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世大儒——董仲舒》終於寫完了。這本書的實際寫作時間並不算長,但它在我的心裏醞釀甚久。很早以來,我就覺得我們學術界對作為學者的董仲舒似乎太缺少一種“學術風度”和“同情的理解”,一味地否定實在無助於對董仲舒思想的真切理解。而在我看來,如果不能恰當地評價董仲舒的思想與學術,那麽對漫長的中國傳統社會就很難建立正確的認識。
董仲舒思想與學術之所以長期以來不能得到真切的理解,除卻複雜的曆史原因之外,恐怕重要之點在於他的“官方學者身份”。長期以來,由於革命鬥爭的實踐需要,我們對異端思想家給予更多地“關照”,而對“官方學者”如董仲舒等則大加鞭伐。在某種意義上說,筆者認為恢複異端思想家在曆史上的地位完全必要,但對“官方學者”一概否定則大可不必。特別是當我們已經取得政權,開始和平建設,自己也已經變成“官方”的時候,我們尤其應當重視曆代“官方學者”的思想見解,以期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何況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都是他們那個時代所能達到的最高認識水平呢?正是基於這種考慮,我才選擇了“董仲舒研究”這一課題。
筆者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並非有意要做翻案文章,更不想為董仲舒思想的不足進行辯護。隻是由於行文的需要,我更多地側重於前人與時賢提及不多的內容,而對大家甚為熟悉,而自己又沒有多少研究心得的內容如所謂“性三品”說等等,則盡量不寫。
本書的基礎是筆者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所寫作的幾篇論文的基礎上改寫的,因此個別部分的引文與論證可能顯得有點重複。我在這次改寫、修改的過程中,盡量作了調整。但個別部分依然存在這類現象。敬請讀者諸君鑒諒。
對包括董仲舒在內的正統思想家的研究,是一個複雜而艱巨的課題,本書僅是作者研究心得的初步總結。如果沒有大星兄的督促和《曠世大儒》叢書的計劃,筆者這個課題並不會現在就出成果。因此筆者真誠地感謝大星兄的幫助。
著者,1999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