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建立初始,因為天下初定,諸事草創,各類典章製度都來不及製定,所以襲用秦代的曆法,也就是《顓頊曆》。以亥月——也就是後來所說的陰曆十月——為“正”。

從秦始皇當政至漢武帝元封(前110―前105 年)年間,曆經一百餘年,誤差積累已很明顯,出現朔晦月見等實際月象超前曆譜的現象。

曆法的錯亂,不僅不利於民眾的生產、生活,而且有損代行天道的天子的威望。所以,要求改正朔的呼聲愈來愈高。

於是,在元封七年(前104 年),太中大夫公孫卿、壺遂和太史令司馬遷上書漢武帝:“現行的曆法紀年都已壞廢,與實際的天道運行不符,應當更改正朔。”

漢武帝自然對這件事情很是看重。於是,召見了他們。

“皇上,曆法必須改了,顓頊曆本來與實際月份就有誤差,現在從秦始皇到如今已百餘年,如不更改,差距隻會越來越大,這樣對農業生產也不利。”

提到農業生產,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馬上嚴肅起來,便問:“朕問你,顓頊曆為何誤差大?”

“回皇上,因為秦始皇時候的顓頊曆是以十月為歲首,這與春夏秋冬不太相符,微臣以為應以正月為歲首,這樣與季節才相符合,與季節相符的曆法方適用於農業。皇上不是要大力發展農桑嗎?那就必須有正確的曆法。”

“好,講下去!”漢武帝的一雙大眼興奮得閃閃發光。

“皇上,為了使曆法與季節相扣,微臣還建議將二十四節氣扣上。”

“那該如何做呢?”漢武帝追問。

司馬遷回道:“春、夏、秋、冬四季,應從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開始,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應固定在二、五、八、十一月之中。”

“好。”漢武帝站了起來讚道,“愛卿還有什麽好的建議,繼續說下去!”

“閏月不在歲末置閏,應改為在有中氣的月份置閏。”

“這樣做有什麽好處嗎?”

“可以不必考慮多少年置多少閏了!”他接著說道,“皇上,臣下經過推算,發現元封七年(前104 年)十一月甲子日夜半正好是合朔、冬至,這是改曆法的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望皇上不要錯過。”

漢武帝聽了異常興奮,捋著黑長的胡須說:“你太聰明了,沒想到你一個史學家居然精通天文,朕讚同你的建議,不過改曆建元,這可是朝廷大事,明日早朝時讓大臣們議一議,朕再頒旨改曆。”

第二天早朝,漢武帝對眾人說:“昨天,太史令司馬遷建議改曆法,眾大臣可以提出意見,司馬遷你把你的建議向大家說說。”

司馬遷出列,然後說道:“微臣鑒於晦月見,弦望滿月現象增多,且月相與曆法不符,考慮到秦朝沿用下來的曆法應改變了,否則與四季不合,與農業生產不適應。建議以正月為歲首,並納入二十四節氣。”

大臣們聽了都非常讚同。

這時,太中大夫壺遂出列奏道:“皇上,太史令所言極是,老臣極為讚同,秦朝的顓頊曆已沿用百年,誤差太大,曆紀已壞廢,宜改正朔。”

太中大夫公孫卿也出列奏道:“啟稟皇上,臣也以為曆法早該改了,太史令的建議非常好。”

其他大臣們也都表示讚同,於是漢武帝宣布:“朕同意改正朔,製新曆,著太史令司馬遷主持改曆,太中大夫壺遂、公孫卿加入協助,並詔告全國郡守推舉天文、曆數學者參與改曆,宰相及各卿要多支持。”

眾大臣高呼:“皇上聖明。”

從此,司馬遷進入了緊張的改曆工作之中。編製曆法,是一項艱苦複雜的工作,需要細致地觀測天象、計算、核驗以及製造儀器等,由於人力不足,於是募選通曉天文曆法的治曆官鄧平、長樂司馬可、酒泉侯宜君以及民間治曆者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閎等二十餘人加盟,重新議造曆法。

