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衙。
“大人,事情好像有些不對勁了!”
許清急匆匆跑進許澤的房間,眼中滿是不可思議。
“什麽事?”許澤一臉的問號。
“大人,下官統計了下,王府建的那些工坊總共招募了三萬多流民,他們每戶流民隻招一人……”
許清把虞茂姬這些天所做的事全都事無巨細地說了一遍,然後道:“大人,下官覺得這應該就是劉臨的辦法,他的確讓大多數流民都吃得起飯,而且,晚上有火爐取暖後,也基本不會有難民被凍死了!”
“哦?竟有這等事?”
許澤眼睛一亮,神色之間有震驚之色。
他不傻,一聽許清說了虞茂姬頒發的那些福利,處處都為那些流民著想。
這十萬流民都有飯吃,有火爐取暖,這個冬天,以及後續每年冬天,他們都能安然度過了啊!
“高!不愧是敢揭皇榜,還敢立下軍令狀的勇士,這劉大人是真有經天緯地之才啊!”
許澤忍不住誇了句,然後又道:“走,帶我去拜見劉大人!”
百姓過冬問題得以解決,許澤這個知府自然是最開心的,此時他隻想去好好感謝劉臨一番,同時也向劉臨道歉。
這段時間他的確看輕了劉臨,所以對劉臨都是能避則避。
此時想起來,心裏頓時就有些後悔。
“少爺,知府許大人求見。”
劉臨正在住處與虞茂姬品茶,商量下一步計劃,就見管家王福走進來匯報。
虞茂姬看向劉臨,“我需要避下嗎?”
“不用。”
劉臨搖頭,看向王福說:“讓他進來。”
“是,少爺。”
王福出去後,很快就領著有些肥胖的許澤走了進來。
“劉大人,這段時間忙於政務,對劉大人有所疏忽,真是罪過,還望劉大人不要放在心上!”
許澤一進來就先對劉臨行禮,可謂是給足了劉臨麵子和架子。
劉臨哈哈一笑,起身道:“許大人言重了,本官也正要去找許大人談點事。”
“哦?”許澤一怔,不知道劉臨找他要談什麽事,隨即瞥見旁邊的虞茂姬,便又急忙行禮:“下官見過郡主殿下!”
虞茂姬微微點頭,並沒說話。
“許大人,請坐。”劉臨招呼許澤入座,又命丫鬟上茶。
他此行來大同,就隻留下幾個家丁仆從看管院子,其他人全都帶過來了。
至於那些之前會釀酒的仆從,全安排到王府酒坊去了。
許澤入座後,不等劉臨開口,他又誇道:“劉大人,你真是經天緯地的奇才,竟然想到了這麽絕的法子解決了困擾我大同府多年的百姓過冬問題,本官深深佩服!”
劉臨淡然一笑,道:“這就是簡單的民生問題,隻要解決了民生,這些自然災害都是能克服的。”
許澤點頭,對劉臨的話深感讚同,感歎道:“不過,就是這個民生問題,一般人他根本就解決不了啊!”
劉臨笑笑不語,他理解許澤,古人的思想受到限製,農耕最大,農耕為主,很難想到大力經商會讓那些吃不上飯穿不暖衣的百姓們有經濟來源。
然而事實卻是,隻有百姓有了經濟來源,手中有了錢,才買得起糧,買得起衣,才能自行解決諸多問題等等。
隻要想通了這點,北方這個凍死餓死人的情況早就解決了。
“主要就是一個變通,每件事情的存在,都有他的合理性,如果我們主動去思考,大膽變通,打破陳規,總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出現。”劉臨呷了口茶,淡淡說道。
許澤一怔,陷入了沉思,很快就明白了劉臨的意思。
劉臨這是提醒他,不要一直貶低商賈,像他們北方這個難題,隻要大力發展商業就能解決?
許澤又暗自點頭,心裏對劉臨越發佩服。
商業發達了,工坊自然就多,需要務工的人手也自然就多了,百姓們都有了收入,那這些問題不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
“受教了,多謝劉大人解惑!”
