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尊重新聞輿論的傳播規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傳媒產業獲得了強大的經濟基礎,媒體的生存環境與輿論環境逐步走向開放。20世紀90年代以後,商業化的不斷發展,催生出大眾化的媒體,傳統黨報壟斷市場的格局被打破。電視、雜誌、圖書出版都進入商業化領域,在商業利益的推動下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產業的發展,網絡已經成為傳播力度大、影響麵廣的新興媒體。可以說,中國現在已經進入“媒體時代”。對於領導幹部來講,現在必須麵對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媒體、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關係。這就需要領導幹部了解媒體的傳播規律,尊重媒體的發展規律。

過去,傳媒長期被當作政府的職能部門,代表政府向公眾披露信息,製造輿論。但是,現在的傳媒產業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分離出的一個行業,是適應社會需要的產物。傳媒行業的從業人員從事的信息傳播活動則是一種職業活動。媒體需要幫助公眾監測社會環境,需要恪守職業道德,需要誠實和謹慎地反映真實情況,告訴公眾他們身邊發生了什麽。麵對社會發展對媒體提出的新要求,政府要轉變對媒體的管理觀念,規範自身的管理權限,將自身權力限定在法律的範圍內,真正協調好政府和媒體之間的關係。

媒體不是錄像機,不是被動地跟著新聞人物和新聞事件走,不是被動的記錄者。媒體聽從新聞的召喚,跟著新聞人物和新聞事件走,但卻是在用媒體的眼光來看待新聞人物和新聞事件,媒體在報道時,總是帶著媒體特有的眼光。做好新聞宣傳工作,就要尊重新聞傳播的選擇性規律,“深入研究各類受眾群體的心理

特點和接受習慣”,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實效性,發揮新聞宣傳的社會效益。因為隻有明確了傳播對象的需求和喜好,新聞宣傳才可能有效果,才能有的放矢,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對於傳媒來說,及時地傳遞新聞信息是它的基本功能,尤其是突發性事件的報道,更是傳媒的核心業務內容。如果媒體經常性地在突發性事件報道、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中缺位,那麽這個行業的發展肯定是有缺陷的,它在公眾心目中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就會大打折扣。

尊重媒體的傳播規律,要求領導幹部媒體管理部門要改進管理作風,依據法律和政策,對媒體進行規範化管理。有個別的領導幹部,在頭腦中仍然隻把媒體當作宣傳工具,缺乏對媒體的本質和規律的把握。有的時候,他們往往因為個人形象或局部利益,用口頭或電話的方式,直接幹預媒體的業務活動。當遇到突發事件的時候,一些領導幹部首先想到的是“堵”,使信息封閉,結果導致新聞傳播陷入了更大的困境。在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中,石家莊市新聞發言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由於信息的遲報,貽誤了上級機關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給群眾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危害,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尊重媒體的傳播規律,要求領導幹部樹立尊重公民的知情權的意識,及時公開公共信息。新聞媒體是一個重要的公共平台,它能夠幫助政府公開公共信息,提高政府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能力和水平,促進行政管理向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方向發展。隻有政府尊重公民的知

情權,隻有媒體能夠及時報道信息,公眾才會感覺到生活在安全的狀態下,才會感到自身的權益能夠得到保障。如果為了狹隘的“政府形象”“部門形象”,或為了逃避事件責任,人為地幹擾信息的發布,就會使信息流動出現堵塞、貽誤和混亂,最終損害的恰恰是“政府形象”“部門形象”。

尊重媒體的傳播規律,要求領導幹部尊重和擴大公民的表達權,了解公共意見、尊重公共意見。隨著傳媒產業的發展,特別是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崛起,公眾表達意見的渠道大大拓寬,公共輿論成為公共決策的重要力量。一方麵,公共輿論有自發和非理性的一麵,但另一方麵,它使公民獲得了表達權,善於汲取公共輿論的領導幹部還可以減少工作中的決策風險。當然,公眾的自由表達有可能會牽扯到一些敏感話題,有的領導幹部擔心會因此破壞現存社會秩序、泄露國家秘密、宣揚**色情、妨礙公正執法等,對表達自由有所畏懼,甚至個別官員對此重點防範。這就需要領導幹部有著清醒的辯證觀點,既要保證公共輿論的健康性,又要懂得及時發現、引導和處理公共輿論中的消極因素。

在當前形勢下,增強領導幹部對新聞傳播的客觀規律的認識和理解,對及時了解民意社情,改善政府與公民的關係,化解和解決社會危機,正確引導社會價值觀念,提升自身形象和公信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麵對社會環境的變化,各級政府要建立一個與公眾協商的機製,保持“對不可預料的事件和響應是開放和敏感的”。政府隻有理性地傾聽群眾的心聲,獲得多方麵的信息,才能及時有效地處理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的繁榮和穩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