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野”展軍威

第一野戰軍是在西北野戰軍的基礎上整合及擴充而來的。它的成立,帶著解放西北大地的重大使命。1949年新年開啟的時候,就是“一野”接受新任務的時候。在這一年,野戰軍戰士們的身影活躍在西安、秦嶺一帶、隴東地區、蘭州、寧夏乃至新疆,為大西北的解放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為展示野戰軍的軍威奉獻著自己的一份努力。

第一野戰軍的成立

1949年,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年。

新年的到來,是值得人憧憬的。可對於猶如做困獸之鬥的蔣介石來說,卻感覺未來的日子更加不好過了。經過三年的解放戰爭,國民黨的精銳軍隊已喪失殆盡,正麵臨著全麵崩潰的局麵,就連美國政府也不得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在軍事上的失敗已成定局了。

無奈之下,蔣介石又開始玩起了“和平”的鬼把戲,企圖以和談為掩護,加強長江防禦,憑借長江天險阻擋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渡,達到“劃江而治”,以便爭取喘息的時間,重整軍力,伺機反撲。於是,在1949年元旦,蔣介石發表了要求和談的《新年文告》,表示:“隻要共產黨一有和平的誠意,能作確切的表承,政府必外誠相見,願與商討停止戰爭,恢複和平的具體方法。”除此之外,他還於1月21日“隱退”,退居幕後,由李宗仁任代總統。

同樣是在這個元旦,毛澤東也為新華社寫了1949年新年獻詞,題目是《將革命進行到底》,表達了中國共產黨要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不移的決心。這個新年獻詞在開頭就寫道:“中國人民將要在偉大的解放戰爭個獲得最後勝利,這一點,現在甚至我們的敵人也不懷疑了。”如此,便識破了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勢必將有百萬大軍渡長江的陣勢。

這個新年,在西北戰場上也發生了一件喜事。那就是第一野戰軍的成立。

1月11日至23日,西北野戰軍第一次代表會議在澄城縣以北的武莊舉行。在會上,彭德懷作了《1948年幾項工作的基本總結和1949年的任務》的報告,指出:敵人目前的軍事方針是依托巴山,扼守長江,以保守江南及西南各省。從全局看,西北還有幾個大仗要打。西北野戰軍在1949年的任務,就是集中力量消滅胡宗南的兵力,擴大解放區;要占領一連串的城市,必須有一套城市政策;必須進一步加強紀律性,克服勝利途中的困難,將革命進行到底。

為適應全國範圍大規模作戰的需要,中央軍委於1949年1月15日又發出了《關於各野戰軍按番號順序排列》的指示。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西北野戰軍從1949年2月1日起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下轄7個軍、2個騎兵師,共15.5萬人。

具體編製如下:

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副司令員張宗遜、趙壽山,參謀長閻揆要,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副參謀長王政柱、李夫克,政治部副主任張德生,後勤司令員劉景範,後勤部副司令員方仲如。

原西北野戰軍所轄各縱隊,分別編為軍:第一縱隊改稱第一軍,軍長賀炳炎,政治委員廖漢生;

第二縱隊改稱第二軍,軍長兼政治委員王震,副軍長郭鵬、頓星雲,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王思茂;

第三縱隊改稱第三軍,軍長許光達,副政治委員朱明;

第四縱隊改稱第四軍,軍長王世泰,政治委員張仲良,副軍長孫超群,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朱輝照;

第六縱隊改稱第六軍,軍長羅元發,政治委員徐立清,副軍長張賢約;

第七縱隊改稱第七軍,軍長彭紹輝,代政治委員孫誌遠;

第八縱隊改稱第八軍,軍長姚哲,副軍長工長江。

原縱隊下轄各旅編為師:

第一軍下轄3個師:第358旅改為第1師,師長黃新廷,政治委員餘秋裏;獨立第1旅改為第2師,師長王尚榮,政治委員顏金生;獨立第7旅改為第3師,師長傅傳作,政治委員曹光琳。

第二軍下轄三個師:獨立第4旅改為第4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楊秀山;第359旅改為第5師,師長徐國賢,政治委員李銓;獨立第6旅改為第6師,師長張仲瀚,政治委員曾滌。

第三軍下轄三個師:獨立第2旅改為第7師,師長唐金龍,政治委員梁仁芥;獨立第3旅改為第8師,師長楊嘉瑞,政治委員孟昭亮;獨立第5旅改為第9師,師長朱聲達,政治委員王赤軍。

第四軍下轄三個師:警備第1旅和騎兵第6師一個步兵團合為第10師,師長高錦純,政治委員左愛;警備第3旅改為第11師,師長郭炳坤,政治委員高維嵩;警備第4旅和騎兵第6師大部合為第12師,師長郭寶珊,政治委員李宗貴。

第6軍下轄2個師:教導旅改為第16師,師長吳宗先,政治委員關盛誌;新編第4旅改為第17師,師長程悅,政治委員黃振棠。

第7軍下轄2個師:晉綏軍區獨立第10旅改為第19師,師長何輝燕,政治委員朱紹田;晉綏軍區獨立第12旅改為第20師,師長張新華,政治委員龍福才。

第8軍下轄2個師:晉綏軍區獨立第11旅改為第22師.師長樊哲祥,政治委員黃立清;晉綏軍區獨立第14旅改為第23師,師長羅斌,政治委員薑文華。

另外,第一野戰軍還直轄2個騎兵師:騎兵第1旅改為騎兵第1師,師長康健民,政治委員李佐玉;騎兵第2旅改為騎兵第2師,師長王智,政治委員王再興。

與此同時,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也改稱為西北軍區,賀龍任司令員,習仲勳任政治委員,王維舟任副司令員。

整編後的第一野戰軍,部隊實力增強,全軍士氣高漲。

解放西安

“一野”成立後不久,彭德懷為了緊緊抓住胡宗南,並積極配合其他戰場的戰略進攻,發起了春季攻勢。

這次春季攻勢作戰,“一野”經渭河以北、涇河以東、洛河以西的廣闊地域連續作戰,共殲敵約7000人,再次解放並鞏固了大荔、朝邑、平民地區,並一度解放了銅川、耀縣等城,狠狠打擊了這些地區的反動地方武裝。同時,打亂了胡宗南的退卻部署,打擊了國民黨的地方武裝,擴大了解放軍的影響,為以後作戰和更好地發動群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不久,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勝利召開。作為“一野”的總司令,彭德懷趕到西柏坡參加會議。會議後,他遵照中央的指示,立即趕往太原前線去看望生病的徐向前,並配合他攻打太原。而同與彭德懷參加“七屆二中全會”的王震,則在會議結束後趕回陝北。

1949年4月19日至23日,中共第一野戰軍前委在澄城縣北的平城召開了第六次擴大會議,傳達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精神。由王震向前委擴大會議傳達了七屆二中全會決議和毛主席的報告。

會議期間,有好消息不斷從前方傳來:

4月21日,毛澤東、朱德分別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的名義向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布了由毛澤東起草的《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同日,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強渡長江,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

4月23日,南京解放。

4月24日,太原解放。

聽到這些好消息,參加“一野”前委擴大會議的同誌們高興極了,再也坐不住了,感到全國的戰爭形勢發展迅速,隻有加快戰鬥的步伐,才能趕上這瞬息萬變的形勢。會後,“一野”各部隊掀起了練兵的熱潮,大大提高了部隊的軍政素質。

自從在春季攻勢中遭受“一野”的打擊後,胡宗南一直在西安思考著是走是留,極其矛盾。如果繼續苦撐下去,則主力在渭北地區被殲滅的可能性很大;想保存實力向西南逃跑,但又考慮到關中地區是西北門戶,西南的屏障,若關中失守,西北大門敞開,也使西南局勢更加困難。

隨後,解放軍渡過長江,太原又失守的消息傳到胡宗南的耳邊時,他終於定下決心實行戰略退卻,從銅川、蒲城、耀縣等地後撤,企圖與青寧“二馬”相配合,以陝中、隴東為防禦重點,確保西北,屏障西南,迫不得已時則退至陝南、川北。

