用賢更有創意,將自己掉落的塊子收集起來,做成臘肉,當做傳家寶。趙用賢最後官至吏部左侍郎,贈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其孫趙士春高中崇禎十年(1637)丁醜科探花,授翰林編修,又遇到了兵部尚書楊嗣昌效仿張居正故事,以“奪情”為由不回家守孝。趙士春慨然出示他家祖傳的臘肉並上疏道:“臣的祖父用賢公,就是因為討論宰相張居正奪情之事,幾乎死在廷杖之下,用這塊臘肉訓示子孫。臣豈敢辜負家學淵源,辜負明主,坐視綱常掃地?”雖然趙士春沒能騙得廷杖,隻是罷官,但依然博得名聲,與另四位同僚並稱為“長安五諫”,士人儼然將他們比作當年吳中行五人。
有人說明朝的廷杖打斷了讀書人的脊梁,把中國的文人訓成了犬儒,這話顯然謬以千裏。廷杖不但沒有打掉文人的骨氣,反而成為他們追求“文死諫,武死戰”崇高價值的一種方式,甚至到了一種近乎病態的渴求程度。尤其指責權臣和指責皇帝可不是一個概念。皇帝的位置有法律保障,罵他一頓其實動搖不了帝位,但權臣被指出過失可真是要丟位置的,所以皇帝被罵最多打一頓板子出出氣,權臣可就沒這麽簡單了。很多滑頭也懂得這個道理,假裝敢於指出老板的過失,反而對經理文過飾非、大吹法螺。一個國家這種人多了,風氣自然就墮落了。而吳中行、趙用賢這種敢於向張居正、楊嗣昌這些權臣開炮的才是真的勇士,是正直和腐朽最正麵的激烈對抗,未必是某些人所謂的沽名賣直。
28.3風口浪尖的翰林講師
玉華州獅族應該是九頭獅的孫子輩,一直與當地凡人和諧相處,共同發展。不知玉帝或佛祖使了什麽手段,讓太乙天尊同意協助取經工程一倒不是保駕護航,而是更直接瓦解凡人國度的道教信仰,轉而建立佛教信仰。具體做法便是伺機派出九頭獅,先假意會合他那群獅孫,然後借取經團路過之機,引黃獅上鉤,引發大戰將他們屠盡,再收回九頭獅,這玉華州不就留給佛教了嗎?但太乙天尊這種高端道仙畢竟不同於那些散仙,這種事不能做得太明,所以他和元聖兒也頗費了一番心思,騙得一頓廷杖,算是給道友(文官)有個交代,或許這便是玉帝與他交換的利益了吧。
那麽太乙天尊暗喻了官場上何種角色呢?首先要看看這位尊神在道教神話中的定位。太乙天尊又稱東極青華大帝,所以很多人將其當作道教四帝中位居東方的一位,在天庭的層級僅次於三清!然而道教四帝(四禦、四輔)並非按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排布,而是按北、南、上、下,即:
北禦: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紫禁城的守護神;
南禦:南極長生大帝,掌管雷府,不是南極仙翁,更不是壽星;
上禦: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統禦眾星,並主持人間兵革;
下禦:承天效法土皇地祇,又稱屋土娘娘,常以皇天屋土並稱。
不好意思,沒有東、西兩方。很多網絡小說覺得以東西南北排布更合理,產生了很多衍生版本,最常見的就是將勾陳大帝趕到西方,再將東極青華大帝補為東方,屋土娘娘就不幸被開除了。更有一種“六帝”,取上、下、東、西、南、北六合方位,將勾陳大帝趕到西方,將玉皇大帝補為上禦,東極青華大帝同樣坐上東禦之位,這看起來很合理!不過至少《西遊記》沒有采用這些說法,我們更不能無端臆造什麽玉帝陰謀將六帝變為四帝,自己“脫臣為君”之說。我認為《西遊記》的設定還是很清晰,玉帝相當於皇帝,三清相當於宰相,四帝相當於六部尚書這個級別的中層,絕對沒什麽六帝。
