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麽吃法呀?”

林染在適應東北的生活。

以及東北的食物和飲食習慣。

這天, 她帶著海棠臘梅和錢嬤嬤一起到鎮上逛街,買了一大堆的山貨花生米調味料什麽的。大包小包的,侍衛達山和莫日根趕了馬車跟著, 往府裏運。

明明府裏什麽都有, 非得出去逛街買。還都逛不夠。

回來半路上遇到一戶農戶一家子在院子裏吃飯。

也是啊, 這大夏天的,屋裏子悶得慌。

就看到一桌子的各色青菜,一大盤子醬, 家裏幾口人,一人手裏捧著一個綠色的白菜葉子包著東西吃。看著像主婦的那位嬸子正在製作新的,就看著她把青菜撕巴撕馬拌上大醬,再加上蒸熟的茄子, 玉米餅子。高梁米飯,在兩個拚一起的白菜葉上堆得滿滿當當的, 包起來吃。

林染從來沒見過這種吃法。

但是看著那一家子大口大口吃得香, 讓人很有食欲。

“這個呀, 飯包啊。主子, 你來的時候短, 還沒見過。這大白菜飯包可是一絕, 特別好吃。他們那是最簡單的吃法。咱們府裏原來老夫人在的時候, 最好這一口兒。除了他們放的這些菜,再加上土豆泥,黃瓜條, 油炸的花生米。醬也不是直接放生醬,用魚籽醬或者雞蛋醬, 多放油。那才叫香呢!”

小丫頭裏有一個公爺府的家生子, 叫烏蘭的。就給林染解釋。

哦哦哦。

說得林染都快流口水, “咱們回去也試試。剛好今兒個還買了花生米。”

回到府上,顛顛的就去找顧先生,跟他說要吃白菜飯包。

顧先生直笑,“咱們到是不用那麽粗放的吃法,小小的包著一個個吃就好。對了,可以煉一點豬油,在飯包裏放點油渣,更香。也不一定非得用高粱米飯,大米,小米,或者豆飯,五穀飯都成的。”

顯然更有經驗。

“行行行,咱們做幾樣米的。今兒個還買了花生米和榛子,雖然是陳的,看著保存得挺好的。也炒上。不過沒有魚籽醬了,咱吃雞蛋和肉醬的吧。”

鎮子東北有個水泡子,府裏在水泡子邊兒上建的牲口圈,養著幾百頭豬,上千隻雞,還有幾千隻鴨子和大鵝。雞鴨鵝蛋、肉是不缺的。林染最喜歡用的羽絨也不缺。當年的豬用不完的,還能賞下去給下人,都能過個肥年。

有這一切,前提還得是不缺糧食喂。不然也不成。

菜園子靠北牆的地下三四米深修著菜窖,是暖窖。冬暖夏涼,裏麵放著幾十壇子豬油,常年都不化。夏天放上鮮肉,兩三天也不壞的。

要麽怎麽說,別管什麽時候,權貴的生活質量,總是最好的。

既便在這苦寒之地,林染才來了一年,到郭爾羅斯不過半年,並沒有覺得有什麽特別不適應的地方。

吃穿用度,衣食住行。

穿的,陪嫁的布料,一輩子都用不完。住的,條件也都好,沒到冬天呢,夏天屋子通風做是好,並不覺得憋悶。行,有馬車坐,還能騎馬,路不太好吧,其實大差不差的,影響並沒有很大。

就是吃的,種類沒有那麽豐富而已。別的沒什麽了,家裏有好廚子,手藝好,習慣的京城口味兒能做出來。當地的特色,跟京城口味相差也不大,挺好的。

足夠讓林染可以使勁的折騰吃食了。

這不是,忙活了半下午,又親自到地裏摘黃瓜,摘青菜的,到晚上,到底安排了一頓飯包。錢大廚非說看著飯包不墊饑,又加了一道鯽魚豆腐湯,炒了兩盤子小青菜,一個肉絲,又給蒸了一籠屜饅頭花卷才滿意。

“不對呀,這麽吃著,全是白菜葉子味兒,也不過癮啊。”

用小白菜包了半個手掌大的小包兒,兩口一個的吃。吃了兩個,林染就覺得不對勁。

叫了烏蘭,讓她就照著本地的吃法,給包了個大大的,兩隻手都捧不住的那種。

哎,這就對了嘛。

太香了。

“太粗放了。”

顧先生看她的吃相,直搖頭。

“這叫豪爽,你會不會說話啊。”

林染很不服氣。

顧先生隻能附和,“是是是,您是豪爽,女俠。小生佩服。”

心裏有點兒小吐槽,雖然真性情挺可愛的,但您是真不怕我有想法啊?一點形象都不管了。

哼,這還差不多。

“哎喲,哎喲,好撐啊。還真別說,這東北的黑土地上種出來的菜,味道是真好。”

再加上純天然,真是不錯。

整天的琢磨著吃吃喝喝,差不多成林染生活的主要工作。

鎮子上有一家藥鋪,有位坐堂的張姓老中醫,據說是因著開的方子上寫了不該寫的字,被同行舉告,獲罪發配來的。一家子都給發配過來了。

到了衛所這邊,因著醫術,受到了極大的尊重。做為鎮上醫術最高明的大夫,也得到同行們的認可。滿蒙居民還是愛搞薩滿那一套,但並不絕對,這邊漢化程度高,還是信中醫的。

張大夫家的兒媳婦,是這一帶最有名的穩婆。一般的婦人病症,也能看。隻是張家是獲罪過來的,家產早抄沒了,藥鋪是開不起的,隻是憑著口碑,誰來找,就上門給看。開了方子,病患自己想法子抓藥。