胡宗南正式全線撤退時,第一野戰軍各軍按原計劃追擊前進。

5月17日,第二軍第五師在永樂鎮以南之徑陽塔全殲敵90軍53師157團,第四、六師在永樂鎮殲敵第158團兩個營大部。當天,第2軍順利進占涇陽,並渡過涇河,18日進占鹹陽、興平,並在鹹陽東北之新莊、閻家莊地區,殲敵第90軍53師159團及騎兵第二旅四團一部,俘敵1200餘人。19日,解放扶風。

第一軍搶渡涇河後,經鹹陽、武功、扶風以北攻擊前進,20日到達岐山、橫水鎮地區。

第三軍進至武功以北的臨平及其以西地區。

第四軍克禮泉、武功、乾縣,占領監軍鎮,沿途消滅敵大批地方武裝。

至此,解放西安的條件成熟了。這個艱巨的任務落在了第六軍的肩上。

西安是西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我國六大古都之一。當年,中國工農紅軍到達陝北之後,西安成了國民黨反共的重要基地。因此,解放西安不僅有廣泛的政治影響,還對第一野戰軍之後的大兵團作戰所需物資及運輸保障有重大作用,並為進軍甘肅、寧夏、青海殲滅“二馬”創造了條件。

不過,此時的西安已經失去了往日的繁榮和生機,早已是一片狼藉。胡宗南撤離西安後,留下守衛西安的部隊是第17軍,軍長名叫楊德亮。楊德亮接手西安後,將軍部和直屬部隊駐守在西關飛機場東側營房(現西關南火巷一帶):第48師擔任飛機場和西安城防;第12師駐草灘一帶,負責渭河的防守。

一下子有了權力的楊德亮,變得十分驕橫無理。他不僅大肆殘害手無寸鐵的百姓,還強製市民、商人使用金圓券。拒用者,就會遭到他嚴厲的打擊報複。他還常常帶兵上街遊蕩,一遇到吵架、打架之事,不問青紅皂白,就一槍把人打死。整個西安城,在他這根“攪屎棍”的“攪拌”下,弄得人心惶惶,雞犬不寧。人們都稱他為“活閻王”。

當楊德亮在西安城耀武揚威的時候,擔任攻城的“一野”第六軍已經於5月18日搶渡渭河,並於5月20日淩晨搶渡成功,逼近了西安城。

這時,楊德亮才如夢初醒,趕緊下令撤退。他命令第144團在飛機場北麵的馬路上集合,先掩護軍部撤走。可他趕到那裏一看,哪還有144團的蹤影。隨後,他又進城到警備司令部打電話找自衛總隊閔隊長,總機說電話接不通。直到這時,他才知道,城裏的自衛隊已經起義了。

楊德亮害怕極了,撂下電話,急忙乘車趕到南門,強迫守城門的連長開了城門,命司機開足馬力,一口氣逃到城郊的子午鎮。

5月20日上午11點,第六軍的先頭部隊第17師第49團攻至西門時,國民黨西安團管區和民眾自衛總隊宣布起義並撤出城防,部隊順利進入西安市區。與此同時,第16師第46團也從南門攻入城內;第17師第48團在第46團配合下占領了飛機場,機場上的幾架舊飛機、地勤人員和警戒人員全部被俘。至下午兩點,第六軍完全控製了整個西安城,先後殲敵暫編第2旅大部及第17軍第48師、第12師各一部,共計2000餘人。至此,古城西安獲得了新生。

遠在太原作戰的彭德懷獲悉西安得以解放的消息,來電予以嘉勉。隨後,中共中央致電祝賀西安解放。

5月22日,第六軍舉行了入城儀式。第46、第47、第49、策50團和軍直屬部隊的指戰員們都穿上了幹淨的軍裝,在南門外集合,組成三路縱隊,邁著整齊的步伐,從南門循序而入,然後轉向東門。幾十萬西安人民群眾紛紛湧上街頭,敲鑼打鼓,熱烈歡迎人民解放軍進城。

“鉗馬打胡”思想的形成

第一野戰軍解放西安和關中廣大地區以後,主力部隊進至西府地區,逼近寶雞、使甘肅、寧夏、青海門戶洞開,隴東地區直接暴露在第一野戰軍的進攻麵前,從而為第一野戰軍大舉西進創造了條件。這就使得長期以來躲在胡宗南背後的青寧“二馬”慌了手腳,深深地感到唇亡齒寒,處境孤危。為此,他們主動請纓,願意幫助胡宗南打回西安,收複勢力範圍,確保大西北的安全和穩定。

此時,蔣介石雖已“下野”,但仍操控著國民黨的統治大權和軍隊的指揮大權。他在得知“二馬”願意出手相助時,一時喜出望外,連忙向龜縮在秦嶺一帶的胡宗南發出了命令,讓他聯合“二馬”反撲西安。

接到蔣介石電報的胡宗南其實心情極其矛盾。過去,他與“二馬”的關係雖不至於過僵,但彼此之間也不是值得信任的合作者。因此,他打心眼裏不情願出兵。但是,蔣介石多次發來電報催促,他又不敢公然反抗,最後隻好硬著頭皮同意了。

胡、馬聯合反撲的兵力十分雄厚,有馬繼援指揮的隴東兵團,下轄第82、第129軍及一個騎兵旅,王治岐指揮的隴南兵團,下轄第119軍及一個師和盧忠良指揮的寧夏援陝兵團,下轄第11、第128軍及九個保安團,胡宗南部五個軍,兩軍共計30多個師旅,約20餘萬人。

1949年6月9日,胡、馬兩軍分別從靈台、鳳翔、寶雞地區向駐守在陝中一帶的“一野”凶狠撲來。

針對敵情,第一野戰軍決定采取積極防禦、誘敵深入、阻胡殲馬的方針,待“二馬”疲勞攻擊受阻、糧食發生困難時,全力舉行反攻,包圍殲滅。

此時,太原戰役已經結束,彭德懷的任務也圓滿完成。在得知胡、馬兩軍的反撲消息後,立即趕回了西北戰場。

6月10日,馬繼援集團第11、第128軍向“一野”第三、第四軍駐守的五峰山、陽峪鎮、鐵佛寺、關頭地區陣地作試探性進攻,主力進至常寧、永壽、崔木鎮地區。敵第119軍進至鳳翔。胡宗南主力向岐山、蔡家坡進攻。

為誘敵深入,“一野”的第三、第四、第六軍轉至雲陽、石橋、涇陽;第一、第二軍轉至眉縣、戶縣;華北第18兵團第61軍堅守鹹陽。敵軍發現“一野”東移後,即以九個軍15萬人,聯合向鹹陽、西安進攻。馬繼援以主力第82軍經禮泉向鹹陽攻擊;王治岐隴南兵團一個軍沿鹹陽至寶雞公路向杏林鎮前進;胡宗南第18兵團三個軍向武功前進,第3、第17、第69軍由隴海路南的蘭田、子午鎮兩路北上進攻西安。

然而,馬繼援的部隊在鹹陽地區遭到重創,後北撤而歸。胡宗南進攻受挫,見馬繼援集團兵已北撤,同時又考慮到“一野”第18、19兵團即將抵達陝西,便於19日逐步向扶風、眉縣地區後撤。

胡、馬這次聯手,因目的不同而不歡而散。雖然如此,但胡、馬兩軍聯合反撲的決心並未放棄。

很快,胡、馬兩軍再次卷土重來。這一次,他們共同確定了作戰意圖和具體部署,企圖各自借助對方力量,互為掎角,聯合抗擊“一野”的進攻,阻止“一野”西進甘、寧、青或南下漢中。但是,他們又各圖自保,準備在形勢不利時迅速後撤,以擺脫被殲的命運。

