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暢通“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渠道

《管子 明法》中說:“下情不上通,謂之塞。”把國策政令準確明白地傳達下去,是為“上情下達”;把社情民意真實及時地反映上來,是為“下情上傳”。作好決策,需要領導幹部了解社情民意,使決策能夠有的放矢;執行決策,需要理解吃透決策內容,在執行中不走樣、不打折扣。如何將“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結合起來,形成雙向互動溝通的態勢,使黨的主張和群眾的意願有機統一起來,需要基層領導幹部起一種橋梁作用。這種作用發揮得好,就能促進社會和諧。

“上情下達”就是要高瞻遠矚,把握全局,了解宏觀,“吃透”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並積極宣傳貫徹。“下情上傳”就是要樹立群眾觀點,深入基層,紮根群眾,體察民情,了解民聲,表達民意,排解民難,使政策決策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我國目前正處在這樣一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人民群眾迫切需要了解黨和政府有關國計民生的路線、方針、政策,黨和政府有關國計民生的路線、方針、政策也需要向人民群眾作及時的宣傳和解釋。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群眾在政策實施中的意見和願望,黨和政府也需要及時掌握。

相對而言,“上情下達”容易做到、做好,而“下情上傳”實現起來就比較困難。社情民意通道能否暢通的關鍵在於,政府部門及官員們是否真正樹立起為群眾服務的意識,是否真正關心百姓的疾苦,是否真正承擔起責任。

有些幹部為了自己的“政績”和仕途,慣於隱惡揚善,欺上瞞下,特別是一旦在自己轄區內發生重大事故,總要遮遮掩掩,嚴加封鎖,對上則常常謊報、虛報、瞞報,把問題控製在自己勢力範圍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對本地媒體嚴加監控,責令“失語”;對外地和中央媒體,往往左推右擋,不惜威脅利誘,力求家醜不致外揚。對於越級向上反映實情的幹部和群眾,則采取多種手段予以打擊報複,以儆效尤。若是上級乃至中央領導前來視察,則報喜不報憂,隻安排看一些“吃小灶”的點,展示其光明麵,隱蔽其陰暗麵。正因為有著這樣的一個“隔離層”,所以下情上傳困難重重。

有些幹部,“官”念很足,而“民”念不強,對群眾的呼聲、疾苦充耳不聞。這不僅讓好政策執行起來變了形,更會引起百姓不滿,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醫學上有句俗語,叫“通則不痛”。民意渠道通了,群眾心氣順了,社會自然也就和諧了。

做好“上情下達”和“下情上傳”,需要擺脫“官本位”的思想束縛,廣開言路,暢通民主渠道,使群眾的意見和呼聲能及時向上級反映。重大事項在決策之前,能交給群眾討論,切實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傳;要注意傾聽不同的意見,特別是少數人的意見。重大決策要征詢社會各界的意見,聽取群眾的評價,了解群眾的滿意度。要不斷擴大群眾在組織工作中的參與率,廣泛集中社會各界對黨的建設、幹部工作等方麵的意見和建議,切實摸清情況,把準脈搏,集中群眾智慧,有針對性地製定相關的政策措施。

做好“上情下達”和“下情上傳”,需要建立工作溝通協調機製,暢通各種信息渠道,主動加強與各方麵的溝通協調,做到橫向同步,上下聯動,發揮各自優勢,形成整體合力。例如,各級人大作為權力機關,除了立法功能以外,各級人民代表也負有把人民的意願反映上來的責任,各級人民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的機關,各級政協委員也負有反映各階層人士意願的責任。要認真發揮人大和人民政協的作用,通過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了解人民的意願和呼聲,在製定政策的時候充分考慮社情民意,製定出適合本地實際情況的政策。

