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是個具有高度文化素養的皇帝,從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文化教育,對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同時,他還是一位酷愛文化典籍的皇帝,非常重視搜集圖書典籍。
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古代流傳下來的文獻圖書受到了嚴重損毀,社會上流傳的圖書因此變得很少,私人藏書都不肯拿出來。因此,漢朝初年曾下詔令,廣事收羅書籍篇章,廣開獻書之路。可是,直到漢武帝即位之後,所收集的圖書還是不多,而且,大多數收集出來的文獻都是殘缺的,不是文字缺少就是竹簡脫漏。
有一次,漢武帝在皇家成書處看到這些費了很大勁才收集起來的零亂散落的竹簡,喟然長歎了一聲,說:“朕真痛心啊!”於是,他便下定決心要把經過秦火燔炙的古代文化典籍,盡可能地搜集、整理、保藏起來。因此,他向全國下令,繼續在各地征集圖書。
同時,他在太常府、太史府和博士官辦公地點建設藏書樓,在皇宮內增設了辟延閣、廣內、秘室府等藏書樓,專門保管、整理搜集來的圖書。他還下令設置抄寫圖書的專職官員,翻抄包括經書和諸子百家在內的圖書典籍。
在漢武帝的直接關心和支持下,搜集的圖書一天天多起來。每當收到一種好書,將其送到漢武帝手上的時候,他都十分高興。在保存、整理和流傳古代文化典籍方麵,漢武帝十分有遠見、有魄力,同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漢武帝從青年時代就十分喜好文學,漢賦的成就,在當時的文化收獲中最為輝煌奪目。賦,是從騷體演變而來的散文和韻文並用的文體。賦的成就,繼承了先秦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漢賦,是當時文學的主流。
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大文學家司馬相如。有一次,漢武帝讀到《子虛賦》時,被文章中那和諧的音調、華麗的辭藻、奇特的構思深深吸引,讚不絕口。當他看到作者的名字是“司馬相如”時,他感慨萬千地說:“真是遺憾啊,我沒有跟這樣的人生活在同一個時代!”
漢武帝的這番話正好被當時負責給他養狗的楊德意聽到,於是,他便上前一步說:“皇上,這《子虛賦》的作者正是我的同鄉司馬相如啊!”漢武帝聽後十分高興,立刻就要召見這位自己欣賞的才子。
司馬相如,字長卿,小名狗兒,蜀郡成都人,小的時候就很喜歡讀書、擊劍。他的父母十分憐愛他,稱他為犬子。到了12 歲那年,他有一次偶然讀到了史書,便對戰國時期的藺相如極為仰慕,所以把自己的名字改為相如。
那時蜀郡的太守文翁大興教化,選擇本郡的士人送到京城去學習,司馬相如和他的一位好朋友王吉正好被選中。五年之後學成回來,文翁便委派司馬相如為教授。後來,文翁去世了,司馬相如就不願意繼續做教師的工作,於是前往長安遊學。
這時是漢景帝在位,司馬相如大約二十多歲。司馬相如出資30 萬緡,入朝為郎,做了漢景帝的武騎常侍。雖然說他小的時候學過擊劍,但是他更看重文學,因此,他認為這些並非其所好。而且,漢景帝不喜好辭賦,因而司馬相如時常會有不遇知音的感歎。
碰巧梁王劉武入京朝拜漢景帝,跟他來的善於遊說的人,有齊郡人鄒陽、淮陰人枚乘、吳縣人莊忌先生等。司馬相如看到這些人就喜歡上了,因此就借生病為由辭掉官職,旅居梁國。
梁孝王讓司馬相如和這些讀書人居住在一起,這使得司馬相如有更多的機會與讀書人和遊說之士相處。他們一起遊山玩水,彈琴作賦。
他所創作的《子虛賦》便是這個時期的作品,這篇《子虛賦》一經傳播便舉國名揚。這個時期還是他一生當中最愜意的階段。
後來,司馬相如被召進朝廷,漢武帝問他:“這《子虛賦》果真是你所作?”司馬相如說:“是。但這賦隻寫諸侯的事情,並不值得一看。請讓我寫篇天子遊獵賦,賦寫成後就進獻皇上。”
