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影視作品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原著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唐太宗還魂。原著中唐太宗(李世民)魂遊地府,被嚇得死去活來,還陽後趕緊大辦水陸法會超度亡靈,並派唐僧遠赴西天取經,想以此衝抵自己的殺孽。可能是覺得這一段太過無趣一至少比起西天路上的精彩鬥法確實差太多,而且西天取經的主源畢竟是如來,唐太宗派出唐僧隻是個不重要的由頭,所以影視作品往往淡化處理。不過講道理,這樣做很容易讓觀眾不自覺地忽略發起取經工程的真正源頭一人世間的民眾(世民)。
6.1傳經還是取經?
原著沒有正麵描寫前九次取經具體是怎麽失敗的,直接從第十次寫起,但顯然經過連續九次失敗,佛祖也在調整策略,核心問題就是這一次他不能再主動傳經,當然更不能明說是玉帝指使,而要以南贍部洲人民自己來取的名義。前九次失敗,很可能就是因為姿態太主動,被道家名正言順地給否決了。為此,佛教策劃了一套很全麵的方案。
觀音到長安借了一個城隍廟住下,不久城裏就出現了一個神棍袁天罡,他幫漁夫算哪裏魚蝦多,讓漁夫每天都打滿魚蝦,並故意泄露給涇河龍王聽。涇河龍王大怒,去找袁天罡算賬,變作一個白衣秀士讓他算明日的降雨量。袁天罡算了一個,結果第二天天庭宣詔龍王布雨,雨量與袁先生算的分毫不差。龍王還不服輸,偷偷做了點細節修改,結果就犯了天條,天庭令人曹官魏征(在職的唐朝丞相)斬龍。
龍王先求唐太宗幫忙,唐太宗同意,纏住魏征,想讓他錯過斬龍時效。不料魏征假裝在皇帝麵前睡著,卻在夢裏偷偷元神出竅,溜去斬了老龍。龍王冤魂怪唐太宗言而無信,將其嚇死。唐太宗魂遊地府,根據臨死前魏征的囑咐找到了在地府當判官的朋友崔鈺添了二十年陽壽,於是還陽。但崔判官故意帶唐太宗遊覽地獄深處,還喚出很多被他生前所殺的亡靈來揪打恐嚇。唐太宗被嚇得死去活來,立即承諾還陽後大辦水陸法會,超度亡靈。這時觀音再告訴他中華的小乘佛教超度不得,須得西天大雷音寺的大乘佛教三藏真經。於是唐太宗非常有誠意地派出了唐三藏法師遠涉西天,求取真經。
很顯然,袁天罡、漁夫、魏征、地府相關工作人員都是觀音拉進項目組來演戲的,目的就是恫嚇唐太宗,讓他見識地獄的陰森恐怖,再嚇唬他血債深重,隻有大乘佛教可以幫他疏通關係,減輕他死後的罪孽。這樣一來,這經就不是佛家要傳給東土,而是東土人民自己要來取的,而且是不畏艱辛,曆經磨難也非要來取!所以,道祖,您看,這真不是我們佛家存心要搶您道家香火。還原到官場上的語境,太監開皇店、皇莊,那也是老百姓主動來和咱家做生意,沒逼沒搶,儒家衛道士們,可別怪咱家的不是咯!
當然,觀音這一係列巧妙的恫嚇行動,最關鍵的一步是袁天罡算準了第二天的降雨量。千萬別相信神棍真能未卜先知,分明是神棍隨口說一個雨量,觀音轉告給玉帝,玉帝便真的按這個雨量發旨,說到底還是他在幕後操縱。
6.2佛教集團為何選唐太宗
小說需要選一位古代皇帝扮演這個主動發起取經工程的角色,理論上可以任選,那為何選擇了大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先生呢?首要原因是己經選了玄奘,而玄奘生在唐太宗時代;其次唐太宗名叫李世民,暗含“世民”之意,非常適合用來代表世間生民(凡人);更重要的則是他確實有把柄。
世民兄當皇帝前是一位武功赫赫的戰神,曾因軍功被唐高祖(李淵)獎授了一個異常霸氣的軍銜一天策上將。史載李世民曾身先士卒,殺得“兩刃皆缺,盈血滿袖”,這是何等悍勇!他親手殺的那千兒八百人還不算啥,重點是他指揮的戰役,那才叫一將功成萬骨枯。李世民的戰功正是李唐王朝能從隋末亂世中脫穎而出的關鍵,但這同時也意味著他雙手沾滿了鮮血。唐朝建立後,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親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以及他們的兒子各五個(也就是李世民自己的十個親侄子),然後逼父皇禪位,更是非一般的血腥。他心裏一定長期充滿了愧疚,宗教往往就是利用這種尋求安慰的心理,攻陷人的心靈。
