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頤指氣使,客戶高高在上,同事要麽耍大牌,要麽裝無辜,會計故意假裝什麽也不懂,信息員卻裝作無所不通,複印機卡紙……每一天,我們都會因為身邊人的無禮、愚蠢、任性或挑釁,或僅僅因為缺少某些我們想要或必需的東西(比如女朋友、性伴侶、堅果棒、普拉達包包……)而麵對許多大大小小的挫折。生活就是這樣充滿挫折。麵對日常生活的不如意,大家的反應各不相同:一些人會長痘痘、長潰瘍,感到抑鬱、消沉、沮喪;另一些人則會適當地發泄情緒。不過,無論挫折是否客觀存在,它往往能左右我們的選擇,決定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如果我們選擇發作,那情況可能會更糟!可是,往往我們越想息事寧人,壞的事情就越會變本加厲。挫折就像兔子一樣,會以很快的速度進行繁殖。

結果就是:我們的壓力越來越大,道德和行為越來越不自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沉重、緊繃、消極、衝突化。相反,麵對挫折,如果我們把眼界放寬,平複自己的情緒,化解這些不快,那我們就會有更好的生活體驗。你是怎樣應對挫折的呢?以下 12個場景借鑒了美國心理學家羅森茨威格的一個著名的心理測試,10%的政府和企業把它作為幹部聘用的參考和依據。請選出你的答案。

1/ 老板批評我客戶資料做得馬馬虎虎。我會回答:

a.“您給我的資料有點簡單,沒有提供客戶的全部信息。”

b.“您說得對,我當時有點急事,沒能全心地投入這項工作,做得有點草率了。我應該提前跟您說一聲的。”

c.“這件工作幾乎都沒有人幫我,顧問沒有及時給我們提供所需的全部資料。”

2/ 一位合作者向我表示不滿,因為他最近幾個月付出了很多心血的方案沒有通過。我會回答:

a.“你得承認,你的方案還有很多不足,並不是我們的最佳選擇。”

b.“也許是因為我沒有及時跟進你的工作。這樣吧,我們一起重新研究一下這項方案,找個時間再重新討論。”

c.“人不可能每一次都成功,這就是生活啊。”

3/ 在一位醫生的候診室裏,我不小心打碎了一個小擺件。她的助理大喊:“糟糕,醫生很珍視這個擺件的!”我會回答:

a.“這也是您的不對,您為什麽不把它放在別的地方呢!”

b.“我真是太不小心了。我不應該拿起來看的。”

c.“有些事情是無法預料的,別擔心,我相信醫生不會怪罪我們的。”

4/ 一位同事跑來向我道歉,因為他的車壞了,耽誤了送我去火車站,害我錯過了火車。我會回答:

a.“你總是遲到,我真的沒辦法再信任你了。”

b.“我不應該就這樣一直等著,您沒能及時趕來,我應該自己打出租車去火車站的。”

c.“沒關係,我可以坐下一班火車,如果遲到了,那也沒辦法。”

5/ 一位顧客第二次把我賣給他的硬盤拿了回來。我會回答:

a.“又是你!這次又有什麽問題?”

b.“都是我的錯。上一次我應該直接給您換一個新的:這樣就不會有問題了。”

c.“這個型號經常出問題。我免費給您換一個更高版本的型號,質量也更好。”

6/ 一位朋友受不了我對他的態度,問我是不是我們之間出現了什麽問題。我會回答:

a.“當然不是了,老朋友,是你有點想多了吧。”

b.“是我的原因,我有時太沒耐心了。”

c.“這並不是誰的問題,隻是我們不一樣而已。我們可以多花些時間更好地了解彼此。”

7/ 老板懷疑我弄虛作假,或完全搞錯了工作的時限。我會回答:

a.“您給我們的壓力實在太大了,我是為了讓您滿意才這樣做的。”

b.“非常抱歉。我本來應該告訴您的,這件工作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但我害怕讓您失望。”

c.“也許我們可以就這樣一試,這項工作實在是太複雜了,這不是您的錯,也不是我的錯。”

8/ 一位合作者抱怨說,他的費用總是不能及時報銷。我會回答:

a.“你報上來的賬目我們都要一一核對的。”

b.“是我不好,我還沒來得及簽字呢,我馬上處理這件事。”

c.“估計是財務處最近太忙了,我去催催他們,盡快幫你解決。”

9/ 約好的客戶五分鍾前讓助理通知我,他今天不能接待我了。我會回答;

a.“你們難道就不能早一點說嗎?害我白跑了一趟!”

b.“這也是我的不對!我應該提前打電話確認一下的。”

c.“沒關係,我能理解,我就當出來透透氣了。”