漢武帝是個田獵迷,聽到他這樣說,便很想看看司馬相如到底會怎樣描寫狩獵激烈而雄偉的場麵。於是,漢武帝答應了,並命令尚書給司馬相如筆和木簡。司馬相如揮筆疾書,洋洋灑灑,寫下了著名的《上林賦》。他以誇張的手法、光華的文采和豐富的語匯,描寫了宮苑的富麗、田獵的歡樂,又暗寓諷刺的含義。
在內容上,它以宮殿、園囿、田獵為題材,以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帝王奢侈為主旨,既歌頌了統一大帝國無可比擬的聲威,又對最高統治者有所諷刺,開創了漢代大賦的一個基本主題。
在形式上,它擺脫了模仿楚辭的俗套,以“子虛”“烏有先生”“無是公”為假托人物,設為問答,放手鋪寫,結構宏大,層次嚴密,而寫作的語言富麗堂皇,句式有很多變化,加上對偶、排比手法的大量使用,使全篇顯得氣勢磅礴,形成鋪張揚厲的風格,進而確立了漢代大賦的體製。
當司馬相如把《上林賦》進獻給漢武帝後,漢武帝被這篇華麗的辭賦迷住了,他特別高興。因此,他對司馬相如授以官職,賜給筆劄,讓其專事寫賦。從此,司馬相如便一直在漢武帝左右隨從,寫下了大量的詩賦。
當時,另一位具有文學才能的人則是以滑稽出名的東方朔。東方朔,本姓張,字曼倩,平原郡厭次縣人。建元元年(前140 年),16 歲的漢武帝簽發了一道詔書,要求丞相、禦史、列侯、中二千石、諸侯相等各級官僚,推舉賢良方正、敢於直言的讀書人到朝廷做官。同時,鼓勵天下的吏民直接給皇帝上書,提建議,發議論。
因此,四方士人紛紛上書議論國家政事的得失,在這當中不乏參雜著一些炫耀賣弄自己才能的人,對那些不夠錄用條件資格的人,朝廷就通知他們:上書皇帝已經看了,讓你們回家去了。
而東方朔剛到長安,便以3000 片竹簡內容上書漢武帝。這些竹簡需要兩個人才扛得起,而漢武帝整整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才將其讀完。
在自薦書中,東方朔這樣說道:
我東方朔少年時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撫養長大成人。
我13 歲開始讀書,經過三年的刻苦努力,讀的書籍已經足夠多了;在15 歲時學習擊劍;16 歲學《詩》《書》;閱讀量達到了22 萬字。
19 歲又開始學習兵法和作戰的常識,懂得各種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戰時士兵進退的征鼓,這方麵的書也讀了有22 萬字,這些總共加起來足有44 萬字。我本人更加欽佩子路的豪言。
如今我已經22 歲,身高9 尺3 寸。雙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齒潔白整齊得像編排的貝殼,勇敢像孟責,敏捷像慶忌,廉儉像鮑叔,信義像尾生。我這樣的人,應該能夠做天子的大臣吧?
漢武帝讀後,認為東方朔氣概不凡,便命令他在公車署中等待召見。由於公車令俸祿微薄,又始終沒有得到漢武帝的召見,因此,東方朔覺得很是不滿。這一天,東方朔午休起來,一群侏儒像是剛從外邊吃飯回來,滿麵紅光,嘰嘰喳喳。這些侏儒是專門給皇上養馬的。東方朔一看到他們這個高興樣子就來氣:“我堂堂的9 尺男兒,怎麽能和這些人為伍呢?我得想辦法嚇唬他們一番。”
於是,東方朔便衝著那群侏儒喊道:“皇帝說你們這些人既不能種田,又不能打仗,更沒有治國安邦的才華,對國家毫無益處,因此打算殺掉你們。你們還不趕緊去向皇帝求情!”
那些侏儒聽說皇帝要殺他們,便哭了起來。而東方朔在一邊強忍住笑,裝作十分同情的樣子勸道:“有道是:‘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則為不孝。’死到臨頭,你們光知道傻哭有什麽用,還不趕快想點辦法!”
眾侏儒跪到地上,懇切地說道:“人慌無智,我等有什麽辦法呀?聽說東方先生您是皇上十分看中的人,請求先生趕快給我們想個辦法,救救我們這些可憐的侏儒吧!”
這時,東方朔歎了一口氣,說:“不是在下不願意給你們想辦法,隻是怕這事傳到皇上耳裏,說在下泄了他的密,壞了他的大事,找在下算賬可怎麽得了?”
侏儒們拍著胸脯向東方朔擔保,說道:“先生放心,您救了我們大夥的命,我們感激都來不及,誰還會把您給捅出去呢?”