佛教串通地府,安排唐太宗到地獄深處考察調研,先是利用涇河老龍嚇死唐太宗,再由崔判官私自給他添二十年陽壽,使其先入地獄再還陽。但崔判官、朱太尉送太宗還陽時,太宗發現他們帶的不是來時原路。崔判官解釋:“陰司裏是這般,有去路,無來路。”於是“太宗隻得隨他兩個,引路前來。”結果被帶到幽冥背陰山、一十八層地獄,還專門把李淵、建成、元吉、隋末亂世中遭他屠戮的群雄紛紛請出,一路上揪打驚嚇,差點沒把個天策上將死死地給嚇活過去。一路上又接受了崔判官很多佛教理論灌輸,太宗還陽後還不趕緊誠心拜佛,大開水陸法會?這時觀音再跑來說一句:“你這中華的小乘佛法度不得亡魂,須得西天大雷音寺的大乘佛法三藏。”這真是直指內心深處,世民立即代表世間生民派出陳玄奘法師,誠心向西天取經。
然而陰司真如崔判官所言“有去路,無來路”麽?為了驗證您這個懷疑,作者刻意安排了一個劉全進瓜的情節。唐太宗在與閻王們親切交談,準備告別還陽時,承諾給閻王送點東西(《西遊記》仿明代大理寺架構設定冥府主官是十殿閻羅,相當於十個審判庭各有一位閻王,其中包括第三殿的宋帝王,實為宋代名臣包拯包青天,唐代他還沒投胎就見了——哦不當了閻王)。閻王們說:“我處頗有東瓜、西瓜,隻少南瓜。”於是太宗回去後就募得一個劉全,因為不小心把妻子罵死了,所以自己也不想活了,便應征來自服毒藥,頭頂南瓜送到陰司。結果陰司查驗劉全夫妻“都有登仙之壽,急差鬼使送回。”故此劉全也還陽了。唐太宗很關切地問他:“你在陰司見些甚麽來?”顯然就是想驗證下“有去路,無來路”之說,但劉全的回答讓他很失望:“臣不曾遠行,沒見甚的。”可見壓根兒沒這回事兒,完全是崔判等人故意引他去飽受一頓驚嚇。而這麽做的目的,恰如閻王所說“我處頗有東瓜、西瓜,隻少南瓜。”是啊,佛教在東勝神洲、西牛賀洲頗有市場,唯獨還缺你最富庶的南贍部洲喲!
盡管唐太宗己經知道是在故意恫嚇,但陰司所見曆曆在目,自己也確實滿手血債,不趕緊把仇人們超度了,以後去陰間可沒好日子過,所以他也不再追究細節,依然誠心發起了西天取經的大工程。
6.3作者選擇唐太宗的反諷意味
除了佛教集團選擇了唐太宗,作者選他自身也有一些講究。李春芳作為明末黨爭高手,有些反諷筆法異常辛辣頑皮。曆史上唐太宗其實恰恰是佛教徒很不喜歡的一個人,李春芳就故意寫他敬佛,我相信這是明末黨爭給他造成的人格陰影。
李唐皇室號稱是老子後代,老子作《道德經》,被奉為道家思想的始祖,所以李唐皇室推崇道教,唐以前的傳統中國社會也確是道家最強勢。傳說老子是道教三清之一的太清太上老君,周代化為李聃,騎青牛西出函穀關,化胡為佛,《西遊記》亦取此說。當然,曆史上佛道兩家關於老子與佛陀到底誰是師父誰是徒弟曾有過激烈爭論。元代官方曾組織過一次正式辯論,結果在元世祖(孛兒隻斤?忽必烈)駕前,佛教代表八思巴完敗道教代表李誌常、趙誌敬、尹誌平(均為丘處機之徒),被佛教視為曆史榮耀。然而《西遊記》一出,老子化胡為佛的典故卻在民間生了根,這也是讓佛家非常惱火的一件事。
曆史上的唐太宗並不敬佛,這首先跟他家自吹是李聃後人有關。而且他叫李世民,所以觀世音菩薩就犯了皇帝名諱,從此改稱觀音。一個凡人逼菩薩改名,對此佛教界異常不滿。作者偏偏讓這位凡人來演此角色,還安排他們直接會麵,這就尷尬了。
唐太宗還和佛教發生過激烈的正麵衝突。唐朝之前的四百年魏晉南北朝堪稱中華民族苦難深重的一個大亂世,但亂世恰恰是佛教興盛的時機,因為人民在現實的苦難深淵中看不到希望,才會寄望於神佛拯救。但隋唐盛世的到來預示著佛教這一波上升行情到頂。李世民當皇帝前率軍平定隋末亂世,最重要的一戰便是擊敗洛陽王世充勢力。王世充以敬佛著稱,洛陽當時佛法盛行,寺廟滿城,僧尼遍地。李世民率重兵苦戰多年攻破洛陽後,將佛寺盡皆毀去,僧尼強製還俗,這己經足夠佛教界記恨。登基後,唐太宗更是強化崇道抑佛,詔令全國僧尼限定三千名內,多次嚴格檢校佛法,清查僧尼數量,嚴懲私自出家,甚至動用極刑。唐太宗常論及梁武帝(蕭衍)佞佛禍國亡身的教訓,並通過著名的《貞觀政要》昭誡天下。梁武帝後裔蕭瑀本是高祖、太宗兩朝寵臣,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九,隻因推崇佛法遭太宗貶斥,以至失寵。