10/ 開車駛出停車場時,我輕微剮蹭了一輛車。對方司機告訴我,我沒開轉向燈。我會回答;

a.“那又怎樣呢!你就不能小心一點嗎!”

b.“對,是我的原因,我剛才走神了。您可以寫一份事故記錄單,我來簽字。”

c.“沒什麽大不了的,隻是輕微的刮擦。如果您同意的話,我們可以私下協商解決。”

11/ 助理向我抱怨,說我承諾過給她加薪的,但一直沒有兌現。我會回答:

a.“我當時隻是說‘或許可以’給你加薪,你總是太當真。”

b.“是我的錯,我有點太著急了,上層沒同意加薪申請。”

c.“你的工作能力很出色,我已經非常盡力地為你爭取了,不過,眼下公司的形勢有點緊張……”

12/ 公交車站上,一輛汽車濺髒了我的褲腳。司機停車向我道歉。我會回答:

a.“我的褲子已經髒了!道歉有什麽用!”

b.“我應該小心一點的,我剛剛沒看到你的車開過來。”

c.“不要緊,隻是濺上了幾滴水而已,很快就會幹的。”

怎樣解析你的測試結果?

數一數你的回答中選項a、b、c各自的數量,然後找到相應的解析。

6個以上選“a”

你是一個“進攻型”的人

平均統計結果顯示,一般來說,這樣的回答不應該超過6個:“這是你的錯”“你應該注意一點的”“你真是太沒用了……”如果有6個以上類似的回答,說明你是一個過渡懲罰型的人。

攻擊性:你總是把自己的失望和挫折歸因於別人(薩特(3)說:“他人即地獄”),即使他們並沒有任何過錯。每當你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總是試圖找到罪魁禍首,總想去責怪別人。你總是不肯麵對現實(要知道,生活中總會有一些失敗者和一些倒黴的人,每個人也總會有一些客觀上的不足),也意識不到自己的責任所在(比如因為你總是跟一個輕佻的女人調情,你的老婆才會想要離開你的)。

背景:父母的“缺席”(比如從小把你放在爺爺奶奶家,由他們撫養長大)或過度溺愛(也許你是家裏的獨生子、獨生女,或者是“在意想不到的時刻”降生的最小的孩子)。這樣的人一般比較自戀,總覺得什麽事情都理所當然,承受不了任何挫折:如果事情沒有朝你預期的方向發展,或者需要等待,或者其他人擁有的更多、做得更好,在這些情況下,你都無法做出正確的反應,你會賭氣、罷工……

病理傾向:自我中心、誇大狂、偏執狂、精神病。

該怎麽做:經常換位思考一下,多替別人著想,不要總說自己的事情,要學會傾聽,鼓勵別人去談論他們的事情,不要總是說“我呢……”“首先,我認為……”。隻有這樣,你才能更好地理解別人,做出正確的反應。要努力使自己變得積極一點。不要總試圖批評或責備別人,而要問問自己:“我該怎麽做才能讓情況變得好一點呢?”

3個以上選“b”

你是一個“自責型”的人

一般情況下,對於這種類型的測試,回答“這是我的錯”的題目不應該超過 3個。如果你有超過 6個類似的回答,那麽你屬於“自我懲罰型”的人,總喜歡把錯誤歸因到自己身上,即使你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你不會要求他人負起應盡的責任,解決他們的問題,而總是扮演溫順的角色,試圖懲罰自己。

該怎麽做:不要再責備自己了。如果我們做錯了事,產生負罪感是很正常的事:這說明我們有職業意識。但是,千萬不要把別人的錯誤、過失或失敗都當成是自己的責任。

3個以上選“c”

你是一個“宿命型”的人

統計數據顯示,一般來說,這種類型的回答不應該超過3個:“這不是任何人的錯”“沒關係”“我們也無能為力……”如果這樣的回答超過了3個,說明你是一個非懲罰型的人。

攻擊性:你常常保持中立。在你看來,不論在什麽情況下、遇到什麽問題、造成什麽傷害,你和其他人都沒有責任。你總說“這就是生活”,“反正事情都已經發生了”,“錯就錯在我運氣不好”……並且,你總試圖把自己,以及你給別人造成的挫折程度降到最低。如果為此你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利益,或者被人當成憨憨傻傻的“小白”,那你隻能自認倒黴了。

背景:這通常是因為你有一位常常不在身邊、漫不經心的母親和 /或一位對你漠不關心的父親,導致你長期都處於一種沮喪和不滿的情緒中。或者相反,你有一對過度保護你的父母,導致了你對個人欲望的恐懼。因此,你極度缺乏自信,害怕自己一旦陷入衝突就會遭到拋棄。結果就是:你總是提前放棄,幾乎沒有什麽苛求,也不會努力去改變什麽,即使事情已經給你帶來痛苦。你能毫不費力地接受挫折,因為你已經習慣了。