東方朔慷慨激昂地說道:“捅出去在下也不怕,大不了一死,死在下一人,換你們生,死也死得值得了。”這話說得侏儒們熱淚盈眶,他們再一次磕頭以示感謝。
東方朔輕咳一聲,清了清嗓子說道:“這樣吧,你們盡管去皇宮門口候著,一旦禦駕出來,大家一齊將它攔住,叩頭謝罪。皇上問你們聽誰說的,你們就推到在下身上,保準你們沒事。”
眾侏儒破涕為笑,千恩萬謝地離去。第二天,果然依著東方朔的話,早早地來到宮門口候駕。等皇上出來之後,他們呼啦一下圍了上去,一邊下跪磕頭,一邊哀求皇上饒命。
漢武帝一聽當時就懵了,一臉困惑地說道:“朕何時說過要殺你們,你們這話是聽誰說的?”
眾侏儒異口同聲地回道:“臣等是聽東方朔說的。”
漢武帝臉色鐵青,咬牙切齒地說道:“這個東方朔,謠言竟敢造到朕的頭上!速傳東方朔進宮見朕。”說完,便喝令打道回宮。
這時,東方朔正在臥室讀書,一聽說皇上召見,趕緊整了整衣冠,大步流星地朝皇宮趕來。見到皇帝後,他趕忙三拜九叩,行君臣大禮。
這時,漢武帝問道:“東方朔,聽說你恐嚇侏儒,你可知罪?”
東方朔麵對皇上的問罪,高聲說道:“啟奏陛下,臣不知罪!”
漢武帝把臉一沉說道:“你恐嚇侏儒,造謠惑眾,而這謠言竟然製造到了朕的頭上,你難道還不知罪嗎?”
東方朔理直氣壯地回答道:“我是不得已才這樣做的。侏儒身高3尺,我身高9 尺,然而我與侏儒所賺的俸祿一樣多,總不能撐死他們而餓死小臣吧!聖上如果不願意重用我,就幹脆放我回家,我不願再白白耗費京城的糧食。”
漢武帝聽後縱聲大笑,於是命令他在金馬門待詔,至此東方朔與漢武帝的關係就稍稍親近了一些。有一次,漢武帝玩射覆的遊戲時把壁虎藏在盂中,卻沒有人猜中。東方朔看了一陣,啞然失笑,他這一笑,把眾人的目光全都吸引了過去。漢武帝有些詫異地問道:“東方朔,你能猜中這盂裏是什麽東西嗎?”
東方朔不慌不忙地回道:“能。臣曾學《易》,請允許我猜猜是什麽。”
於是他將蓍草排成各種卦象,回答說,“說它是龍卻無角,說它是蛇又有足,肢肢而行脈脈而視,善於爬牆,這東西不是壁虎就是蜥蜴。”
說完之後,漢武帝就派左右的人把盂掀開,果然是隻壁虎,圍觀人都齊聲稱妙。漢武帝心中高興,當眾賞給東方朔細帛十匹。接著,漢武帝又讓東方朔猜其他的東西,而東方朔每猜必中,都會得到皇帝的賞賜。從此之後,漢武帝便任命東方朔為常侍郎。
建元三年(前138 年),漢武帝常常出遊狩獵,出遊的時間從一天到五天不等。後來,這樣的遊玩已經不能為漢武帝所滿足。加之路途遙遠又被當地的百姓厭煩,於是漢武帝萌生了修建上林苑的想法。
在估算完修苑囿所占農田的價值之後,漢武帝又派人劃出占地所屬縣的荒地以抵償農民。做此決策之時東方朔恰好在場,便向漢武帝諫言:“請陛下不要擴建上林苑!”
