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關羽前去尋找劉備不可能有過五關斬六將的傳奇經曆,但這無損於他的光輝形象。

有情有義,重承諾輕生死,真乃大丈夫也!

關羽如此光輝的行為,讓後人景仰了一千八百多年。

值得關羽做出如此行為的劉備,同樣值得後人景仰。

自古英雄惺惺相惜,一個英雄絕對不會敬重一個狗熊。一千年前是這樣,一千年後還是這樣。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同樣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皇帝也無奈

徐州會戰後,劉備帶著手下的兄弟們跟隨曹操得勝還朝,來到東漢帝國中央政府臨時所在地許都,時間是建安四年(199年)初。

劉備確實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和禮遇,他被曹操以中央政府的名義加封為左將軍。前、後、左、右四將軍,在當時是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的將軍職銜,不算五星上將起碼也是四星上將。關羽、張飛也被加封為年薪兩千石的中郎將。此外,曹操還與劉備出同車,坐同席,恩寵無比。

曹操給劉備這麽大麵子,給高職位,開高工資,當然是有目的的——收服劉備的心,讓他心甘情願地為自己幹活。

但金鱗豈是池中物。時機不順時,可以蟄伏一時,等待時機。一旦時機到來,必然會乘風破浪,騰空而起。

能潛伏在波濤之內,方能升騰於宇宙之間!

劉備在許都蟄伏的歲月,見到了這個國家名義上的最高領袖漢獻帝劉協。

人生其實很精彩,人生其實很無奈。對此,劉協同誌深有體驗。

因為他是一個被綁架了一生的皇帝。

劉協當了整整三十年皇帝,此前已經是十年茫茫,此後還有茫茫二十年。他當皇帝時間之長在東漢曆史上僅次於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

劉協同誌以親身經曆告訴我們,當皇帝並不總是一件令人心曠神怡的事情。三十年當中,劉協沒有做過一天真正的皇帝。他的角色隻是一個傀儡,充其量隻是一個人人可居的奇貨。他的命運隻是被人綁架。

生命不息,綁架不止。

第一個綁匪是董卓,這是劉協悲慘命運的開始。確切點說,他的不幸不是從此刻開始的,因為董卓要綁架的不是叫劉協的一個小屁孩,而是一個皇帝——作為東漢帝國權力象征的皇帝。所以,生不逢時,生不擇地,生在衰落的帝王家,才是他一切不幸的源頭。

凡事開頭難。有了第一個綁匪,就會有N個。董卓完了是李傕,李傕完了是楊奉,楊奉完了是曹操。

綁匪走馬燈似地換了一撥又一撥,劉協的身份卻雷打不動一如既往——依舊是人質。

作為人質的劉協,一路跟隨綁匪走遍了祖國的大好山河。從洛陽到長安,從長安到洛陽,最後在許都才算定居下來。

在路上,劉協不隻習慣了跋山涉水翻山越嶺,還見慣了血雨腥風刀光劍影,甚至回到洛陽的時候還住過露天賓館,餓過肚子。

劉協當傀儡皇帝的時間之長,人生路程之曲折,在中國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恐怕隻有清末的光緒皇帝才有得一比。不過他最終沒有死在綁匪的手裏,這比被親姨媽慈禧毒死的光緒皇帝,要幸運很多。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也沒有人會隨隨便便認輸。曆史上的很多傀儡皇帝,其實都不甘墮落,也都在想方設法與命運抗爭,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

劉協也不例外。來到許都定居後,雖然不用再漂泊流浪,不用再餓肚子,但他的煩惱卻越來越大。

吃飯問題解決後,總會有新的問題產生,這是人類的通病。即便是皇帝也概莫能外。

此時的劉協不再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屁孩,他已經十九歲,成為一個血氣方剛、滿懷理想的年輕人。作為皇帝,又過了親政的年齡,本該政由己出號令天下,但實際情況卻令他絕望。把持政權的曹操,壓根兒沒有一點讓他主政的意思,隻是想利用皇帝這塊金字招牌,需要的時候拿出來用用,還是很能忽悠人的。

在來許都之前,即使年紀還小,即使幾經危難,有時候劉協還能參與發號施令(比如長安賑濟災民),讓世人見識了他的膽氣與聰慧。現在他卻隻能眼睜睜看著曹操一個人洗牌出牌,根本不帶他玩,國家大事壓根兒沒他什麽事,即便他是皇帝。

一個登極已有十年的皇帝。

這是一個皇帝的恥辱,更是一個帝國的悲哀。

無奈的劉協為了拿回皇帝的尊嚴,為了挽救他的帝國,召見了他的一個(皇帝的老婆有N個)嶽丈——車騎將軍董承。由於皇宮內外都有曹操安插的間諜,因此他沒有將意圖直接告訴董承,隻是冒著生命危險(一點都不誇張)賞賜給了他一條衣帶。

一條藏著密詔的衣帶。

密詔的意思很明確——誅殺曹操。

這是一件難度係數很高、風險很大的事情,董承需要找一些膽略過人又忠於皇帝的人結成同盟。

不用說,這樣的人是國寶級珍稀動物,十分稀缺。

抉擇

身負重任的董承想到了一個人——劉備。

在董承眼裏,劉備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國寶級珍稀動物,是誅殺曹操的不二人選。有膽識,有才略,又忠君誠信,找這樣的人應該靠譜。尤其是皇族的身份,他劉備要是胳膊肘向外拐,那天底下能夠信得過的,還有誰?

便找劉備入夥。

便輪到劉備抉擇。

這一次抉擇,對於劉備而言,重要性甚至超過了若幹年後的東聯孫權。因為他將徹底決定自己的政治立場。

以往在諸侯混戰中,打打和和主要是為了眼前利益,是為了爭奪土地。劉備與袁紹在平原一帶作戰,不是他們之間有什麽深仇大恨,隻是為了利益;與呂布在徐州周旋,同樣不是私人仇恨,最主要的還是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因此,今天打得頭破血流,明天還可以坐在一起喝酒。這在亂世中是司空見慣的尋常事。

但這一次不一樣。一旦參與董承的密謀,就注定今生成為與曹操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政敵,再無和解的可能。

這一步走出去,就沒有回頭路。

雖然受皇帝密詔誅殺曹操是正義的事業,但誰的地盤誰做主,在曹操的地盤上自然由曹操說了算,給你安一個謀反的罪名誅滅三族絕對沒商量。

麵對殘酷的現實,隻要是大腦沒有問題的人,大多都會瞻前顧後愛莫能助搖頭擺手,不明著答應下來暗中跑去告密都算是良心發現了。

難能可貴的是,劉備最終決定參與密謀。

這種形勢下參與密謀,差不多就是找死。這需要極大的勇氣,更需要對皇帝無比的忠誠。

劉備作為一個主動摻和到亂世之中的人,野心肯定是少不了的,但他具有的不僅僅是野心。

野心之外,劉備還有著自己的原則,比如忠君、仁義。正因為有這些原則,他沒有隨波逐流,沒有成為董卓、呂布一樣肆行無忌曇花一現的亂世煞星,留下了傳奇的故事,更留下了廣為傳誦的口碑。

參與密謀這件事盡顯劉備梟雄本色。換作別人,亂世中打拚了十多年沒有打出一個局麵,慢慢就會心灰意冷,放棄自己的理想。再說左將軍的高官厚祿,曹操的恩寵信任,榮華富貴已經應有盡有,沒必要再去打打殺殺,為一個影子都看不到的所謂理想去提著腦袋過日子。

就這麽過吧,挺好的,沒必要再折騰了。

但劉備偏偏說了不。

曹操,不論是為了大漢江山,還是為了我自己,我都要除掉你。

哪怕前麵是死路一條,也硬是要闖一闖;哪怕隻有萬分之一的機會,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爭取。

這樣的密謀注定不會有多少人參加,最後也逃脫不了失敗的結局,參與密謀的董承、種輯、吳子蘭、王子服等人後來全家老小都被曹操一鍋燴了。

在當時的社會,忠君是人們的普世價值,甚至是一部分人的終極價值,就如西方電影中人們對於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執著而無畏。所以,參與密謀的人雖敗猶榮。

也許會有人說他們不識時務,但我們不應該否定他們的行為。

不畏強權,不畏死亡,明知不可而為之,舍生取義,這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最為寶貴的民族精神。

從蘇武到顏真卿,從文天祥到林則徐,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樣的精神光照五千年華夏曆史,響徹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的神州大地!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想向前發展,要想屹立世界,除了關注形而下的吃飯、生存問題之外,必然需要一些人關注精神世界,叩問人生真諦!

唯有如此,強權暴力可以征服他們的,卻征服不了他們的精神!

唯有如此,中華民族才繁衍至今,生生不息!

劉備等人雖然密謀幹掉曹操,但終歸力量對比懸殊,隻能潛伏下來等待機會。

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下,劉備和他的同誌們成為了一群地下工作者。

功夫不負有心人,機會終於來了。

這個機會的發現者是傑出的地下工作者關羽同誌。

當時,曹操組織了一場高級別的娛樂健身活動——打獵。參加人選除了曹操自己,還有皇帝劉協及許多高級幹部,劉備也在其中。

百忙之際別出心裁地組織一場大規模高級別的娛樂健身活動,曹操的動機絕對不是鍛煉身體、千金買笑那麽單純,他真正的目的是向中央政府的上上下下宣示自己的軍力,讓他們俯首帖耳,該幹啥就幹啥,千萬不要有非分之想。否則,我要殺你,也就和殺一隻兔子沒什麽兩樣。

有劉備的地方,就有關羽和張飛。

關羽就在此時,發現這是殺曹操的最佳時機。因為他不是一般人,而是關羽——可以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關羽!隻要他馬在跨下刀在手中,再加上張飛協助,取曹操的腦袋也就和殺一隻兔子沒什麽兩樣——拍馬過去,手起刀落,搞定。

便向劉備提議,此時動手,讓綁匪頭目曹操停止呼吸。

卻驚奇地遭到了劉備的阻止。因為劉備有的不僅僅是忠君和野心,還有清醒的政治頭腦。此時動手,他們三人聯手殺死曹操不難,難的是如何善後?曹操被殺,曹操手下的員工必然大開殺戒,不隻是他們三人要死翹翹,皇帝也可能被一起幹掉,然後再把殺皇帝的罪名安在他們頭上,那真是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此了。

這件事不隻反映出劉備非凡的政治素養,還反映出他與關羽之間的親密無間。《三國演義》中描寫劉備參與密謀時,為了防止泄密甚至瞞著關羽和張飛,實在是誤解古人了。

劉備與關羽、張飛之所以產生打不散、分不開的深情厚誼,除了劉備的魅力,除了事業的感召,同樣離不開他們互相交心,一個人有什麽事什麽想法都告訴另外兩人,而不是藏著掖著。你把別人當兄弟,別人也才把你當兄弟,最終三人的關係比親兄弟還鐵。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相互的,任何人都沒資格要求他人無條件付出一切,無條件服從自己,成為自己的附庸。

自負的代價

阻止了關羽動手,劉備隻能繼續潛伏,繼續等待機會。

等待的過程依然是漫長而痛苦的。

傑出的地下工作者劉備,在等待中成為一個小地主。他在家中的菜園裏讓仆人們種蔬菜,有時候也會親自動手。這麽做當然不是劉備已經有了綠色食品或者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先進觀念,而是為了讓曹操知道他沒有實際工作很無聊,無聊中就種菜,沒有召集賓客、養練死士,不會圖謀不軌。

說到底,這是一種行為藝術,用來掩飾參與密謀的不安,掩飾多疑的曹操對自己的懷疑。

事實證明,劉備的行為藝術很有成效,曹操的胸懷已經對他敞開。

梅子初黃的季節,曹操在府中擺下酒宴,邀請劉備共論天下英雄。

在曹操的話裏,天下英雄隻有兩人——唯使君與操耳。

其實很多時候,一個人的話並不可靠,可靠的是心。

在曹操的心裏,天下英雄有,且隻有一人。

隻有他——曹操!