做好“上情下達”和“下情上傳”,需要撲下身子,深入基層、貼近百姓,傾聽人民的聲音。我國設立的各級信訪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我們工作中的一些問題,要善於利用信訪機構反映上來的問題,充分了解人民的意願和需求,了解社情民意。現代社會中,媒體的作用越來越大,社會各界的呼聲,在媒體中都會有所反映,特別是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興起,不僅反映著社情民意,甚至還可能左右輿論,對政府的各項工作和政策製定產生影響,要善於利用媒體,不僅要通過媒體傳達政策,還要通過媒體了解民情,使政策的製定和執行更加完善。

“上情下達”和“下情上傳”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下情上傳”做好了,民意得到了及時的反饋,政府製定的大政方針才具有針對性,才具有科學性。同樣,決策科學了,依此製定的方針政策才能更好地在基層、在地方貫徹實施,才能更好地“上情下達”。

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集中體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必須宣傳好;人民群眾的意願和心聲是黨製定路線、方針、政策的主要依據,必須反映好。做好“上情下達”與“下情上傳”工作,並且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堅持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對黨和政府各項政策的宣傳要講針對性、務實性、長期性,使之內化到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去。對群眾最期盼、最需要解決的事情要及時反映,推動各級黨委和政府不斷改進工作。

一個領導幹部能否做到“上情下達”和“下情上傳”,直接關係到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的落實,關係到黨和人民群眾的關係,關係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案例精研

周恩來的溝通協調藝術

周恩來總理是20世紀影響中國的幾位曆史偉人之一,不論是在革命鬥爭中,還是在新中國的建設中,幾乎沒有一個重要時刻看不到他的身影。人們讚美他無私奉獻的精神、淵博的知識、驚人的工作效率、謙遜平等的待人態度,更佩服他過人的智慧、機智的談吐、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和卓越的領導才能。可以說,精於溝通、善於協調是他成為成功的政治家的重要原因。

協調全局的高手

周恩來在《怎樣做一個好的領導者》一文中,號召幹部要重點研究的一個領導藝術,就是“要照顧全局,照顧多數,以及和同盟者一道幹”。周恩來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日理萬機,是總攬全局的高手。

我們不妨以周恩來同誌領導新中國核工業建設和核武器研製為例,看看他是怎樣從全局著眼進行協調的。周恩來同誌長於及時準確地捕捉到世界上最重要的信息,把我國放在世界的全局中加以思考。他講過

,世界已經處於新技術革命前夕,這次新技術革命,是以原子能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為先導,比蒸汽機和電的出現對於產業革命的意義更為重大。因此,他領導製訂了我國第一個科學技術現代化的規劃,並親自領導“兩彈”上天的事業。“兩彈”上天,是涉及很多部、省、工廠的幾十萬人的大工程。經毛澤東主席的親自批準,成立了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央專門委員會領導這項係統工程。周恩來在領導“兩彈”上天的過程中,一方麵,從全局上協調各部、省工廠組織人力、物力,一環扣一環地按照計劃協同作戰,以保證任務的按時完成。另一方麵,在“兩彈”研製基地,組建了總體設計部,在每項工程實施以前他都要求總設計師拿出多種方案,由總體設計部對各種方案進行可行性分析和嚴密論證。然後,由中央專門委員會批準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周恩來有一套總調度係統,按照總體設計要求,分解任務,規定工程各部門,按年、月、日、數量、質量的要求,保質按時完成任務,從而實現了我國“兩彈”上天的總體設計。

在協調中發展,是周恩來的協調藝術的根本指導思想。20世紀60年代,麵對“三年困難時期”出現的困境,周恩來指出“在我國前幾年社會主義建設大發展中,出現了許多不協調的現象。為了改變這種不協調現象,為了鞏固已有的成績,為了給以後的國民經濟新的發展創造條件,就必須有一個較長的時間,即用幾年的時間,通過綜合平衡,全麵安排,進行大幅度的調整。”根據周恩來、陳雲等同誌的建議,黨中央采取了以調整為中心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既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又為長遠打算,適當地調整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關係,生產和基本建設的關係,經濟建設和文化教育、國防事業的關係,財政信貸和物資的關係,以及各個經濟部門和文教部門內部的關係。實踐結果證明,我們不僅順利地渡過了困難時期,而且使國民經濟重新走上了協調發展的道路。