唐太宗朝可以說是佛教在中國發展的一個低穀,也有很多和尚不服氣,還想力爭,最著名的便是法琳和尚。此人能言善辯,被佛教譽為“護法菩薩”,眾僧推舉他去向太宗進諫,意圖改變不利局麵。很顯然,唐初佛教衰落的本質在於亂世終結,人民不再需要神佛拯救。法琳沒看清曆史大勢,依然淺薄地判斷原因在於皇帝認了李聃這個祖先,於是編造了很多李聃的負麵新聞,四處散布。貞觀十三年(639),也就是《西遊記》中唐僧出發取經的一年,道士秦士英告發法琳。唐太宗親自傳訊法琳,法琳卻趁機拋出他精心炮製的一套理論,準備當場折服世民。
法琳首先力證李唐皇室並非自稱的隴西漢族門閥李氏,而是鮮卑拓跋氏的一個分支,所以不可能是李聃之後,這也是後世很多人謠傳李唐皇室是鮮卑族裔的一個淵源。這種無稽之談一來就極大地觸怒了唐太宗,但法琳尚不自知,繼續大放厥詞,大談李聃並沒有什麽好,皇上何必去認這種人當祖先?法琳編造了一大通“秘史”,說李聃的父親叫韓虔(音同“寒黔”),字元卑(終極卑賤),這哪是正常人類的名字?又說他天生沒耳朵,聾、啞、瘸,六十二歲都沒娶到老婆,跟隔壁一個養豬的女仆精敷(編出這樣的女子名,不解釋了)私通,生下一個孩子,剛出世頭發就是白的,所以人稱“老君”。皇上舍棄高貴的鮮卑貴族,卻認這種人當祖先,簡直就是拿黃金換石頭,拿綃絲換襤褸,舍棄貴族小姐和女奴私通......唐太宗終於按捺不住,跳起來踢翻了這個粗鄙下流的家夥,惡狠狠地說:“你不但詆毀朕的祖先,還當廷侮辱天子,罪不容誅!但你不是寫過一本《辨證論》,號稱連續七天口誦觀世音佛號,就算用刀都砍不傷,現在我就給你七天時間,七天後試刀!”
七天後,唐太宗派人到獄中去看法琳。法琳撲通一聲跪倒磕頭大呼:“我這七天一直口誦‘陛下’,根本沒念什麽觀音!”唐太宗是何等帝王胸懷,聽罷哈哈大笑,赦免了法琳的死罪。不過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法琳還是被流放,最後孤苦地死於遠疆。法琳事件不但是唐太宗和佛教一個著名的激烈衝突,還成為佛教的一個笑柄,更是初唐佛教衰落的一個注腳,所以“唐太宗”是後世佛教徒非常不願提及的一個傷疤,李春芳就故意去揭,還寫他崇佛抑道,這就是典型的明末黨爭筆法。
就算拋開曆史恩怨,僅從佛教教義出發,唐太宗這麽不尊重佛教的世俗皇帝,殺孽極重,結局卻還好得不得了。佛教一直流傳一種說法,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郭榮)大力廢除佛教的行為並稱為“三武一宗法難”,因為這四位皇帝都是英明神武,正該大展抱負之際卻英年早逝,佛教便稱這是神佛對他們的懲罰。作者要寫他們中的某位先不敬佛,所以佛祖懲罰他的人民陷入戰亂苦難,後來皇帝幡然悔悟,誠心向佛,佛祖再賜他恩典,度他超生順便拯救人民不是更好嗎?他偏偏要寫不敬佛卻得大福報的唐太宗。唉,這陰損人的功夫,沒玩兒過明末黨爭還真練不出來!
其實除了這點陰損頑皮,作者還有更深層次的反諷意味,尤其是通過著名的“貞觀之治”來諷刺自詡高明吸引中華信眾的西方宗教。
小說中,如來宣稱:“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凶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所以他要傳經,拯救華夏人民。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恰恰相反,唐太宗時代的中國,正值“貞觀之治”,無愧為世上最富強文明的國度。而彼時之西域,包括如來所在的天竺,正處於遊牧部族肆虐橫行的黑暗時代。讓他們來拯救中國人民?這好笑程度比索馬裏宣布要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救市,維持道瓊斯指數穩定還要略高一點點。
作為一部完全虛構的神怪小說,作者可以任選時代背景。您選個南北朝、五代十國之類,讓慧賢、達摩、鳩摩羅什這些高僧去西天取回真經,拯救下晉簡文帝、陳後主、李後主之流昏君及其治下苦難深重的人民那多合適啊?你偏偏選唐太宗!這意圖還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