這個時代的英雄,隻能有他曹操一個人,別人都不配也不要想當英雄。

唯使君與操耳,這句話的重音一定要落在後半部分。話裏曹操拿劉備來陪他一起成為英雄,與我們今天常見的酒座上的客套話一樣,無非是客氣客氣,恭維恭維。當然要恭維別人,也不能太離譜,比如把一個炒股賠得精赤條條的人吹成股神,把一個五音不全從來不著調的人說成歌後,這讓別人聽起來就不是誇人而是罵人了。

此時在曹操眼裏,劉備也就隻能算個疑似英雄、候補英雄,說他是英雄,不至於太離譜,但也隻是湊合湊合,千萬不可當真,誰當真誰天真。

年屆不惑的劉備,早已過了很傻很天真的年紀,但這次卻不折不扣地天真了一回,隻有一個原因——他心裏有鬼。心裏有鬼的人都非常敏感,聽到曹操這句話的時候,他緊張得連筷子都掉地上了。

劉備以為完了,再好的行為藝術終究瞞不住一雙慧眼。別出心裁當個小地主,韜光養晦裝成種菜的,還是被識破了,曹操的話明明白白是說:我知道你劉備是英雄。言外之意:小樣,你別給我裝了!

緊急關頭,發揮作用的主要是人的下意識。劉備不放棄不認輸的一貫作風,讓他下意識地繼續裝下去。恰好此時下起雷陣雨,半空裏打起一個響雷,他立刻裝成膽小如鼠狀,說道:哎呀呀,這雷聲真是太大了,把我嚇了一跳,連筷子都掉了,見笑見笑,嗬嗬,嗬嗬。

這套把戲很容易被看穿,縱橫亂世多年、出生入死N回的劉備,豈是聽到打雷就哆嗦的孬種?

但曹操偏偏就信了。這正說明他此時並不懷疑劉備,他這句話不是用來試探劉備的反應,而是自我抒情。也許他根本就沒有在意劉備的拙劣表演,隻是借著幾分酒力,正在醞釀詩意,暢談風雨人生,遙想輝煌未來。

曹操是個非常自信以至於有些自負的人。曹操的自負,使他相信呂布偷襲兗州時魏種不會背叛,相信在宛城睡張繡的嬸嬸時張繡不敢反抗,相信南下荊州時可以連孫權一起收拾。

曆史最終證明,這一切都錯了,錯得太離譜了。

在一個自信以至於有些自負的人看來,任何人所做的一切都逃不過他的眼睛,所以任何人都別想在他麵前耍把戲。而且他能對一個人推心置腹,就說明對這個人有著足夠的信任。他如此信任的人,應該對自己感激涕零才對,怎麽可能背叛他呢?

說到底,曹操此時壓根兒不相信劉備會“背叛”他。

自負,是要付出代價的。曹操的自負,很快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後果。

號稱“仲家皇帝”的牛人袁術,在淮南實在混不下去了。

鑒於曹操和孫策等鄰居都很生猛,還有原來的員工雷薄、陳蘭,現在都成了強有力的競爭者,都想吞並他的地盤,結果他的性命,袁術想來想去,覺得天底下隻有哥哥袁紹可以依靠。雖然兄弟倆個鬧了N年別扭,但說到底隻是為了地盤和權勢,並沒有什麽深仇大恨。

袁術終於大徹大悟了,地盤不要了,皇帝不當了,隻有一個樸素的念頭——活下去。

便想跑到哥哥袁紹那裏混口飯吃。

袁術在淮南生意賠光了,他哥哥袁紹的生意卻賺大了。袁紹此時的地盤是冀、青、幽、並四州,儼然是天下最大的諸侯,是名副其實的NO.1。袁紹在這年四月徹底解決掉了公孫瓚,正準備拿曹操開刀。剛烈驍勇的一代猛人公孫瓚,在易京樓親手砍死老婆孩子,然後放火,死也死得壯烈——這是他一貫直來直去的風格。

袁術要想跑到袁紹那裏,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最近的是前往青州。而且青州當家的袁紹長子袁譚,已經向叔叔袁術發出邀請,讓他過去蹭飯吃。

從淮南到青州,考慮到當時還沒有飛機等先進交通工具,袁術明顯也不是會飛的超人,所以他必須走陸路過徐州。

徐州已經是曹操的地盤,袁術要路過,曹操不答應。

曹操準備在半路上當一回劫匪,幹一票殺人越貨的勾當。此時的曹操家大業大,破落戶袁術的那點家當他當然是看不上眼的,他想要的東西有且隻有一樣——傳國玉璽。

袁術準備將傳國玉璽作為見麵禮送給袁紹,以徹底化解兄弟倆往日的仇恨,一舉奠定自己在新集團的地位。袁紹此時已經牛氣衝天,以曹操的話來說正“刻璽於北方”(《蒿裏行》),要是得到貨真價實的傳國玉璽,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鑒於這次行動如此重要,隻能成功,不許失敗,曹操需要嚴格挑選劫匪頭目。最終,他挑中的頭目是在徐州一帶轉戰多年,熟悉地理民情,又有與袁術作戰經驗的疑似英雄——劉備。

這是一個讓程昱、郭嘉等謀士和後世無數的曹迷們扼腕痛惜仰天長歎後悔莫及幾乎抓狂的決定。

曹操一般情況下考慮問題比較周詳,這次選中劉備,腦袋突然進水的可能性不大。除了信任劉備之外,應該還有以下考慮:

一是劉備究竟能不能為我所用,必須用實踐來檢驗。曹操這次派劉備出去,類似於納投名狀,幹得好表現不錯,以後就可以放心了。不然將劉備軟禁在許都,既發揮不了作用,需要時時提防,又不能為天下諸侯樹立一個學習的好榜樣。畢竟被軟禁起來提前進入養老狀態的命運,諸侯們還是不大喜歡的。

二是劉備幹掉袁術後,沒有其他出路。此時曹操的敵對勢力,最強大的就是袁紹。而袁術已經與袁紹講和,這次去投靠袁紹就是要把玉璽和皇帝的稱號讓給袁紹。劉備要是幹掉袁術,或者阻撓了袁術的計劃,必然也得罪袁紹。劉備要在徐州立住腳,南北能聯合的隻有袁紹和袁術,得罪了這兩兄弟,就會孤立無援。這樣一來,劉備即使離開他曹操,也沒什麽出路。

三是劉備要想“背叛”,並不容易。曹操並不是單獨派劉備領兵去徐州,還派遣了朱靈、路招兩位將軍做副手,他們可以起到監視、牽製劉備的作用。再者,徐州守將車胄也是曹操的部下。劉備到徐州後,既無地盤,又無糧餉,孤軍無依,四麵皆敵,想離開曹操拉起人馬單幹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四是即使劉備“背叛”,也不可怕。曹操有著足夠的自信,萬一劉備真的“背叛”,也能一舉蕩平,所以不足為慮。

劉備,就放你出去幹點活吧,不信你真的要背叛我。

如果你真的要背叛,那就隻有死路一條,我不相信你能折騰出一個什麽明天。

自己的路要自己挑,走陽關道還是獨木橋,你劉備自己選。

暫時擁有不等於一直擁有

劉備在許都的幾個月,如坐針氈,度日如年。作為一隻籠中之鳥,曹操要取他的性命,是不費吹灰之力的。密謀泄露或者失敗的那一天,就是他腦袋搬家的時刻。

前去截擊袁術,是劉備逃出曹操手心的最佳機會。

建安四年(199年)夏,劉備率軍離開許都。劉備此時的官銜爵位是左將軍、豫州牧、宜城亭侯,此後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再沒有對他有過任何封賞。

多日的蟄伏終於換來了搏擊風浪的機會,幾個月的困頓之後終於得到了寶貴的自由。

仰天大笑出許都,劉備豈是種菜人!

從此,劉備終其一身,都以幹掉曹操恢複大漢江山(不過後來他自己成為了“大漢”的天子)為奮鬥目標,雙方再無和解的可能。甚至劉備去世後,他的後繼者依舊繼承遺誌,以攻滅曹魏為己任。

不過麵對強大的曹操,劉備要實現他的理想,注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徹底與曹操攤牌,亮出自己的立場,劉備必將承受空前猛烈的打擊。這是他一生事業的嚴冬。

但走過嚴冬,前方必然是春暖花開的季節!

劉備有驚無險逃出許都前往徐州的心情是忐忑不安的。在血雨腥風的亂世,注定有很多人的心情跟劉備一樣忐忑。

比如袁術。袁術的心情十分忐忑是有原因的,他並不清楚劉備來徐州的主要目的是幹私活開展武裝割據,隻知道劉備出征的宣傳口號是給曹操打工前來收拾他的。

麵對擋住去路的劉備,袁術眼看北逃沒希望了,隻好灰溜溜地返回淮南。此前袁術已經是日薄西山,眾叛親離,這時候作為一個跑都沒處跑的人,淒涼狀況可想而知。

殘兵敗將居然就絕糧了。

破落戶袁術居然還想吃蜂蜜。

在袁術看來,六月盛暑,天氣熱得厲害,吃點蜂蜜降溫去火清熱解毒實在是再好不過了。他家幾輩子都是高級幹部,一向養尊處優,現在他又做了“仲家皇帝”,吃蜂蜜實在是稀鬆平常得有些掉渣的事情。

但在袁術手下的炊事兵看來,大夥都吃不上飯了,老板還想吃蜂蜜,實在是不近人情、不關心員工死活,給這樣的老板打工真是太窩火了。所以他冒著生命危險沒好氣地頂了一句:蜂蜜是沒有的,隻有麥屑三十斛。話外音:你愛吃就吃點麥屑,不吃就拉倒。

事實證明,胸襟狹窄是對身體非常不好的。袁術想吃蜂蜜而不可得,破落到這個地步實在鬱悶得受不了,哀歎了半天,最後大叫一聲:“我袁術怎麽就混到了這步田地!”(袁術至於此乎)居然吐了一鬥多鮮血,就這麽掛了。

袁術吐血身亡後,樹倒猢猻散。弟弟袁胤帶著袁術的屍體和老婆孩子,投奔廬江太守劉勳,後來當了孫策的俘虜,袁術的女兒也在日後淪落為孫權的宮女。

一代“皇帝”落得如此下場,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世人矚目的傳國玉璽,被袁術的員工徐璆搶走,後來獻給了中央政府,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終於如願以償,封徐璆做了太常,位列九卿。

傳國玉璽,孫堅擁有過,袁術擁有過,但他們最終都沒有笑到最後,隻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甚至可以說,猛人袁術就是被一塊玉璽給廢掉的。