1960年底,我國出現了糧食供應極端困難的局麵,京、津、滬、沈等大城市糧食庫存隻夠供應幾天,有的城市甚至隻夠供應一天。在這種嚴峻的形勢麵前,周恩來作為我們國家的“總管家”,一方麵親自抓每一起難度較大的省、市、自治區的糧食調撥,以保證各方麵的應急需要;另一方麵,權衡利弊得失,突破吃進口糧的禁區,擠出一部分外匯進口糧食。這既可以減少產糧區的調出,又可以保證重災區的糧食供應,避免了京、津、滬、沈等大城市糧食脫銷的危險,還補充了部分國家庫存。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周恩來又提出了“以出養進”的思想,就是我國出口好大米、好大豆,然後可以換回差不多二倍數量的小麥。執行“以出養進”的結果,既保持了我國糧食局勢的基本穩定,又增加了我國外匯收入。

妙語如珠化解矛盾

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他的著作《領袖們》中這樣記錄周恩來留給他的印象:“1972年訪問中國期間,周恩來無與倫比的品格是我得到的最深刻印象之一。通過多次長時間的正式會談和非正式交談,我終於了解了他,並對他產生了極大的敬意。他待人很謙虛,但沉著堅定。他優雅的舉止,直率而從容的姿態,都顯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風度。在個人交往和政治關係中,他都忠實地遵循著中國人古老的信條:決不‘傷人情麵’。”“除了共進午餐、晚宴和其他公開活動之外,在麵對麵的正式會談中,我與周恩來會晤了15個小時以上。他有四個特點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精力充沛、準備充分;談判中顯示出高超的技巧;在壓力下表現得泰然自若。”“在我們所有的會談中,周恩來總是鎮定自若。他從來不提高講話的調門,不敲桌子,也不以中止談判相威脅來迫使對方讓步。周恩來的沉著冷靜,我認為主要歸功於他所受的教育和他的經曆,但也反映出他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尼克鬆的回憶,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深刻揭示了周恩來高超的溝通藝術。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鬆首次訪華,當尼克鬆走下飛機和周恩來握手的這一曆史性時刻,周恩來說:“總統先生,你把手伸過了世界最遼闊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沒交往了啊!”這是多麽得體而又充滿詩意的語言,它既有無限的欣慰,又有良多的感慨,在這冬去春來的早春二月,含苞待放之花就已在兩位偉人的心中怒放了。機場沒有隆重熱烈歡迎場麵,尼克鬆雖有瞬間的不悅,但聽到周恩來這句話也就煙消雲散了。在賓館和尼克鬆舉行會談時,周恩來說:“在您樓上的餐廳裏有一幅毛主席手書的《題廬山仙人洞照》,最後一句是‘無限風光在險峰’。您是冒著一定的風險來中國的。然而正如詩中所述,在危岩之上,正有著無限優美的風光。”尼克鬆聽了激動不已地說:“最成功的政治,則比優美的散文更富有詩意。”

20世紀50年代的一天,周恩來在中南海勤政殿設宴招待外賓。客人們對中國菜肴花樣之繁多,風味之獨特,味道之鮮美,都大為讚賞。這時,上來一道湯菜,湯裏的冬筍、蘑菇、紅菜、荸薺等都雕成各種圖案,色、香、味俱佳,堪稱是工藝品。然而湯裏飄著按民族圖案“卍”刻成的冬筍片,卻讓客人們大吃一驚。他們當即問周恩來:“為什麽這道湯裏有法西斯標誌?”周恩來也發現了問題,感到很突然。但他隨即態度自若地將湯中那片圖案翻過來,解釋說:“這不是法西斯標誌!這是我們中國傳統中的一種圖案,叫‘萬’字,象征‘福壽綿長’的意思,是對客人的良好祝願。”接著又風趣地說:“就算是法西斯標誌也沒有關係嘛!我們大家一起消滅法西斯,把它吃掉!”語音未落,賓主哈哈大笑,氣氛更加友好熱烈了。周恩來冷靜沉著,機智處理,運用妙語解釋,風趣幽默地讓突發性事故煙消雲散,且增添了友好熱烈氣氛,充分顯示出高超的語言藝術。