此時,已經搬到北京香山別墅的毛澤東,十分關心西北戰場的形勢。他針對胡、馬兩軍反撲的情況,於6月20日致電“一野”的軍首長,提出了先打胡匪的想法,並希望“一野”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仔細研究、考慮。接到毛澤東的指示後,彭德懷等“一野”的首長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探討,並多次與毛澤東交換意見。

6月26日,第一野戰軍首長就當前作戰問題向軍委建議兩個方案:其一,如“二馬”集結乾縣、永壽、彬縣、常寧鎮等地區,則以第18兵團鉗製寶雞、扶風、眉縣地區之敵,以第1、第2、第19兵團聚殲“二馬”主力;其二,如“二馬”遠撤長武、平涼,則以第19兵團鉗製“二馬”,集中第1、第2、第18兵團圍殲胡宗南部及王治岐部,爾後乘勝南下漢中、廣元。

同日,中央軍委針對西北敵軍態勢,指示第一野戰軍首長:“馬匪各部業已準備向彬(縣)、長(武)撤退,胡匪各部勢必同時向寶(雞)、鳳(翔)撤退,決不會再前進了,也不會保守不退。在此情況下,你們應當集中王、周兩兵團(即第一兵團王震部,第18兵團周士第部)主力及許兵團(即第二兵團許光達部)主力取迅速手段,包圍胡匪四、五個軍,並以重兵繞至敵後,切斷其退路,然後殲滅之。許兵團留下必要兵力監視兩馬,以待楊兵團(即第19兵團楊得誌部)趕到接替。楊兵團應立即向西進,迫近兩馬築工,擔負鉗製兩馬任務,並嚴防兩馬回擊。此點應嚴格告訴楊得誌,千萬不可輕視兩馬,否則必致吃虧。”

6月27日,中央軍委就“一野”作戰計劃複電指出:如青寧兩股敵人隻作小撤退,位於乾、永、彬、常寧等地區,而不是向彬、長、涇、涼作大撤退,則先打“二馬”後打胡、王的計劃是正確的。但打“二馬”相比於打胡、王較為費力,要準備付出數萬人的犧牲,以期全殲“二馬”或殲其主力,即可基本上解決西北問題。如“二馬”向彬、長、涇、涼作大撤退,距離胡、王較遠,則隻須以第十九兵團擔負鉗製“二馬”任務,集中主力圍殲扶眉地區的胡、王所部。軍委還指出:“為使偽政府放心遷往重慶,而不遷往台灣,及使胡匪不致早日入川起見,你們暫時似不宜去占漢中,讓漢中留在胡匪手中幾個月似較有利。”

至此,第一野戰軍“鉗馬打胡”的作戰思想業已形成。這一作戰思想,充分體現了中央軍委統攬全國戰略全局的高超指揮藝術。

扶眉戰役

第一野戰軍在打退了胡、馬兩軍的瘋狂反撲後,與華北兄弟部隊勝利會師於關中。此時,西北戰場上第一野戰軍的兵力已由15萬人增加到34萬人,連同地方武裝達40萬人。可以說,“一野”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了。不過,相對於西北戰場的國民黨軍而言,隻是有了相對的優勢,並沒有絕對的優勢,還不能同時殲滅胡、馬兩個集團軍。

經過與中央軍委的多次溝通後,“一野”確立“鉗馬打胡”的思想。可是,如何實行“先胡後馬”的計劃呢?

7月6日,彭德懷在鹹陽主持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會上,彭德懷發言說:消滅胡宗南和“二馬”這兩股敵人,不是一個戰役能解決的。我們的方針是“鉗馬打胡,先胡後馬”,力爭於漆河、千河之間殲滅胡宗南的主力。會議確定以第19兵團鉗製“二馬”,集結第一、第二兵團全部及第18兵團主力,實行大迂回大包圍,殲滅胡宗南部主力,爾後再集中全力殲滅青馬。

那麽,此時胡、馬兩軍的部署又是如何呢?

胡宗南把他的四個軍部署在東起武功,西起扶風,在1000多裏的地帶並排接著,每個軍的陣地都自成三線。不僅如此,他還命令各師、團、營在陣地配備時,也要各自形成三線,重重疊疊,星羅棋布。當時,有人把這種兵力部署諷刺為“羊拉屎”陣地。但有人不服,替胡宗南辯駁道,稱這種戰術對共軍的“挖心戰術”十分有用。

而馬繼援除以第82軍和第129軍騎兵部隊活動於永壽以東及徑河兩岸地區外,主力撤至長武、彬縣地區。馬鴻逵的寧夏兵團第11、28兩軍則集結在郴縣、永壽縣及其西側地區。

針對敵情,彭德懷分析道:胡宗南把五個軍部署在扶風、眉縣地區渭河兩岸,其意圖是作戰中可以南北呼應,無論是進攻、堅守或退卻,兵力都相當集中。而青寧“二馬”遠撤,部署分散,采取的是分散機動配置,有利時可進出關中,與胡宗南部配合作戰,坐收漁利,不利時則退守平涼,縮回各自老巢,不易聚殲。他們既是相互聯合,又是相互利用;既是聯合作戰,又是各自保存實力。這樣的部署看似完美無缺,其實存在著巨大的致命點。他們沒有戰役預備隊,擺在秦嶺的少數兵力隻能起鉗製作用,並且在渭河兩岸並無大軍渡河設備。當第一野戰軍進攻時,南北之敵不能渡河相互支援。如此一來,“一野”如在扶風、眉縣地區將其主力分割包圍,敵在縱深無預備隊可援的情況下,必招致全軍覆沒。

一切準備妥當後,7月10日,扶眉戰役打響了。

為了迷惑敵人,擔任鉗製青寧“二馬”任務的第19兵團首先行動。當日,第19兵團附騎兵第2旅很快進至西安西北的乾縣、禮泉以北高地構築工事,以一部逼近青寧“二馬”所部,形成對“二馬”進攻之勢,使“二馬”不敢輕舉妄動。

同時,防守西安的第61軍(欠183師)率領第181師、第182師第545團及第54團1個營,也向西安南的子午鎮方向挺進,對退至於午門、小五台為中心地段敵人發起了攻擊,令胡宗南一時無法判明第一野戰軍總的作戰意圖。

7月的西北,燥熱無比,沒有一絲涼風,哪怕是夜晚也不例外。擔任穿插任務的第二兵團在第19兵團和第61軍的掩護下,於7月10日夜裏分別從禮泉城西和城南出發,沿著渭河北岸快速行動,來到了漆水河前。漆水河不深也不寬,第二兵團借著夜色快速地渡過了河流,然後繞道西行,一路急行軍,抵達既定地區後隱蔽起來。

7月11日拂曉,第一野戰軍各路部隊如一把巨大的鐵鉗,沿著渭河兩岸夾向扶眉地區。

第2兵團迅速攻占了青化鎮和益店鎮,並悄悄地從胡、馬兩軍防線之間的空隙楔入,由北向南,秘密迂回到胡宗南部第3、第65、第119軍的側後。其中,擔任第一梯隊穿插任務的第4軍經過150裏路的急行軍,於7月12日淩晨三點占領了羅局鎮,接著又占領了眉縣車站,切斷了胡宗南部西逃寶雞的退路。

早上六點,擔任正麵進攻的第18兵團附第7軍,在周士第的率領下,由興平地區沿鹹(陽)風(翔)公路和隴海鐵路分左、中、右三路由東向西開始對胡宗南部主力攻擊前進。

與此同時,位於渭河南岸的第1兵團,在王震的率領下,第2軍第6師向周至、眉縣攻擊前進,於子午鎮、黑山寺地區殲敵第36軍第123師一部;第1軍第2師於7月11日夜從狹窄的敵據點間水網地帶楔入敵整個防徹縱深,切斷敵第24師與第53師的聯係。

隻在一天之內,第一野戰軍就從西麵斷了敵人的退路,從東麵和背麵插入敵人縱深,將胡宗南的第18集團兵團部第38、65、119軍等軍部,壓縮在羅局鎮以東,午井鎮以南的渭河河灘上,隻給敵人在渭河南麵的眉縣留出了一個缺口。

