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恢複階段的戰略管理內容

突發事件和公共危機都會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秩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盡快恢複正常秩序,領導幹部和政府必須努力做好恢複階段的戰略管理。通常包括常態化的應急機製、科學的安撫工作和係統地總結經驗教訓,為預防公共危機的再次發生、積極實現社會秩序重建和為以後的應急管理工作的改進提供保障和奠定基礎。

恢複階段的戰略管理內容並不盡相同,一般可以包括組織恢複戰略管理、社會恢複戰略管理、經濟恢複戰略管理、精神恢複戰略管理、經驗教訓戰略管理等內容。

一、組織恢複戰略管理

應急管理的事中階段處於波峰頂端,各種矛盾交織,因此,其應急機製往往體現出應急非常態的特點,其具體運行也體現出非常態的特點。一旦進入恢複階段,非常態下的運行機製不再繼續適用,領導幹部應有序、有步驟地迅速、全麵地開展工作,適時地啟動恢複階段的常態應急管理機製,盡最大努力做好善後恢複階段的戰略管理工作。

通常情況下,組織恢複戰略管理應包括以下步驟和內容:

(一)組織恢複指揮係統

成立組織恢複指揮係統,主要擔負恢複工作的指揮職責,統率相關係統開展恢複工作。恢複組織指揮係統盡管也是一個臨時性機構,但其有著常態化運行的要求和功能。

首先,恢複組織指揮係統運作時間跨度可以很長,其架構目的更加清晰,其職能更加側重於恢複而非應急,其目的是要使組織得以生存,並重構全麵發展。

其次,恢複組織指揮係統主要由領導幹部和其他政府成員構成,從體製、機製上更加能體現政府和組織意誌。

(二)組織恢複執行係統

組織恢複執行係統負責恢複工作的具體落實與執行。組織恢複指揮係統是一個運行中樞,負責恢複工作的戰略管理,而具體的恢複工作通過多種力量來完成,既包括政府的行政力量,也可以包括多種社會力量,包括全球範圍內的力量。例如,據央視網報道,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中,世界多國政府和人民伸出有力援手,以各種方式支持中國的抗震救災工作。日本外務省、海上保安廳派出國際緊急救援隊,一行31人於5月15日21時30分抵達成都。這是汶川大地震後第一支抵達災區的外國專業救援隊。俄羅斯國家緊急救援隊於5月16日抵達中國。17日14時,救援隊在都江堰報恩寺家屬院成功救出一名幸存者。韓國派出由41人組成的救援隊於5月16日抵達四川,並在什邡市鎣華鎮展開搜救工作。新加坡救援隊於5月17日晨抵達四川什邡紅白鎮災區。該隊伍隸屬於“新加坡民防部隊”,由55人組成。古巴救援隊由35名醫護人員組成,他們在5月23日晚抵達成都。在來到中國災區的國際醫療隊中,這是跋涉最遠的醫療隊。意大利醫療隊在綿竹搭建了5個大型充氣醫療帳篷。醫療隊由25名醫療技術人員組成,可以一次接納50名左右的病人就診住院。德國醫療隊帶來一個能滿足25萬人日常需要的移動式綜合醫院,在都江堰市安營。英國、法國、巴基斯坦和印尼也先後向四川災區派出了醫療隊。

(三)組織恢複監控係統

組織恢複監控係統,通過持續的信息追蹤和係統分析,把握突發和危機事件給組織所造成的影響(包括積極和消極影響),尤其注意觀察是否隱藏著新的組織危機。並應針對各種反饋,通過嚴格的責任追究機製,追究有關組織和人員的相關責任;通過嚴格的選拔獎勵機製,對優秀事件、優秀人物進行獎勵和組織內部任用,全麵積極地推進組織形象建設。

鏈接 汶川地震後的組織恢複建設

據《四川日報》2009年11月8日報道,自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一年多來,四川省堅持從推進“兩個加快”需要選幹部配班子,把完成重大任務、應對重大事件作為考察選用幹部的主戰場和主陣地,鮮明崇尚實幹的用人導向,大膽提拔重用人品正、幹實事、真爬坡、敢破難的幹部,重災區先後有1100多名優秀幹部得到提拔重用。