世上的東西,暫時擁有從不意味著一直擁有。

徐州刺史車胄一定非常同意這句話。

因為徐州暫時是他的,但很快就變成劉備的了,甚至他一直擁有的大好腦袋也被強行實施了人工分離。

截擊袁術的任務完成後,按理說也該班師回朝領功受賞了。

劉備卻在徐州省會下邳城住了下來,隻打發副將朱靈、路招回許都。朱、路二人雖然肩負著監視劉備的重要使命,但官大一級壓死人,主帥劉備怎麽幹他們沒辦法,如果強行奪權或者違抗命令,很有可能要掉腦袋。二人一合計,自己也就是打工混口飯吃,犯不著為了工作把性命搭進去,於是灰溜溜地跑回許都向老板曹操匯報情況。

隨後,劉備殺死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車胄。史書上雖然沒有說明劉備殺車胄的具體方式,但不是《三國演義》中進城之前由關羽幹掉的,而是在進城之後動手的,可以推測與殺楊奉的方式一致——在酒宴上擒殺。這是流血最少最簡單的方式。

從此,劉備再度成為下邳城的主人,他還想進一步成為整個徐州的主人。

在劉備心裏,從陶謙手裏接任徐州牧的時候,徐州就一直是他劉備的徐州。後來被忘恩負義的呂布搶走,再後來又被霸權主義者曹操占領,已經整整三年了。

屬於我的東西,我一定要拿回來。

殺車胄就是為了奪回失去的徐州。誰擋道就殺誰。

為了保衛革命成果,劉備親自率軍前往小沛駐軍,以防備曹操進攻。

這是劉備四進小沛。

下邳城作為後方基地,需要留一員大將鎮守。此時劉備最信賴的將軍隻有關羽、張飛二人。鑒於上次張飛守城沒有搞好內部團結被呂布偷襲得手,這次劉備吸取教訓改派關羽留守下邳。

同時,劉備派遣孫乾前去聯合袁紹,表示願意團結在以袁紹盟主為核心的抗曹陣營周圍,一起對付曹操。至於袁術之死和玉璽落空兩件事,劉備應該有所解釋。

成大事者有一個重要品質是向前看不向後看。袁紹顯然更看好與劉備夾擊曹操的合作前景,為了表達合作誠意,他特意派遣一撥騎兵前往小沛支援劉備。

徐州百姓連年遭受戰亂,體會了曹操殘酷暴虐的屠城殺戮、呂布無信導致的兵連禍結,心中的天平更加傾向於劉備。占領徐州後,地方勢力紛紛背叛曹操歸順劉備(比如昌豨等人),這是人心向背的明證。

在此大好形勢下,劉備很快拉起數萬軍隊,增強了武裝割據的實力。

曹操當然不會放任劉備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他派遣劉岱、王忠二人率軍圍剿小沛。這個劉岱不是討伐董卓時期的兗州刺史劉岱,他的職位是司空府秘書長(司空長史)。這時候曹操還沒有當丞相,而是司空,擔任秘書長的劉岱必然是曹操的親信,而且他已經因功封為列侯。此時夏侯淵、曹仁、曹純、曹洪等猛人還沒有封侯,可見這個劉岱雖然比較陌生,但絕對不是一個草包。王忠的官職是中郎將,名頭同樣不大,卻是一個非常生猛的人物——史書記載王忠曾經吃過人(《三國誌》注引《魏武故事》)。

順利逃出牢籠奪回地盤,又迅速拉起幾萬軍隊,劉備感覺非常良好,信心滿得爆棚,壓根兒沒把劉岱、王忠二人放在眼裏,誇下海口:“像你們這樣的來上一百個,也不能把我怎麽地;即使曹操親自前來,誰勝誰負也非常不好說”。(使汝百人來,其無如我何;曹公自來,未可知耳)

劉岱、王忠二人被劉備看扁也隻能怪自己不爭氣,他們圍剿小沛的軍事行動沒有取得任何進展,以失敗告終。

不過頂住了第一輪進攻,對於劉備來說,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因為下一個剿總司令,就是曹操。

收留你需要理由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董承等人謀殺曹操的計劃泄露,在許都的同黨全體被誅滅三族。

漏網之魚有且隻有一條——劉備(曆史上馬騰並沒有參與密謀)。

曹操終於發現自己遠遠小看了劉備。劉備早在許都的時候就已經“背叛”了——那個時候正是他信任和籠絡劉備的時候。

在我信任他的時候,他想的是怎樣除掉我。更可怕的是,他的城府深不可測,我竟然一點蛛絲馬跡都沒有看出來,還對他推心置腹暢談人生煮酒論英雄。

這一切不僅挑戰了曹操的底線,還侮辱了曹操的智商。

曹操終於對劉備有了重新認識:這不是一個能夠為我所用的人,而是一個真正的梟雄,絕對不能放過他。

曹操決定親率主力部隊圍剿劉備,卻遭到了將領們的一致反對。反對的理由是:具備實力與曹公你爭天下的人,隻有大鱷袁紹。現在袁大鱷已經率領大軍浩浩蕩蕩殺過來了,哪裏顧得上劉備這樣一條小魚?做事要分得清輕重緩急啊。

曹操隻好與郭嘉一起給員工做通政治工作:不錯,做事要分得清輕重緩急。不過,現在的急是劉備,緩是袁紹,“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誌,而見事遲,必不動也”(《三國誌·武帝紀》)。

隨後,曹操派遣部將前去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防備袁紹進攻,自己則率領主力部隊東征劉備。

劉備沒有想到袁紹以兒子有病為借口延緩了大軍南下,更沒有想到曹操真的會放著大鱷袁紹不顧親自前來收拾他,等到偵察兵報告曹操本人到來的時候,才倉促迎戰。

劉備剛剛集合起來的烏合之眾,對陣曹操久經戰陣的精兵猛將。

戰鬥的結果了無新意,劉備再次大敗,再次當了逃跑將軍。套用一句話來形容這場戰役比較恰當:不是劉軍無能,而是曹軍太狠。

這一場戰役中,曹操生擒了劉備手下的一員將領夏侯博。夏侯博同誌在三國史料中,有且隻有這一個鏡頭,此前沒有音信,此後也無消息。不過,鑒於陳壽寫《三國誌》的時候手抖一下胡亂添一個名字的可能性很小,可以斷定夏侯博其人在三國曆史上是真實存在過的。而且能被記入《三國誌·武帝紀》,露臉的時間與關羽一樣早,可以推測夏侯博同誌雖然不被人們熟悉,但在當時劉備軍中,毫無疑問是一員大將。這樣的一員大將,被曹操生擒之後就在人間蒸發了,最大的可能隻有一個——不投降被殺。

擊潰劉備、擒殺夏侯博之後,曹操並沒有停止攻勢,而是乘勝率軍直取劉備的大本營下邳。下邳守將關羽,同樣沒有頂住曹操無比淩厲的進攻風暴,甚至連同劉備的老婆孩子全部做了俘虜(這是劉備第三次丟失老婆孩子)。

攻占下邳後,徐州大勢已定。小規模的地方勢力,掀不起多大風浪。

關羽頂不住曹操的進攻並不意外,意外的是他竟然投降了曹操。

依曹操的邏輯,隻要他看上眼的東西,他就想要,不管主人是誰。土地、天下自不必說,任何一個意圖亂世稱雄者都想擁有,曹操更不例外;此外,別人的女人(比如張濟之妻),他想要;別人的人才,他想要;甚至別人的兒子,他也想要(生子當如孫仲謀)。

關羽這樣難得的人才,曹操當然想要,收降關羽後著實高興了一陣子。

世事總是峰回路轉。日後關羽被人廣為傳誦的忠義品質,正是由於這次投降才更加光輝奪目。

當然,沒有人能未卜先知。

劉備也不例外。得知關羽投降的消息,劉備比下邳再次失守、老婆孩子再次被俘更為意外和傷心。

多少年恩若兄弟,多少年情深義重,多少年風雨同舟,我們都一起挺了過來。卻沒有料到,終究邁不過生死這一關。

自己的路要自己挑,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此後天涯路遠,唯願彼此珍重!

不過劉備不會傷心太久,因為他沒有時間。目前壓倒一切的任務是盡快找一個可以容身的地方,如果再次落到曹操手裏,他連投降的機會都沒有,等待他的結果隻有一個——死亡。

劉備隻能繼續跑路。對於劉備來說,跑路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跑路的方向。

方向很快定為袁紹,這是劉備的最佳選擇。首先,兩人有著共同的敵人曹操,不久前又締結盟約,這是合作的政治基礎;其次,從劉備接任徐州牧到奪回徐州,劉備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存在的時候,都與袁紹保持著良好的關係,這是合作的感情基礎;再次,劉備看來袁紹能夠打敗曹操;最後,到青州路途較近。路途近這一點很重要,要知道亂世中到處是兵匪(兵匪難分),勢單力薄之時長途跋涉,交通不便吃苦受累不說,還很有可能像韓暹大將軍一樣被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幹掉。

現在劉備選擇投靠袁紹沒有問題了,問題在於,袁紹會收留落難的劉備嗎?

一個人能不能被別人收留,最關鍵的不是看收留的人是否胸襟廣闊心懷慈悲,而是看被收留的人是否有價值。

這如同今天的人們找工作,不是看老板有多慈悲,而是看應聘者能否創造價值。

袁紹認為劉備很有價值。草根階層出身,竟然攪得這個亂世風生水起,劉備是唯一一人。折騰了十幾個年頭,跌宕起伏N多次,卻一直沒有被整趴下,劉備還是唯一一人。雖然一次次失敗,一次次落難,但名頭卻越來越大,人心卻越聚越多,劉備更是唯一一人。

這樣一個人,不是有沒有價值的問題,而是價值大到了什麽程度?今天跌倒了,明天會不會以一個更為強大的姿態重新站起?