主流道教典籍中,太乙天尊全稱“太乙救苦天尊青玄九陽上帝”,主要職責就是尋聲救苦,供信徒念誦求救。不過他這個職能後來顯然被佛教的觀音菩薩所奪,這就是玉帝搞的壞事兒了!還有一說太乙天尊主管幽冥地府,這個職能也被佛教的地藏王菩薩所奪。至於他的不動產青華長樂世界似乎也被掛上佛教極樂世界的牌子,估計不屬於他了。所以在《西遊記》中,太乙天尊的設定相當模糊,顯然插不進三清四帝這個級別,但既然能稱天尊,想必也相去不遠。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封神演義》有一位太乙真人,即哪吒的師父,是元始天尊的徒弟,但這並非太乙天尊,請不要混淆。
那《西遊記》中,太乙天尊這位在真正道教傳說中己經模糊化的神祇到底暗喻了明朝官場上的什麽角色呢?我認為應該是翰林講師。
翰林院被認為集天下文采之精華,是清要文官中最受尊敬的一個部門,但品級不高。以明朝為例,一般有三十餘名翰林官,其中最高的翰林學士才正五品,其下的侍講學士、侍講、五經博士、修撰、編修等品級更低,還有大批庶吉士相當於進站博士後,出站前暫無官階,介於坐騎和正式神仙之間的九靈元聖似乎就是這樣一種身份。翰林院的職能是研究政策、撰寫詔旨、編撰史書,沒有什麽實在的決策權,所以在唐宋有清苦之嫌,但至明代卻在學術、仕途、權力等各方麵都達極致。
首先,唐宋論才的標準尚不夠成熟,翰林官號稱世上最有才華之說值得商榷。明朝形成非常完善、成熟、嚴格的科舉製度,三十餘位翰林官一律由進士中的三鼎甲、庶吉士充任,含金量得到公認。
其次,明代形成了“非進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內閣”的規矩,進了翰林院就是坐上宰相直通車。明代163位內閣大學士中,有126位的初授職務是翰林官,比例高達77.3%!所以翰林官被稱作“儲相”。儲相們也積極參與政治,尤其在“大禮議”鬥爭中,以楊慎為代表的翰林官不畏皇權,用仕途甚至生命捍衛禮法尊嚴,真儒風采名垂青史。
再次,翰林院不僅是舞文弄墨,也越來越多地深入到國家大政方針中來。唐宋以來形成了完善的經筵製度,設定課時,由翰林講師給皇帝、公卿講課,內容既包括儒家經典,也包括時政研討。明代更慣例由翰林出身的吏、禮二部侍郎甚至尚書仍兼翰林學士,保留在講師隊伍中。李春芳37歲入翰林,46歲當到翰林學士,47歲起依次為太常少卿、禮部侍郎、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嘉靖帝始終讓他仍兼翰林學士,直至55歲入閣才免除。講師們在與皇帝、宰相、公卿的交流中,必然對國家大政方針乃至人事安排都有影響,這個權力不可小覷。
不少講師正是在這個講台上展示了真我風采,得到前輩青睞,走上快車道。成化朝著名的“紙糊三閣老”之一劉詡年輕時是位熱血沸騰的憤青文人,考選庶吉士後成為翰林官,在講筵上非常投入,經常“反覆開導,詞氣侃侃,聞者為悚。”甚至慷慨泣下。大學士劉定之盛讚其為講師第一,劉詡第二年就以吏部左侍郎仍兼翰林學士,入直文淵閣,並罕見地以宰相之尊繼續兼任講師。
另一方麵,翰林院實際上也承擔起講習東宮的職能。本來太子東宮有一套完善的機構,包括教學。古代皇帝、宰相一般不再屑於聽講,偏偏是年幼的太子才需要,所以太子詹事府、太子左春坊的大學士們往往才是最高學術權威。但在明代看來,這套機構和翰林院完全重疊,所以實質上也就合並了,這樣一來翰林院對年幼的儲君也具有了重大影響。
