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通過學習提升應變能力

應變能力,是一種根據不斷發展變化的主客觀條件,隨時調整領導行為的難能可貴的能力,是複雜的現代領導活動對一個人的素質提出的一條起碼的要求,也是確保領導活動獲得圓滿成功的一個先決條件。

具有應變能力的領導人才,不例行公事,不因循守舊,不墨守成規,能夠從表麵“平靜”中及時發現新情況、新問題,從中探索新路子,總結新經驗,對改革中遇到的新事物、新工作,能夠傾聽各方麵的意圖,認真分析,勇於開拓,大膽提出新設想、新方案;對已取得的成績,不滿足、不陶醉,能夠在取得成績的時候,不得意忘形,能透過成績找差距、挖隱患,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一個優秀的領導人才,其非凡的應變能力,往往表現在對一些複雜的“突發事件”和“非規範問題”的果斷處理上。

典型案例

隨機應變是解決問題的良方

一個男人走進一家超市,要求購買半個萵苣,收銀員小夥子告訴他,商場隻出售整個萵苣。但是那個男人堅持隻買半個萵苣。兩人爭執不下,最後那個小夥子表示必須請示經理。

小夥子走進經理室說:“經理,外麵有個傻瓜堅持要買半個萵苣。”說話時他回過頭,發現那個男顧客正站在他身後,於是他接著說:“幸好,這位紳士說要買另一半。”

經理同意了這樣的交易,那個顧客得到了自己的半個萵苣。

等那個顧客走後,經理喊來了小夥子:“一開始,你已經陷入了大麻煩,不過我承認,你給自己解困的方式讓我印象深刻,你真是個善於隨機應變的人。你是哪裏人啊,小夥子?”

“我來自得克薩斯,先生。”小夥子回答道。

“噢,是嘛!你幹嗎要離開得克薩斯呢?”經理不解地問。

小夥子不假思索地說:“經理,因為在那裏除了球員就是**,我不喜歡那裏。”

“嗨,”經理看著那個口無遮攔的小夥子,狡黠地說,“我太太就是得克薩斯人呀!”

“真的嗎?”小夥子想也沒想,隨口問道,“敢問她是哪支球隊的球員啊?”

小夥子機智的頭腦和高超的應變能力讓人歎服。

我國古代有幾首“應變詩”十分精彩,流傳至今已有幾百年,堪稱“傳世之作”,給後世留下了長久的佳話。

傳說乾隆下江南時,來到常州天宇寺遊覽。他乘著酒興來到禪房,故意賜給方丈和部分和尚很多雞蛋,要他們七步之內作詩並將雞蛋吃下去。乾隆以此來試探他們是遵守“不準吃葷”的佛規,還是聽從皇上“開葷吃蛋”的聖旨。皇上這道難題使得全寺800多僧侶萬分緊張地盯著70多歲的方丈。隻見老方丈微微一笑,手托煮熟的雞蛋吟詩一首:皇上賜我一隻桃,既無核來又無毛。老僧帶你西天去,免在陽間受一刀。吟完便把雞蛋一口吞下去,乾隆哈哈大笑。從此,天宇寺的和尚也就可以開葷吃雞蛋了。

明代翰林學士解縉,文思敏捷,才華出眾,但為人驕傲。明成祖深愛其才而厭其傲。一天,明成祖到禦花園觀賞花景,見滿園鮮紅的雞冠花中,獨有一

株是白色的,覺得很稀奇,因此,就把它摘下藏在衣袖裏,想以此白色雞冠花治一治解縉的傲氣。明成祖走到翰林院,召集翰林學士們作雞冠花詩。解縉不加思考地就提筆寫了第一句:“雞冠本是胭脂染。”明成祖看了問道:“雞冠花盡是紅的嗎?”解縉脫口應道:“是!”明成祖笑了笑,隨即把衣袖中的白色雞冠花擺出來,心想看你解縉怎樣寫下文,不料解縉卻不慌不忙地又寫出了第二句:“今日為何淺淡妝?”明成祖見未治住他,就緊接著問:“你說為何?”解縉毫不遲疑地寫出了最後兩句:“隻為五更貪報曉,至今卻戴滿頭霜。”明成祖禁不住連聲感歎:“妙!妙!妙!”