在專家中,曆數學家落下閎是主要的造曆者。落下閎是閬中人。

從小他就醉心於天象觀察,並且在家鄉小有名氣,後來經同鄉、太常令譙隆和太史令司馬遷推薦,從四川來到京城長安與當時的官家天文學家唐都、鄧平一起研製曆法。

在改曆過程中,他們經常發生激烈的爭論。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與鄧平、唐都等二十多人以及官方的公孫卿、壺遂和司馬遷都各有方案,相持不下,最後形成了十八家不同的曆法。

經過一年的工作,漢武帝經過仔細對照比較,認為落下閎與鄧平的曆法優於其他17 家,就予采用。於元封七年(前104 年)頒行,並改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因而新曆又稱為“太初曆”。

太初曆在行用後,受到包括司馬遷、張壽王等人的反對,張壽王甚至提議改回到殷曆。然而孰優孰劣,還要以實測為準。為此朝廷組織了一次為期三年的天文觀測,同時校驗太初曆和古六曆的數據,結果表明,太初曆更為符合天象。從此太初曆便站穩了腳跟,而且一直使用了187 年,也就是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 年)至漢章帝元和元年(84 年)。

為了表彰落下閎的功績,漢武帝特授他以侍中之職,落下閎卻堅辭不受,而鄧平則被任命為太史丞。

太初曆的公布,標誌著漢王朝“受命改製”的完成。太初曆每年是365.3851539 日,一朔望月等於29.4381 日,一晝夜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 個時辰。這是我國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曆法。

易服色和改正朔一樣,“易服色”即更易衣服、車馬的顏色,是新王朝應天承運而改製的重要內容,源於“五德終始說”。“五德終始說”是戰國時期齊國人鄒衍創立的。

鄒衍將“陰陽說”和“五行說”糅合在一起,借以說明天人感應和天道循環的理論。鄒衍宣稱,凡是人類的各項活動,都和陰陽五行相通,並互為影響,由此引起各種的變化。所說的“五行”,就是土、木、金、火、水五種物質,“五行相生相勝”。“相生”就是互相輔濟,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勝”就是互相克損,如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

“五德”就是五行的德性,即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五德不僅是相生相克的,並且還是終而複始循環的。人間的每個王朝,都必定是得到五德中的一德,並由上天顯示符應。這個王朝根據所得的五行之德的性質,製定本王朝的各種製度。

當一個王朝德衰之後,肯定被另一個克勝此德的新王朝取代。而新王朝興起的時候,上天也要顯示符應,某個君主認識到符應的含義,便要依據本王朝所受的五行之德的性質進行改製,是為“順天承運”,成為受天命者。

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深受各國統治者的推崇。秦始皇根據鄒衍的學說,確認秦為“水德”。所以,依照水德之性進行改製。如改正朔,以建亥之月為歲首;顏色尚黑、衣服、旌旗均用黑色;與水德相應的數是六,所以符傳長度、法冠高度各為6 寸,車軌寬6 尺;水德主陰,陰主刑殺,因而尚法嚴刑。

漢高祖劉邦出身於下層平民,不懂五德終始之說,加之匆忙建國,來不及製定新製,所以認為也是獲水之德。承襲秦製,色尚黑。漢文帝時,漢建國已二十餘年,新王朝的統治日益鞏固。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秦朝的舊製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漢文帝前元年(前179 年),太中大夫賈誼向漢文帝上奏道:“請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興禮樂、以立漢製,更秦法。”

十餘年後,魯人方士公孫臣根據五德循環的理論,上書漢文帝說:“漢朝獲得的是土德,應該改用新的元年,根據土德改正朔,易服色。漢獲土德,上天一定會示以符瑞,這種符瑞當是黃龍出現。”

漢文帝將這事交給丞相張蒼辦理。張蒼精通樂律和曆法,認為公孫臣是胡言亂語,不加理睬。

漢文帝十五年(前165 年),黃龍果然在成紀縣出現,張蒼因為失誤而辭職。漢文帝任命公孫臣為博士,並任命他與其他一些飽學之士論證漢得土德的觀點,主持草擬改正朔、易服色的方案。這時漢文帝正寵信方士新垣平,新垣平也積極主張改正朔、易服色、巡狩、封禪等事。