受到啟發後,許澤起身向劉臨深深鞠了一躬。
以前他們心裏一直瞧不上商,也不覺得商能解決這個難題。
然而,劉臨卻是用他們一向瞧不上的商解決了這個大難題。
“許大人客氣了。”劉臨微微一笑,又請許澤入座。
“還有,劉大人,你竟然能利用黑石來解決取暖問題,這點是真的沒有人會想到了!”
想到煤炭的種種用途,許澤是真的佩服劉臨,他真的很好奇劉臨腦子是不是要比別人多一點。
劉臨高深一笑,道:“其實自然界中很多東西都是有其規律的,隻要我們學會了格物,多觀察,多嚐試,總會發現它們的不同用處。”
許澤又陷入了沉思。
想了想,想不明白,但卻覺得劉臨越發高深莫測。
“對了劉大人,本官有個疑惑,如果大力發展商業的話,百姓們都到工坊去務工了,誰去種地啊?”許澤問道。
“地肯定是要種的,官府可以規定,家中老小孱弱者,播種和秋收時可以讓工人們以請假的方式回去幫忙。所以這就要官府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才行。”劉臨解釋道。
許澤沉吟了下,隨即臉色一喜,佩服道:“劉大人高才,這樣一來,那的確解決了這個問題。”
春耕和秋收用不了多少時間,忙完那段時間後,百姓們都無所事事了。
所以大力發展商業後,就解決了這些問題,還能讓百姓們有著穩定的收入來源。
許澤越想越覺得劉臨真是奇才,這要是讓他執掌一個府,那個府不但富民,還能讓官府稅收大增。
絕對是宰相之才!
大虞朝商業雖然不發達,但商業稅還是相對完善的,商業發達,商稅自然也會增高。
隻是許澤不知道商稅會有多恐怖,在後世直接取代了農業稅,國家甚至都取消了農業稅收。
不過哪怕隻是看到點片麵的東西,他也對劉臨佩服不已。
“對了許大人,最多再過半個月,我就要去析津府了,這邊的事情,我就再和你說一下吧。
適當地發展商業,出台相關保護工人利益的法規,限製開采煤炭,沒有得到官府允許,其他大族或者商賈不得隨意開采煤炭。”
劉臨這最後一條自然是夾帶私心的。
大同府到處都有煤炭,時間長了,總有人發現別的露天煤或者地下煤,到時候大家都隨意開采,市場肯定就亂了,對他們極為不利。
接下來幾天,劉臨就是等著王府在其他六縣的工坊走上正軌,然後就要去析津府了。
北方百姓在冬天凍死餓死最多的兩個府,就是大同府和析津府,這兩個府也是劉臨首當其衝要解決的。
大同這邊走上正軌後,下一步自然就要去析津府了。
“多謝劉大人指點!”許澤真誠道。
從劉臨那裏離開後,許澤回到府上,第一時間便又寫了一封奏折快馬加鞭送去了汴京。
而此時汴京,許澤的第二封奏折也送到了,一時間,朝廷嘩然,皇帝虞佶又不得不召開朝會。
今日朝會上,質疑劉臨的官員越來越多,右相胡京都親自下場了,由於上次徐明的事,這次朝會沒有人再提及王府工坊之事,但卻都把矛頭指向了劉臨。
要麽指責他不務正業,要麽指責他沒有能力,提皇榜就是想做官想瘋了。紛紛要求對他進行處罰,不少官員更是拿劉臨立軍令狀的事來說事,提出要斬殺劉臨的建議。
這下就連還對劉臨抱有點希望的皇上虞佶都不好再幫劉臨了。
當然,劉臨自然是不能殺的。
雖然劉臨沒有做官的能力,但他醫術通天啊。
前幾天他去看過榮親王虞戰,虞戰雙腿竟然恢複知覺了,也就是在輪椅上坐了十幾年,得再慢慢恢複幾天,要不都可以下地走動了。
這讓虞佶對劉臨的醫術更是驚讚不已,就算劉臨真犯了殺頭之罪,他也決不會殺了劉臨。
留下劉臨,說不定什麽時候就能救自己一命呢。
而此時見眾多官員甚至右相胡京都站出來指責劉臨,人微言輕的劉維臉色煞白,心裏無比擔憂害怕。