袁紹說不準,他說得準的隻是隆重歡迎劉備。

隆重歡迎是個什麽概念?正確答案是:袁紹命令手下員工沿途列隊歡迎,親自出城二百裏迎接。

一個敗軍之將,能夠受到天下的NO.1這樣的禮遇,確實是個奇跡。禮遇之高,可以與N年以後劉備三顧茅廬相提並論。

劉備是在袁紹長子青州刺史袁譚的護送下前往袁紹的大本營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的。劉備初任豫州牧時,舉薦袁譚為茂才,為今日之事埋下了伏筆。

多交朋友,廣樹恩義,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承諾的分量

劉備加入袁紹集團的時候,官渡之戰即將打響。

袁紹、曹操兩大集團劍拔弩張摩拳擦掌,即將進行一場大決戰。這一場決戰不隻決定袁紹、曹操的生死存亡,還將決定當時的政治格局,決定中國向何處去。

袁紹和曹操都在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投入決戰。他們如同兩個超級賭徒,拿著所有的籌碼,一舉定輸贏。輸的人將失去所有的一切,包括他們的生命。贏的人將贏得更多的地盤,贏得亂世中NO.1的地位,甚至贏得整個帝國。

這一場決戰不分正義邪惡,隻為了簡單的四個字——成王敗寇。

劉備此時作為袁紹的員工,也在召集流亡將士備戰。憑借劉備強大的感召力,一個多月時間,失散的將士陸續回來了一些。讓劉備最為高興的,是意料之外一個人的到來。

這個人便是趙雲。

趙雲在平原辭別劉備後,兩人分別已經有了六個年頭。劉備不清楚趙雲在老家做什麽,趙雲卻能打聽到劉備在哪。當時的新聞傳播事業雖然遠遠沒有今天這麽發達,但劉備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要打探他的行蹤並不困難。

趙雲就是得知劉備流落到袁紹軍中後,特地趕來加盟的。

趙雲選擇在這個時間前來加盟,除了鄴城離他的家鄉常山路途不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公孫瓚在一年前死了。趙雲雖然早就離開了公孫瓚,雖然早就選中了劉備作老板,但為了使自己“不事二主”,也為了使劉備免去挖別人牆腳的嫌疑,直到公孫瓚兵敗身死之後,他才投奔劉備。

可見,趙雲是一個深受忠義思想熏陶的人,也是一個思慮周詳有大局觀的人。

趙雲踐行了六年前給劉備的承諾——終不背德也。從此趙雲一生追隨劉備,多次出生入死,在青史上留下了鼎鼎大名。

剛剛遭受殘酷打擊的劉備缺兵少將,連關羽也投降了曹操,見到趙雲時的驚喜可想而知,於是又把持不住發生了兩個大男人睡在一張**的曖昧故事。

趙雲來到後,為劉備做的第一項工作是作弊。劉備讓趙雲招聘了幾百個新兵回到鄴城,說是被打散的老部下回來找組織,兩個人聯手蒙了袁紹一把。

劉備這樣做,是為了保住自己的親信部隊,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他早已不甘心寄人籬下給別人打工。

經過十多年打拚,劉備已經心懷天下,剪滅群雄、一統河山,才是他此時的抱負。

理想雖然遙遠,但隻要付出努力,總會不斷接近以至實現。

不久,劉備隨同袁紹進軍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曹操親自率軍救援遭到袁紹軍隊圍攻的白馬(今河南滑縣東),戰爭進一步升級。

袁紹大將顏良在白馬迎戰曹操。曹操派遣新近投降的關羽和張遼二將帶頭衝鋒。用剛剛收降的將領作戰,是曹操慣用的方法,用意主要是鑒定他們的成色,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就知道了,反正死了也不可惜,誰讓你是新來的。

關羽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成色是足赤的。擒賊先擒王,關羽看準敵軍主帥顏良的位置,立即策馬衝鋒,直取顏良。可憐河北名將顏良,還沒有看清楚來人是帥哥還是醜男,大好頭顱已經成為關羽的戰利品。

關羽襲殺顏良後,策馬返回,所向披靡,如出入無人之境。

關羽此舉成為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教科書式的戰例,令無數人拍手叫絕。

曹操就帶頭拍手叫絕。關羽的表現實在太精彩了!擒賊先擒王,殺死主將後,戰鬥很快獲得勝利。大戰在即,初戰告捷,對於振奮軍心士氣意義重大。曹操非常開心,立即上表加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關羽終於從一介草民博取封侯拜爵,邁入新貴的行列。

成為大漢漢壽亭侯的關羽,卻絲毫沒有功成名就的喜悅。在離開劉備的日子裏,他更加明白自己這麽多年的漂泊與奮戰,並不是為了得到榮華富貴,隻是為了一個人——劉備。曹操雖然對他很有感覺,他卻在曹操身上找不到絲毫的感覺,找不到與劉備在一起時無話不說親密無間如同兄弟的感覺。

一定要找到劉備,回到他的身邊。

不過,關羽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劉備是生是死?如果活著,又在何處?

關羽沒有等太久,答案很快揭曉了。

顏良被殺白馬解圍後,曹操實行堅壁清野的策略,將白馬一帶的百姓強行遷徙到黃河南岸,所有能帶走的財物也全部帶回。

為報這一箭之仇,袁紹揮軍渡過黃河進擊曹操軍隊,派遣大將文醜與劉備兩人帶領五六千軍隊前去追趕。曹操將大批輜重財物作為誘餌,引誘文醜軍隊上鉤四散掠奪,乘機縱兵出擊,又大破袁軍,陣斬文醜。劉備的逃跑技術實在是沒得說,又在敗軍之際逃命成功。

史書沒有記載文醜究竟死在了誰的手裏,雖然關羽此時正在曹操軍中,但由關羽或者其他大將斬殺文醜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如果是大將斬殺了文醜,是一件非常光彩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在他們的傳記當中或是別人的談話中,往往會有一些記載。而文醜之死卻沒有相關記載,所以十之,河北名將文醜是死在幾個無名小卒手裏的。

即使關羽沒有陣斬文醜,他在這一仗中仍然收獲很大——確切知道了劉備的下落。

關羽一心想離開曹操回到劉備身邊,這已經是個人盡皆知的秘密。早在上白馬前線之前,曹操發現關羽並不想安心為他幹活,就派與關羽私交不錯的張遼前去試探。

關羽對朋友實在是沒得說,恨不得把心都交出來,對張遼毫不隱瞞說出了真心話:“我知道曹公對我很好,但我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可見桃園結義未必是真,盟誓卻未必是假),絕對不會背叛他。我終究不會留在這裏,不過要在立功報答曹公之後才會離開。”

聽了關羽的真心話,輪到張遼為難了:如果將實情告訴曹操,怕曹操會殺了關羽,是對朋友不義;如果不告訴曹操實情,又有欺君之罪是對老板不忠。張遼左思右想,還是認為“忠義”二字“忠”字在先,於是向曹操報告了實情。

得知一切之後,曹操的做法顯示出一個成大事者的寬廣胸懷。他不但沒有殺關羽,反而更加敬重關羽,給予高度評價:“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三國誌》注引《傅子》)。

襲殺顏良之後,曹操意識到關羽離開自己的時間不遠了,於是賞賜更加豐厚。換作別人,感到曹操如此廣闊的胸懷,受到曹操如此盛情的厚待,再考慮一下寄人籬下的劉備的莫測前途,與代表中央政府的曹操的發展空前,忘掉劉備歸順曹操,是一件順理成章自然而然天經地義的事情。

關羽,之所以被世人傳誦了一千八百多年,正因為他此時的決定。

決定離開曹操,前去尋找劉備。

雖然跟隨曹操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博取功名如拾草芥,我卻毅然離去,因為這些不是我最看重的。

雖然追隨劉備前途莫測,要成就一番事業實在太難,我卻毅然前往,因為我最看重的是兄弟情義,即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生命誠可貴,功名價更高。

若為情義故,二者皆可拋。

當年曾誓以共死,說到就要做到。

這一句承諾,力重千鈞。

兄弟重逢

幾天後,關羽將曹操賞賜的所有財物全部擺放整齊,還寫了一封類似於辭職書之類的書信,然後拍馬前去,尋找那個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劉備。

哪怕山高水遠,路途艱險,哪怕江湖險惡,生死莫測,不管你在哪裏,我一定要找到你。

關羽尋找劉備,被後人演義成千裏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傳奇故事,幾乎是地球人都知道。

那麽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是否在曆史上真的發生過?我們可以做一個小小的辨別。在《三國誌》的《關羽傳》、《先主(劉備)傳》、《武帝(曹操)紀》中都有關羽辭曹歸劉的記載,但這些記載有所出入。

《關羽傳》:奔先主於袁軍。

《先主傳》:(袁)紹遣先主將兵與(劉)辟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

《武帝紀》:公(曹操)還軍官渡。(袁)紹進保陽武。關羽亡歸劉備。

據《關羽傳》來看,關羽是從曹操軍中直接前往袁紹軍中尋找劉備。

據《先主傳》來看,關羽找到劉備的時候,劉備已經受袁紹派遣在汝南一帶開展工作。

據《武帝紀》來看,關羽是在兩軍陣前離開,前去尋找劉備,但沒有說地點在哪裏。

綜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關羽前去找尋劉備的時間,必然在曹操擊斃顏良、文醜的兩次戰鬥之後,在劉備從汝南回到袁紹軍中之前。

第二,關羽是直接從前線離開曹操的,不可能帶上劉備被俘虜的老婆孩子。大戰一觸即發,前後轉戰多處,曹操與將領們不會帶著家眷上前線,更不會帶上劉備的家眷,她們應該是被軟禁在許都。日後可能是曹操做人情做到底,主動放她們回去的。

第三,關羽找到劉備的地點。這也是疑問最多的一點。關羽出發的地點是曹操軍中,這可以確定,但找到劉備的地點是在哪裏?按《關羽傳》記載,似乎是在袁紹軍中找到劉備;但按《先主傳》記載,似乎是在汝南一帶才找到劉備。我的看法,是在汝南一帶。因為仔細體味《關羽傳》中“奔先主於袁軍”一句話,並不是明確說明在袁紹軍中找到了劉備,隻是關羽出發時是先去袁紹軍中尋找的,而這個時候,劉備很快就被袁紹派到汝南開展工作了。關羽是個有頭腦的人物,剛剛殺了袁紹大將,他不可能冒冒失失直接跑到袁紹軍中,應該會在半路上打探確切消息。關羽得知劉備南下汝南後,然後追蹤前去找到劉備,這才與《先主傳》的記載相吻合。

第四,關羽到汝南一帶才找到劉備,路程雖然遙遠,可以誇張一下稱為千裏走單騎,但過五關斬六將是絕對不會發生的。因為按地理來看,這一路上根本沒有演義中所說的洛陽關、滎陽關等關隘,而且關羽基本是跟隨劉備的路線南下的,劉備帶領一撥軍隊尚且一路通行無阻,關羽單人匹馬也不會受到多少攔阻。如果真要發生守關將領率領軍隊擋住去路的情況,畢竟雙拳難敵四手,關羽再神勇無比,也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斬關奪隘得手。不過,關羽在路上遇到攔路搶劫馬匹財物、專門幹些殺人越貨勾當的綠林好漢一類人物,然後搞定這些人物繼續趕路,倒是很有可能。

雖然關羽前去尋找劉備不可能有過五關斬六將的傳奇經曆,但這無損於他的光輝形象。

有情有義,重承諾輕生死,真乃大丈夫也!

關羽如此光輝的行為,讓後人景仰了一千八百多年。

值得關羽做出如此行為的劉備,同樣值得後人景仰。

自古英雄惺惺相惜,一個英雄絕對不會敬重一個狗熊。一千年前是這樣,一千年後還是這樣。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同樣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從來都是相互的,除了父母對子女的愛(這正是其偉大之處),其他交朋友、談戀愛等等都是一樣。一個交心,一個不交心,注定做不了知心朋友;一方將心向明月,一方明月照溝渠,注定成不了愛人。所以,癡迷不悔誓將滿腔熱血融化冰霜堅持單相思的同學,還是回頭是岸吧。

劉備值得關羽等人付出一切,必然有內在的原因。雖然史書上記載不多,但字裏行間我們可以讀出一些,諸如劉備的魅力,事業的感召,相契的性情,深厚的情義,等等。

民間流傳的故事中,還有張飛,兄弟三人相聚於古城。史書卻沒有相關記載,張飛很可能一直在劉備身邊保駕護航,並沒有失散。

有沒有先失散再重逢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曆經艱難困苦一路走了過來,走過了十多個春夏秋冬,從三個意氣風發的青年走成了三個壯誌雄心的中年人;他們還將繼續走下去,從三個年屆不惑的中年人走成三個烈士垂暮的老人,最終走到生命的終點。

今生,他們永不相負,永遠是兄弟!