一、震後4000多幹部到重災區

按照省委關於重災縣(市、區)、鄉鎮、村領導班子適當增加領導職數的政策,災區各級黨委及組織部門從省、市、縣三級機關、非重災區選派幹部到極重災區掛職幫助工作,通過組織招考公務員、事業人員和大學生村幹部,加強災區基層工作力量,有效緩解了災區幹部的工作壓力。目前,全省共選派了4000多名幹部到重災區幫助工作。

二、5200多名幹部接受培訓

地震發生後,省委組織部先後集中舉辦8期專題培訓班,培訓6個重災市州和139個受災縣的黨政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部門負責人1600多名;啟動拓展延伸培訓項目25個,培訓市縣鄉村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等各方麵重建骨幹46000餘人;推動重災市縣與對口援建省市采取聯合辦班、實地學習考察、請進來授課等方式,實施災後恢複重建培訓項目76個,培訓各級幹部18590名;組織30名重災區組工幹部參加中組部舉辦的專題培訓班;配合中組部選派101名領導幹部到日本、土耳其、意大利等國接受災後恢複重建培訓。災區各級組織部門通過各種形式,舉辦各類培訓班40餘期,5200多名幹部被安排以訓代休。

三、120名幹部被破格提拔

四川省全麵清理災區各級領導班子缺額情況,及時足額配齊配強領導班子,大膽提拔使用經受住特大考驗又在災後重建中表現突出的幹部。對擔任鄉、村黨組織書記的幹部,市、縣組織部門在用足用夠相應激勵措施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解決幹部實際問題的政策措施,堅持在抗震救災和恢複重建工作一線考察、識別和使用幹部,對表現突出、群眾公認的優秀幹部,采取就地提拔、交流提拔、破格提拔等方式優先使用、及時重用。地震發生以來,重災區先後提拔重用1100多名副科級以上幹部,其中破格提拔120人。

四、2523名幹部異地輪崗

對直係親屬傷亡、心理壓力較大、家庭負擔較重的幹部,根據本人意願,在適當範圍內進行崗位調整或工作調動;根據幹部個體狀況,將重災區的部分幹部輪換到非重災區工作;對非重災區願意到重災區工作的幹部,根據個人條件,由組織統籌安排,交流到重災區工作。截至9月底,災區2523名直係親屬傷亡及其他心理壓力較大、家庭負擔較重的幹部已被交流到條件較好的地區或單位工作,有效避免了災區幹部“難負其重”的情況。

(資料來源——《汶川地震一年多來 重災區1100多名幹部被提拔重用》,四川在線,2009-11-08, http://sichuan.scol.com.cn/dwzw/20091108/200911872036. htm)

二、社會恢複戰略管理

社會是國家的基石,突發事件和公共危機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後,政府和領導幹部在完成組織恢複重建後,應著力推進社會恢複的戰略管理。依據《突發事件應對法》第61條第2款規定:“受突發事件影響地區的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區遭受損失的情況,製定救助、補償、撫慰、撫恤、安置等善後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妥善解決因處置突發事件引發的矛盾和糾紛。”

(一)救助

救助,意指幫助需要被給與幫助的人,使其獲得一定的物資上的支援或精神上的解脫。在社會恢複階段,救助主要是指對在事件或危機中受損人群給予的醫療、物質、精神等方麵的幫助。尤其是在突發事件和公共危機中,一些社會群眾的生存、生活、生產等受到嚴重影響,有的還可能致傷致殘,急需救助。因此,各級人民政府和領導幹部應按照《突發事件應對法》的有關規定,采取多種措施,動員多種力量,保證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條件和就醫條件,並幫助其進行基本生產的恢複。

(二)補償

補償,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財產征用的補償,另一種是對依法采取的財產處分行為的補償。為了有效應對突發事件或公共危機,有關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可以征用單位和個人的財產。被征用的財產在使用完畢或者公共危機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後,應當及時返還;財產被征用或者征用後毀損、滅失的,應當給予補償。在實踐中,如果沒有明確規定的,通常應當按被征用財物等價或者是毀損實際價值補償。對依法采取的財產處分行為的補償,主要是指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在發生特定事件時,要對一些財物進行強製性處理,從而損害單位、個人的利益,需要給予補償。