天宇寺的老方丈和解縉運用機巧的應變,避免了“聖怒”,化解了危機。

在瞬息萬變的當今社會中,我們所麵臨新情況、新問題千變萬化、層出不窮。在工作生活的過程中,要求我們根據事物的發展變化,審時度勢地及時作出機智果斷的應變。

應變能力是現代人應當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更是作為一個領導幹部必備的能力之一。從複雜的計劃的修訂,到生死攸關的政治鬥爭的處置;從微妙的外事活動的安排,到舉足輕重的經濟談判,都需要有機智的應變能力。隨機應變的能力,能使我們在紛繁複雜的領導活動中,巧妙化解矛盾,輕鬆擺脫危機。

案例精研

讀書學習方法名家談

良好的讀書學習方法,將會使我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追蹤成功者讀書學習方法的軌跡,不僅是有趣的,而且是富有啟迪的。

讀書方法歸類

1.“嚐試想書”法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一種奇特的讀書法。他在燈下拿起一本書,不是從頭到尾一字一句地讀,而是對著書名閉目靜思。他設想,這樣一個題目如果到了自己手裏,應該分作幾章幾節,哪些部分要重點闡述,哪些部分要簡略交待。想後再打開書,如果作者寫的和他的思路一樣,他就不再讀了。如果文章與猜想的不同,他便找出不同的地方,反複閱讀,並與自己的思路作比較,想一想哪種寫法更好些。

2.“日積月累”法

革命老前輩徐特立學《說文》中的部首,共有540個字,一年才讀完,每天隻讀兩個字。他四十多歲開始學外文,也是采用這種“日積月累”法,每天學一個單詞,一年學了365個。憑著這種積少成多的方法、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先後學會了法文、德文和俄文。

3.“見縫插針”法

毛澤東主席自學外語十分刻苦,由於他的湖南口音重,發音不準,有時要練幾十遍甚至幾百遍。他日理萬機,公務繁忙,但每天一起床總要花上一個小時學外語,晚上躺在**還要學一陣子。他還把英文版的《矛盾論》放在身邊,抽空就讀。旅途中也專心學習外語。由於每天見縫插針地學習,到50年代,他就能閱讀一般英文書刊了。

4.“摘記卡片”法

我國現代著名曆史學家吳晗,擅長以淵博的曆史知識和優美的文筆撰寫文章,這筆力來自他獨特的“摘記卡片”。幾十年裏,吳晗凡是遇到自己認為有價值的資料就摘記在卡片上,並

按內容、性質分類保存。他做卡片的經驗是:一張卡片隻寫一個內容,加上題目,注上類別,並寫清楚資料來源,即作者、書名、頁碼等。

5.“標記符號”法

當代著名作家秦牧是一個酷愛讀書的人。讀書時總是喜歡在書上圈圈、點點、畫畫,劃上各種標記符號,以便日後查考。需要隨時翻閱的書,他總是放在一個專用的書架上,這樣便於尋找。他說:“讀過的書得擇要在心裏儲藏起來,使它真正成為自己的精神財富。”

6.“隨便翻翻”法

魯迅先生在他的一篇題為《隨便翻翻》的文章中寫道:“書在手頭,不管他是什麽,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頁內容。”魯迅的廣博也應該說得益於他的“隨便翻翻”。即讀書須先瀏覽,選擇重點,然後細讀。因此,他在年輕時,除了規定的功課外,天文地理,花鳥蟲魚,無所不讀。有一位日本科學家和魯迅接觸後,稱讚魯迅“什麽都知道”。

學習方法歸類

1.孔子談學習方法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前551-前479),在學習方法上他主張“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他要求學生學習時,要學思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說,光學習而不積極思維,就會迷而不知所向;如果思維不以學習為基礎,就會流於空想,會帶來知識上的危機。因為學習是人類獨特的活動,是人類知識的繼承活動。這種繼承不能是簡單的模仿,要通過獨立思考,學思結合,才能在接受前人知識的基礎上,有所創造,有所發展。

2.祖衝之的學習方法

我國南北朝時的數學家祖衝之(429-500)的學習方法是:“搜煉古今”。“搜”指搜索,博采眾長,廣泛地學習研究;“煉”是提煉,把各種主張拿來研究,經過自己的消化、提煉。他就是用這樣的方法進行學習和研究,最後創立了自己的學說。因為他的幾代祖先都在中國的南方做官,而且一家有幾代人研究曆法,祖父又掌管土木建築,也懂得一些科學技術,故祖衝之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家傳的科學知識。由於他思想敏捷,勤奮好學,又有好的學習方法,使他博覽群書,廣采各家精華;同時又不因古法,墨守成規,並主張在實踐中去檢驗真理,遂使他在天文曆法、機械和數學三個方麵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3.朱熹提倡的學習方法

我國宋朝著名的教育家朱熹(1130-1200),讚賞先秦時期教育家總結的學習方法,提出為學之序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問、思、辨以窮理,篤行以體事,他主張“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隻浪漫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他認為: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要舉一而反三,問一而知十,及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他的弟子將朱子讀書法歸納為以下六條: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詠;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收心集中注意)持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