此時的胡宗南還渾然不覺,他還做著美夢,認為第一野戰軍至少需要休整一個月再發起進攻,還認為第一野戰軍會先攻擊“二馬”,然後自己再命令部隊從側麵攻擊共軍,取得胡、馬聯合作戰的勝利。

美夢畢竟隻是一場夢,當現實出現時,美夢也就破滅了。

當胡宗南真正明白過來時,“一野”已經將他的主力部隊包圍了,並且切斷了所有的退路。他急得渾身冒冷汗,趕緊下令讓部隊撤退。

7月12日,東方剛露出魚肚白。敵第18集團兵李振和第38軍軍長李振西指揮第65、第38軍集全力開始向羅局鎮突圍。

羅局鎮位於隴海路西安至寶雞的咽喉要道。對“一野”來說,堅守羅局鎮是能否全殲渭河北岸胡宗南部三個軍的決定環節;而對胡宗南來說,能否奪取羅局鎮也是生死存亡的關鍵。

彭德懷將守住羅局鎮的任務交給了第二兵團的第四軍。第二兵團也向第四軍提出了“寸土不失,與陣地共存亡”和“堵住敵人就是勝利”的口號。第四軍決心進行阻擊戰,不放過任何一個敵人。

一場激烈的戰鬥在羅局鎮展開了,一時之間,槍聲、炮聲、喊殺聲震天,敵我雙方部隊殺得難解難分。敵人殺紅了眼,向第四軍的阻擊陣地發起了十餘次的衝鋒。固守在這個陣地

上的第四軍第10、11師一刻也不敢鬆懈地阻擊著敵人,殺的敵人是屍橫遍野。

戰鬥進行到下午三點,敵第65軍又集中炮火和大量兵力向“一野”第29、第30團堅守的陣地發起進攻,企圖孤注一擲,打開逃竄的缺口。戰士們堅守在陣地上,一次次打退敵人的進攻,雙方的傷亡都很大,陣地前方的鮮血染紅了大地。在這種危機時刻,第30團不得不啟用了預備隊。可是,兵力還是不夠,最後連警衛人員和通信人員也組成了一個小分隊,加入到戰鬥中。

與此同時,堅守在陣地上的“一野”第29團第2營,雖三麵受敵,傷亡很重,但在營長的帶領下,仍然堅定沉著,相互支援,打得勇敢,守得頑強,連續擊退了敵人8次衝鋒,斃傷敵300餘人。

羅局鎮一仗,第四軍打得很慘烈,雖然人員傷亡很大,但戰鬥作風頑強,陣地屹然不動,打出了威風,為戰役的勝利立了大功,因而受到彭德懷的熱情讚揚。他對第4軍的穿插、阻擊戰鬥十分滿意,說:“四軍這次打得好,立了功。”

晚上八點,敵第65、第38軍的殘兵敗將開始紛紛跳入渭河,拚命向渭河南岸泅渡,妄想竄入秦嶺。這時,王震立即命令位於渭河南岸的第一兵團第一軍,迅速控製河灘,堵截敵人。第一軍軍長賀炳炎指揮部隊迅速展開。隻見逃敵潰不成軍,完全喪失了鬥誌,像驚慌的羊群,卷著煙塵向渭河南岸的河灘湧來。敵人的背後尾隨著第二軍,前堵後追,把敵人密密地圍堵在渭河南岸岸邊。最終,8000餘名逃敵無一漏網,全部做了俘虜。

午夜時分,渭河以北的敵人被第二兵團和第18兵團全被殲滅於羅局鎮地區。

在這期間,西蘭路上的馬家軍被野戰軍擊潰的同時,也被壓迫到彬縣。青馬、寧馬兩部擠在一起,倉皇逃到甘肅涇川一帶。而“一野”第二和第18兵團在羅局鎮、午井地區勝利會師。接著各兵團乘勝西進,至14日先後占領蔡家坡、岐山、鳳翔、寶雞和益門鎮等地。

當最後獲勝的消息傳到彭德懷耳邊時,他既激動又嚴肅,握緊拳頭朝桌子上一擊,說:“很好,這才叫全勝!”隨後,向黨中央和毛主席拍了電報。7月14日下午三點,毛澤東在回電中說:“元(13日)兩電悉。殲胡(宗南)四個軍,甚慰。”

扶眉戰役從7月10日開始到14日結束,僅5天時間,就殲滅胡宗南部1個兵團部(第18兵團)、3個軍部(第38軍、第65軍、第119軍)、8個整師另3個整團,共4.4餘萬人。其中,斃傷敵1.3萬餘人,俘敵31萬餘人。繳獲騾馬2400匹,各種炮290餘門,機槍110挺,長短槍9000餘支,汽車6輛,電台26部。收複與解放了武功、眉縣、扶風、岐山、鳳翔、永壽、麟遊、寶雞、千陽等縣城9座,控製了秦嶺以北的廣大地區。

現如今,“胡”已被順利打掉了,下一個目標就是“馬”了。

隴東追擊戰

扶眉戰役結束後,本來就不和的胡、馬,在部隊遭到重創之後又互相抱怨起來。馬步芳抱怨胡宗南事先沒有通知他們就聞風逃竄,導致自己的部隊幾乎被殲滅;胡宗南則抱怨青寧“二馬”撤退時不通知他,導致第一野戰軍從“二馬”的防禦區內插過來,將自己的精銳部隊殺了個精光。胡、馬雙方拒不承認責任在於己方,最後鬧了個不歡而散。

胡宗南懷著一肚子的氣,回到西安綏靖公署召集各部隊軍長開檢討會,追查戰事失敗的原因。可是,這場檢討會開得並不怎麽如意,各人均推卸責任,還相互吵起了架來。最後,鬧得胡宗南也沒法再繼續追究下去了。

扶眉一戰,確實讓胡宗南的實力銳減。他的主力部隊已被“一野”殲滅,剩下的兵力拚湊起來,雖然也有10萬人,但已經毫無辦法與第一野戰軍抗衡。昔日威風八麵的“西北王”,如今顏麵掃地,將剩餘的兵力退守秦嶺,集結於鳳縣、佛坪、東江口一線,控製著四川及陝南、隴南地區,企圖依托秦嶺阻止第一野戰軍南取漢中。

此時,在西北戰場上,能與“一野”相抗衡的唯有“二馬”了。第一野戰軍自然是不會給“二馬”任何喘息的機會,立即決定實施“鉗胡打馬”的計劃,向“二馬”開戰。而擁兵自重的“二馬”,憑借著各自10餘萬的兵力,囂張得不可一世,放出豪言,要與彭德懷一較高低。

為了給“二馬”打氣,蔣介石派了自己的兩個親信——賀衷寒、顧希平,從廣州飛到了蘭州,借獻旗、慰勞之名,籠絡人心。顧、賀二人在蘭州的一係列活動,把“二馬”搞得暈頭轉向,一時竟忘乎所以,狂妄得不可一世。剛愎自用的馬繼援竟然叫囂著要在平涼地區與彭德懷較量一番。

沒想到,彭德懷也正有此意。他也看上了平涼地區,並決定把打擊“二馬”的戰場就定在平涼地區。

平涼,古時候稱“安定”,位於甘肅東部的“蜂腰”處和六盤山麓,關山險要,人煙稀少,東瞰關中,西通新疆,是扼守甘肅和寧夏兩省的咽喉要地。若是第一野戰軍能占領這裏,就能直搗蘭州、銀川,將“二馬”的老巢毀滅掉。當然,這一地區對“一野”而言,也存在著不利之處——那就是遠離後方,搞不好會導致供給緊張。盡管這樣,“一野”與青寧“二馬”之間的較量是不可避免了。