(三)撫慰

撫慰,是指對受到突發事件影響的民眾進行心理引導,幫助他們盡快擺脫恐懼心理及緊張狀態。突發事件帶給人類的不僅是物質損害,還有心理影響。心理影響

又分為短期的影響(如恐懼、悲觀、厭煩、埋怨、對抗等)和長期的影響(心理創傷)。傳統上,人們隻是關注物質方麵的恢複重建,不太關注心理恢複。實踐表明,做好恢複重建工作,必須充分重視受突發事件影響人群的心理康複。撫慰工作應當分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進行。對普通人群,主要是要通過心理引導,幫助他們克服緊張、焦慮、消極的態度,恢複生產生活信心;對特殊人群,即嚴重傷殘或者死亡人員的親屬等,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幫助他們排解悲傷的情感。

(四)撫恤

撫恤,是對公共危機中的因公受傷或致殘的人員,或因公犧牲以及病故的人員的家屬進行安慰並給予物質幫助。撫恤分為傷殘撫恤和死亡撫恤兩種。公共危機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後,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軍人撫恤優待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和有關規定,對有關人員進行撫恤。

(五)安置

安置,是指對突發事件中失去住房的人員提供居住條件。在恢複重建工作中,首先應當及時為受災人員提供臨時居住場所。然後,要積極開展住房重建工作。重建住房,應當堅持以下幾個原則:(1)及時。居住是人類生活的基本生活條件,是恢複重建工作的主要內容。(2)災民自救與政府補助相結合。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受災情況和經濟實力等情況的不同,合理確定災民建房補助標準。(3)科學規劃。要按照安全、就近、節約等原則,做好住房重建規劃工作。重建住房,要盡量避開地質災害易發區、易受洪水衝擊和強風口等不利地址。(4)調動災民積極性。從規劃、選址到建設,重建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充分發揮災民的自主性。

三、經濟恢複戰略管理

經濟始終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命脈,也是事關國計民生的核心問題。在突發事件和公共危機中,會不同程度地造成基礎設施損毀、工業停產、商業中斷、農業絕收等直接經濟影響。此外,還可能引發物價上漲、就業率降低、居民收入下降等難以估算的間接經濟損失。特別是重大自然災害,往往對農業、漁業、畜牧業、養殖業、林業等帶來滅頂之災。因此,消除突發事件所造成的經濟影響難度大、所需周期長。

對於經濟恢複戰略管理來說,除了必要的公共基礎設施恢複、重建和升級以外,還應進行必要的政策扶持。比如,減免稅收、提供低息貸款等扶植政策,幫助災區恢複正常的生產秩序,甚至實現產業升級。

鏈接 蘆山地震恢複階段的政府政策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蘆山發生強烈地震,造成重大損失。基於災區自我恢複能力弱,群眾負擔重,與全國相比奔康致富存在較大差距,國家和地方政府製定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扶持政策。

財政政策

根據本規劃確定的目標和重建任務,恢複重建資金總需求經測算約為860億元。中央財政統籌現有各類資金,實行總量包幹,分年安排,支持災區恢複重建。分配地方政府債券規模時,考慮蘆山地震災後恢複重建因素,適當增加對四川省的支持力度。四川省要通過調整支出結構集中財力用於災後恢複重建。引導社會捐贈資金在規劃框架下認建或承建恢複重建項目。通過企業和居民自籌資金、銀行貸款等多渠道籌措災後恢複重建資金。市、縣政府統籌優化財政資金使用,通過貼息等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社會資金參與重建。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災後恢複重建項目借用國外貸款,引導國際組織無償援助項目向災後恢複重建項目傾斜。

稅費政策

減輕災區企業和農村信用社的稅收負擔。對災區個人和抗震救災的一線人員取得的與抗震救災有關的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采取稅收優惠政策,支持災區基礎設施、房屋建築物等恢複重建。鼓勵社會各界支持抗震救災和災後恢複重建,對捐贈災區的企業、單位和個人免征相關稅費。減免相關稅收,支持災區擴大就業。對災區減免部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對不超過原有用地規模的恢複重建項目,免收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對利用國有土地的恢複重建項目,免收土地出讓收入。按照規定權限,提高水資源費征收標準和災區留存比例。