1954年4月,日內瓦會議期間,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安排了一次雞尾酒會,在會上周恩來第一次和英國外交大臣艾登直接接觸。莫洛托夫談到中國政府對它在國際事務中的一些合法權益,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而抱怨時,艾登知道所指為何,他首先回答說:“中國人是有許多埋怨的……但是現在的情況似乎不是聯合王國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我們。”說完,他很得意地看周恩來。周恩來朝艾登莞爾一笑回答說:“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聯合王國,而是聯合王國在聯合國中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這一點撥,艾登頓

時醒悟過來,知道周恩來指的是在聯合國不投票支持新中國恢複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實際等於讚成兩個中國的存在。艾登自知理虧,隻好說:“英國對中國也有不滿的地方,但是我們還是不談這些吧,否則影響我們的午餐。”

艾登雖知理虧,但不甘認輸,他又換個話題說:“美國不喜歡你們,因為你們在朝鮮把他們搞得太慘了。”又說“不僅如此,美國還抱怨你們接管了他們的企業。”他又貌似公允地說:“其實美國也凍結了你們在美國的財產。”“而且美國在華投資也不大。”這是說美國並沒有吃虧。接著又說:“真正吃虧的是我們英國,因為我們英國在中國有10億左右英鎊的投資,抱怨的應該是英國。”說完他又有幾分得意地看著周恩來,周恩來一聽就知道,艾登說美國隻是借題發揮,其真實意圖是說我們在抗美援朝期間凍結英國在華資產是不合理的。

周恩來不失時機地揭露說:“你們還要抱怨?你們從1840年鴉片戰爭起在中國取得特權後,到現在已經110多年,投資的利潤早已賺夠了。如果兩國一算賬,恐怕你們還要倒給我們。”艾登未曾想到周恩來話鋒如此咄咄逼人,有些坐不住了,周恩來和緩地說:“還是不要算的好。”艾登也勉強笑了笑說:“但願如此。”

唇槍舌劍應對挑釁

不論是在與各界人士的交往中,還是在外交談判中,周恩來的溝通藝術總是能夠擲地有聲,語驚四座,常使陷於僵局的談判或會議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他的應答藝術,精巧絕倫,高超無比,可謂空前絕後。

1938年,在蔣介石主持的武漢軍事會議上,國民黨的特務頭子戴笠向周恩來發難,誣蔑說:“武漢局勢動蕩不安,人心紛亂,政府無治,軍事委員會沒有統一軍令、統一訓令,你們共產黨不能不說起了不良作用!”

周恩來立即反駁道:“戴先生,俗話說,軍中無戲言,我們共產黨最重視客觀實際。要論武漢局勢,我認為恰恰是大好的,好就好在工、民、商、學、兵等人民群眾已經行動起來,實行全民抗日救國運動!至於說談到政府無治、令行不止,就恰是貴黨在國共合作問題上,沒有遵循孫中山總理的遺訓,沒有執行兩黨共同頒布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所引起的!”

“請你也講具體事實。”戴笠說。

“好!”周恩來沉著地回答。他說:“大敵當前,人民抗日,而你們卻暗地調查群眾組織,你們強行解散抗日團體,逮捕反對販運日貨的愛國青年、工人與學生,你們還用重金收買壞人,散發誣蔑共產黨,中傷國共關係的宣傳品!”周恩來一氣嗬成,氣勢千鈞,搞得戴笠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1946年,在國共兩黨重慶談判之後,周恩來又受黨中央和毛澤東重托,親率中共代表團到南京與國民黨再次進行談判。周恩來在談判桌上的雄辯才能,使得對手深為折服。有一次,談判進行沒幾個回合,周恩來把對方的謬論駁得體無完膚,一敗塗地。對方惱羞成怒,聲嘶力竭地叫嚷同共產黨談判是“對牛彈琴”。周恩來聽罷,不動聲色,隻是輕蔑地一笑,然後慢條斯理地說:“對—牛彈琴!”