病理傾向:歇斯底裏症、抑鬱症、色情狂。

該怎麽做:麵對事情別再過於消極,至少要做出反應。凡事看淡些是一件好事:生活中總有一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比如海嘯、一見鍾情……,你不應該成為受害者。你有自己的權利,要讓別人尊重你的權利。

6個a,3個b,3個c

你是一個“幸福型”的人

恭喜你!你的狀態十分理想:各方麵都趨於平衡。你不會過分誇大別人的不足,也不會感覺自己是受害者,當事情進展不順利的時候,你不會去怪罪所有人。

遇到問題的時候,你能分得清哪些事情該由你負責,哪些事情該由別人負責。你不會聽天由命地認為“我無能為力,事情一直就是這樣的,我沒有理由去改變它”。

攻擊性: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你幾乎總能正確地應對:淡然(當你實在無能為力的時候),樂觀(相信“天助自助者”),耐心(相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堅強(相信所有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總之,遇到小挫折你總能一笑而過,遇到大挫折你也能很快地走出來。

背景:有愛的父母。你的父母十分相愛,也都很愛你。你在一個安寧、有安全感的環境下長大,對自己有良好的信心。總之,你很少有攻擊性、負罪感或恐懼感,比如害怕別人、害怕事情、害怕未來……在你身上,享樂和現實和諧共存。

病理傾向:幾乎沒有。隻是,為了不使自己看起來很無趣,你可能會有一點性格上的缺陷。

該怎麽做:幾乎沒有。或許因為你有能力承擔一切,有時你會忽略了其他人在麵對挫折時做不到跟你一樣好,所以,對他人要寬容一些。

什麽是挫折?

根據《心理學詞匯表》,挫折的定義是:“人為了滿足某種需要,在內部或外部遇到的某種不可克服的障礙。”

外部挫折就是那些由環境造成,而與客體無關的挫折,就比如你需要一些食材做一道菜,可你的冰箱是空的。內部挫折就是取決於個體的挫折(個人的道德感、決定或者無意識的思維中斷):這就好比你的冰箱是滿的,而你正在節食,不需要吃東西。

哪一種挫折更令人難以承受呢?我們覺得肯定是缺吃少穿的情況:如果缺少了人的三個最基本需求,水、食物和睡眠,我們會因此而死去。不過,對於弗洛伊德來說,“人在獲得成功的那一刻病倒”的悖論指出,內在挫折比外在挫折的致病率更高。

另外,挫折的定義不應該根據外在的物體或障礙來確定,因為麵對同樣的狀況,一些人感到心灰意冷,另一些人卻可能感到滿足。假設你精神健康,身體強壯,而你的一根手指受傷了,你會不停地抱怨,因為你的衝浪計劃泡湯了。而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你的朋友身上,他卻隻看到了受傷的好處:這樣就會有人照顧他、疼愛他,他可以不用去上課或上班……所以,麵對挫折,大家的反應是不同的:這主要取決於引起挫折的因素以及承受挫折的人的性格。

我們為什麽會感受到沮喪?

管理心理學先驅馬斯洛在20世紀50年代發表過一個理論,把人的需要分成了五個層次,這個理論後來被大多數心理學家引用過:

1/ 生理上的需要,比如對食物、穿著、住房等的需要。

2/ 安全上的需要:希望自己得到保護,免受一切威脅,比如高速地鐵上的小流氓、瘋牛、各種危機、本·拉登……。

3/ 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希望成為社會、家庭、團體的一部分,得到認可。

4/ 尊重的需要:希望自己“有地位”,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會的認可。

5/ 自我實現的需要: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發揮,自己的天分有用武之地。

一旦我們陷入了困境,無論是短暫的還是長期的,無論遇到的是大麻煩還是小問題,我們都會感到沮喪,由此產生的後果或輕或重:輕者隻是一時的氣惱,重者卻可能導致死亡。

人的沮喪主要取決於什麽?

挫折同許多童年陰影一樣,一直深深刻在我們的記憶中。我們現在的沮喪情緒,常常是我們過去所經曆的挫折的影射和再現。挫折在我們的童年發育中是不可避免的,它常常能決定我們的一些性格特點。挫折主要取決於以下因素。

被挫敗(因而被壓抑)的衝動本質

你沒有吃飽飯,吃飯不及時,同你被禁止**比起來,感受到的沮喪程度肯定是不一樣的。如果沮喪超過了一定的程度,會阻礙人的發展,引起神經官能的再逆。比如,那些不太會照顧自己的人,總是需要別人的照顧。同時,他們又長期處於一種不滿足中。即使一切都好,即使他們的生活很充實,即使他們被愛包圍,他們也永遠不會感受到真正的開心和幸福。他們不停地索取,總是想要更多:更多的快樂,更多的愛撫,更多的外出,更常去餐廳吃飯,更多的假期和禮物……他們身上有一種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填滿,或者說不可能長期被填滿的欲望。相反地,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過於滿足,那麽他將無法承受哪怕是最輕微的挫折。如果父母從小就對孩子有求必應,那麽這個孩子長大以後,一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立刻就會暴跳如雷。