此言一出,漢武帝的臉立馬沉了下來,文武百官目光各異地瞅著東方朔。有讚許,有擔心,也有幸災樂禍。對此,東方朔全然不顧,一口氣講了“不要擴建上林苑”的兩大理由:陛下,終南山是國家天然的屏障。從大漢立朝以來,離開了三河之地的洛陽,而在灞水、滻水之西,涇河、渭河之東建立都城,這裏就是所謂的像大海一樣富饒的地方。秦王朝憑借它降服西戎,兼並崤山以東的地區。終南山是座寶山,這一帶山中產玉和金、銀、銅、鐵以及優質木材。各種手工業用它們做原料,百姓們靠它們維持生活。
這裏又盛產稻、黍,還有梨樹、栗子、桑、麻和竹子等物品,土地適宜種植薑和芋頭,水中有許多青蛙和魚類。貧窮的人家可以靠這些獲得溫飽,而不必擔憂饑寒之苦。所以,豐、鎬之闊,號稱肥沃土膏,每畝地的價值都達到一斤黃金。
而今陛下把終南山劃為上林苑,就斷絕了田沼湖澤的財利來源,奪取了百姓的肥沃土地,對上減少了國家的財稅費用收入,對下破壞了農桑生產,這是不該建上林苑的第一個理由。
而開拓並營建上林苑,周圍築牆以作為禁苑。皇帝在苑中可以策馬東奔西馳,驅車南北追逐,其中有很多的深溝大河,亂石高崗。為追求一天的射獵樂趣,不值得尊貴無比的天子去涉險犯難。
這是不該建上林苑的第二個理由。
接著,東方朔又列舉了殷紂王、楚靈王、秦始皇大興土木導致天下大亂的例子。最後獻上《泰階六符》,希望漢武帝能夠觀察天象的變異而自省自己所做的事情。漢武帝因此拜東方朔為一千石太中大夫之官職,加給事中之銜,並賞賜黃金百斤。
東方朔雖以滑稽出名,但他取得官職也是因為寫得一手好辭賦。
他時常以詼諧幽默的言辭為漢武帝解悶,有時也在其中夾進一些諷諫的內容,因而博得了漢武帝的讚賞。
漢武帝搜羅、蓄養大批文人學士,一方麵命他們隨從出巡出遊,作辭獻賦量才錄用,另一方麵讓他們參與政治,在朝廷中委以官職。有了大事廷議時,也讓這些人參加,對公卿的奏本提出意見,平時則都是作為專職的文學侍從和俳優弄臣蓄養起來。
漢武帝經常和群臣在柏梁台聚會飲酒賦詩,據說古詩中的“柏梁體”就是由漢武帝和群臣賦詩而開始流行起來的。漢武帝自己創作詩賦的水平相當高,流傳至今的《瓠子歌》《秋風辭》《李夫人歌》等,都非常精美,表現出他相當高的文學修養。
同時,漢武帝重視修史,以學識非常淵博的大學者司馬談為太史令,使其次第舊聞,裁剪論著。司馬談有誌於編撰一部漢王朝的通史。
為此,他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司馬談是左馮翊夏陽人,司馬遷的父親。他博學多識,曾隨當時著名天文學家唐都學習天文曆法知識,跟隨哲學家楊何學習《易》,並對黃老之學進行過深入鑽研。可是,司馬談的宏願還沒有實現,就於元封元年(前110 年),病死於洛陽。死前,他鄭重地把未竟的事業,囑托給他的兒子司馬遷。
司馬遷是龍門人,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和良好的教育,對文史星卜之學有濃厚的興趣。他非常好學深思,曾師事著名經學大師董仲舒、孔安國等,博通天文曆法、諸子百家。
當初,在董仲舒向漢武帝上書三綱五常的時候,司馬遷就對董仲舒的對答欽佩不已,一心想跟從他學習。於是,在下朝的時候,司馬遷便追了上去,向走在前麵的董仲舒施禮道:“董老先生,請受小生一拜,您剛才的對答真是太了不起了。”
這時的董仲舒不認識司馬遷,有大臣介紹說:“他是太史公司馬談的兒子,太史公常把他帶到殿下旁聽。”
司馬遷說:“聽說董老先生特別苦學,曾經三年沒有進過花園。”
董仲舒聽了司馬遷的話後,不禁大笑起來,說道:“是啊,確實是有三年時間不曾離開書房去光顧花園。司馬遷,你欣賞我的什麽觀點呀?”司馬遷回答說:“我推崇您的大一統。”
董仲舒又是一陣笑,說:“好,小小的年紀就如此有眼力,真不愧是太史公的兒子。”從此,司馬遷便跟隨董仲舒學習了。
有一次,在董仲舒的家裏,董仲舒在給司馬遷講《春秋》。
司馬遷便問道:“老師請賜教,《春秋》的大義是什麽?”
這時,董仲舒放下手裏的書簡,對司馬遷說道:“要知道《春秋》的大義,首先要知道孔子作《春秋》的時代背景和寫作動機。”說著便站了起來,走到窗口,看著窗外樹下的落葉,想到孔子晚年著《春秋》時的落寞,接著說,“孔子所處的時代是王室衰落、諸侯稱霸、禮崩樂壞的時代,那個時候,臣僭君,子弑父,可謂君不君,臣不臣,朝綱不張,禮義不明,所以……”
司馬遷眨了眨眼說:“所以,孔子作《春秋》以正禮義、明視聽。”
“說得對。所以孔子作《春秋》是為了撥亂反正。”
不久之後,司馬談又帶著司馬遷乘車前往孔安國府上拜師。路上,司馬談向兒子介紹:“孔安國是長安赫赫有名的儒學大師,他精通《尚書》,他是孔子的第十一世孫。他學的《尚書》是從曲阜孔子故居的夾牆裏發現的。因為是用古文寫的,所以又叫《古文尚書》。”
“噢,父親,《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有什麽不同?”
