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宛是中亞古國,位於帕米爾高原西麓,錫爾河中上遊。大宛國盛產葡萄,並用葡萄做原料釀製美酒;大宛國還盛產苜蓿,苜蓿養育了大宛的良馬。漢朝使者就將這兩種植物的種子帶了回來。漢武帝以極大的興趣投入種植。

幾年以後,一眼望不到邊的葡萄和苜蓿令西域使者吃驚。漢武帝還將自己在上林苑的離宮命名為“葡萄台”。在城南的樂遊苑,則全麵種植了苜蓿。

當時長安人稱苜蓿為“懷風”,又稱之為“光風”,風行苜蓿叢中,常發出蕭蕭之聲;而陽光照射其花,又有美麗的光彩,因而得名。長安遠郊的茂陵邑也種植苜蓿,當地人稱之為“連枝草”。

而大宛最以汗血馬為著名。建元三年(前138 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曾到過大宛,並且受到了大宛王的接待。

張騫出使西域回來之後,曾向漢武帝詳細介紹大宛等西域國家的風俗、民情、特產。他說:“大宛在漢之正西,有萬裏之遠。當地產好馬,馬出的汗是紅色的,當地人稱之為‘汗血馬’。”

這些關於異國的奇珍異寶和民情風俗的有趣見聞,深深吸引了漢武帝,特別是汗血馬。當初漢武帝打開卜筮之書占卜時,書上說:“神馬當從西北來。”沒過多長時間,果然就得到了烏孫的良馬,漢武帝大喜,名烏孫馬為“天馬”。

如今,漢武帝聽說大宛有一種馬叫汗血馬,比烏孫馬更好,這對愛好狩獵、酷愛良馬寶駒的漢武帝來說,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他漢武帝便一心想弄來一匹看看。

漢武帝一心想同大宛等西域國家在經濟和文化上加強聯係。可是,中間有樓蘭和姑師擋住了去路。樓蘭扼西漢通往西域的要衝,西南通扞泥、且末、小宛、精絕、於闐等國,北通姑師。漢使者每年經過這裏,都要花去大量饋贈,有時還被刁難,弄得吃不成飯。這些國家還多次為匈奴通風報信,叫匈奴人截獲漢使者,使西漢與西域諸國的交通受到很大阻礙。

元封三年(前108 年),正是北國大雪紛飛之時,漢武帝命從票侯趙破奴及王恢率兵數萬,遠征樓蘭和姑師。趙破奴率領輕騎七百人,一舉攻克樓蘭城,活捉了樓蘭王,接著又攻打姑師,於征和四年(前89 年)征服了姑師。漢朝用兵樓蘭、姑師,震動了西域各國。

匈奴得知樓蘭降漢的消息後,就發兵出擊樓蘭。樓蘭不敢抵敵,隻好分遣王子入質西漢與匈奴,向兩麵稱臣。為了打破匈奴對大宛的控製,並獲得大宛的汗血馬,漢武帝在太初元年(前104 年),命車令為使臣,攜帶著黃金20 萬兩及一匹黃金鑄成的金馬去貳師城求換汗血馬。

車令滿懷信心地踏上了西去的路程。漢使團一路上曆盡千辛萬苦,半年多後抵達大宛國。車令求見大宛王毋寡,說:“漢天子令臣等專程以黃金千斤、金馬一匹請求交換貴國的汗血馬……”

大宛王毋寡,毫無主見,用眼睛看著群臣。群臣們像是著了魔似的大叫起來:“我們不欠漢朝的這一點兒禮物!”

“貳師城裏的馬都是大宛的國寶,怎麽能這樣輕易地送給別人呢?”語氣更是直截了當。

另有一個大臣在下麵低聲附和:“漢朝離我們那麽遠,路途又艱險。

每次派幾百名使者來,死得隻剩下了一半人,怎麽可能派大軍征伐呢?

我看漢朝奈何不了我們。貳師城汗血馬,是我大宛寶貝,決不能給漢朝!”毋寡聽信群臣意見,堅決拒絕了車令的請求。

車令被兜頭潑了一瓢涼水,想起途中的千辛萬苦、饑餐露宿,不禁惱羞成怒,失去理智,破口大罵,敲碎金馬,拂袖而去,留下目瞪口呆的大宛群臣。

大宛貴族也被激怒了,他們說:“漢使太輕視我國了,竟這樣辱罵您,我們絕對不能放他離開大宛!”

大宛王毋寡立即手書一封信給東邊的守將鬱成王,讓他出兵截住車令。鬱成王接信之後決定半路行劫。就這樣,茫茫的戈壁灘上回響起金戈的撞擊之聲,千斤黃金也被洗劫一空。

消息傳到長安,這天有人突然來報:“皇上,大宛國不但不給我們汗血馬,還殺了漢使,奪走了黃金。”漢武帝聽後大怒,便召集眾臣商議,準備發兵征討大宛。

由於趙破奴曾經以七百騎兵就活捉了樓蘭王,因此漢武帝十分輕視西域各國的戰鬥力。漢武帝便發誓要踏平大宛,得到汗血馬。

出使過大宛的姚定漢說:“大宛的兵力薄弱,隻要派去3000 人馬,用強弓硬弩射他們,就可將其全部俘獲。”

一時間,漢武帝不知道派誰出征好,忽然他心頭一震:“對,既然此番征討大宛,唾手可得,何不將此任交給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呢!”