但是沒多久,新垣平因其騙術暴露而被殺。從此,漢文帝對改正朔、易服色之事再不感興趣。漢文帝雖然沒有實行改正朔、易服色等改製之事,但卻為漢武帝的改製奠定了思想和輿論的基礎。

漢武帝在“改正朔”的同時,根據“五德終始說”,采納了公孫臣的論斷,認為漢獲土德而受命。秦為水德,漢以土德克水德而代秦,乃是“應天承運”。這樣就為漢代秦、改易秦製找到了理論根據。

漢既為土德,土黃色,所以易秦尚黑之色而尚黃,衣服、旌旗、車馬均以黃色為最尊,這就是“易服色”。與土德相應的數是五,因此“數用五”,如官吏的印章刻文都用5 個字,丞相之印文為“丞相之印章”,諸卿及郡守、相印文不足5 字者,以“之”字補足。

漢武帝在改正朔、易服色之外,還定官名、協音律、定宗廟百官之儀等,作為國家的定製,永垂後世。置年號也是漢武帝時期的一個重大舉措。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凡記年皆以元、二、三……記數。如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二年、周平王五十一年,秦王政元年、秦王政二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秦始皇帝二十七年,等等。

每個新帝王嗣統,要重新紀年,從元年開始,故稱為“改元”。每個帝王的紀年,一貫到底,中間不改元。漢文帝受方士新垣平的迷惑,中間改元一次,稱前元、後元,開帝王紀年改元的先河。漢景帝改元三次,史家稱其紀年為前元、中元、後元作為區別。漢武帝即位以後,因襲父、祖紀年的方式,仍以元年、二年、三年……為數。

到了漢武帝第二十七年時(前114 年),主管紀年的官員向漢武帝建議道:“紀年應該根據上天賜降的祥瑞現象來命名年號。不應當以一、二、三累數計算。”

天子受命於天,在漢武帝統禦天下之年,天不斷降祥瑞,是對天子政績的肯定。以祥瑞命名年號,正是“天人感應”的表現。漢武帝認為非常在理,欣然采納了這一建議。

因為在漢武帝二十五年時(前116 年),汾陰出土了一個大銅鼎——鼎是王權的象征。漢武帝認為這是天降祥瑞,所以就將出鼎之年定為元鼎元年,漢武帝第二十七年則為元鼎三年(前114 年)。由後向前追,將即位以來的紀年,分別命以年號。因為自古以來帝王沒有年號,初建年號,所以第一個年號曰“建”。

建元共6 年(前140―前135 年)。建元六年(前135 年),長星見於東方,光長竟天。所以第二年改元,二元曰“光”。元光共6 年(前134―前129 年)。

當時漢承秦製,從水德,水德之數為六,六數滿則周而複始,因沒有明顯的“祥瑞”,因此三元曰“朔”。

朔者,始也,言更為初始。元朔共6 年(前128―前123 年)。次年(前122 年)冬十月,漢武帝巡幸雍,祭祀五帝,獲得了一隻獨角獸,有人附會為“白麟”。麟為神獸,它的出現被視為天降祥瑞,所以此年改元,四元曰“狩”。

元狩共6 年(前122―前117 年)。五元則曰“鼎”,元鼎共6 年(前116―前111 年)。次年(前110 年)夏四月,漢武帝始登封泰山,所以此年改元,六元曰“封”。

元封共6 年(前110―前105 年)。次年(前104 年)夏五月,漢武帝改正朔,初用夏正,並以正月為歲首,所以此年為改元,七元就曰“太初”。

太初共4 年(前104―前101 年)。次年(前100 年)第八次改元曰“天漢”。時連年大旱。《詩經·大雅》有《雲漢》一詩,讚美周宣王遇旱災修德勤政而能致雨。所以改年號為“天漢”,以祈求甘雨。天漢共4 年(前100―前97 年)。

次年(前96 年)第九次改元,曰“太始”。言**滌天下,與民更始。

太始共4 年(前96―前93 年)。

次年(前92 年)第十次改元,曰“征和”。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

征和共4 年(前92―前89 年)。

次年(前88 年)第十一次改元,曰“後”。後元共2 年(前88―前87年)。後元二年二月,漢武帝死。漢武帝始創年號,為以後曆代皇帝所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