1957年1月,周恩來赴波蘭、匈牙利調解蘇聯和波、匈兩國矛盾後,返回莫斯科,會見赫魯曉夫,赫魯曉夫粗魯地謾罵東歐國家的領導人,周恩來當即嚴肅地批評他說:“赫魯曉夫同誌,對兄弟黨的領導人,不能這樣,有什麽話當麵講,不能在背後隨便懷疑別人,這不利於兄弟國家的團結。”赫魯曉夫漲紅著臉盛氣淩人地說:“你不能這樣跟我說話,無論如何,我出身工人階級,而你卻是資產階級出身!”周恩來迅捷而巧妙地回敬他說:“是的,赫魯曉夫同誌,你出身工人階級,我出身資產階級,但是,你我有共同的地方,我們都背叛了自己的階級。”赫魯曉夫理屈詞窮,自討沒趣。

1960年4月下旬,周恩來為解決中印邊界問題訪問印度。在一次談判中,印方提出這樣一個挑釁性問題:“西藏什麽時候成為中國的領土的?”周恩來當即答道:“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遠的不講,至少在元代,它已經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了。”

印方卻說:“時間太短了。”

周恩來嚴肅地說:“中國元代離現在已有700來年的曆史了,如果700來年都被認為是時間短的話,那麽,美國建國到現在隻有100多年的曆史,是不是美國不成為一個國家呢?這顯然是荒謬的!700來年與100多年哪個曆史長?”周恩來通過700來年與100來年的數字比較,駁得印方啞口無言,尷尬之極。

平等尊重展現風度

不論是在國際交往中,還是和國內人士打交道,周恩來都十分重視尊重他人,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取得了良好的溝通效果。

20世紀50年代初,有一次一個朝鮮工會代表團來訪,周恩來接見他們並合影留念。周恩來的座位本來安排在前排正中。周恩來不肯,他要當時的全國總工會主席劉寧一與客人坐正中,他對劉寧一說,今天你是正式主人,我是陪客。結果他真的坐在旁邊,後來在報上也就這樣發照片。

1958年6月19日,《人民日報》報道了新會農民周漢生用水稻與高粱雜交獲得一種優良水稻新品種,周恩來很重視。6月30日,他專門帶了一位專家飛赴廣州,又轉來新會。在實驗田旁周恩來見到了這位農民。那個時代生活條件還很差,鄉幹部和農民一律都是赤腳,周恩來的穿著也就比他們多著一雙布鞋,隻是衣服稍整潔一些。接待人員找了一把小竹椅,一個小方竹凳放在地頭,本意讓總理坐小竹椅,不想周恩來一到就坐在小凳上,把小椅子推給周漢生,還說你長年蹲田頭,太辛苦。這就是周恩來的作風,盡量為他人著想,決不擺什麽架子。現在這張照片還掛在周恩來展室的牆上,成了現在人們難以理解的場景。

1959年10月,周恩來親臨包鋼為剛剛落成的一號高爐建成出鐵剪彩。剪完彩,他指著高爐問當地同誌,“高爐”用蒙古語怎麽說。翻譯告訴他叫“烏恩德爾召合”,他立即高聲對在場的同誌們說:“在內蒙古大草原有了這麽大的‘烏恩德爾召合’是開天辟地第一回,很了不起啊!”1965年,周恩來視察新疆,每到一地見了漢族幹部就問學會維吾爾語沒有,見了少數民族幹部就問會不會漢語。他說:“不能通話,怎麽能夠交心,談問題呢?”短短幾天他就學會了好些維吾爾語,見了維吾爾族同誌,就用維語問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