劉備與關羽重逢之時,正受袁紹派遣轉戰到袁紹老家汝南一帶,聯合劉辟等人的黃巾軍,一同開辟敵後抗曹根據地。曹操前線吃緊,後方自然空虛。在劉備等人的進攻下,一些縣城紛紛響應。

劉備建立的敵後根據地沒能堅持多久。接到後方被侵擾的報告以後,曹操派遣曹仁率領騎兵前去掃蕩。劉備此時的軍隊大部分是袁紹資助的,兵將之間不熟悉,也沒什麽感情,打仗勁不往一處使,很快被曹仁打敗。

劉備隻好再次回到袁紹的正麵戰場——雙方正在官渡豪賭。

經過半年多與袁紹的親密接觸,再回憶一下多次與曹操打交道的慘痛經曆,劉備已經判斷出賭局的結果:袁紹必敗無疑。為保存實力謀求發展,他決定離開袁紹,拉上自己的人馬單幹。

不論是之前離開公孫瓚,還是此時離開袁紹,都表明劉備不甘心長期為別人打工,更表明他看人看到骨子裏了,對他人的作為和時局的走向有著清醒的預見。

劉備更清醒的是,袁紹盟主雖然為人比較寬厚,但絕不是開政府招待所的,不能想來就來、想走就走。要想脫身,必須找出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

於是,他建議袁紹聯合荊州牧劉表,南北夾擊曹操,並提議這個計劃由他前去執行。

對袁紹來說,這個計劃非常誘惑。他在前線進展並不順利,急需要劉表能幫他一把。而且曹操也在死撐,後方十分空虛,劉表如果派遣大軍進攻許都,一舉端了曹操老窩是很有希望的。

麵對如此誘人的計劃,袁紹卻很猶豫。猶豫的原因不隻是袁紹一向做事都很猶豫,更因為他已經N次派人前去聯合劉表了,劉表嘴上說沒問題,但就是不出兵。別人說不動劉表,你劉備能嗎?

劉備給出的答案是:能。

袁紹:給個理由先。

我和劉表都姓劉,都是帝室之後。

你有把握?

沒有,但值得一試。世上很多事,隻有努力爭取才會有成功的希望,不試一試,怎麽知道不成功——就算不能證明我能行,你至少應該證明我不行。

正麵戰場進展不利,袁紹迫切需要爭取劉表,成功的幾率再低也值得一試,最終同意了劉備的計劃。

劉備帶領自己的老部下又一次上路,轉戰到達汝南,聯合黃巾軍頭目龔都等人,再度拉起了幾千人的隊伍,重新建立起敵後根據地。

但說服劉表出兵的策略卻泥牛入海沒有一點進展。

不為別的,就因為他是劉表。

一個騎牆看風景的男人

劉表,字景升,兗州山陽高平(今山東魚台東北)人,是漢景帝的兒子魯恭王劉餘的後代。

在三國亂世中,劉表是一個十分特別的男人。

劉表的特別之處不在於出身皇族(這個時候皇族滿地走),也不在於他長得很帥(袁紹也是相當的帥),而在於他在亂世之中一直充當好好先生,騎牆看風景長達十多年之久。別人轟轟烈烈地開展搶錢搶糧搶地盤的運動,殺得你死我活,天昏地暗,但這一切似乎離他很遙遠。隻要別人不來找他的麻煩,他絕不會找別人麻煩。甚至有人(比如張濟)在別的地方實在混不下去了,來他的地盤幹點殺人搶劫的勾當,他仍然絲毫不生氣,還一個勁地說對不起,讓你的兄弟們餓肚子都是我的錯。

隻能說劉表生錯了時代。他這樣的好好先生,最擅長的就是和稀泥、玩平衡,名氣又大,長得又帥,在和平時代可位列三公(賈詡語:“表,平世三公才也”)。但生在亂世,心不狠,手不辣,又沒有野心,注定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不會闖出個什麽名堂。

說劉表政治立場不堅定,那是抬舉他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政治立場。不論綁架皇帝的是李傕還是曹操,他都一絲不苟兢兢業業地派人前去進貢。這也罷了,可以說是一片丹心向皇帝。但劉表在向曹操進貢的同時,還與袁紹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而曹操和袁紹,早就勢不兩立,劉表卻依舊兩不相幫,站在襄陽城頭看風景。

官渡之戰時,曹操和袁紹分別在天平的兩邊,保持著短暫的平衡。此時劉表舉足輕重,隻要他選擇加入哪一方,很可能立時打破平衡,改變天下格局。

如果要做一番事業占一把便宜,此時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

年輕有為的江東集團CEO孫策,就想偷襲許都,用自己的力量決定中國向何處去。不過他在出兵之前,意外地死在了幾個刺客手裏。

劉表卻依舊優哉遊哉地騎牆看風景,沒有一點要抓住機會參與博弈的意思。他的行為贏得了所有亂世梟雄的驚歎。

曹操驚歎了。曹操驚歎劉表經營數千裏大好河山,十餘萬水陸軍隊,隻是為了給他人作嫁衣裳(適足為吾奉矣)。這是一種什麽精神?是一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天下為公的精神,著實令人歎為觀止。

袁紹驚歎了。袁紹想不通在這樣一個亂世,劉表坐擁荊州地方數千裏、帶甲十餘萬,竟然滿足於當一個土財主,沒有一點把生意做大的念頭。這是一種什麽定力?是一種泰山崩於前我自巋然不動的定力,著實令人百思不解。

劉備驚歎了。劉備驚歎劉表作為漢室宗親,眼看天下大亂,黎民遭難,竟然無動於衷,隻一門心思守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不思進取,終日置酒高會,玄談無為。這是一種什麽狀態?是一種低著頭過自己的日子、閉上眼看世間的痛苦,胸無大誌,得過且過的狀態,著實令人唾棄不已。

但劉備很快就停止唾棄了。停止的原因不是劉表突然改變風格讓他刮目相看,而是他需要到劉表那裏避避風頭。

建安五年(200年)九十月間,當劉表一如既往地騎在牆頭看風景的時候,曹操終於在官渡大敗袁紹,前後殺死七八萬袁紹將士(包括坑殺大批降卒),取得了對袁紹作戰的決定性勝利。

苦戰之後,曹操與袁紹雙方都需要休整一段時間,期間分別鞏固後方根據地。

威脅曹操後方的,又是劉備。劉備在汝南再次建立敵後抗曹根據地,開始曹操顧不上,隻派了一個叫蔡陽的將軍領兵前去打劉備,結果被劉備輕輕鬆鬆幹掉了。

建安六年(201年)九月,曹操騰出手來親自進攻劉備。

所謂人貴有自知之明的含義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是搞清楚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

劉備此時就非常有自知之明。區區幾千人馬,大半還是剛剛招聘過來的烏合之眾,根本打不了硬仗,幹掉菜鳥蔡陽不難,想幹掉猛人曹操就有點不靠譜了。

於是,劉備派遣麋竺、孫乾前去聯合劉表,然後主動撒腿走人,以免被曹操幹掉。

劉備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前往劉表的荊州避風頭的。這是他生命中的第N次跑路。

但絕不會是最後一次。

曹操當然不願意就這麽眼睜睜看著劉備到荊州過日子,卻也沒辦法。因為啃骨頭需要一塊一塊下手,必須先集中精力趁熱打鐵徹底搞定袁紹,不能讓袁紹死灰複燃,所以隻能先放劉備一馬。相信曹操是抱著跑得了初一跑不了十五秋後再算賬的想法,率軍返回許都的。

劉備跑到荊州的時候,經過多年摸爬滾打,劉豫州、劉使君的名頭已經非常響亮,遠遠不是孔融找他救命的那個階段了。因此劉表親自到襄陽郊外迎接,待他如上賓。賓主見麵,握手擁抱、久仰失敬之後,劉表還送給他一些軍隊,把新野劃給他駐軍。

新野位於荊州北部,可以說是荊州的北大門。雖然劉表沒有把生意做大的念頭,但守住現成的一畝三分地還是必須的。他讓劉備駐軍新野,與陶謙讓劉備駐軍小沛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都是為了讓劉備替他們抵禦可怕的曹操。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想在別人手下吃口飯,就得給別人出力幹活。對於很多人來說,沒有第二種選擇。

當然也包括此時的劉備。

我們不是同路人

在荊州,劉備很快發現自己成了三陪男——陪劉表一起騎牆看風景,還陪吃、陪聊。

劉備雖然有些鬱悶,但也沒辦法,客隨主便嘛。荊州是劉表的地盤,誰的地盤誰做主。主人要一起看風景、開酒肉大會、吃飽了沒事幹海侃聊天,劉備受到邀請,不能給臉不要臉。說到底這是一種官場交際,不過順便認識一些荊州名士,也算是有一點收獲。

劉表“座談客”(郭嘉評語)的稱呼不是白拿的,隻空談不幹事的風格在他做荊州牧時得到了發揚光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劉表實在是開一代風氣之先,後世所謂的魏晉風流、玄談無為,在劉表這裏已經是司空見慣家常便飯。

不過劉表他們海侃的話題,並不是今天常見的八卦新聞或者低級趣味,而是很有品位的。

二十多年後,曹丕繼承他爹的事業做了曹魏老板,由吏部尚書陳群製定了一種官吏選拔製度——九品中正製(又名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製的核心內容,就是由州郡專門的人才評論員——中正,以家世(這個在實際操作中最重要)、道德、才能把士人分為九個品級,然後給以相應的官職。這個製度,對中國古代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魏晉六朝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世族政治,正因為九品中正製的實行才名正言順、枝繁葉茂。

但早在東漢後期,人才評議就在社會上流行起來。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許劭(字子將),評論十歲孔融“高明必為偉器”的李膺,還有橋玄、何顒等人,都是當時著名的人才評論專家。

可見,曹丕後來推行九品中正製,並不是獨創,而是順應時代潮流,討好世家大族,維護既得利益。從戰國以前實行的貴族世襲製,到漢朝時候的察舉征辟製,再到隋唐之後的科舉考試製,古代用人製度不斷完善,漸趨公平,一定程度上為平民階層打開了出仕之門。而九品中正製,實際上是恢複貴族世襲製,是開曆史倒車,注定不受普遍擁護,注定激化社會矛盾,注定後患無窮。

曆史告訴我們,任何政治製度的出台,都有背後的利益集團,不過是這些利益集團的訴求在政治上的體現罷了。

麵對洶湧而來的時代潮流,劉表作為“八俊”之一,自然也不甘落後。他在荊州時期海侃的主要內容,正是人才評論。

有一次,劉備陪著劉表又與一群人海侃。

當時在座的名士應該不在少數,但有史可考的除了劉備與劉表,隻有一位叫許汜。許汜同誌當時的身份是陪客,確切點說是一個配角。

一群人侃來侃去,把全天下的牛人們侃了個遍。徐州下邳人陳登(字元龍)是個牛人,自然難免被他們評頭論足。

不過提起陳登,許汜同誌很不以為然,說道:“陳元龍是湖海之士,身上有一股驕狂之氣(豪氣不除)。”

劉備一聽許汜的發言,更不以為然。要知道劉備在徐州時,與陳登交往密切,甚至惺惺相惜,很清楚陳登的為人。但劉備沒有立即反駁許汜,而是禮貌地請主人劉表先發言。

劉表模棱兩可地回答:“要說你說的不對吧,許君你是個好人,應該不至於說假話;要說對吧,可陳元龍名重天下,難道他的名聲是靠忽悠得來的?”劉表這一番不置可否的發言,完全符合他一貫騎牆看風景的特色。

劉表發言後,劉備進一步追問許汜:“許君你認為陳元龍驕狂,能否舉例說明?”

