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夏所在既如上章所述,與之對峙之諸夷,乃並不如諸夏之簡單,所謂“夷”之一號,實包括若幹族類,其中是否為一族之各宗,或是不同之族,今已不可詳考,然各夷姓有一相同之處,即皆在東方,淮濟下流一帶。現將古來為人稱為夷者各族,或其子孫列為東夷者,或其地望正所謂夷地者,分別疏解如下。

(一)太皞之族

太皞與太昊為一辭,古經籍多謂即是伏羲氏,或作包犧氏。關於太皞之記載見於早年經籍者如下:

《左傳》僖二十一:“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大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邾人滅須句,須句子來奔,因成風也。成風為之言於公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蠻夷猾夏,周禍也。若封須句,是崇皞、濟而修祀,紓禍也。’”杜雲:“四國,伏羲之後。任,今任城縣也。顓臾,在泰山南,武陽縣東北。須句在東平須昌縣西北。四國封近於濟,故世祀之。”按,杜釋有濟誤。有濟正如有夏有殷,乃是古國名,四國其後,或其同姓耳。又昭十七:“太皞氏以龍紀官,故為龍師而龍名。”

又同年:“陳,太皞之虛也。”

《論語》:“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按,此足證顓臾本為魯之附國。

《易·係辭》下:“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按,《禦覽》七百二十引《帝王世紀》與此大同,惟“作結繩”作“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與此異。

《帝王世紀》:“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有聖德,都陳。作瑟三十六弦。燧人氏沒,庖犧代之,繼天而王。首德於木,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昊。製嫁娶之禮,取犧牲以充庖廚,故號庖犧氏,後世音謬,故或謂之宓犧。”(《禦覽》七十八引作《皇王本紀》。自此以下皆據宋翔鳳輯本。)

又:“太皞帝庖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大人之跡,出於雷澤之中,華胥履之,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盛德,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主春,象日之明,是以稱太皞。”(《禮記·月令正義》引)

又:“女媧氏亦風姓也,承庖犧製度,亦蛇身人首。一號女希,是為女皇。其末,有諸侯共工氏,任知刑,以強伯,而不王,以水承木,非行次,故《易》不載。及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皆襲庖犧之號。”(《禦覽》七十八)

又:“庖犧氏作八卦。神農重之為六十四卦。黃帝堯舜引而伸之,分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連山》,殷人因黃帝曰《歸藏》。文王廣六十四卦,著九六之爻,謂之周易。”

《古史考》:“伏羲作瑟。”(《毛詩譜序正義》引)

又:“庖犧作易,弘開大道。”(《書鈔·帝王部》引)

綜合上列諸說,歸納之可得下之二事。

一、太皞族姓之國部之分配,西至陳,東括魯,北臨濟水,大致當今河南東隅,山東西南部之平原,兼包蒙嶧山境,空桑在其中,雷澤在其域。古代共認太皞為東方之部族,乃分配於淮濟間之族姓。

二、太皞繼燧人而有此土,在古代之禮樂係統上,頗有相當之供獻,在生活狀態上,頗能作一大進步。當是已進於較高文化之民族,其後世並不為人所賤。在周代雖居采衛,而為“小寡”,世人猶以為“明祀”也。

(二)少皞之族

關於少昊之記載,見於早年經籍者如下:

《左》昭十七:“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曆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鳩氏,司馬也;鳲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為九農正,扈民無**者也。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按,此乃古代之圖騰製。古代稱圖騰曰“物”,別說詳。)

昭二十九:“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此其三祀也。”(杜雲,窮桑地在魯北。按,即空桑。)

定四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皞之虛。(據此,知曲阜為少皞氏之本邑。)”

《楚語》:“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

《帝王世紀》:“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母曰女節。黃帝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夢接,意感生少昊。是為玄囂,降居江水。有聖德,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或謂之窮桑。帝以金承上……故稱少昊,號金天氏。”(引見《禦覽》七十九)

《古史考》曰:“窮桑氏,贏姓也。以金德王,故號金天氏,或曰宗師太昊之道,故曰少昊。”(《太平禦覽·帝王部》引)