他看向皇帝虞佶,隻要虞佶一發話,就基本注定了劉臨的結局。
而此時的虞佶卻是看向左相李銓。
李銓似乎是明白了皇上的意思,便出列道:“陛下,臣以為,兩月之間未到,就拿下劉臨,此事不妥。
當然,劉臨到大同府二十天了,什麽事都沒有做,這其中怕是有什麽誤會。
我覺得那劉臨就算再傻,也知道他去大同的目的,不可能什麽事都不做。
所以,臣建議先派人去大同府調查出緣由再作定奪。”
“左相說得有理,那就按左相說的辦吧,派人的事,也由左相來安排吧。”虞佶不給別的官員繼續糾纏的機會,一錘定了音。
反正這也不是什麽大事,也傷不到幾個官員的利益,自然沒有人再繼續糾纏下去。
至於派調查員的事,左相李銓也沒怎麽上心,直接讓都察院左都禦史範丞去安排。
就在範丞安排人去調查劉臨時,劉臨已經徹底解決了大同府百姓過冬問題。
此時王府在大同府七縣建了酒坊、織布坊、煤坊、火爐坊、磚瓦煆燒坊等五個不同的大型工坊,共招募了十七萬工人,解決了幾十萬流民的生活問題。
而在知府許澤的有意散播之下,百姓們都知道了這些都是劉臨的功勞,是朝廷派劉臨下來解決他們過冬問題的。
這讓百姓們對劉臨無比愛戴,甚至不少百姓都認為王府建的這些工坊都是劉臨的。
當然,很多人也同樣感激王府,感激郡主虞茂姬。
總之,百姓們基本都知道了劉臨與王府關係很好,是劉臨把王府請來大同府建工坊幫他們渡過難關的。
對於這些,劉臨不置可否,也沒有任何回應。
反正能得到百姓的愛戴,那就說明他此行不虛。
當然,他能如此快就解決了這麽多流民過冬問題,沒有王府的大力支持肯定是做不到的。
王府前期就投入一百多萬兩銀子,這要是一般商賈,誰有這個魄力陪劉臨玩?
也就是虞戰很信任劉臨,前期才敢投入這麽多銀子來大同府建工坊,還出台了那麽多照顧工人的福利待遇。
不過一百多萬兩銀子的投入,酒坊很快就回本了,後麵的煤炭、火爐等工坊的收入全是利潤。
就在煤炭發行半個月後,王府和劉臨其實已經各到手數百萬兩白銀。
因為這個階段,不管是高度白酒,還是煤炭,都是暴利買賣,利潤極高。
這一天,劉臨準備去析津府了。
許澤設宴款待了劉臨和虞茂姬。
“劉大人,你這一去,本官是真擔心大同府這大好的局麵崩塌了啊!”
席間,許澤擔憂道。
他是真擔心以後王府這些工坊搬走了,那這幾十萬工人就將沒有收入來源,情況又會回到以前那般。
“許大人多慮了,隻要你多發展工商,本地的工坊越來越多,所容納的工人也就會越來越多,那個時候,哪怕到時候王府將工坊搬走了,也不會有多大的影響。”
劉臨笑了笑,呷了口酒,才又道:“再說了,對王府來說,這些工坊能給王府帶去利益,他們自然不會搬走。”
話畢轉頭看向虞茂姬:“殿下,你覺得是不是這個理?”
虞茂姬嫣然一笑,看向許澤道:“許大人,本郡主可以保證,隻要我王府這些工坊不虧本,哪怕沒有利益,也會一直維持下去。”
“郡主高義,那下官就替大同府所有百姓感謝郡主和王爺了!”
許澤說著起身,向虞茂姬躬身一拜。
有虞茂姬這話,他是真的放心了,隻要王府這些工坊一直保持正常運轉,那十幾萬工人就一直有收入來源。
酒足飯飽後,兩人便在禁衛軍校尉周山的護送下,前往析津府而去。
一路上,無數百姓流民們都是自發地相送,直到馬車出了城,消失了蹤影,流民們才依依不舍地回去。
而此時,許澤的第三封奏折也送到了汴京,送到了皇帝和幾個大臣們的手中。
看到奏折內容時,就連皇帝虞佶都是一臉不敢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