許汜一看有了傾訴對象,立即打開話匣子,有些委屈地說出了傷心的往事:“曾經有一次,我路過下邳,見過陳元龍。他居然毫無待客之道,連話都不跟我說,自個在大**高臥,讓我睡在下床。”許汜的敘述中可能有所隱瞞,隱瞞了他當時與陳登談論的話題,這是他被鄙視的關鍵因素。

聽到許汜對陳登的不滿,劉備終於露出了他的廬山真麵目,他不是像劉表一樣的好好先生,隻會空談無為,而是有雄心壯誌且一直在努力奮鬥的亂世英雄劉備!

他應聲說道:“許君你一向被人稱為國士,現在天下大亂,帝王流離失所,大家都希望你能憂國忘家,有救世濟民的抱負。可是你卻隻知道置辦房產田地過自己的日子(求田問舍),沒有一句上得了台麵的言語,這正是胸有大誌的陳元龍非常鄙視的行為,他怎麽會和你說話?假如當時是我,我要睡在百尺高樓上,而讓你睡在地上,哪裏隻是區區上下床之間的差別?(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

一番話說得許汜無地自容,羞愧得說不出話來。

事實證明,劉表確實是個出色的好好先生,為了打破許汜的尷尬,他把劉備的話當做一個笑話,聽後放聲大笑。

劉備提起陳登,想起往日共事的崢嶸歲月,對他的英年早逝(陳登死時為公元201年,享年39歲)十分痛惜。隨後,劉備說出了他對陳登的評價:“像陳元龍這樣文武兼備、膽誌超群的俊傑,隻能在古人中尋求,當今之世很難有人能與他相提並論。”(若元龍文武膽誌,當求之於古耳,造次難得比也)

這是“求田問舍”典故的來曆。

這件事至少透露出兩個信息。一,劉備不是一個絕對喜怒不形於色的人,雖然城府很深,卻是一個性情中人,敢於當麵指責別人(許汜可不是他的手下),更不是不看對象對所有人都一味寬厚,而是有雙識人的慧眼,給予區別對待。二,劉備與劉表等座談客根本不是一路人,他在內心深處是看不起這些人的,隻是礙於情麵一般不表現出來罷了。

還有一件事,更能證明劉備與劉表的差別。

劉備在荊州無事可幹,除了陪聊,還要陪吃。

一次酒肉大會上,眾人酒足飯飽之際,劉備去上了趟廁所,回來卻流起了眼淚。

劉表看到之後很奇怪,連問這是為什麽?難道……?

劉備流眼淚的緣故,當然不可能是在廁所裏發生了什麽意外事件,而是他在上廁所的時候又看了一次大腿。

當然是劉備自己的大腿。按理說,劉備也是四十大幾的老男人了,兩條大腿沒有什麽值得好看的。

但劉備偏偏就看了,而且看出了不同,看出了奧妙——大腿粗了,內側長肉了(髀裏肉生)。

對於養尊處優的劉表來說,很難理解大腿內側長肉代表著什麽,但對於半世騎馬作戰、一生顛沛流離的劉備來說,這有著深層的含義:他已經很少騎馬了。

不騎馬意味著不打仗,在亂世中不打仗就意味著劉備無所事事,虛度光陰。

劉備慨歎“髀裏肉生”,與後來蘇軾說的“早生華發”,嶽飛說的“白了少年頭”,雖然時間、地點不同,意義卻完全相同。

蘇軾、嶽飛二人說上麵的話時,很是感慨,很是悲傷,劉備當然也不例外。他已經是四十大幾的人了,還過著寄人籬下無所事事的日子,“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三國誌》注引《九州春秋》),忍不住流下幾行熱淚。

劉表卻非常不理解劉備。

你劉備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提劍馬上行。

我劉表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騎牆看風景。

白天不懂夜的黑,恕我不懂你的心。

我認為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很美,你卻流幾行眼淚說心很累。

兩個誌不同道不合的人走到了一起,這日子到底該怎麽過?

有吵有鬧過日子

有一個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現象:兩口子過日子免不了磕磕碰碰,有吵有鬧,卻也不至於翻臉,更不至於離婚,幾十年就這麽過下去慢慢變老了。如果兩口子一點都不吵鬧,反而讓人覺得有點不正常。

曆史證明,劉備與劉表在荊州也是這麽有吵有鬧過日子的。

劉備初來時,劉表作為荊州家長,給他劃分新野作為自留地,雙方也算是和和美美,有個蜜月期。但蜜月期一過,劉表心裏就不爽了——好多人才都跑到劉備那裏去了(實在是魅力擋不住啊)。

劉表著實有些失落——這不是意味著我不如他劉備嗎?再說,他劉備在我的地盤上招攬這麽多人才到底想幹什麽?

於是,劉表開始防範劉備。

但兩個人還不至於翻臉,劉表隻想限製劉備發展實力,讓他不威脅到自己,最好能為我所用,幫我幹活。

為了證明劉備究竟能不能為我所用,劉表決定做一個實驗——出兵攻打曹操。

雖然《三國誌》記載“劉表使劉備北侵”,實際上這場戰役不是劉表主動發起的。

建安八年(203年)八月,曹操揚言南征劉表(很可能是個幌子),軍隊進駐到了西平(治今河南西平西)一帶。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劉表自然不明白曹操的心思,眼看曹操打上門來了,隻好派遣劉備前去擋刀子。

在我這裏吃了兩年飯,兄弟你也該為我出把力了,我倒要看看你究竟能不能給我幹點活。

劉備很清楚自己的兵力不一定擋得住曹操,但他更清楚劉表的用意,明白這次必須要聽話。要是不聽話,以後就別想在荊州混了。

所以,劉備擬訂的應對策略是:一要出兵,二要保存實力。這樣才能向劉表有個交代,也不至於讓自己損失過大。

這個策略十分英明。

此時袁紹已死,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在河北為誰當老大的事爭得不可開交。劉表保持著騎牆看風景的一貫風格,兩不相幫,毫不偏心,給兄弟倆每人寫去一封信,苦口婆心地勸說兩人放下屠刀,和睦相處。

事實證明,一個向來說話不算數的人,時間長了,他的話就會被人當做空氣,不會再有人聽從。

鑒於劉表此前口頭答應與袁紹夾擊曹操,卻沒有一點實際行動,袁氏兄弟吸取他爹的教訓,雖然分歧很大到了用刀劍對話的地步,但對劉表的態度卻是難得的一致——就當他是空氣,依舊打得難分難解。

曹操眼看有機可乘,立即放棄劉表,跑到河北當漁翁去了。留下對抗劉備的將領,是曹魏名將夏侯惇、於禁、李典等人。

建安八年秋冬之際,劉備已經率軍進逼南陽郡葉縣附近,後與夏侯惇、於禁、李典等人相持於博望(博望並不是“坡”,而是一個縣,位於今河南方城縣西南)。

劉備需要保存實力,所以他在博望深溝高壘,並不主動出擊。

在曹魏第一大將夏侯惇的心中,從來沒有把常敗將軍劉備當做一回事。而劉備的保守戰術,在夏侯惇看來,更是信心不足膽小怯戰的鮮明例證。

雙方相持了一段時間,一天夏侯惇突然驚喜地發現劉備悄無聲息地跑了,跑之前還把軍營也燒了。

在夏侯惇看來,劉備明顯是落荒而逃。他認為常跑將軍劉備在戰場上逃跑很正常,不逃跑才不正常,所以他毫不遲疑立即率軍要將剩勇追窮寇。裨將軍李典則認為劉備無緣無故退軍逃跑,一定有埋伏,勸夏侯惇保持淡定,衝動是魔鬼,千萬不要追擊。

夏侯惇認為,小將李典到底不如自己這個統帥,見識差得不是一星半點,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你不去立功就拉倒,不要攔著老子。他不但拒不聽從李典的建議,還把李典留下守衛軍營,自己和於禁率軍前去追擊劉備,想要一舉抓獲劉備,克竟全功。

劉備的一雙眼睛早就在暗中盯著夏侯惇,如同盯著他的獵物。等到獵物鑽進了埋伏圈,劉備立即揮軍殺出,埋伏的人馬一起動手,很快打敗曹軍。幸虧李典帶兵前來救援,否則日後的曹魏大將軍夏侯惇同誌很有可能要在博望為國捐軀馬革裹屍了。不過,這一戰後來被羅貫中同誌移花接木記到了諸葛亮名下,所謂初出茅廬第一功——火燒博望。

打敗夏侯惇之後,眼看曹操已經回到北方,劉備決定見好就收,率軍返回新野。

經過這一場戰役,劉備在荊州的聲望值和人氣指數上升很快,荊州上上下下都認識到他不隻是名頭大,能量確實也很大。

對於劉備來說,更為重要的是,他取得了荊州地區一把手劉表同誌的信任,此後在荊州過日子蹭飯吃就不用發愁了。

回軍不久,在劉表的安排下,劉備前往與襄陽城僅一水之隔的樊城駐軍。

劉備聽話的表現讓劉表很滿意,但劉表的親信大將蒯越、蔡瑁等人卻很不滿意。

他們不滿的心情非常容易理解,本來劉表最倚重的就是他們幾個,在荊州的地位僅次於劉表。現在來了個劉備,要跟他們搶飯碗爭權力,他們自然不答應。

便想除掉外來戶劉備。

但一把手劉表不同意這樣做。劉表本質上是個儒生,性格和善,幾十年如一日地當好好先生,連張濟過來打秋風他都能忍,何況是聽話的劉備?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除非威脅到自己,劉表是不想動刀兵見血光的。

蒯越、蔡瑁幾個碰了一鼻子灰很鬱悶,鬱悶完了決定找機會先斬後奏。他們料定隻要殺了劉備,生米做成熟飯,人死不能複生,劉表就沒轍了。難不成再把他們幾個全殺了?那劉表找誰幹活?更何況蔡瑁的妹妹現在成了劉表的繼妻,劉表又是出了名的怕老婆,隻要蔡夫人晚上在枕頭邊使勁吹吹風,他們殺了劉備不會有什麽嚴重後果。

主意已定,隻等下手的機會。

蒯越和蔡瑁以實際行動告訴我們:隻要用心去找,機會總會有的。

下手的機會就是宴會。鑒於劉備經常到襄陽城與劉表陪吃陪聊,蒯越、蔡瑁等人決定把一次酒肉大會搞成鴻門宴,由他們來扮演一回範增。

劉邦的扮演者自然是他的玄孫劉備。

劉備能在亂世中摸爬滾打起起伏伏幾十年不死,除了運氣好(這個必須得承認)之外,也離不開他對人心、對局勢看得透徹,眼看情況不妙就當機立斷做出應急措施,裝死、逃跑、跳槽都是采用過的方式。