7月中旬,彭德懷針對敵人的戰略企圖,在虢鎮北文廣村召開軍以上指揮員作戰會議,總結扶眉戰役經驗,討論確定下一個戰役目標。這次會議決定,以第18兵團主力位於寶雞、西安一線鉗製胡宗南部,集中第一、第2、第19兵團和第62軍共10個軍的優勢兵力,進行隴東追擊戰役,殲滅“二馬”主力於平涼、涇川地區。

第一野戰軍下達了隴東追擊戰的命令後,各部隊立即開始西進隴東作戰的準備工作。在短短的幾天時間內,政治動員,紀律教育,像風一樣很快在各部隊展開了。經過幾天緊張的準備,彭德懷指揮第19、第一、第二兵團的30萬大軍開始西進,向青寧“二馬”的部隊迅猛地壓了過去。

最先出動的第19兵團。7月21日,楊得誌、李誌民率領著第19兵團為西進大軍開路。7月23日、24日,第1、2兵團也按照原定計劃,向平涼地區開進。一時間,西蘭公路上,塵土飛揚。坦克的履帶聲,戰士的腳步聲,在西北黃土高原的大地上,匯集成了一股強大的鐵流。

一路上,第一野戰軍各部隊的行軍十分順利。至7月25日,第19兵團已經進入甘肅的靈台。可是,當部隊即將接近平涼時,卻發現這裏是一座空城,沒有青寧“二馬”大軍的影子。到底怎麽回事?

原來,馬步芳、馬鴻逵雖事先有“平涼會戰”計劃,但實際上他們都想讓對方在第一線作戰,以保存自己實力,因而在“一野”主力尚未迫近時即各奔東西。馬鴻逵為保其老巢寧夏,遂命令他的128軍軍長兼前線總指揮盧忠良,率部向寧夏撤退。馬步芳見馬鴻逵溜了,也急忙下令馬繼援率領隴東兵團向蘭州後撤。

當然,對於“二馬”撤退的意圖,彭德懷一開始也想不明白,後來根據獲得的敵情分析,最終斷定敵人是為保存自身實力而撤。於是,他改變原先的作戰計劃,將追擊聚殲“二馬”改為分割“二馬”、各個擊破。如此一來,第19兵團繼續追擊寧馬,占平涼後,向固原、海原方向追擊。第二兵團由安口窯、華亭向西,經蓮花鎮向通渭進攻。第一兵團由隴縣經固關向天水、隴西發展進攻。

命令下達之後,三個兵團猶如三支利箭,迅速射向正在後撤的青寧“二馬”的部隊。

第19兵團與隴東地方部隊緊追“寧馬”不放。7月28日,地方部隊解放慶陽、西峰鎮。30日,第19兵團解放鎮原,進入平涼。隨後又於8月2日解放固原,3日解放隆德,6日攻克靜寧,11日進至黑城鎮、海原、豫旺堡地區,控製了六盤山。

追擊“青馬”的第二兵團,於7月29日解放安口窯、華亭、化平,8月3日進至蓮花鎮,6日解放通渭。

擔任追擊“青馬”任務的第一兵團,沿寶雞至天水公路前進,7月26日解放隴縣,直指扼守隴山要隘的固關。一場惡戰,就要在固關打響了。

固關,位於隴縣西北60裏的陝甘交界處,地勢呈凹形,四麵高山聳立,山勢險峻,溝塹縱橫,灌木叢生,地形十分複雜。唯一的一條公路夾在一條東西走向狹長的深穀裏,由隴州穿過固關鎮西至馬鹿鎮,易守難攻。這是第一野戰軍西進甘肅的第一個咽喉要道。

駐守在這裏的是馬步芳的“精銳鐵騎”騎兵第14旅。該旅在旅長馬成賢的帶領下,依靠山勢構造了堅固的工事,妄圖憑借天險固守,以阻擋“一野”西進的去路。可他們哪裏知道,固關鎮的地形根本不適合馬家軍的騎兵作戰。

7月28日一大清早,隨著三顆信號彈的升起,“一野”第一兵團就向固關鎮的守敵發起了猛攻。轟隆隆的炮火響徹山穀,不一會兒,山穀裏就升騰起濃煙陣陣。由於當地人民群眾支持解放軍,事先偷得了情報,所以,第一兵團很快就命中了敵人的旅指揮所。敵人的指揮官僥幸逃脫,但大部分的通信器材遭到毀滅。

戰鬥進行到上午10點,敵人的左翼陣地已經被“一野”的戰士們攻破,右翼陣地上也展開了白刃戰。敵旅長馬成賢見情況不妙,連續三次向不遠處的第八旅旅長馬英求救。但馬英卻慢條斯理地讓他們堅守,隻說已經派出援兵了。實際上,他是在敷衍馬成賢,準備在馬成賢的兵力損失過半時,才出兵相助,再向馬繼援邀功。

戰鬥的情況越來越糟糕,馬成賢束手無策,在前線觀察情況時,不料被流彈打斷胳膊。後來,他被送往後方醫院治療。沒有了主心骨的騎兵第14旅,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很快就支撐不住,互不相顧,各自逃命去了。

下午四點,戰鬥結束了。第一兵團殲滅敵第14旅及第248師騎兵團大部,繳獲戰馬2000匹,其餘殘兵逃竄至馬鹿鎮一帶。

固關鎮一役,是第一野戰軍與馬家軍首次交手,“一野”險勝。青海馬步芳的部隊在戰鬥中受了重創,如同驚弓之鳥一樣,拚命向西逃竄。就連馬鴻逵也命令他的部隊向寧夏老窩撤退。

在第一兵團激戰固關時,策19兵團在解放涇川後,得知寧夏馬鴻逵的第128軍已退守三關口、瓦亭地區,妄圖憑借六盤山及三關口險要關隘,固守瓦亭,阻止“一野”西進。於是,第一兵團與馬鴻逵部的盧忠良所率領的128軍,在三關口展開了激戰。最後,敵人丟了三關口、瓦亭等地區,第一兵團先後解放了隴山以東的地區,使蘭州、銀川失去了屏障,完全暴露於第一野戰軍的正麵攻擊之下。

第一兵團攻占固關鎮後,繼續朝天水進發。8月3日,解放天水。8月4日,解放秦安。8月5日,解放甘穀。8月10日,解放武安。

經過20多天的西進追擊作戰,第一野戰軍除了先後解放縣城20餘座,橫掃沿途敵人零散部隊和地方武裝外,並在固關等地殲滅青寧“二馬”主力一部。8月11日,隴東追擊戰結束。這一戰,有力地挫敗了青寧“二馬”的銳氣,徹底分割了青寧“二馬”的聯係,造成了直逼蘭州、西寧、銀川的有利態勢,為下一步各個殲滅青寧“二馬”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蘭州戰役

在回憶蘭州戰役時,彭德懷多次談到:“打蘭州是一場惡仗,是艱巨的攻堅戰,有的團一千五六百人的建製,戰鬥結束時隻剩下幾百人。這些戰鬥英雄們為了人民事業,粉身碎骨,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的確如彭德懷所言,蘭州戰役是一場苦戰,蘭州解放更是來之不易。

繼胡宗南的主力被消滅以後,青海馬步芳、寧夏馬鴻逵又被分割,蘭州、銀川相繼告急,這不能不引起逃到廣州的國民黨中央政府的焦慮和恐慌。已經逃到台灣的蔣介石,在聽到一個接一個的壞消息後,更加著急上火。他原本想保住西北、西南兩塊區域,以等待時機,殺回大陸。可誰知,先是胡宗南令他失望,隨後青寧“二馬”也讓他失望了。但是,蔣介石不想如此輕易地把這兩塊區域拱手讓給中國共產黨。所以,他拚勁最後的力量,要讓胡、馬兩軍與第一野戰軍來個魚死網破。

於是,蔣介石背著李宗仁,命令閻錫山把胡宗南、馬步芳、馬鴻逵叫到廣州來,召開“西北聯防軍事會議”。結果,會議一開始,胡宗南就與“二馬”吵得不可開交。最後,直到閻錫山說出“蘭州會戰”時,大家才停止爭吵,感興趣起來。他們經過一番謀劃,製定了一個“蘭州決戰計劃”,具體部署是:

以馬步芳部依托黃河天險和蘭州的堅固設防,吸引和消耗第一野戰軍的主力;以集結在中衛、中寧地區的馬鴻逵部和集結隴南徽縣、成縣、兩當地區的胡宗南部四個軍擊潰第一野戰軍側背,切斷第一野戰軍的後路。爾後,以三路夾擊,將第一野戰軍挫敗於蘭州外圍地區。

在閻錫山的調解下,胡宗南與“二馬”終於化幹戈為玉帛,表示要同患難、共生死,攜手守衛蘭州城,並商定要一起回蘭州共同作戰。結果,這些信誓旦旦的決定很快就變卦了。馬鴻逵雖嘴上答應了,總感覺是馬步芳的圈套,想要他出兵援助蘭州。他一想再想,越想越覺得不對,索性以提前回去部署兵力為由,直接飛回老巢寧夏銀川了。馬步芳知道後,氣得大罵馬鴻逵,但又沒有辦法,隻好飛回了蘭州。

馬鴻逵回到蘭州後,在蘭州會戰的兵力部署和決戰地點上,又與兒子馬繼援產生了分歧。但最終,兒子拗不過老子,將決戰地點選在了蘭州。他們最後的作戰部署是:以一部沿洮河、黃河的西岸守備,置主力於蘭州附近。如敵來犯,憑天然地障與既設陣地頓挫敵攻勢後,適時轉移攻勢,依西安綏署之協力,一舉殲滅犯敵。

8月20日,馬步芳在蘭州的防禦陣地已全部部署就緒。他得意地認為,蘭州是他設下的一個陷阱,共軍進入蘭州地區後,在他的正麵抗擊下,加上馬鴻逵和胡宗南的兩翼出擊,就可全殲共軍於蘭州城下了。

就在馬步芳在蘭州部署兵力的時候,彭德懷也沒有閑著。他一直在考慮如何盡快殲滅馬步芳一部。就青寧“二馬”而言,青海的馬步芳在西北政治上占統治地位,軍事上也比馬鴻逵更勝一籌。但凡滅了“青馬”,西北地區的解放就不成問題了。本來想在平涼會戰時,解決馬步芳,可這一設想沒有實現。目前看來,隻有在蘭州實現這個目標。

自8月9日開始,第一野戰軍各兵團和新老解放軍的15萬支前工人,不顧8月的酷暑天氣,分左、中、右三路向既定目標前進。由於長途行軍,加上天氣惡劣,給部隊行軍帶來了很多困難。但戰士們懷著無比巨大的熱忱和信心,克服了種種困難,繼續向蘭州前進。

經過艱難的行軍,第二、19兵團於8月19至20日先後抵達蘭州城郊,從東、西、南三麵包圍了蘭州。與此同時,向西南方麵進擊的第一兵團第1、62軍也已渡過洮河,直逼臨夏。

蘭州,古稱“皋蘭”,因地處皋蘭山麓而得名。蘭州城夾山帶水,地勢險要,是青、寧、甘、新四省的交通樞紐。抗日戰爭士氣,蘭州就修築了國防工事。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又在主要陣地上加固工事,形成了碉堡群。此外,各個戰壕間還有暗堡和野戰工事,陣地前沿也埋設了大量的地雷和鐵絲網。因此,馬繼援揚言:“蘭州是座攻不破的鐵城。”

當然啦,是不是“鐵城”,得與第一野戰軍較量了才能得知。

第二兵團和第19兵團對蘭州完成三麵包圍後,北麵黃河鐵橋仍在守敵控製之下,加上胡宗南、馬鴻逵還沒有援助馬步芳的跡象。因此,暫時還不能排除馬步芳部隨時都有棄守蘭州西逃的可能。為防“青馬”一部西逃而失去戰機,增加西進困難,在第二兵團和第19兵團各部隊進抵蘭州城郊後不久,彭德懷決定對蘭州守敵外圍陣地發起一次試探性攻擊。

8月21日,第一野戰軍第一次試探性的攻擊開始了。不料,由於準備不充分,加上有些輕敵,而敵人的工事確實堅固,導致了這次戰鬥的失敗。戰鬥失敗後,負責攻城的第二、19兵團的全體指戰員和戰士們心情都十分低落。好在彭德懷及時給予鼓勵,又召開了檢討會議,才進一步明確了下一步的作戰計劃。

在第二、19兵團第一次攻城失利後,擔任截擊可能西逃的敵人的第一兵團,於8月22日下午兩點,向臨夏發起進擊,最終臨夏得以解放。

至8月23日,第一兵團連續攻占康樂、寧定、和政、臨夏、永靖五城,殲滅“青馬”新編騎兵軍、騎兵第1旅大部,騎兵第3旅一部,共斃俘敵1476名,繳獲大批槍炮彈藥。第62軍第185師於23、24兩日在臨夏南鳴鬆崖、富家灘地區,又殲敵231師一部及憲兵營全部,俘敵704名,繳騾馬、槍支一批。

第一兵團的迅速挺近,令蘭州守敵的右翼部隊和馬步芳的老巢西寧備受威脅,這讓馬步芳有些坐立不安。他一麵抽調騎兵第8旅、第14旅殘部速回青海,以增強西寧的防禦力量,一麵派專人飛往寧夏向馬鴻逵求援。

可是,馬鴻逵壓根就不想支援蘭州,因為他的勢力範圍是寧夏,所以隻是在那敷衍了事。而胡宗南呢,更是沒有出兵相助的意思。這樣一來,就形成了馬步芳孤軍困守蘭州的境地了。馬步芳急得不行,將蘭州會戰的相關事宜全權交給兒子馬繼援,自己則跑回了西寧。直到8月下旬,馬鴻逵和胡宗南依舊沒有援助的意思,馬步芳隻好給自己和兒子想好了後路。一旦蘭州、西寧保不住,就和兒子逃往重慶。

8月24日,“一野”的各位首長在指揮部研究後決定,於8月25日以三個兵團的兵力向蘭州發動攻擊。

第二天淩晨,下了一夜的雨停了,路上泥濘,空中迷茫。隨著信號彈的升起,第一野戰軍發動了蘭州戰役。

在猛烈炮火的掩護下,步兵勇猛地衝向敵陣地、堡壘和層層防線實施突擊。經過一天的激戰,到下午一點,“一野”突破了敵人的三道防線,並且連續摧毀了敵人以碉堡群組成的防禦陣地,攻擊部隊的主攻矛頭直指皋蘭山的營盤嶺、馬家山和沈家嶺三大主防陣地。

沈家嶺,是蘭州守敵的主陣地之一,被稱為“蘭州鎖鑰”。如果能攻下沈家嶺,就等於打開了蘭州的大門,就可以直搗蘭州西關,截斷敵人唯一西逃的退路。擔任沈家嶺主攻任務的是第四軍第11師31團。這場攻堅戰打得十分艱難,雙方的傷亡都很大,直到第二天下午,第四軍才完全占領和守住了沈家嶺這個陣地。

據當時擔任第四軍政治委員的張仲良回憶說:

8月25日從拂曉發起衝鋒到攻占沈家嶺,戰鬥曆時13小時。守敵第190師,先後增援的第100師騎兵團和第129軍的一個團,連同狗娃山的敵人,總計9000餘人,被我斃傷3800餘人。我軍亦付出了很大代價,傷亡達3000多人,其中團級幹部13人。……他們和許多同誌一起為解放蘭州流盡了最後一淌血!