太乙天尊似乎更像是這樣一種角色:本身己經當到了公卿(天尊)級別,但仍兼講師,在學術(法術)、權力、地位各方麵都居於上層。現在取經故事一百回己至九十,太乙天尊問孫悟空:“你棄道歸佛,保唐僧西天取經,想是功行完了?”孫悟空也敢理直氣壯地回答:“功行未完,卻也將近。”於是太乙天尊知道這一次取經成功己是大勢所趨,非他獨力可阻,隻好順從地配合了玉帝,體麵地讓出地盤給佛教。
翰林講師是文官集團中最具戰鬥力的一個方麵軍,但隨著整個官場風氣的腐化墮落,他們也逐漸放棄抵抗,和光同塵。曾經熱血激昂的劉詡,在入閣為相後屢遭自稱萬貴妃侄兒的首相萬安百般狡計排擠打壓,逐漸失去了戰鬥意誌,墮落成一個卑微懦弱的犬儒。萬安觀察到權傾一時的禦馬監太監汪直失寵,準備彈劾他以邀美名,很多文官願意跟隨,偏偏劉詡怯懦地逃避了。成化帝得到彈章都很驚訝:“劉詡不是最正直嗎,怎麽這次反而當了縮頭烏龜?”萬安眼珠一轉,幹脆說劉詡和汪直本就是一夥,成化帝很不高興,表達了責備劉詡的意思。萬安轉頭跑去告訴劉詡:“皇上準備罷免你啦,你幹脆主動請辭,免得被罷相多丟臉呀!”其實成化帝也就是想責備一下劉詡,且未實施,遠不至於罷相這麽嚴重,而且我們說了,明朝皇帝並沒有隨意任免宰相的權力,但劉詡就被嚇得屁滾尿流地辭官而去。
成化朝政治晦暗,高層被蔑稱為“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其實他們中的很多人本也是劉詡這樣胸懷理想的正直儒士,不幸遇到皇帝寵幸宮妃、太監等私人,不斷侵奪本屬文官的公權力去喂肥他們,很多人遭到各種打擊恫嚇後不再敢於出頭,忘卻初心,淪為沉默的大多數,不再好為人師。太乙天尊和他的九靈元聖兒,本有“上通三聖,下徹九泉”的通天法力,或許前九次取經失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的強力反對,但在這一次取經團成功步入天竺國境後,終於選擇了沉默地妥協,騙取一頓廷杖後,卻將人民拋給了佛教統治。
28.4九頭師聖張居正
中華上下五千年,出了王莽、董卓、曹操等許許多多權相,但張居正是其中最特別的一個。曆史上的權相可以分兩類,一類是張居正,一類是其他人。張權相在萬曆元年至十年(1573?1583)權傾天下,萬曆二十年(1593)出版的《西遊記》當然少不了他的戲份,繼九頭鳥後又有九頭獅。
張居正可謂翰林講師中最成功的一位,也堪稱幾千年來權術最盛的一位教師。嘉靖二十六年(1547),22歲的張居正高中丁未科第二甲第九名,實習期滿考選庶吉士,入翰林院學習三年(進站博士後),導師正是吏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徐階。不久徐階升任禮部尚書兼掌翰林院,時值絕殺嚴嵩的關鍵時點,但徐階目光長遠,多次犯著嘉靖帝的忌諱極力進言早立太子,並安排親信弟子張居正講習東宮,正是為了長遠掌控最高皇權。
果然,徐階的權力布局非常成功,絕殺嚴氏奸黨後,徐階攀上了中華帝國的權力頂峰,他學生張居正的學生裕王朱載屋也順利繼位,即為隆慶帝。但這對張居正而言才剛剛開始。張居正並非東宮唯一教師,而且當時裕王己經27歲,雖然很認同張老師,但張老師對他的人格影響畢竟有限。張老師秉承徐老師掌控學生的思路,在講習東宮時便主動要求再兼裕王第三子朱翊鈞的導師。裕王前兩子夭折,按照明朝嚴格的禮法,裕王必能繼位,他駕崩後朱翊鈞小朋友也必能繼位。張居正深謀遠慮,要從繈褓之中全麵掌控萬曆大帝的思想人格!