事實證明,劉備對劉表以及蒯越、蔡瑁等人的心思還是有一定認識的,他在宴會上比較警惕,發覺情況有些不對勁(《三國演義》中說是伊籍報信,是很有可能的),就以上廁所為借口溜了出去,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翻身上馬,二話不說直奔襄陽城外。

劉備此時的坐騎,名叫的盧。這是一匹青史留名的馬。

能夠青史留名的人,不是一般的人。同理,能夠青史留名的馬,也不是一般的馬。三國時期載於史書的名馬有呂布的赤兔,曹操的絕影、爪黃飛電等,當然還有劉備的的盧。

據傅玄的《乘輿馬賦》序文記載,的盧馬原來歸曹操所有(不是陳武),不過也是一匹懷才不遇的馬,沒有人認出它是一匹千裏馬。如果沒有遇上劉備,它很有可能要辱沒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了。

劉備依附曹操的時候,曹操對劉備很不錯,讓他到養馬場挑選好馬。

劉備先在一百多匹上等馬當中看了又看,沒有一匹中意的,然後到普通馬中間挑選。的盧馬(當時應該還沒有名字)就在普通馬中間,瘦骨嶙峋其貌不揚,沒有人看得上,但劉備偏偏選中了的盧馬。一起陪同劉備挑馬的人都忍俊不禁偷著樂,認為這哥們真是不識貨,放著好馬不挑挑劣馬。

等到後來劉備逃往荊州時,騎著的盧馬,逃跑的速度那叫一個風馳電掣,追兵根本望塵莫及,人們這才服了劉備的眼光——不隻是看人準,看馬也準啊!

這次劉備遇難,也多虧了的盧馬。劉備逃到襄陽城西,麵前有一條叫檀溪的河流,擋住了去路。眼看後麵追兵已近,劉備隻好冒險縱馬跳入河中,想渡河逃命,不料水流太急,在中流沉溺,幾乎要淹沒水中。

劉備命懸一線,情急之下不禁叫道:“的盧啊,今天就靠你了,加把勁!”(今日厄矣,可努力)之後令人驚奇的一幕出現了:的盧馬一躍三丈,載著劉備渡過檀溪順利脫險(《三國誌》注引《魏晉世語》)。

東晉史學家孫盛對這件事提出了嚴重質疑,認為如果發生如此不愉快的事件,劉備怎麽會與劉表相安無事,一直沒有發生大的衝突?

我認為,雖然傅玄的文章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但劉備在襄陽差點遇害這件事完全有可能發生。

理由一:劉備不能跟劉表翻臉。翻臉了劉備沒地方可去,又要過起漂泊無依的生活,所以隻能忍著。裝作沒這回事,是他最好的選擇,不可能要求劉表給個說法。

理由二:這次不愉快事件不是劉表主使。劉表並不想除掉劉備,否則劉備逃得了初一終究逃不了十五。《魏晉世語》的記載也明確了這一點。

理由三:蒯越、蔡瑁確實與劉備不合,互相看不順眼,矛盾很大,後來劉表一死他們就分道揚鑣了。所以蒯越、蔡瑁謀殺劉備是很有可能的。一次謀殺不成功,劉備必然會加強戒備;同時,劉表雖然不至於嚴肅處理他們,但免不了要批評一番,他們應該有所收斂。

總而言之,劉備在荊州劉表的屋簷下,始終是矮著一頭,有吵有鬧,湊湊合合過日子。

這一湊合,就湊合了整整七年。

人才是怎樣選擇老板的

雖然這七年中,劉備蟄伏荊州,沒什麽事情可做,但他並沒有閑著。

除了三陪之外,劉備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亂世中什麽最貴?人才,絕對是人才。

和平年代人才影響的也就是GDP、經濟增長率等等,亂世中人才影響的則是多少萬人掉腦袋、天下姓劉還是姓項的重大問題。

劉備所做的有意義的工作正是招攬人才。

並不是像一些人所說,劉備摸爬滾打了大半輩子,事業一直處在低穀,痛定思痛,直到這個時期才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其實劉備一直很重視人事工作,從年少時期組織少年團隊,到亂世打拚一向禮賢下士,這些無一不是為收服人才而努力。

但令劉備無比氣餒的是,許多人才卻不重視他。

這也是為什麽劉備身邊人才不多的原因:不是他不重視人才,而是人才看不上他。

東漢初年的名將馬援對光武帝劉秀說過一句亂世名言:“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

的確,在大一統的時代,士人要想當官,老板沒得選。隻有一個皇帝,一個朝廷,等於隻開張一家壟斷公司,人才全由老板隨意挑選,不幹也得幹,想幹未必讓你幹;要當隱士,做閑雲野鶴,得家裏有房有地有梁有錢。亂世卻不一樣,老板往往不止一個,以三國來說,就有曹老板、袁老板、孫老板、劉老板等N個,有了選擇的餘地。這就與今天的大學生就業一樣,成了雙向選擇。

有了選擇性的時候,到底選哪一個老板?這裏邊的差異是非常大的。

選擇的差異歸根結底來源於人的差異。如同今天找工作一樣,應聘者要考慮薪酬待遇、發展前景、企業文化、工作環境等等因素,當時的人才選老板同樣要考慮這些因素。但每個人最看重的東西並不一樣,有些人更看重薪酬待遇,有些人更看重發展前景,有些人看重與老板的私人感情,還有一些人看重企業的特色——雖然亂世中各個老板本質上都是鬧革命打天下,但還是有所差別的,比如曹操相對傾向於霸道,劉備則相對傾向於仁義。

當然,每個人看重的因素也不是涇渭分明的,往往交織在一起,最後做決定是多種因素綜合起作用的結果。

現在,我們不妨從找工作的角度,給三國時代的老板們做一個鑒定。鑒於有些老板的成色實在太差,我們先篩選出袁紹、曹操、孫策孫權兄弟、劉備這幾位大哥級的老板。

第一回合,論實力。

袁紹大佬的實力原本是最雄厚的,所以他麾下的人才也最多,連荀彧、郭嘉等猛人開始也在他手下打工。但他在官渡被曹操打敗後,開始走下坡路。後來曹操老板兼並了袁老板的公司,就成為天下第一,地位無人能夠動搖。孫氏兄弟占據江東,割據稱雄,但還沒有逐鹿中原的實力。劉備老板公司倒閉好幾次,勉強能夠依附別人重組公司,更沒法和曹老板同日而語。

所以,第一回合勝出者是——曹老板。

第二回合,論業績。

曹老板憑借首先倡導討伐董卓、搞定呂布袁術等老板的一係列出色表現,贏得不少分數,業績十分輝煌。尤其是搞定袁老板之後,已經被公認為最彪悍最能幹的CEO。孫策老板的業績也不錯,可惜英年早逝,接任的孫權老板還沒幹出多少成績,並不為人所知。倒是劉備老板,越挫越勇,百折不撓,憑借打不掉的勇氣、打不完的魅力、打不散的團隊,雖然業績不夠突出,聲望值卻上升很快。

第二回合,最終勝出者還是——曹老板。

第三回合,論出身。

東漢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很看重門第出身的時代。在這方麵,袁紹老板有著先天性優勢,四世三公的家族地位,除了皇帝無人能比。曹老板雖然也是高幹宦官子弟(需要指出他爹是養子),但比起袁老板那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孫老板是小公務員後代,與劉老板差不了多少。不過,世間已無袁老板之後,這幾個老板中間出身最好的就是曹老板了。

第三回合勝出者依舊是——曹老板。

第四回合,論政治背景。

起初袁老板被推舉為討伐董卓各路諸侯的盟主,占據政治優勢。但建安元年,曹老板搶到漢獻帝做公司名譽董事長兼公司形象代言人之後,頓時萬眾矚目,而袁老板立即黯然失色,孫氏兄弟和劉老板等其他諸侯更是自慚形穢。

第四回合的勝出者,毫無疑問是——曹老板。

第五回合,論企業特色。

袁老板和孫老板的企業特色不是很明顯,隻是亂世稱雄,謀求霸業。相對來說袁老板行事比較猶豫少斷,孫策老板比較威猛躁急,年輕的孫權老板的特色還不為世人熟悉。曹老板的企業特色很明顯,老板為人多謀略善用人,少拘束重實用,在他帶領下的企業,軍隊戰鬥力非常強悍,屠城殺降樣樣都幹,震懾性很大。但如郭嘉所說,很多地盤都是“徒以威服”,可以說是傾向於暴力強權。劉備老板的特色也很明顯,思想正統,行事穩重,注重道德建設,仁義之名遠播,但同時的負麵效果是少權變見事遲。總體來說,劉老板傾向於儒家仁政。

第五回合,曹老板和劉老板平分秋色。

通過對四大老板的比較,可以看出曹老板得分最多,他的企業優勢最大。所以,很多人才首選的就是曹老板。就連劉備識拔舉薦的袁渙、陳群、田豫等人,後來都投奔曹操,成為曹魏名臣。

這個完全可以理解,與今天的人們找工作一樣,大多數人都是希圖高官厚祿的,都是希望飯碗穩定的,所以哪個老板開的薪水高,工作有保障,投資風險小回報高,大多數人就會選擇哪個老板。

此外,與老板的私人感情,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砝碼。比如曹操決定單幹討伐董卓時,首先過來幫助他拉起隊伍的就是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等本家兄弟;劉備起兵時的班底也是自己早年結交的關羽、張飛等兄弟們。

不過人才選擇老板,也不是看中哪個就選擇哪個的。除了想投奔老板的主觀願望是否強烈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客觀限製因素——地域。

地域因素在今天已經比較薄弱了,但古代交通不方便,人們的鄉土意識又很重,地域因素絕對是一大局限。很多人就近選擇在當地開張的老板那打工,比如河北人才多選擇袁紹袁老板,江東人才多選擇孫老板。項羽所說“富貴不歸鄉裏,如衣繡夜行”,也代表了一大批人的觀念:做官最好能榮歸故裏,如果家在曹老板的地盤,自己卻在孫老板那裏打工,有家難回,宦遊的滋味可是很不好受的。再者,亂世中跑來跑去找老板風險很大,搞不好就在路上出個意外被人幹掉(參見韓暹大將軍的悲慘遭遇),那可真是冤枉到家了。

因此,即使江東或荊州的人才更加看好曹操老板,但在機遇到來(比如曹老板把生意擴大到江東和荊州)之前,這些人也就湊合著在孫權老板和劉表老板的公司幹了。但從他們的內心來說,這絕不意味著他們欣賞孫權老板、劉表老板多於曹老板,隻是機緣巧合而已。

如同今天的大學生畢業,有些畢業生非常看好一個企業,可是這家企業偏偏此時不招聘新人或者要求有工作經驗,這些畢業生隻好先去別的企業打工,但心裏很有可能還在想:等到時機成熟,我立馬就跳槽。

這樣一分析,我們會發現,劉備老板的劣勢非常明顯。

劉備此時沒有地盤沒有資本,租借別人的地盤開張,幾乎算不上一個獨立運營的公司。他的公司倒閉了N次,換地域重新開展了N次,連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丟了N次,憑什麽讓人才跟著你瞎折騰?連飯都吃不飽,生命都沒保障,還談什麽理想和發展?