《海內經》:“少皞生般,般是始為弓矢,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

綜合以上所記,除其矛盾處以外,其地望大致與太皞同,而位於空桑之野之曲阜,尤為少皞之本邑。太皞少皞皆是部族名號,不是個人私名,在古代記載上本甚明白。所謂伏犧氏、金天氏者,亦非能名之於一人者。至戰國末漢初年之易係,始有“堯舜氏”一類的名詞。然“堯舜氏”亦是統指一派,而非單指一人。氏本為部類家族之義,《左傳》及其他古籍皆如此用。至於太少二字,金文中本即大小,大小可以地域大小及人數眾寡論,如大月氏、小月氏。然亦可以先後論,如大康、少康。今觀太皞、少皞,既同處一地,當是先後有別。且太皞之後今可得而考見者,隻風姓三四小國,而少皞之後今可考見者,竟有嬴、己、偃、允四著姓,當是少皞之族代太皞之族而居陳魯一帶。大皞族之孑遺,僅存大山之南,為零數小部落,而少皞一族,種姓蕃衍。春秋所謂淮夷,每從其姓,商末所謂奄人,亦是嬴姓。且秦趙之祖,皆稱嬴姓,比起太皞來,真是有後福的了。今分述少皞四姓於下。

嬴。嬴姓國今可考者有商末之奄,淮夷之徐,西方之秦、趙、梁。(《左傳》僖十七年,“梁嬴孕過期”)中原之葛,(僖十七,“葛嬴”)東南之江、黃。(《史記索隱》引《世本》)據《史記》,伯翳(按,即伯益,詳下)為秦趙之祖,嬴姓之所宗。(《世本》同)秦趙以西方之國,而用東方之姓者,蓋商代西向拓土,嬴姓東夷在商人旗幟下人於西戎。《秦本紀》說此事本甚明白。少皞在月令係統中為西方之帝者,當由於秦趙先祖移其傳說於西士,久而成土著,後世作係統論者,遂忘其非本土所生。《史記》載嬴氏之西封如下:

《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按,顓頊在古帝係統中應屬東係,說別詳。)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此東夷之傳說,辨詳上文)。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專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舜曰:谘爾費,讚禹工,其賜爾皁遊,爾後嗣將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按,此即皋陶謨之伯益故事)。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氐(按,此即所謂少嗥以鳥紀官)。二曰若木,實費氏(按,魯有費邑,見《左傳》《論語》,當即費氏之故居。曲阜為少皞之墟,費氏之居去之不遠也)。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禦,以敗桀於鳴條(此蓋湯創業時,先服東夷,後克夏後,故費昌在湯部隊中)。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帝太戊聞雨卜之使禦,吉,遂致使禦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其玄孫中潏,在西戎,保西垂(此蓋殷人拓土西陲,東夷之費氏為之守戍,遂建部隊於西陲)。生蜚廉,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懼以材為事殷紂。周武王之伐紂,並殺惡來。是時蜚廉為紂石北方,還無所報,壇霍大山而救。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股亂,賜爾石棺。’以華氏死,遂葬於霍太山。蜚廉複有子曰季勝。季勝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為宅皋狼(《趙策》:“智伯之趙,請皋狼之地。”益智伯自大,故請人之皋狼。在漢為縣。曰“宅皋狼”者,謂居於皋狼也)。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禦幸於周繆王,得驥溫驪驊騮耳之駟。西巡獰,樂而忘歸。徐偃玉作亂,造父為繆王禦,長驅歸周以救亂。繆王以趙域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自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趙,趙衰其後也。惡來革者,蜚廉子業,早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渭之間,馬大蕃息。孝王欲以為大駱適嗣。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我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複與大駱妻,生適子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王其圖之。’(按,周人慣稱殷人曰戎,“戎商必克”,“殪戎殷”,皆其證。則稱胥軒為戎者,當亦因其為東方族類也。嬴姓〔費氏〕為商人置之西垂後,婚於西戎之薑姓,〔申為薑姓,則酈山氏亦當為薑姓。〕所生之子,在殷周之未,以母係故,歸順周人。所謂“西垂和睦”者,此其義也。)於是孝王曰:‘昔柏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複續嬴氏祀。’號曰秦嬴,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適者,以和西戎。秦嬴生秦侯。”(按,秦史記未與六國同亡,太史公書所記秦之先世必有所本,旦此說正與少皞之其他傳說相合,縱使秦有冒充之嫌,其由來已久矣。)

《趙世家》:“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至中衍,為帝大戊禦。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為周所殺,其後為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為趙。季勝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幸於周繆王。造父取驥之乘匹與桃林盜驪驊騮耳獻之繆王。繆王使造父禦,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繆王日馳千裏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