在沈家嶺、狗娃山戰鬥進行的同時,第六軍在軍長羅元發的帶領下,向皋蘭上的主峰營盤嶺發起了猛攻。這個陣地的工事是蘭州所有陣地中最堅固的。第六軍集中所有的炮兵,分成兩個爆破組,向敵人的陣地發起攻擊。可是,爆破組受掩體中敵人的攻擊,多次爆破都未成功。最後,第50團7連的指導員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舉起炸藥包,炸開了敵人的碉堡,才為突擊隊打開了前進的道路。一直激戰到下午五點,第六軍才占領了營盤嶺。夕陽西下,營盤嶺上一片紅,那是敵人的鮮血,也是“一野”戰士們的鮮血。

與第二兵團第四、六軍一樣,第19兵團同樣麵對著兩個難啃的“鐵疙瘩”——豆家山、馬家山。負責攻占這兩個陣地是第63軍的第189師和第193師。

豆家山是蘭州東南的天然屏障,上麵的工事也十分堅固。守敵曾狂妄地說:“就算10萬人也攻不下豆家山。”結果,在8月25日下午一點,豆家山的主陣地就被攻破了。下午五點,第189師就全部占領了豆家山的陣地。同樣,第193師在馬家山也與敵人展開了慘烈的鬥爭。他們於25日黃昏占領馬家山後,遭到了敵人的瘋狂反撲。193師的戰士們浴血奮戰,誓死保衛陣地,在付出了重大的傷亡代價後,終於保住了陣地。

總體而言,8月25日是蘭州戰役中,最為激烈、最為慘烈和最有成就的一天。

8月26日淩晨,“一野”攻占西關,搶占鐵橋,堵死了敵軍的唯一退路。經過巷戰,野戰軍於當日中午肅清了城內殘敵,並越過鐵橋占領白塔山。馬繼援帶領殘敵倉皇逃出蘭州城。至當日中午,蘭州城內的敵人全部肅清,這座千年古城迎來了解放的一天。

蘭州戰役,是解放戰爭中西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的一次城市攻堅戰。敵人工事之堅固,守敵作戰之凶悍頑強,地形之有利於敵,均是前所未有的。而第一野戰軍集中兵力之多,火器之強,戰鬥之激烈程度及付出代價之慘重,也為前所未有的。經浴血攻堅和激烈巷戰,殲滅馬步芳主力第82軍3個師大部,第129軍兩個師各一部、3個保安團,共2.7萬人。繳獲山炮6門,迫擊炮、戰防炮、六〇炮合計128門,騾馬2400餘匹,汽車40餘輛以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

8月30日,蘭州迎來解放的第五天,第一野戰軍舉行了盛大的解放蘭州入城式。人們在古城的東門上掛起了一副紅色的大標語,上書:“天搖了,地動了,蘭州人民解放了!”

和平解放西寧

蘭州戰役勝利後,在西北戰場的敵人幾乎成了一盤散沙。馬步芳的主力部隊被殲後,殘部潰不成軍,基本上已經沒有了作戰的能力;馬鴻逵的主力雖沒有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但因孤立無援,加上內部矛盾激化,所以也成不了多大的氣候;胡宗南早已經是第一野戰軍的手下敗將,隨時準備退入四川。唯有新疆尚有7萬餘人的兵力,建製完整,戰鬥力充足,但在全國大解放的背景下,也有和平走向解放的意願。

在這種形勢下,第一野戰軍所麵臨的任務是,繼續追擊殘敵,分路向青海、甘肅河西地區進軍,並準備進軍新疆;同時派兵入川,以配合第二野戰軍進軍大西南的作戰,同時掃清陝南、隴南殘敵,徹底解放大西北。

蘭州戰役結束的當天,彭德懷就在考慮下一步的作戰方案。從總的部署上說,他決定以左路第一兵團先取西寧,右路第19兵團奪取寧夏,中路第2兵團進軍永登,沿河西走廊逐次解放武威、張掖、酒泉等地,然後進軍新疆。

首先要對付的就是逃回西寧的殘敵。彭德懷不打算給馬步芳任何喘息的機會,遂派王震率領第一兵團進軍青海,奪取西寧,徹底消滅青海的馬家軍。王震在接到命令後,很快就收複了西寧,並且沒有費一兵一卒。他到底是用了什麽樣的法子呢?

事情還要從馬步芳說起。當蘭州解放的第二天,也就是8月27日,閻錫山就派新任的國防部長徐永昌飛抵西寧。徐永昌此行的目的不是別的,是來向馬步芳興師問罪的。蘭州丟得太快,徐永昌把責任推在馬步芳一個人的頭上。這讓馬步芳委屈不已,明明就是馬鴻逵和胡宗南背信棄義,又見死不救,怎麽就成了自己一個人的責任了?他氣不過,和徐永昌大吵了一架,然後就帶著家人直奔重慶去了。

馬繼援在蘭州潰敗後,帶著殘兵往永登方向逃去,準備收集殘部,逃奔涼州,與新疆的第五軍會合,再與“一野”抗衡。但是,西寧的戰事吃緊,加上其父馬步芳一直來電催他去重慶。所以,他帶著殘部於8月29日回到了西寧。回到西寧後,馬繼援才發現,大勢已去,已經毫無作最後掙紮的必要了。稍作休整後,他便帶著自己的親信和錢財,飛到了重慶。

馬步芳和馬繼援相繼逃離西寧後,西寧的守敵基本上就散架了。

根據這種情況,當時在臨夏的王震經常與臨夏的宗教界和上層人士接觸,以通過他們力求用和平方式解放青

海。他不僅親自登門拜訪當地上層人物,還派人叫回逃跑躲藏在山裏的馬步芳的舅舅馬丕烈。

經過王震的勸說,馬丕烈答應幫助做馬家軍的工作。他還請來了馬步芳的叔父馬良,馬良又推薦漢族士紳徐秀直、祁子果和其他在社會上有聲望的“青馬”親屬同王震見麵。他們很快組成了一個“臨夏赴青海和平代表團”(又稱“勸降團”),幫助勸說青馬軍官放下武器,向人民解放軍投降。

“勸降團”組織起來後,就經循化前往西寧,一路上勸說“青馬”人員投降。到達西寧後,他們當晚就找西寧市原警察局督察長,組織了30多人維持西寧社會治安,並召開各種小型會議宣傳人民解放軍的政策。關於這段經曆,張宗遜在回憶錄中寫道:“一兵團把甘肅青馬有威望的家屬組織了一個勸降團,隨軍到青海勸降,這是個很成功的經驗。這個勸降團不斷地揭露青馬的反共宣傳,而且為我軍的行動提供了很大方便。9月5日,第一軍解放了西寧,受到各族人民熱烈歡迎。勸降團動員敵軍政官員和散兵到軍管會報到,對維持地方秩序,起了很大作用。”

循化,位於青海東部,在黃河的南岸。在黃河對岸,有“青馬”新編軍的民團3500人把守,並在沿河灘擺下了長達40多裏長的防線,建造了工事,意欲阻擋第一兵團接近西寧。可是,這些並沒有難倒第1兵團的戰士們。他們找來當地的群眾,動員群眾找材料,夜以繼日地紮木排、修破船,花了三天的時間為強渡黃河做準備。

最後,全軍勝利渡過黃河。各部隊渡過黃河後,分路急速前進。9月2日至5日,第62軍先頭部隊185師解放民和,第三軍一個營占領享堂,第二軍第五師進至甘都鎮,第一軍騎兵偵察部隊進至平安驛,第三軍第八師解放樂都縣,第二軍第五師解放化隆。各路大軍直指西寧。

此時,西寧的守敵已全部逃掉了,偌大的西寧城已成為一個空城。

在進西寧城前,王震讓第一軍打頭陣,為主力部隊進城開辟道路。9月5日,第一軍先遣偵察部隊率先進入了西寧。當第一軍前衛部隊第二師第五團到達平安繹時,遇到前來迎接的原西北民生公司的13輛汽車,遂乘汽車進入了西寧城。9月6日,第一軍主力和第二軍前衛第五師亦開進西寧市。隨後,王震率領第一兵團機關和第二軍主力進入了西寧。

就這樣,第一兵團基本上沒放一槍一炮,就進入了馬步芳父子經營多年的老巢西寧。

西寧被第一兵團接管後,“勸降團”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勸降團”的遊說下,馬步芳的老部下和殘部紛紛放下武器投降,沒有讓剛獲得解放的西寧城再次腥風血雨。至此,青海馬步芳一部徹底覆滅,除了玉樹和果洛外,青海大部分地區得以解放。