嘉靖四十五年(1566),嘉靖帝駕崩,41歲的張居正時任太子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侍講學士(從五品)。但新首輔徐階和高拱的鬥爭也很激烈,急需人手,於是主持會推,張居正破格晉升為吏部左侍郎(正三品)兼東閣大學士,入直文淵閣。徐階安排的另一位東宮講師陳以勤時任吏部左侍郎兼太子詹事,他倒無需破格,以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入閣。隆慶帝自然不會折了自己的兩位老師麵子,一律準了。張居正入閣後思路不改,以宰相之尊頑強地保留了翰林講師職務,親自講習東宮,悉心教導太子朱翊鈞。而且張老師還具備一個徐老師不具備的優勢一英俊。
沒錯,四十出頭正是一個男人最具成熟性感魅力的年齡段,而張居正號稱明中後期第一美男子,多少傳奇女子“一見白圭誤終生”(“白圭”是張居正乳名),這其中不乏號稱明中後期第一美女的大明孝定皇太後李氏。事實上,萬曆小兒9歲登基,他娘也才27歲,正值風露年華。而且他倆的真實關係其實是:李太後是英俊老師張居正的家教學生的美麗未亡人母親。咦……有點意思!既然如此,那第一美女除了第一美男還有誰配和她玩?
還真有一位,那就是號稱明中後期第一媚奴的馮保。馮保早在嘉靖中期入宮,隆慶年間官至司禮監秉筆太監提督東廠兼掌禦馬監,離太監的極品一司禮監掌印太監僅一步之遙。但首相高拱采取了抑製馮保的策略,連續力薦資序遠在馮保之後的陳洪、孟衝彎道超車,第一媚奴隻好轉而向第一美男求助。第一美男優雅地輕拈美髯,告訴他去找第一美女幫忙,他早就安排好啦。第一媚奴才激動地明白過來,他們三人即將構築一張多麽可怕的權力網!
萬曆帝作為一個9歲的小學生,遇事聽誰的?當然是家長、老師、保姆三者。這不正好就是第一美女、美男和媚奴嗎?其實明朝的權力製衡設計得非常完善,很難出現大權獨攬的獨裁者。張居正成為有明三百年最大的獨裁者,比太祖還大八倍,原因就在拉攏了李太後、馮保兩個政治盟友,從家長、老師、保姆三個方麵完全籠罩住了年幼單純的萬曆大帝。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張居正從無一刻放鬆過對翰林院的掌控,竭力防備楊慎那樣的翰林學士來反對自己。盡管翰林官的選拔途徑非常客觀,張居正無法一手遮天,但如果現在還有哪個翰林講師敢對他表露絲毫不敬,獅奴,去打夠他!沒錯,就當著禦馬監哥哥和普通百姓的麵!