按,伯翳即伯益(說前詳)。伯益與夏有爭統之事,其人亦號有平水土之功,已見上文論夷夏交勝一章中,此亦嬴為東夷姓之一證。又《逸周書·作雒解》:“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略……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所謂熊者,或是楚之同族(按楚羋姓,而其王名皆曰熊某。金文中熊作酓),所謂盈者,當即嬴之借字。又,宣八年《左傳》經文,“夫人嬴氏薨”“葬我小君敬嬴”。《公》《穀》經文皆作“熊氏”“頃熊”,因此近人有疑熊嬴為一名者。然楚王號之熊字本借字,其本字在金文為酓,不可強比。《作雒解》熊嬴並舉,不可以為一。且果熊嬴是一姓者,《鄭語》詳述祝融八姓,不應略此重事,反曰“薑、嬴、荊、羋,實與諸姬代相幹”。從此可知嬴熊二詞同源之說之無根。果此說不誤,則《書》所謂踐奄,即《逸周書》所謂略盈族也。此固未可謂為確證,然求之地望,按之傳說,差為近是矣。

又《秦本紀·讚》記嬴姓諸氏雲:“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此亦東方之徐郯、西方之秦趙,同出一祖之證。

己。按,己本祝融八姓之一。然《世本》雲:“莒己姓。”(隱二正義引)杜預雲:“少皞金天氏,己姓之祖也。”(昭十七注)又雲:“莒嬴姓,少昊之後。周武王封茲輿於莒,初都計,後徙莒,今城陽莒縣是也。《世本》自紀公以下為己姓,不知誰賜之姓者。”(隱二正義引杜預《世族譜》)據此,祝融八姓之己與莒國之己本非一源,不可混為一事。莒之中道改姓,殊費解。按之文七年《左傳》,“穆伯娶於莒,曰戴己”,是莒己姓有明證,改姓之說,雖或由於“易物”,究不能證明或反證之。今應知者,所謂己姓,不出同一之祖,或祖祝融,或祖少皞,或祖黃帝。下文之表,但以祖少皞者為限。

偃。皋陶之後為偃姓,偃姓與嬴姓之關係,可以皋陶與少皞之關係推求之。自《列女傳》曹大家注,以為“皋陶之子伯益”(《詩·秦風》疏引),鄭玄以為“伯翳實皋陶之子”(《詩譜·秦風》),王符以為“皋陶……其子伯翳”(《潛夫論·氏姓》),此說在後世著書者遂多所尊信。梁玉繩詳辨此說之非(《史記誌疑》十九,《人表考二,許繇下》),其所舉證多近理,至其舉《左傳》臧文仲皋陶庭堅不祀之歎,以證徐秦之不祖皋陶,即皋陶非伯益之父,尤為確不可易。然古代傳說中既有此盛行之一說,自當有所本,蓋“皋益同族而異支”(梁玉繩語),以族姓論,二者差近;以時代論,皋陶氏略先於伯益。後世之追造《世本》者(周末此風甚熾,帝係即如此出來者),遂以為伯益父皋陶矣。今固不當泥於皋陶為伯益父之說,同時亦當憑此傳說承認偃嬴二宗,種姓上有親屬關係。

然則皋陶之皞,當即大皞、少皞之皞,曰皋陶者,皋為氏,陶為名,猶丹朱商均,上字是邑號,下字是人名。《易林》需之大畜稱之曰陶叔,足證陶為私名。《路史·後紀七》雲:“封之於皋,是曰皋陶。”(按,《路史》賣弄文詞而不知別擇,好以己意補苴舊文,誠不可據。然宋時所見古書尚多,《世本》等尚未佚,《路史》亦是一部輯佚書,隻是書輯得不合法度而已,終不當盡屏而不取。)此說或有所本,亦可為此說之一旁證。皋陶之裔分配在英六群舒之地,似去徐州嬴姓較遠,然若信皋陶之陶,即少皞之皞,又知周初曾壓迫熊盈(即嬴)之族,所謂平淮夷,懲舒人,皆對此部類用兵者,則當知此部類古先所居,當較其後世所居偏北,少嗥之虛,未嚐不可為皋陶之邑。

所有少皞諸姓國之地望,今列表如下:

續表

續表

以上所列,但以見於《左傳》《史記》《世本》佚文、左氏杜注者為限,《潛夫論》所舉亦略采及,至於《姓纂》《唐宰相世係表略》等書所列,材料既太後又少有頭緒,均不列入。

據上表,足知少皞後世之嬴姓一支(宗少皞之己姓國在內)分配在今山東南境、河南東端,南及徐州一帶。殷代有奄,為大國。有費,魯公滅之。益魯地本嬴姓本土,所謂“奄有龜蒙,遂荒徐宅,至於海邦,淮夷蠻貊”,是指周人略嬴族之故事。因周人建國於奄土,嬴姓乃南退保淮水,今徐州一帶。及周人勢力稍衰,又起反抗,西伐濟河。周人隻能壓迫之,卻不能滅之,故曰“徐方不回,三日旋歸”,可見是滅不了的。入春秋,徐始式微,而殷人所置嬴姓在西土者,轉而強大,其一卒並天下。其別係偃姓在今安徽北部、河南東南隅以及湖北東境者,當亦西周時淮夷部隊中人,入春秋,為楚所並。夏商雖有天下,其子孫猶不若此之延綿。若東方人作三代係統,必以之為正統無疑。

此外,“夷”名號下之部落,有有窮後羿,即所謂夷羿,說已見前。又有所謂伯夷者,為薑姓所宗,當與叔齊同為部族之號,別見薑姓篇。又祝融八姓之分配在東海者,亦號曰夷,別見祝融八姓篇,今俱不入此文。

又殷有所謂人方者,似不如釋作夷方,其地不知在何處。董彥堂先生示我甲骨文一片,其詞雲“……在二月,在齊,隹王來正人方”,是夷方當在濟水流域中矣。

上列各部族國邑皆曾為人呼之曰夷,或其後世為人列於夷之一格中。綜合其區域所包括,西至今河南之中心,東盡東海,北達濟水,南則所謂淮夷徐舒者皆是。這個分布在東南的一大片部族,和分布在偏於西方的一大片部族名諸夏者,恰恰成對峙的形勢。這裏邊的部族,如太皞,則有製八卦之傳說,有製嫁娶用火食之傳說。如少嗥,則伯益一支以牧畜著名,皋陶一支以製刑著名。而一切所謂夷,又皆以弓矢著名。可見夷之貢獻於文化者不少。殷人本非夷族,而撫有夷之人民土地,故《呂覽》曰:“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雖到宋襄公,還是忘不了東夷,活活地犧牲了夏代的後人以取悅於東夷。殷曾部分地同化於夷,逸書曰“紂越厥夷居而不事上帝”,似乎殷末已忽略其原有之五方帝的宗教,改從夷俗,在亡國時飛廉惡來諸夷人猶為之死。周武王滅商之後,周公之踐奄憨熊盈國,魯公成王之應付“淮夷徐戎並興”,仍全是夷夏交爭之局麵,與啟益間、少康羿浞間之鬥爭,同為東西之鬥爭。西周盛時,徐能西伐濟於河,儼然夷羿陵夏之風勢。然經籍中所謂虞夏商周之四代,並無夷之任何一宗,這當是由於虞夏商周四代之說,乃周朝之正統史觀,不免偏重西方,忽略東方。若是殷人造的,或者以夷代夏。所謂“裔(疑即衣〔殷〕字)不謀夏,夷不亂華”者,當是西方人的話。夏朝在文化上的貢獻何若,今尚未有蹤跡可尋,然諸夷姓之貢獻卻實在不少。春秋戰國的思想家在組織一種大一統觀念時,雖不把東夷放在三代之係統內,然已把伯夷、皋陶、伯益放在舜禹庭中,賡歌揖讓,明其有分庭抗禮的資格(四嶽為薑姓之祖,亦是另一部落。非一庭之君臣,乃異族之酋長。說詳薑姓篇)。《左傳》中所謂才子不才子,與《書·堯典》《皋陶謨》所舉之君臣,本來是些互相鬥爭的部族和不同時的酋長或宗神,而哲學家造一個全神堂,使之同列在一個朝庭中。“元首股肱”,不限於千裏之內、千年之間。這真像希臘的全神堂,本是多元,而希臘人之綜合的信仰,把他們硬造成一個大係。隻是夷夏列國列族的地望世係尚不盡失,所以我們在今日尚可從哲學家的綜合係統中,分析出族部的多元狀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