金融政策

支持金融機構盡快全麵恢複金融服務功能。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災區信貸投放。合理安排對災區的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對支農再貸款實行優惠的利率。對災區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執行傾斜的準備金政策。對災前已經發放、因災不能按期償還的貸款,在2014年6月底前,不催收催繳、不罰息、不作為不良記錄、不影響其繼續獲得災區其他信貸支持。加強災區信用環境建設。實施災區住房重建優惠信貸服務政策。發揮資本、保險市場功能支持災後恢複重建。支持災區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或發行債券,支持災區發行小微企業增信集合債券和以“區域集優”方式發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鼓勵災區設立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

土地政策

優先安排災後恢複重建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指標不足的,可本著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則預支安排。對規劃異地重建的城鎮和村莊,凡廢棄村莊和城鎮具備複墾條件的,可以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增減掛鉤指標可在市域範圍內安排使用。加快審批方式改革,建立建設用地審批快速通道。對新建工業或大型商業設施等項目用地,可區別不同情況實行特殊地價政策。

產業政策

把旅遊業作為災後恢複重建的先導產業,支持旅遊企業恢複重建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組織有關中央企業,按照市場化原則,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支持重災區發展優勢產業。支持災區實施留存電量政策,鼓勵符合條件用戶實行直購電試點。

地質災害防治和生態修複政策

支持災區開展地質災害排查與監測,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基礎能力建設,科學確定地質災害防治標準。加大生態修複、退耕還林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生態公益林等補償機製。實行公益林補償。追加林木采伐限額。研究將蘆山縣調整納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

(資料來源——《國務院關於印發蘆山地震災後恢複重建總體規劃的通知》,國發〔2013〕26號)

四、精神恢複戰略管理

精神恢複戰略管理主要是對事件或危機經曆者與受災者提供精神和心理救助。在突發事件或公共危機中及事後,親曆者及共曆者會遭受不同程度的精神和心理傷害,有的甚至非常嚴重。主要包括焦慮、恐懼、抑鬱、強迫反應、脾氣暴躁、過度警覺等心理行為反應,某些心理問題甚至會導致嚴重的極端行為,或者是伴隨一生。恢複階段進行積極的精神恢複戰略管理,已經成為一種常規做法。精神恢複戰略管理的主要目標是幫助親曆者及共曆者從突發事件的陰影中走出來,重建其對生活的信心,對社會的信心。

據國際危機心理學者的研究表明,突發事件或公共危機的精神創傷,其存續期並不確定,既可能短時間爆發、短時間消失;也可能短時間爆發,長期存在;還有一段時間並未爆發,但經過一段無明顯症狀的間歇期後才爆發的情況,一旦出現,則可持續1個月至數年。因此,精神恢複戰略管理是一項長期而專業的工作,應盡可能發揮專業社會團體和專業社會組織的力量。

鏈接 魯甸地震災區:災後早期心理幹預初顯成效

據新華網2014年8月10日報道,來自一線抗震救災指揮部的信息表明,災後早期心理幹預已經初顯成效,就診傷員的抑鬱、恐懼等情緒反應有顯著下降。

雲南省衛生計生委員會在震後派出多支心理援助隊伍參與災後救援,為受災群眾度過災後應急起到了積極作用。如在巧家縣地震災區傷員救治過程中,心理衛生中心的心理幹預專家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的醫生們並肩作戰,使傷員得到了很好的救治、情緒穩定。僅至15日就已累計心理訪視140人,診斷急性應激障礙40人。經過藥物治療和心理危機幹預,98%的就診傷員睡眠質量得到了不同程度改善,反複噩夢或常回憶地震經曆的頻率明顯下降,其餘抑鬱、焦慮、恐懼等情緒反應有顯著下降。

(資料來源——王研:《魯甸地震災區:災後早期心理幹預初顯成效》,新華網, 2014-08-19,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4-08/19/c_1112141233.htm)