九靈元聖有六個獅孫,最後慘遭剮皮剁肉,這也有可能是暗喻張居正的六個兒子。《西遊記》這節極有可能是在表達李春芳作為一位正統文人對張居正家族咬牙切齒的痛恨,因為張居正做了一件完全突破中國文人容忍底線的事一在科舉考試中大規模舞弊。
萬曆五年(1577)丁醜科殿試,23歲的張居正二公子張嗣修高中榜眼,天下議論紛紛。張居正確實做了手腳,當時主考官是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張四維,他己將張嗣修的卷子判為第二甲第一名,也就是總第四名,張四維認為盡力了。但張居正還不滿足,買通馮保,在判卷結束、司禮太監將內閣奏報呈往皇帝禦批的一瞬間,將第一、二名挪到了三、四名,張嗣修躍升至第一甲第二名(榜眼)。
此事當時知情人很少,但己經引起不小的議論,沒想到張居正更加有恃無恐,而且首相這樣做,別人豈能不跟進?三年後張居正大公子張敬修、三公子張懋修參加庚辰科會試,次相張四維之子張泰征也是同科考生。張四維向萬曆帝請示,為了避嫌,自己就不擔任這一科考官了。誰知17歲的萬曆帝反問:“那首輔張先生避嫌了嗎?”張四維回答沒有。萬曆帝笑道:“人家兩個兒子參考都沒避嫌,你卻提出避嫌,不是讓人家難堪嗎?”張四維猛省差點得罪張居正,驚出一身冷汗。最後朝廷議定,由內閣排名第三的文淵閣大學士申時行擔任主考,張居正、張四維助理。考官名單一經公布,很多考生覺得不公正,甚至以退考抗議。張居正表示內心毫無波動,甚至有點想笑。
果然一發榜,三位張公子都通過了第一輪的會式,進入殿試。殿試最終評卷,大家本來擬定了一個名次,但張居正認為第二名卷才應該定為第一,但又說不出過硬理由。大家懾於權勢勉強同意,但很懷疑這份卷子是他兒子的。皇帝禦批後一揭開糊名,果然是張懋修!其實張懋修這人很有真才實學,考個榜眼未必是靠爹,可能張居正覺得張嗣修己經有一個榜眼了,這次非要爭一個狀元回家。此外,張四維之子張泰征中第二甲第四名,張居正大公子張敬修中第二甲第十三名。除了三位張公子高中,此科還有一大特色,榜眼蕭良有的弟弟蕭良譽中第二甲第五十六名,探花王庭撰的弟弟王庭諭中第三甲第一百三十五名。三鼎甲都有兄弟同科高中,您說這是巧合呢還是巧合呢?
事實上,在此之前己有呂調陽之子呂興周,之後又有張四維之子張甲征、申時行之子申用懋,密集的宰相之子高中進士引起士子們的普遍情緒,智力正常的人都不會相信這其中沒有貓膩。但張居正一手遮天,整個文士階層竟不敢反抗,隻能暗中諷喻。很多人將張懋修戲稱為“關節狀元”甚至更難聽的“野鳥為鸞”。有人作了一首詩:
狀元榜眼俱姓張,未必文星照楚邦。
若是相公堅不去,六郎還作探花郎。
可惜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就死了,不然六公子張靜修還真的有望在萬曆十一年(1583)癸未科搞個探花,一門三兄弟包攬三鼎甲,豈不美哉?
然而張居正自己並不覺得有什麽問題,也許嘲諷的話傳不到他耳朵裏去。有人送了他一副對聯:“上相太師一德輔三朝功光日月;狀元榜眼二難登兩第學冠天人。”這明顯是諷刺,但他竟欣然掛於高堂,顯然沒看出來嘲意。
張居正死後,此風終於刹住。張四維之子張甲征、申時行之子申用懋參加了萬曆十一年(1583)癸未科會試,均通過了第一輪會試,天下嘩然。殿試前,監察禦史魏允貞上疏痛陳張居正竊取權柄,大開科場舞弊之風,建議以後幹脆直接規定宰相之子不能參加科考算了。張四維、申時行力辯,甚至以辭職為威脅力保兒子的殿試資格。最終,萬曆帝判魏允貞言辭過當,貶為許州(今河南許昌)判官(市政府秘書長),為其辯護的戶部員外郎李三才貶為東昌(今山東聊城)推官(縣政府辦主任)。結果張甲征、申用懋分別高中第二甲第十一名、第二甲第二十一名。更多禦史言官紛紛上疏切諫,萬曆帝總算有所省悟,褒獎了這些人,並讓魏允貞、李三才逐漸升回京官。此後,明朝再也沒出現宰相之子高中進士的情況。
