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秦、漢以前,農業就脫離了粗耕階段。到了秦、漢時代,農業生產技術有了更大的發展。到漢武帝時期,農業生產技術更是突飛猛進,無論是生產工具的改良、耕作方法的改進,還是水利事業的開發,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漢武帝宏偉的“文治武功”事業,是在殘酷壓迫和剝削農民血汗勞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是他在總體上順應了封建社會的發展趨勢,借助於專製主義的政治製度,在組織和發展漢代農業生產方麵,是起了重大作用的。

征和四年(前89 年),漢武帝所下的一道自我反省罪過的詔書《輪台罪己詔》,這是他真正改變以往那種好大喜功、不惜民力、窮兵黷武的作風和政策的開始,由此把治國的重點從戰爭轉向了發展生產、與民休息,實行富民政策。

不久之後,漢武帝就以田千秋為相,封其為富民侯,以表明他推行富民、養民政策的決心。田千秋這個人敦厚,有智慧,居位稱職,他忠實執行漢武帝晚年的“富民”政策。目睹連年治獄、誅罰特多、臣民恐懼的景象後,他深思熟慮,執政行事既安慰漢武帝又寬舒天下。

不久之後,漢武帝下詔說:“方今之務,在於力農。”號召全國官吏和百姓,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農業生產上來。“農為天下之本”,這是漢武帝接受前人經驗和自己長期統治的認識。他在位54 年,不停地大事興作,耗掉農民無數血汗,也有不少教訓。但他在總體上遵循並實行了“農為天下之本”這個原則。

漢武帝任命著名的農學家趙過為搜粟都尉,任務是管理農業生產技術,提高糧食產量。趙過總結勞動人民的經驗,提出了一種叫“代田法”的新耕作方法。

這種耕作方法是以寬一步、長百步的一畝地為例,縱分田地為三甽三壟。甽深一尺,寬一尺;壟台壘土高出地麵,也是寬一尺。種子播於甽中。苗長高時,不斷挖撥壟土培固甽中之苗的根部,使之根耐旱抗風。第二年,甽、壟互換其位,以調節地力。西北地區雨少風大,所以說這是一種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比較科學的耕作方法。

《漢書·食貨誌》中記載:

過能為代田,一畮三甽,歲代處,故名代田,古法也。

代田法的技術特點:

一是溝壟相間。種子播種在溝中,待出苗後,結合中耕除草將壟土壅苗。其作用是防風抗倒伏和保墒抗旱,實際上體現了畎畝法中“上田棄畝”的原則。

二是溝壟互換。壟和溝的位置逐年輪換,今年的壟,明年變為溝;今年的溝,明年變為壟,這就是代田法得名之由來。由於代田總是在溝裏播種,壟溝互換就達到了土地輪番利用與休閑,體現了“勞者欲息,息者欲勞”的原則。

三是耕耨結合。代田法每年都要整地開溝起壟,等到出苗以後,又要通過中耕除草來平壟,將壟上之土填回到壟溝,起到抗旱保墒抗倒伏的作用。

趙過為了使代田法的推廣有確實的把握,曾做了長期準備和細致安排,他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了試驗、示範和全麵推廣等一係列工作。

首先在皇帝行宮、離宮的空閑地上做生產試驗,證實代田法的確能比一般其他的田地每畝可增一斛,為推廣確定了前提條件。

然後是設計和製作了新型配套農具,為順利推廣代田法創造了良好的生產條件。

其次是利用行政力量在京畿內要郡守命令縣、鄉長官、三老、力田、有經驗的老農學習新型農具和代田耕作的技藝,為推廣代田法奠定了技術基礎。

再次是先在命家田、三輔區域公田上作重點示範、推廣,並逐步向邊郡居延等地發展。最後在邊城、河東、三輔、太常、弘農等地廣泛推行,並取得了成效,從而得到民皆便代田的成功。

成功之後,各邊城、河東、弘農、三輔等地區都紛紛學習代田法。農業生產工具得到了改良。中國古代長期使用的主要農業工具是耒耜。

耒耜為木器,操作用人力,既累又慢,大大限製了生產的發展。為了配合代田法的實行,趙過還製造各種精巧的農具。

他自己設計的耬車,是一種精巧的播種機。這種播種機由耬架、耬鬥、耬腿、耬鏟等構成,可播種大麥、小麥、大豆、高粱等。播種機分有一腿耬至七腿耬多種,以兩腿耬播種較均勻。其中的三腳耬,下有三個開溝器,播種時,用一頭牛拉著耬車,耬腳在平整好的土地上開溝播種,同時進行覆蓋和鎮壓,一舉數得,省時省力,所以效率可以達到“日種一頃”。

他還設計了耦犁,這是一種由兩牛合犋牽引、三人操作的一種耕犁。兩人在前各牽一牛,一人在後扶犁;還有一種單長轅犁,一人在前牽兩牛,一人在後扶犁,控製犁轅。平都縣令光發明了一種人力犁。使用這種犁,人力多的一天能墾耕30 畝,人力少的一天也能墾耕13 畝。

由於是新農具,用慣了耒耜的農民不習慣使用,需要給他們傳授新的操作方法。日理萬機的漢武帝對這個具體問題也考慮到了,他給級別二千石的地方官下了詔令,指示他們組織各級地方官,會同農村基層組織的鄉官三老、力田、裏父老等人,學習使用這種新農具。

農忙季節來到之前,在三輔附近和全國主要農業耕作區,經常可以看到地方官組織各地鄉官下田學習耕種。他們學會了,再傳授給農民,從而掀起了學習新技術、使用新工具的熱潮。

在這些有力措施的保證下,疲憊不堪的農民得以在土地上辛勤耕作。流離失所的農民開始回歸故裏,拋荒的土地重新得到墾殖。官吏的剝削相對減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發揮,農產品開始小有蓄積。

因此,漢武帝對代田法和各種先進的農具高度讚揚。這使得漢武帝時期的農業生產,比漢初有了明顯的發展。農業是漢王朝的主要生產部門,也是封建國家財政來源的基礎。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農工商賈各興其業,使西漢的經濟發展進入了鼎盛階段。高度發展的經濟,為漢武帝的政治、軍事作為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漢武帝時期農業生產突飛猛進地發展,是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一次革命,也是漢帝國強盛的基礎。西漢勞動人民用他們的汗水和智慧,為建造漢帝國的強固基礎,開鑿了無數的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