李廣利嫻熟弓馬,這時正隨侍在宮廷。漢武帝早就想封其為官,隻是苦於沒有加封的理由。現在,機會終於來了。於是,漢武帝封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領屬國的6000 騎兵和郡國那些品行惡劣的少年數萬人,前往征討大宛。

所行的目的是到貳師城奪取良馬,所以漢武帝命李廣利號稱“貳師將軍”。同時任命趙始成為軍正官,原浩侯王恢為軍前向導,李哆為校尉,具體掌管行軍作戰事宜。

漢武帝對李廣利說:“大宛國不給我們汗血馬,還殺了我們的使者,這是對我大漢的無視。朕封為貳師將軍,率三萬人馬到西域進攻大宛國,把汗血寶馬給朕取回來。”

“末將遵旨。”

漢武帝繼續說:“朕要取汗血馬的原因還在於我大漢曆來受匈奴所擾,就是因為他們擁有一支剽悍的騎兵;敵人的騎兵凶猛,就是因為他們有優質馬。所以,從長遠考慮,我們一定要有良馬。”

“皇上聖明。”一些大臣們附和著。

於是這支大軍帶著大量輜重,艱難地越過沙漠、草地、雪山。路上死了不少人,中途又受到敵人頑強的抵抗。李廣利看實在不行,就引兵返回。等回到敦煌,已費時兩年,士卒隻剩十之二三。

李廣利派人報告漢武帝:“道路艱險,士卒缺糧,人員大減,不足以伐大宛。請求陛下暫且罷兵,重新征發士卒後再去。”

剛愎自用的漢武帝聞訊大怒,派使者趕到玉門關,下令說:“軍士敢入關者,斬!”嚇得李廣利隻得留駐敦煌。由於用兵不利,朝廷公卿大臣也都希望罷兵。

可是,漢武帝對誰的意見也聽不進去,認為小小的大宛國都攻不下來,西域各國不是要小看漢朝嗎?於是下詔再征發6 萬大軍,調集了不計其數的牛、羊、驢、駱駝,組成遠征軍,仍由李廣利統率,繼續遠征大宛。

李廣利率領遠征軍再伐大宛。漢軍曆盡艱難困苦,終於在太初四年(前101 年),包圍了大宛都城貴山。貴山城內沒有水井,飲水是從城外河水引進來的。李廣利派水工斷絕水源,想用這個辦法逼迫守兵投降。圍城四十多天,大宛人拚死反抗。後來城裏找到了會挖井的漢人,開鑿水井。飲水問題解決了,大宛人愈加頑強地參加守城鬥爭。戰鬥中,大宛貴族將軍煎靡被漢軍俘虜。

軟弱的大宛貴族被圍城的艱苦嚇壞了,堅持不住了,商議說:“如果殺掉大王,將好馬獻給漢朝,漢軍將自動解圍。如果不解圍,再力戰而死,還不算遲。”

經過一番陰謀策劃,大宛國王終於成為這些貴族的犧牲品。他的頭顱被送到李廣利的軍營,大宛使者對李廣利說:“漢退兵,我盡獻好馬;要是不聽,我殺盡好馬。康居的援兵又將來到,我將與漢軍死戰。請慎重考慮,何去何從?”

李廣利已經知道貴山城裏鑿了水井,糧食也不少,再打下去沒有什麽好處,就同意了大宛的意見。大宛放出好馬,讓漢軍挑選。漢軍挑選了幾十匹汗血馬,還有三千多匹普通馬,與大宛盟而罷兵。西征大宛告捷,漢朝國威大張。

沿途中亞各國聽說漢軍征服了大宛國,無不大受震動。各國王公貴族紛紛派遣子侄跟隨漢軍回到中原,他們為漢武帝呈上貢品,並留在漢朝作為人質,表示對漢武帝的效忠。

為了保護這條通道,漢武帝命令守卒和當地百姓開始規模巨大的國防工程的建設,這就是把秦代長城由令居向西延展,直達今敦煌之西。在敦煌西北築起了雄偉壯麗的玉門關,作為漢王朝的西大門。

沿長城設有驛站,可以及時傳達軍事情報、命令和公文。由於亭障烽燧萬裏相望,中國西北出現了一條堅強的防線,有效地保護著從敦煌到樓蘭的通道。

漢武帝對樓蘭、姑師和大宛用兵,動機是錯誤的,無論對西域人民還是漢朝人民,都帶來巨大的痛苦和犧牲。但是客觀效果卻出乎封建統治者意圖之外。因為,從此漢朝和西域的商路正式開辟,東西交通更加頻繁,各族人民之間的往來更加密切,加速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