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順勢而變、推陳出新—領導幹部創新能力提升

領導·箴言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禮記·大學》)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啟超)

道在日新,藝亦須日新,新者生機也;不新則死。 (徐悲鴻)

想出新辦法的人在他的辦法沒有成功以前,人家總說他是異想天開。 (馬克·吐溫)

現在一切美好的事物,無一不是創新的結果。 (穆勒)

一、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創新

當今的世界正處在一個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經濟與科技、國民素質與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黨的十八大之後,中國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站在了一個新的曆史起點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正在努力地創建一個充滿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幸福健康、自由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

在這個新的曆史時期,一個民族是否強盛、一種社會製度是否優越、一個國家綜合國力與競爭力是否強大,取決於執政黨的執政能力、管理社會能力、駕馭市場經濟能力、科學判斷形勢能力、分析和應對複雜局麵能力,而這些又取決於執政黨的創新能力。可以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的觀點,要求黨政領導幹部要以開拓和創新精神,做到“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麵、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以此加快全麵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進程。黨的十八大特別強調,要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斷推進理論創新、製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麵的創新,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製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麵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在這個曆史進程中,每一個領導幹部除了腳踏實地、努力工作之外,更需要在日常的領導和管理實踐中,努力學習,不斷掌握那些能夠適應時代、推動社會發展的新知識、新觀念、新本領;本著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帶領人民群眾一道建設美好的未來。

領導·辭典

創新的分類和特征

創新是人類的創造性活動,是人類自覺能動性的集中體現,是人類固有的天性。依據創新活動中對象變化內在強度的差異,可以把創新區分為:(1)漸進創新,即漸進的、連續的小創新;(2)激進創新,亦稱基本創新,是在觀念上根本性的突破,是對舊範式的超越。依據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關係,可以將創新區分為:(1)自主創新,是指創新主體依賴於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資源進行並完成的創新活動;(2)模仿創新,指在率先創新的示範影響和利益誘導之下,創新主體通過合法方式引進創新成果,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的一種創新形式;(3)合作創新,指不同創新主體合作推動創新的組織形式。

創新具有四個基本特征。(1)實踐性。創新是實踐這一人類存在方式的內在品質,而實踐在本質上是創造性的和發明性的,實踐不但為人類的創新行為提供了持久不懈的動力,而且曆史性地塑造著人類創新的能力。人類通過創造性確定自己的存在方式,實現自我塑造、自我完善。(2)超越性。創新是一個“創造性的破壞過程”,創新意味著對傳統的超越,它既是創造,又是破壞;創新者的獨特任務就在於打破舊傳統,創造新傳統。(3)不確定性。創新是一個由諸因素交互作用的複雜網絡構成的非線性係統,因而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創新的產生、發展以及後果等,往往都是不確定的。正是由於此類不確定性的存在,使創新成為一種充滿風險的活動。(4)稀缺性。創新總是處於一種稀缺的狀態之中。由於創新具有很大的難度和風險度,創新行為出現的概率遠遠小於因循傳統的行為,人們對創新行為的主觀期望與客觀後效之間往往存在著巨大的距離。人類的曆史是通過不斷創新,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的曆史。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對於國與國之間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具有重要意義。與此相應,創新活動的尋求在整個人類活動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

創新既是一個自我變革、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過程,也是一種包含科學精神和人類共同道德在內的嚴謹而艱辛的創造性活動。不管是理論創新、製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還是其他任何領域或方麵的創新,都不能脫離實際、違背科學原理,更不能違反人類社會和我國社會主義的道德標準與價值要求。

與此同時,還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決地揭露和抵製那些名為創新,實則是偽科學的創新。這一點,對於渴求用創新來迅速實現振興、謀求幸福的中華民族來講,也許更為重要。要知

道,不見得凡是與傳統相悖或者某種與現實不同的行為都是“創新”,真正的創新來自於對人類幸福的關愛,來自於長期的積累,艱苦的努力,是一個與全民族素質有關的“厚積而薄發”的過程,不可能僅憑良好的願望就能實現,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於它是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發展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告訴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

毛澤東、鄧小平這些偉人在爭取中華民族解放、獨立、自由、富強的革命與建設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實際,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一國兩製”等充滿“大智慧”的思想和理論,隻要你認真去理解這些偉人的思想和理論,就可發覺他們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對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方法、內容等重大方麵的見解上,充滿了偉人們對事物的獨特理解與智慧,包含他們的個性特點。正因為如此,他們也才能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

習近平同誌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在今天的曆史條件下,要激勵和倡導全民族的創新,有一個最基本而必要的條件,那就是作為肩負著民族複興和振興曆史使命的中國共產黨人,一方麵要不斷根據發展變化著的實際情況和時代條件,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斷在新的實踐基礎上推進理論創新,使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另一方麵,必須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各地不同的發展狀況與特點,自覺地去營造一個有利於創新的社會環境,動員和激勵全體國民積極地投入到創新的曆史潮流中去,使敢於創新、樂於創新、善於創新成為一種文化潮流和時代精神,成為每一個人的自覺行為。

展望未來,中國發展的時與勢、艱與險,將我們推到了創新發展的風口。新形勢下,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明白,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後,創新慢了也要落後。創新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十三五”時期推動創新發展,就要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以創新把握機遇、以創新驅動發展,我們就一定能讓創新創造的活力不斷迸發、源泉不斷湧流,激發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大動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