“比今文《尚書》多16 篇,現在孔安國老先生已經把它譯成今天通行的隸書了,你要向他學的就是今文《尚書》。”
司馬遷興奮地說:“父親,孔安國真了不起。”
到了孔安國府上,孔安國看過司馬遷問道:“在家都學了些什麽?”
這時,司馬遷的父親說道:“犬子在家,就讀於家鄉的書院,主要學的《詩經》《論語》《周禮》,到長安後,又拜師於董夫子學完了《春秋》《左傳》,現在想深造《尚書》。”
孔安國對司馬遷說:“看來小公子崇尚正義,《尚書》是講為政治國的書,你感興趣嗎?”小司馬遷回道:“稟先生,《尚書》我已初學,略知一二,《書》是史官的臨政記錄,《書》記先王之事,長於政。”
這時,孔安國用手摸了摸雪白的胡須,點了點頭,對司馬談說:“太史公,令公子將來恐怕是經國之才呀。老夫就收下這個弟子了。”
從此,司馬遷便向京城裏一位又一位的高師求教。
元朔三年(前126 年),20 歲的司馬遷為了“網羅天下放佚舊聞”,進行了一次全國性漫遊。他南遊江淮,登會稽山,訪問大禹陵,又去楚地,攀九嶷山,浮舟沅水、湘水之上,再北上齊魯,觀孔子遺風,在孟子故鄉鄒縣嶧山觀看古老的鄉射之禮……每到一處,必求訪當地父老,搜集史事,了解風俗,考察山川。
這次漫遊,不僅使司馬遷搜集到了許多寶貴的史料,而且使他深刻地認識了社會,為他以後著史奠定了重要基礎。回到長安後,漢武帝對這個廣闊博識、學問豐富的青年人十分重視,任命他為郎中。
後來,他的父親司馬談因為未能跟隨漢武帝參加泰山封禪大禮而憂鬱成病,臨終前他難過地對司馬遷說:“我死以後,你必為太史。做了太史,莫忘了我的遺願。今大漢興盛,海內一統,上有明主賢君,下有忠臣義士。我身為太史,而未能記載,愧恨不已。你一定要記住,完成我未竟之業!”
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繼任父職為太史。他讀遍了皇家藏書處“石室金櫃”收藏的文史經籍、諸子百家。五年以後,他以太史令身份和太中大夫公孫卿、壺遂一起,參加了太初元年(前104 年)的曆法改革。這都說明,漢武帝對他的才能是很看重的。
天漢三年(前98 年),正當司馬遷全力著史時,發生了李陵叛降匈奴之事。司馬遷為李陵辯解,觸怒了漢武帝,被下獄處以腐刑。傷殘肉體的酷刑,不僅使司馬遷受到劇烈的肉體痛苦,更使他的精神遭受嚴重創傷。年已48 歲的司馬遷想自殺,但他想起了父親的遺言,想到了古代聖賢:周文王被囚禁於羑裏,推演出了《周易》;孔子遭困厄,編撰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寫出了《離騷》;孫臏受了臏刑,完成了《孫臏兵法》。司馬遷終於以驚人的意誌忍辱負重地生活下來,發憤要完成父親的未竟之業。
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述。終於在征和三年(前90 年)左右,完成了他的史著。前前後後大約用了18 年的時間。時人稱之為《太史公記》或《太史公書》或《太史公》。大約在魏晉以後,被稱為《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曆史巨著。司馬遷運用本紀、表、書、世家、列傳5 個部分,敘述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前104―前101 年)年間約3000 年的曆史。全書共130 篇,包括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五十多萬字。其中,“表”分為世表、年表、月表,以表列人物、事件、爵位、世係等內容;“書”記載各種典章製度及其演變;“本紀”按年代順序記述帝王的言行、事跡;“世家”記載諸侯興衰以及有特殊地位人物的事跡;“列傳”記載各種代表人物的活動事跡。司馬遷所開創的紀傳體史,成為以後曆代王朝正史的規範體例。
《史記》不僅記述了古代曆史,還兼及當時所能了解的廣大空間地域的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和曆史,是當時的世界曆史著作。《史記》綜合性的體例,內容係統,全麵豐富,記錄準確,條理分明,便於人們全麵概括地把握曆史。司馬遷首創這種修史體例,形成我國史學著作的優秀傳統。《史記》以其獨創性、科學性、完整性、係統性遠遠超越了古代世界各國的史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