事實上,張居正的問題還不是直接在考場舞弊,而是大力裁汰公立學校。宋明以來成熟的科舉製度體係並不僅僅是一場公正的考試,還需諸多配套措施,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正確配置教育資源。所謂“科舉必由學校”國家建設了大量高水平公立學校,稍有資質的學生在縣試中考上童生便可在縣學公費攻讀,還必須有不低的國家獎學金保障窮人脫產攻讀,才能繼續向秀才、舉人甚至進士進發。這樣才能保障低階層人士源源不斷湧向上流,是一種用於打破階層固化的優秀強製回流機製。然而張居正掌權後大肆裁汰公立學校,並大幅降低獎學金和教師待遇,很多窮人再也無法支撐在公學中脫產攻讀,優秀師資也離開公學,轉為私教。這樣富人就可以用高價聘請優秀私教,逐漸在考場上占據上風,相對固化了階級,從此僅有九竅者再難修仙,還得拚爹。
哥倫比亞大學的何炳棣(Ping-tiHo)教授曾做過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研究,他收集了明清12226份進士的家庭背景資料,將其中祖上三代無一人獲得任何功名或公職的歸為A類;有一人的歸為B類;有兩個以上的歸為C類。他以A類進士的比例表征社會底層流向上層的暢通性,發現明代大部分年份保持在47.5%這個平均值附近,方差很小,顯示社會流動性保持在一個合理水平上。但明中後期該指標開始出現明顯異常。
正是張居正掌權後大肆裁汰公立學校再加上瘋狂舞弊,強製回流機製失靈,A類進士比例出現斷崖式下跌,社會流動性受阻,階層固化,不久明朝就滅亡了。再也沒有什麽比這更讓李春芳這種靠科舉考試改變了階層的進士深惡痛絕的了,由此我們也不難理解李狀元寫個《西遊記》,為何咬著人家張美男不放。
萬曆十年(1582)六月,張居正卒,一股清算他的潮流風起雲湧。首先是有人告發張居正舉薦私人入閣,張四維等人又不斷在萬曆帝麵前訴說當初張居正是如何把他當小學生耍(雖然他確實是),而且張居正確實貪了不少錢,萬曆帝越聽越怒,最終咬牙切齒地同意了清算張居正!
其實從法律角度講,舞弊之事反而無據可查,裁汰公學更無法量刑,但大家卯足了勁兒在其它方麵攢夠了張居正的罪名,詔奪一切官職、諡號。很多人強烈要求這麽壞的大獨裁者應該開棺戮屍,萬曆帝剛開始同意,但立即又詔稱念其勞苦功高,姑且免之。文官們非常失望,估計李春芳也沒能遂意,隻好在《西遊記》中寫六個獅孫被剮皮剁肉,過過幹癮。
張居正是個大貪官,他學生偏偏是個貧困生,那豈有不抄家的道理。錦衣衛異常凶狠,拷打他幾個兒子,掘地三尺挖金銀。長子張敬修進士時任禮部主事,熬不住拷打,承認了有三十萬兩藏在曾省吾等張居正親信家,然後自殺。張居正的弟弟都指揮使張居易、次子翰林編修張嗣修榜眼、三子翰林修撰張懋修狀元均被流放。另幾個兒子本有錦衣衛、尚寶司蔭官,現被褫奪,孤苦地流落江湖。六個兒子的下場都很慘,不過寫六個獅孫被剁成一二兩的肉塊給全城百姓分食,又過於咬牙切齒了點。
有人為張老師鳴冤,說萬曆小兒不厚道,居然長大了整老師。那麽張居正到底是不是一個合格的老師?我想老師要教學生的不僅僅是學術,更重要的是做人。張居正從來沒把朱翊鈞當成真正的學生培養,隻是攥在手裏當權柄使用,尤其嚴重的是堂而皇之在學生麵前表演考試舞弊,這叫什麽老師!
第九十回叫《師獅授受同歸一盜道纏禪靜九靈》,太白金星笑稱孫悟空是因好為人師所以惹出這一窩獅子。是啊!教師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但在權力頂端的教師又具有了特殊政治意義,有時某些人為了政治目的,突破了教師應有的人倫底線,這必將遭到中國文人最咬牙切齒地瘋狂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