五、經驗教訓戰略管理

人類的應急管理,是從眾多的突發事件和公共危機中逐步建立起來的理論與實踐、經驗與技術體係。由於全球不同區域的具體環境差異,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人口、地理等環境差異,幾乎沒有完全一樣的突發事件和危機,也自然沒有完全可靠的知識和技

能體係可以照搬。不斷地進行經驗總結、不斷地進行教訓的吸取,是確保應急管理不斷進步的重要動力。可以肯定地說,任何突發事件和公共危機的應對,都不存在完美應對的情況,一定有值得人們總結和汲取的經驗教訓。

因此,在恢複階段的戰略管理中,領導幹部應積極履行責任,對應急管理工作進行全麵評估和總結,汲取經驗教訓,並從中得到有關的反饋信息,再進一步補充到公共危機的準備係統中去。這樣,當下一次麵臨突發事件或公共危機發生時才能更加有效地采取相應的對策。

經驗教訓戰略管理一般可分為三個步驟 :

(1)調查和分析危機原因。危機結束後,係統地調查危機發生的原因和相關預防和處理的全部措施。

(2)對政府和領導幹部的應急管理工作進行全麵的客觀的評價。事後評價也是應急管理的重要一環,包括評價應急管理的預警係統的組織和工作內容、評價危機應變計劃、危機決策和處理方法等各方麵。當然,同時也應詳盡地指出突發事件中反映出的應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主要包括應急預案、決策指揮、應急溝通、公共關係、組織設置與協調、恢複重建等方麵。

(3)對政府和組織內部管理進行整改。結合分析和評價的結果,綜合歸納危機所涉及的各種問題,並分別具體就某一個或者多個問題提出整改措施,具體責成到各責任部門逐項落實。

鏈接 從非典到甲型流感中國走了多遠

2009年4月,一場肇始於墨西哥和美國的甲型H1N1流感,開始在全球流行。到5月13日格林尼治時間6︰00,33個國家正式報告了5728例甲型H1N1流感感染病例,其中中國內地確診2例。

應該說,到目前為止,甲型H1N1流感在中國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恐慌,在某種程度上,得益於及時和全麵的信息公開製度,以及中國政府充分、完善和快速的應急預警和處理機製。

從應對非典到應對甲型H1N1流感,6年來,中國積累了哪些經驗?取得了哪些進步?

1.疫情應對進入最高決策層

中國最高領導和最高決策層,第一時間將甲型H1N1流感防治納入最高議事日程。在中國還沒有發現疫情時,4月28日,胡錦濤就對做好防範人感染豬流感疫情工作做出指示,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中國加強人感染豬流感預防控製工作。5月5日,溫家寶再次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前一階段匯報工作,再次部署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

5月10日,中國確診首例輸入性甲型H1N1流感患者。隨後,5月11日,胡錦濤再次就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工作做出指示,溫家寶第三次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防控措施。納入最高領導和最高決策層的議事日程,是保證應對公共衛生事件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

2.將中國納入世界公共衛生事件防控體係

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事件中,中國以開放的心態融入世界,將中國納入世界公共衛生事件防控體係。加強同世界衛生組織的合作,加大對國外甲型H1N1流感的報道與監測,及時與其他國家開展各方麵的合作。

比如,5月13日下午,陳竺部長應約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陳馮富珍通電話,雙方圍繞甲型H1N1流感防控策略、本次疫情的特點和發展、抗病毒藥物和疫苗的研製和儲備等交換了看法。中國每一步都與WHO保持溝通。

3.政治動員,各級政府和全社會參與

在危機狀態之下,政治動員是各國政府普遍采取的做法,中國擁有政治動員的傳統,適當的政治動員有利於及時製止公共衛生事件的擴大和蔓延。

胡錦濤的兩次指示,溫家寶的三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都是實現政治動員的體現。

在政治動員過程中,新聞媒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是動員信息的擴散者和信息傳播渠道。自4月24日以來,甲型H1N1流感是各大媒體、網絡和電視的主要焦點話題。

在此之後,中國為了應對甲型H1N1流感,采取醫學觀察措施,大部分公民都表示理解,可以看出政治對社會的動員起到了作用。而各級政府快速的反應和應對措施,表明政治動員對各級政府起到了作用。