此時劉備與曹操比起來,可以說劉備開的是一個發展前景不明朗、幾次關門停業的私營小公司,而曹操開的是壟斷性國企,甚至是政府機關。

以今天找工作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人都會首選公務員或者大國企。當時也是一樣,注定很多人會選擇曹操。畢竟混來混去沒前途,說不定哪天就會掉腦袋的局麵,正常人都是不喜歡的。

前期跟著劉備一路走過來的人,最主要的不是為了得到官職爵祿,而是如清代史學家趙翼所說的“以性情相契”(《廿二史劄記》),也就是情投意合,相互之間如朋友、如兄弟,一起並肩奮鬥風雨同舟創造未來。

這些人與劉備相識相知,患難想隨,是經曆了一些時間和風雨的。至於其他的人才,與劉備沒什麽深厚的友誼和深入的了解,所以在選擇老板的時候,自然很少考慮到他。

在發展前景不明、多次漂泊逃難的條件下,劉備之所以能夠吸引一部分人才並且留住這些人才,除了天生的領導氣質加後天的學養形成的個人魅力之外,更為關鍵的是他走的是人間正道——堅守仁義原則、立誌為國為民,在道德高於一切的我國古代社會,劉備這樣的君主毫無疑問是最為理想的。此外,劉備對兄弟義、對臣下禮、對百姓仁,會用人,能團結人。概括起來,也就是三個方麵:一是個人品質好,二是走的路子正,三是以真心待人。

值得一提的是陳登。陳登曾說:“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劉備評價陳登是:“若元龍文武膽誌,當求之於古耳,造次難得比也。”

可以說,劉備與陳登是惺惺相惜。然而,這兩個男人最終卻擦肩而過,沒有走到一起。劉備遭到呂布偷襲丟了徐州後,陳登成了呂布的員工,但他與他爹陳珪投效了曹操,後出任廣陵太守。後來劉備再沒有在徐州站穩腳跟,一直流離失所,到陳登英年早逝的時候(201年),劉備還是前途暗淡寄人籬下。

這與古往今來一些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的故事有點相似。正如癡情的祝英台一直在等梁山伯有了功名前來迎娶,但她終究沒有等到那一天,而是造化弄人許配給了馬文才。

畢竟能拋棄現有的高官厚祿(比如廣陵太守的職位),乃至拋開一切,不計代價跟著幾乎一無所有的劉備同生死、共命運,需要太多太多的勇氣。

因為難得,所以珍貴。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其眼光和魄力著實令人敬佩。

關羽、張飛、簡雍、孫乾、麋竺、趙雲、陳到,以及一些湮沒於曆史塵埃中的無名英雄,都值得我們尊敬。

世人能看到他們青史留名的彪炳功勳,卻往往忽略了他們跟隨劉備創業時的艱難困苦。他們也許動搖過,矛盾過,但他們終究挺了過來,堅持於自己的信念,不拋棄,不放棄。

一個團隊要想發展,除了有一個好領導,也必須有一撥這樣信念堅定矢誌不移的好員工。

另一個蟄伏的男人

劉備在荊州蟄伏的時候,許多男人也在蟄伏。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世人皆知的臥龍——諸葛亮。

諸葛亮和當時的皇帝劉協有一個巧合——同年生,同年死。他生於公元181年,字孔明,祖籍徐州琅邪陽都,父親諸葛珪,做過太山郡丞,但不幸早死。

父親去世之後,諸葛亮長兄諸葛瑾已在京城遊學,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跟隨叔父諸葛玄過日子。大約在曹操攻屠徐州前後,諸葛玄被袁術委派做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諸葛亮兄弟二人為躲避戰亂就隨叔父到豫章生活。但沒過多久,中央政府任命朱皓擔任豫章太守,諸葛玄這官就當不下去了,隻好前往荊州找老朋友劉表混口飯吃(一說諸葛玄因兵亂民反死於豫章一帶)。

於是,諸葛亮兄弟二人也來到了荊州,在襄陽城西二十裏的隆中置辦了一些田產,過起了小地主的生活。雖然諸葛亮曾說“躬耕於南陽”,但他親自趕著耕牛種地的可能性不大,他的主要工作是讀書交友,此外算算收成,分配一下勞動成果,安排一下明年的生產任務,倒是很有可能。

諸葛亮所讀的書,從其一生行事作風與當時的社會現狀來看,主要是儒學。但他讀書往往“觀其大略”,類似於後來的陶淵明所說“好讀書不求甚解”,不是死讀書,而是會讀書。觀其大略的讀書方法,效率當然很高,因此他涉獵的書籍必然很多。從劉備後來給劉禪的遺詔中可以看出,諸葛亮除儒學外,還比較注重申不害、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法術和兵書等諸子百家著作(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此外,諸葛亮後來改進連弩,發明木牛流馬,作八陣圖等等,正是這時候廣泛涉獵課外書打下良好基礎的結果。

諸葛亮所交的朋友,見於曆史的有徐庶(字元直)、石韜(字廣元)、孟建(字公威)、崔州平等人。這幾個也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大好青年,隻是蟄伏一時,並不是想當一輩子隱士。他們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問,談論理想,諸葛亮評價朋友們以後出仕做官可以做到郡守、刺史這樣的級別(事實也確實如此),而他自己則自比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和樂毅。

管仲和樂毅是兩個大名鼎鼎的人物。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在政治、軍事、經濟方麵都有建樹,被稱為“春秋第一相”。孔子曾評價說:“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很可能成為亡國奴被蠻人統治。”(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樂毅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攻滅強齊,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卻遭到新任老板燕惠王的懷疑,被免去了前線總司令的職務,導致功敗垂成。樂毅的事跡流傳下來的不多,但根據司馬遷的評價、諸葛亮將他與管仲一起當做偶像等事例來看,他的才能遠遠不隻在軍事方麵。

與今天的社會一樣,人們聽到一個沒有做出過什麽成績乳臭未幹的年輕人,居然自比為管仲和樂毅這樣的古代良臣名將,許多人都會不以為然嗤之以鼻認為他在吹牛皮。隻有與諸葛亮交往密切彼此了解的這幾個朋友,認為這絕對不是吹牛,而是即興開講的實話實說節目。

這樣一個有才學有抱負的人,自稱“苟全性命於亂世”,倒有幾分可能,畢竟當時人口下降極其迅猛,四五十年間全國人口下降約三分之二,能活下來的人確實不容易;但說是“不求聞達於諸侯”,就完全是謙虛了。

不求聞達,豈不空負平生所學!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諸葛亮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小夥子身高1米84(身長八尺),長得一表人才,人見人愛,學問又好,當真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大好青年。

估計諸葛亮從隆中走過,會有“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男女老幼齊刷刷行注目禮的效果。其中一位很有眼光的人——黃承彥,決定先下手為強,在最短的時間內搞定這個東床快婿。

黃老先生也不找什麽媒人,而是親自上陣去找諸葛亮,說小夥子,咱倆商量個事情,我看你很不錯,讓我的閨女給你做媳婦怎麽樣?他還為女兒做了一番介紹:家有醜女(真的),黃頭黑色(也是真的),而才堪相配(可能是假的)。

按理說,小帥哥諸葛亮又不是娶不到媳婦,幹嗎找個醜老婆?但他一口答應了,留下了“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的笑談。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諸葛亮答應這門婚事,可以說明兩件事情:一是他不怎麽看重女色,二是他看重黃承彥的身份。

因為黃承彥不是一般的人。他是劉表的連襟,蔡瑁的妹夫。劉表的原配婦人逝世以後,迎娶了荊州豪族蔡諷的小女兒。而蔡諷的大女兒,正是黃承彥的老婆。

諸葛亮在亂世之中背井離鄉來到荊州,人生地不熟,要想立足,要想發展,必須取得當地名士的認可和幫助。借助黃承彥邁入荊州上流社會,是條終南捷徑。

何況這個橄欖枝是黃承彥主動伸過來的,諸葛亮隻需要順水推舟接住即可。同時,如果諸葛亮拒絕了這門親事,那麽很有可能要得罪黃老先生。兩相比較,接住橄欖枝是他的最佳選擇。

有所得必有所失,怎樣抉擇最終取決於自己最看重的是什麽。

很明顯,諸葛亮不是風流才子,他看重的不是女色而是發展。從他自比管仲和樂毅就可以看出,他這一生誌在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此外,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荊州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德公對當時的顯學——評論人才,也是很有研究。人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正是龐德公做出的人才鑒定。

諸葛亮有了與劉表和荊州名士的這一層關係,再加上大哥諸葛瑾已經在孫權那裏做官而且很受信任,他要想出仕當幹部,那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但他選擇了繼續蟄伏隆中,過著耕讀生活,靜觀天下之變。這說明劉表和孫權,都不是他想要的老板。

剩下可供選擇的老板,就隻有曹操和劉備了。

地球人都知道,諸葛亮最終選擇了寄人籬下幾乎一無所有的劉備,放棄了已經基本統一北方威震天下的曹操。

那麽,這究竟是為什麽?

選擇你,不是為了自己

一千八百多年來,無數的人對這件事有無數的理解,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加以分析:

第一,諸葛亮的為人。諸葛亮之所以深受曆代知識分子的推崇,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知識分子,是榜樣,是標尺。這個榜樣和標尺,主要是指高風亮節,功業卓著。在諸葛亮這樣的楷模身上,古人提出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有值得稱道之處。以位列第一的立德來說,儒家的忠孝仁義,就是他們畢生踐行的標準。作為一個有眼光、有頭腦的知識分子,諸葛亮當然看得出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已經不是大漢的政府,要想踐行忠義,自然不能投靠曹操為虎作倀。

第二,諸葛亮的理念。諸葛亮一生推行的治國理念是內儒外法,實行儒家的仁政,而曹操實行的卻是霸者之政,強權政治。道不同不相為謀,兩個分歧太大的人走到一齊注定不會長久。除非一方隻領薪水不幹實事,但這明顯不是諸葛亮想要的結果,他不僅要做事,而且要做大事。

一個人做什麽決定,最根本的因素是內因,在於其為人,在於其理念。可以說,以上兩點是諸葛亮不選擇曹操的最根本的因素。

第三,劉備的魅力。在我國古代社會,道德高於一切,君主的道德品質尤其重要。有一個賢德的君主作為領袖,則上行下效,就能使官風廉正,官風正則民風厚,最終實現和諧社會。而在道德方麵,劉備占有壓倒性的優勢。有著皇族身份的劉備,參與了誅殺曹操的密謀,這是對大漢朝廷難得的忠誠。這在感情上就與深受忠孝思想影響的諸葛亮等人拉近了一層。此外,劉備在平原、徐州任上實行仁政,仁義之名遠播,這對於崇尚內儒外法的治國理念、同樣推崇仁政的諸葛亮來說,吸引力是巨大的。再者,劉備禮賢下士,被稱為天下英雄,在當時名頭不小,這一點諸葛亮也必然會有所考慮。

第四,劉備的空間。雖然劉備聲望很高,但此時除了手下有一批雷打不散的人以外,沒有多少實力,可以說劉備還處在困境當中。諸葛亮如果能輔佐劉備脫離困境,站穩腳跟,發展壯大,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