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題目元白集諸本均作縛戎人。獨白氏新樂府嘉承本作傳戎人。證以微之此篇題下注中「例皆傳置南方」之語,知極可通,不必定為譌字。至樂天「將軍遂縛作蕃生」句中之縛字,雖斷不可改易,然未必即是與題意相應者也。

微之幼居西北邊鎮之鳳翔,對於當時邊將之擁兵不戰,虛奏邀功,必有所親聞親見,故此篇言之頗極憤慨。樂天於貞元時既未嚐在西北邊陲,自無親所聞見,此所以不能超越微之之範圍而別有增創也。至微之詩末「緣邊飽??十萬眾,何不齊驅一時發。年年但捉兩三人,精衞銜蘆塞溟渤」諸句,白氏此篇不為置和者。蓋以此旨抒寫於西涼伎篇中,而有「緣邊空屯十萬卒。飽食溫衣閑過日。遺民腸斷在涼州。將卒相看無意收」一節。斯又樂天新樂府不複不雜之一貫體例也。

今邏些長慶會盟碑雲:

若有所疑,或要捉生問事,便給衣糧放還。

寅恪案:元詩此篇「年年但捉兩三人。」之「捉」,白詩「將軍遂縛作蕃生」之「生」,及城鹽州篇「晝牧牛羊夜捉生」之「捉生」,乃此會盟碑,即當日國際條約中「捉生」二字之注腳也。(參酉陽雜俎前集肆喜兆類成式見大理丞鄭複說淮西用兵時條。)唐世有守捉使,(參舊唐書叁捌地理誌。)有捉生將,(參舊唐書壹叁叁李晟傳附子愬傳。)即取義於此。

又舊唐書壹玖陸下吐蕃傳下雲:

[永貞元年]十一月,以衞尉少卿兼禦史中丞侯幼平充入蕃告冊立等使。元和元年正月,福建道送到吐蕃生口十七人,詔給遞乘放還蕃。

其「生口」一詞,亦可與碑文及元白之詩相印證,而專喜改易舊文之宋子京於新唐書貳壹陸下吐蕃傳下易作:

憲宗初,遣使者修好,且還其俘。

則文雖古雅,然「俘」字殊非當日習用之語也。

昌黎先生集拾武關西逢配流吐蕃七絕雲:

嗟爾戎人莫慘然。湖南地近保生全。我今罪重無歸望,直去長安路八千。

寅恪案:此可與元詩題下「例皆傳置南方」語參證。考舊唐書壹伍憲宗紀下雲:

[元和十四年正月]癸巳貶[韓]愈為潮州刺史。

蓋退之貶潮州在元和十四年,尚在長慶會盟之前,故捉縛蕃生並不「給衣糧放還」也。至元和元年正月所以放還吐蕃生口者,以遣使修好,遂有特恩耳。

又舊唐書壹柒上敬宗紀雲:

[寶曆元年五月]丁卯,湖南觀察使沈傳師奏,當道先配吐蕃羅沒等一十七人,準赦放還本國。今各得狀,不願還。從之。

寅恪案:此次放還吐蕃生口,雖亦由敬宗即位恩赦。然子言此奏,不獨可與微之詩題「例皆傳置南方。」之語,及退之「湖南地近保生全」之句參證,並可知長慶會盟之後,「蕃生」自宜放還本國,此又足為長慶會盟碑文添一注腳矣。

複次,宣宗大中末年裘(唐實錄及舊唐書壹陸肆王播傳附式傳作「仇」。)甫亂浙東,觀察使王式討平之。新唐書壹陸柒王播傳,通鑒自貳肆玖宣宗大中十三年十二月至貳伍拾懿宗鹹通元年八月,(其實仍是大中十四年八月,不過通鑒例用後元耳。)皆紀此事。其中有涉及配流土蕃者,而通鑒所載尤詳,當采自平剡錄也。茲節引其文於下:

官軍少騎卒。式曰,吐蕃回鶻比配江淮者,其人習險阻,便鞍馬,可用也,舉籍府中,得驍健者百餘人。虜久羈旅,所部遇之無狀,困餒甚。式既犒飲,又賙其父母妻子,皆泣拜讙呼,願效死。悉以為騎卒,使騎將石宗本將之。凡在管內者,皆視此籍之。又奏得龍陂監馬二百匹,於是騎兵足矣。

寅恪案:白詩雲:

天子矜憐不忍殺。詔徙東南吳與越。

浙東即是越地,蓋唐代本有配流吐蕃於吳越之事。長慶會盟之後,拘於放還「捉生」之條約,自不宜再傳置俘虜於南方。或者大中三年唐室收複河湟以後,又不必複守舊約。王式所謂「比配」殆指大中三年以後,十三年以前,所配流者耶?(參閱通鑒貳貳陸德宗建中元年正月改作兩稅法條「比來」二字胡注。)然則白詩之用「越」字,乃是紀實,而非趁韻也。

又白詩雲:

自雲鄉管本涼原。大曆年中沒落蕃。

寅恪案:吐蕃之陷涼原,實在大曆以前。(參新唐書肆拾地理誌隴右道總序及叁柒地理誌關內道原州條,元和郡縣圖誌肆拾隴右道涼州條等。)樂天以代宗一朝大曆紀元最長,遂牽混言之。賦詩自不必過泥,論史則微嫌未諦也。

又微之此詩自注略雲:

延州鎮李如暹,蓬子將軍之子也。嚐沒西蕃。與蕃妻密定歸計。

寅恪案:微之此注疑采自公垂原文。其所謂「延州鎮」之「延」字可能不誤。若是誤字,則當為「廷」字即「庭」字之譌,必不指關內道之延州而言也。

新唐書肆拾地理誌北庭大都護府注雲:

自庭州西延城西六十裏有沙缽城守捉。

微之詩雲:

小年隨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沒。

則李如暹之父絕非戍守關內道延州之鎮將,而是屬於安西北庭都護府之邊軍,可以推知矣。至樂天此詩自注大抵同於元詩注文,而刪去「與蕃妻」三字。蓋樂天詩略雲:

誓心密定歸鄉計,不使蕃中妻子知。涼原鄉井不得見,胡地妻兒虛棄捐。早知如此悔歸來,兩地寧如一處苦。

自非刪去此三字不能與詞意相合也。惟李傳既雲「傳置」,白詩亦雲「領出長安乘遞行」,明是乘車。但白詩下又雲「扶病徒行日一驛」,則忽改作徒步,不免衝突。樂天殆偶未注意及之耶?又白詩雲「忽逢江水憶交河」,則非僅承元詩「早年隨父戍安西」之語而來。更取「交河」與「江水」為對文,相映成趣耳。其實漢書玖陸下西域傳下雲:

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