4.準備充足的財政資源,注重發揮專家作用

據報道,為了應對甲型H1N1流感,中央財政已經安排50億元專項資金,地方各級財政也要撥出專款。此外,各個市都確立了定點醫院,並且安排充足的物質資源儲備。例如5月6日北京地壇醫院發言人表示,已儲備2萬個口罩和2萬套防護服,還有達菲藥物以及抗生素。

專家是甲型H1N1流感防治方案的提出者,是甲型H1N1流感發現者和監測者,以及甲型H1N1流感的治療者。在整個公共衛生應急處理中,他們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5.改進了信息公開的數量、質量和類型

信息公開的過程,也是各個主體明確責任的過程,更是各個主體自覺地協調和約束自身行為的過程,通過信息公開客觀上能夠起到政治、權威和命令所不能夠協調全社會的作用。

甲型H1N1流感信息的公開,個人會根據流感的信息來評估被感染的風險,從而采取理性的選擇行為。當每一個人都為自己的健康負責時,整個社會的防治水平就會提高。在信息公開中,看似無秩序,實際上有秩序。

四川出現內地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後,為“避免恐慌猜忌情緒蔓延”, 5月11日淩晨,成都市政府著手準備新聞發布會,淩晨3點正式召開。這種速度在以往是沒有過的。

6.提高了分散化處理危機的能力

應對危機,快速反應和快速行動十分重要。而快速反應和快速行動,需要以分散化處理危機為製度前提,麵對公共衛生事件危機,並不需要集中處理,相反,需要屬地化管理和分散化處理。

這次北京市在應對危機的分散化處理上可圈可點。據報道,5月10日22:30,四川發現疑似病例,北京市衛生局在30分鍾內啟動應急預案,調動了所有應急網絡,並將147名乘客根據所屬14個區縣,分別由各區縣負責尋找隔離旅客,最終在24小時內完成了隔離任務並進行風險評估。

可以說,應對危機最重要的是明確責任,將危機分散化、分部門去處理,而不是讓一個統一組織來進行集體處理。

7.加強了跨地區和跨部門合作,形成協同治理的政府

分散化處理危機,並不意味著不需要協調,相反它對協調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中央與地方政府協調,跨地區協調,跨部門協調。這其中,信息網絡機製是協調的重要途徑。據報道,5月12日,北京市衛生局局長方來英表示,北京能夠很快獲得與四川患者接觸的信息,得益於遍布全國醫療機構的疫情報告網絡,以及北京市衛生部門和民航部門出入境檢疫局建立的防控信息實時通報製度。

當然,中央政府的協調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一次,衛生部通過通報四川確診信息,實現四川與北京之間協調。不過,在山東案例中,由於衛生部門與鐵道部門之間沒有很好溝通和協調,錯過了對重要密切接觸人員的及時醫學觀察和隔離,其中的教訓需要總結。

總體來看,在甲型H1N1流感防治中,政府公共治理水平明顯提高,中央政府協調地方政府間的能力得到提高,地方政府各級部門之間協調也得到加強。

8.學會用法律來處理危機

在應對甲型H1N1流感時,政府需要采取一些強製性措施,包括實施隔離和醫學觀察。並且隨著危機的深入,強製性措施會加大。中國在邁向法治政府的進程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如何使得危機處理符合法律的邏輯。

用法律來處理危機,使得危機處理法治化,這樣既可以保證法律的尊嚴,也有利於危機的處理。與此同時,將危機處理法治化的過程,也是提前預防危機的過程。不過,與危機相比,法律往往滯後,因此,必須針對每一次危機,不斷地完善法律,為下一次更好地處理危機提供法律基礎。

經過2003年的非典之後,政府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經驗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並且逐漸形成了與政治體製和傳統相適應的一些做法和措施。在甲型H1N1流感的應對中,中國已經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並正在形成一些製度化的措施和手段,應對危機正在從一種非程序性決策走向程序性決策。

(資料來源——李文釗:《從非典到甲型流感中國走了多遠》,中國網,2009-05-27, http://www.china.com.cn/book/zhuanti/H1N1/2009-05/27/content_17847024.htm)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