顧先生幾年前發現了張家人。特別是張家兒媳婦的才幹。

這才在鎮上建了現在的藥鋪子給張家人經營。藥鋪子的後院,還有一個大院子,是專門給張家兒媳的,相當於簡易版的婦產醫院了。隻照看孕婦產婦,還有嬰兒。

北地苦寒,地廣人稀,不缺好田地,最缺的就是人。沒有人生下孩子不要的。但凡有法子,都會救。

林染過來之後,重點就是關注這個院子,關照婦女兒童的健康問題。

她的身份,比顧先生要方便太多,也名正言順嘛。

嫁妝裏還帶著許多的醫書,她隻以向張大夫請教的名義跟他討論醫書,也能給她自己造一個自學成才的人設出來。

也不隻她自己“學”,陪嫁過來的下人,哪家有小孩資質不錯認得字的,都帶著學,說好了,能學出來,將來可是做管事,或是放了身契做良民都可以。能選上來的,學得都可認真。

張大夫是發配的人,能被公爺府這麽重視,在這地方,能吃得飽穿得暖,女兒嫁了公爺府的管事,孫子有書讀,孫女跟著學醫,不用纏小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心裏哪有不感激的,讓帶徒弟也不敢說敝帚自珍,這不教那不教的。傾囊相授。

北方也有藥材,人參鹿茸更是特產,但種類有限。醫生能慢慢的培養,藥材是真的缺。

小公爺每年派人帶著糧食、人參鹿茸皮毛去南方換藥材。隻要有利可圖,多麽艱苦的環境都擋不住商隊的腳步。幾年的經營,如今每年也總有南方的商人來做生意。

他們不走陸路,走的是水路。從葫蘆島上岸再走陸路。

其實要是直接到海參崴才是最快的,但要路過對馬海峽,倭寇不好打發。

這些都得徐徐圖之,急不得了。

七月初,收春蒜,種秋菜。林染好奇的跟著忙。

這邊的蒜長不大,都是特別小的蒜頭。收上來就編成串,掛在梁上通風晾幹,放在陰晾處能吃很久。

到這時候,就看吧,家家戶戶的窗外牆上,都掛著大蒜。那個味兒,也能挺夠人的。

風俗嘛,也挺有意思。

收完了蒜,重新犁地,上糞肥。種白菜籽蘿卜籽。

到了八月。中秋節前後,就是秋收。

一年當中最忙的時候。提前半個月就開始做準備,檢修工具啦,修糧倉什麽的。

這回到是不用再搬去田間地頭看著。收割回來的糧食,都要拉回鎮上的。鎮上有大的曬穀場,直接打了入倉了。

林染想幫著幹活,起個帶頭作用的。可她不會幹。

沒法子,做為女主人,隻能給大家改善改善夥食了。一天一頭豬兩隻羊,一人一斤白米飯,玉米餅子管夠。吃飽了才有力氣幹活兒嘛。

幹了一個月,兩萬畝稻田,五萬畝玉米,一萬畝大豆,三千畝雜糧都收回來了。

這點兒地,要按麵積來算,別說整個熟爾羅斯,就隻是納林河衛所周邊,連千分之一都沒開發出來。說到底,還是人少。再一個,草改田,林改田,都是一年兩年就能改出來的。

還沒有機器,整人靠人工,太難了。

收獲不錯,一畝稻田能收三百斤左右的大米。一畝旱田能收五百斤的玉米。其它雜糧產量還要更低點。架不住人少啊。人少,地多,顧先生又不是小氣的,給佃戶分得多。雇工也給得不少。家家戶戶一家到頭,還能有點兒餘糧。

前後菜園子,都是自家的,地方大的能占了二畝地,不用交租,得的除了吃用,全都能攢下。

日子越過越有,人人臉上都是喜氣洋洋的。

可以預見的,今年冬天鎮上商業街的買賣差不了。

糧食收完,才是收秋菜。儲冬菜。

林染又開了眼界,好家夥,家家白菜土豆大蘿卜堆得小山似的。

粗處理一遍,下菜窖,或是曬幹,或是醃鹹菜。最多的還是醃酸菜。

反正家家都有自己的飲食習慣,大方向都差不多,具體的又各不相同。

小公爺府裏,五進的大院子,再加上那麽老大個菜園子,菜都收了,排上滿滿當當的木架子,曬的全是各種菜幹。還有上百個大菜缸,醃酸菜的,醬鹹菜的。

再是格格府邸,小公爺府,也沒比老百姓家有什麽不同。

“格格,格格,下廚要熬糖呢,要去看看嗎?”

海棠現在就是衛所八卦博主,新鮮事兒沒有她不知道的。

“熬糖有什麽好看的?”

“不是,不是用糖做糖,是甜菜收回來了,用甜菜製糖呢。”

哦哦哦。

看看,看看。

上一次任務,頭一次到盛京就見過甜菜,但沒見過製糖。那會子是用甜菜梗子給豬催肥。

又長了新的見識。

一直到下頭一場大雪,整人鎮子都輕閑下來,人們也不在外麵忙碌了,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屋子裏貓冬。

林染還在不停的增漲見聞當中。

果然是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

體驗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