經曆挫折的時期

挫折產生得越早,後果就越是嚴重:比如那些在幼年時缺乏食物的老鼠比那些一直得到充足食物的老鼠更容易產生聚集行為。同樣的道理,感情的缺乏產生得越早,就越是會影響個體的發展。假設有兩隻雙胞胎小羊羔,它們一同接受母乳的喂養,其中一隻每天被迫和媽媽分開一個小時,那麽在沒有了光的條件下,沒有和媽媽分開過的小羊羔很快就能適應,另一隻小羊羔卻會死去。同樣地,那些缺乏母愛的孩子對於不良影響更加敏感:這樣的孩子的死亡率是37%,而正常的孩子為0。

挫折的強度

過於嚴重的挫折可能會完全阻斷人的衝動,這既消除了人的滿足感,又剝奪了人的升華。例如,一個孩子已經吃飽了,如果他的父母不是通過閱讀等方式去轉移他的一部分興趣和注意力,而是給冰箱上鎖,禁止孩子把吃剩的食物放進去,那麽這個孩子的注意力就會始終集中在食物上。教育的目的不是消除孩子的沮喪感,而是減輕它的分量。

經曆挫折時,有沒有其他可以使人產生滿足感的替代品

如果媽媽對孩子說“今天不準你玩娃娃”,或者“今天你不能玩Ken(4),但是可以玩芭比娃娃”,那麽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父母的性格

父母的態度以及親子關係都可能影響孩子對於挫折的處理方式。不同的方式可以教會孩子從享樂原則(“橫行霸道”的嬰兒期)轉移到現實原則(理智的時期):“軟”,就是解釋安撫;“硬”,就是強製執行。不過,不論父母采取哪一種方式,挫折總是能引發孩子的情緒矛盾。這時孩子會下意識地去模仿父母或父母的某個方麵:因為我們跟父母是相像的,所以我們要像他們一樣思考,像他們一樣行動,或者相反,我們同父母抗爭,做出與他們截然相反的行為(青春叛逆期),直到有一天我們發現,我們的身上其實還是有父母的影子(這個階段大約在人 35歲的時候)。

孩提時麵對挫折的抗爭態度

一個小女孩的媽媽禁止她吃太多的巧克力醬,她可能會產生幾種不同的態度:順從媽媽:“我不吃了”——乖乖女),滿足自己想吃的欲望:“我可以偷偷地吃”——“壞孩子”或克製自己的欲望:“我甚至連想都不要去想了”——神經症的行為。這種最初的態度直到孩子成年了還是會一直保持下去,即使這已經不合時宜。它已經成為了孩子的一種性格特征:一些人十分健康,容易相處;一些人喜歡作惡,撒謊成性;另一些人有神經症,令人討厭。

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挫折?

麵對大大小小的挫折,我們的反應既取決於挫折本身的性質,也取決於我們自身的性格。一般來說,我們建議麵對挫折要進行積極的抗爭,因為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挫折。不過,這個抗爭可以是直接的抗爭(如果有人惹惱了你,你可能會打他一個耳光),可以是尋找替代品進行抗爭(你可能會撕碎你的毛絨玩具來出氣),也可能作用在了你自己身上(你可能會蕁麻疹發作)。相反地,如果你不去適應挫折,不去主動出擊,而是采取回避的方式(自我封閉、孤僻、遺尿……),那麽你會在社交方麵變得麻痹,麵對危險無動於衷。

美國挫折研究心理專家羅森茨威格區分了三種不同的麵對挫折的態度:

●第一種是障礙主導型,主要關注的是挫折本身。這種情況下,人會誇大挫折:“這實在是太討厭了”、“太可怕了”,縮小挫折:“這沒什麽大不了的”、“我經曆過更糟的情況”或抬高挫折的價值:“我可以從中獲得……”、“這給了我……的機會”。

●第二種是自我防衛型,比起挫折本身,更關注的是引起挫折的原因。這種情況下,人會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都是你的錯”、“這不關我的事……”,自己承擔責任:“這是我的錯”、“請你原諒我……”或否定一切責任:“這不是任何人的錯”、“我們都無能為力”。

●第三種是需求主導型,不肯接受挫折。這種情況下,人關注的主要是問題的解決方案:希望別人去解決:“你必須……”、“您應該……”,希望自己去解決:“我會安排的”、“我來處理這件事情”,希望借助時間來解決問題:“明天我就不再去想這件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