9月8日,中共中央發來賀電,祝賀西寧和平解放。同一天,西寧人民政府成立。首先進入西寧城的第一兵團第一軍留駐青海,擔負起剿滅殘敵的任務。

解放寧夏

西寧解放後,青寧“二馬”中的青馬軍已經被消滅了,剩下的就是向寧夏的馬家軍開炮了。這個任務交給了楊得誌的第19兵團。

蘭州戰役後,馬鴻逵率領部隊退守老巢寧夏。大概是知道無法躲避第一野戰軍的攻擊,所以他提前開始了整軍備戰。除了將原有的部隊改編調整,把保安部隊全都歸屬於各軍外,還自行增編了一個叫做“賀蘭軍”的部隊。說起這個部隊的由來,馬鴻逵是這樣解釋的:一來是取嶽飛《滿江紅》“踏破賀蘭山闕”之意,有現實和曆史雙重意義;二來想著將來若是不幸失敗了,還可以到賀蘭山打遊擊。看來,馬鴻逵連自己的後路都想好了。

此時,“寧馬”的軍隊還有四個軍約7.6萬人,由馬鴻逵的二兒子馬敦靜任總指揮。

寧夏,素有“塞山江南”之稱。馬鴻逵在這裏經營多年,自然是不願意將這富庶之地拱手讓人。於是,他利用寧夏的有利地形,設置了三道屏障,以阻擋第一野戰軍的北進。即便有這些防線,馬鴻逵仍舊放不下心。其實,他內心深處知道,僅憑這些是完全抵擋不住第一野戰軍的進襲。所以,他唯一的辦法就是逃離寧夏,保住自己這條老命。但是,他又害怕擔棄城逃跑、畏敵潛逃的罪名,既不好向部下交代,又怕蔣介石興師問罪,所以左右為難。看來,年紀大了,顧慮確實多了,做事情也瞻前顧後。

就在這時,蔣介石命令馬鴻逵帶作戰地圖到重慶開會的命令。於是,馬鴻逵召集部下,說明了離開寧夏的原因。當然,他的部下都不同意馬鴻逵離開寧夏,但又不好說什麽。走前,馬鴻逵對兒子馬敦靜說,蔣介石邀我去重慶,一來是想拉咱們的隊伍,二是想讓我做人質,逼你們與共軍作戰。然後,他還讓兒子見機行事。

馬鴻逵把事情交代完後,於9月1日匆匆飛往重慶去了。然而,他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寧夏了。

馬鴻逵走後,寧夏馬家軍的軍事大權全都歸於馬敦靜。事實上,這個公子哥對打仗之事並不在行,整天吞雲吐霧,逍遙自在,好像一切都胸有成竹似的。

就在馬鴻逵啟程前往重慶之日,第一野戰軍的第19兵團在楊得誌的率領下,開始向寧夏進軍。他們的第一步作戰目標是殲滅中寧地區的守敵。9月5日,第63軍第187、第189師沿黃河南岸,第188師沿黃河北岸,成鉗形之勢向寧夏推進。在第64軍的配合下,9月14日中午,第190師進駐中寧地區。至此,第19兵團突破了馬鴻逵的第一道防線,從黃河南北兩岸進入了河套地區。

馬敦靜在得知第一道防線被突破後,立即慌了神,迅速調整了作戰部署,急調賀蘭軍北渡黃河加強其右翼,第11軍退守銀川。這樣,寧夏守敵的第二、第三道防線的兵力極為空虛,第二道防線僅有第81軍,第三線僅留第128軍。

9月15日,第63軍攻擊中衛黃河南岸的常樂堡,殲敵兩個團,直接威脅敵第81軍。在野戰軍的爭取下,敵第81軍於19日接受了接受改編條件,宣布起義,與“一野”簽訂了“和平解決協定”,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二軍。這樣,敵人的第二防線也被“一野”突破了。

9月18日,第64軍占領了牛首山,19日占領青銅峽。

馬敦靜更加驚慌失措了,他一會兒提出高級軍官飛往重慶,部隊解散回家,武器沉入黃河,待機再起;一會兒決定把軍官們的家屬送走,部隊留下打完了算了;一會兒又要把部隊從後山阿拉善旗拉到甘肅河西,和那裏的中央軍一同防守。如此思緒混亂,看來真是嚇得六神無主了。最後,馬敦靜收拾了收拾,於19日淩晨不告而別,逃到了重慶。

群龍無首的寧夏馬家軍在缺了主心骨又遭第19兵團的猛烈攻勢下,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最後,“寧馬”的高級將領聚在一起商量對策,確定向中共方麵發出求和通電。經過一番咬文嚼字的推敲,這封求和電文於9月20日向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朱德總司令及彭德懷副司令等發出。電文如下:

國民黨秉國以來,領導無方,紀綱不振,民生凋敝,致戰禍彌漫全國,強者死於炮灰,弱者流於溝塹,刻又戰事迫近西北,麵臨寧夏。全良等不忍地方七十萬軍民,遭受塗炭。爰於本月二十日停戰,服從毛澤東領導,實行民主,俾人民登於衽席,國基安如磐石。至於軍事如何改編,政治如何革新,聽候協商,一致服從。

在通電上署名的除了賀蘭軍軍長馬全良外,還有“寧馬”其他十幾位高級將領。

在求和通電發出的當天傍晚,馬鴻逵從重慶打來電話,詢問解放軍進攻的情況。結果被告之,已經發出求和通電,不要再打電話來。電話那頭的馬鴻逵猶如遭了晴天霹靂一般,掛了電話,抱頭痛哭。

馬全良雖然發出了求和通電,但他並沒有組織部隊等待改變,也沒有及時派出代表到駐守在中寧的第19兵團接洽談判,而是繼續在黃河東岸一帶調兵遣將,打算抵抗到底。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第19兵團決定繼續攻擊馬敦靜殘部。

“寧馬”的殘餘部隊哪裏還是第19兵團的對手,沒幾下就打得落花流水,叫苦不迭。9月23日,就在第19兵團做好西渡黃河的準備時,以盧忠良、馬光天、馬廷秀組成的寧夏談判代表團,來到第19兵團的駐地,承認了錯誤,並願意接受和平改編。

經過商談,雙方達成了“和平解決寧夏問題之協議”。9月23日下午兩點,楊得誌、李誌民作為第19兵團代表,盧忠良、馬光天、馬廷秀作為寧夏方麵軍政代表,分別在“和平解決寧夏問題之協議”上簽了字。

可是,“協議”簽字還不到兩個小時,就接到各方報告:駐大壩、小壩的賀蘭軍和駐銀川的第11軍,已經失去控製,自行解散,散兵遊勇還在銀川城內公開鳴槍騷擾滋事,四處搶劫,社會秩序十分混亂。

如此看來,銀川城內的狀況不是很好,解放軍應該盡快進駐銀川,控製城內的混亂局麵。9月23日夜裏,大雨滂沱,第19兵團191師的先頭部隊由仁存渡過黃河,乘坐寧夏代表派來的40輛汽車,連夜進駐銀川城,並在第一時間內控製了城內尋釁滋事的殘兵遊勇。

第二天,天空放晴。大概在中午時分,191師的主力部隊進入銀川城。城裏的老百姓夾道歡迎解放軍的到來。整個銀川城到處喜氣洋洋,載歌載舞,像歡度盛大的節日一般。

9月26日,第19兵團舉行了隆重的入城儀式。這一天,銀川各族人民張燈結彩,夾道歡呼,萬人空巷,盛況空前。當人民解放軍的坦克、牽引炮車、載重汽車發出震耳的轟鳴,從南門徐徐而入,通過歡迎的人群時,鑼鼓聲、爆竹聲和暴風雨般的歡呼聲,此起彼落,響徹雲霄。

至此,馬鴻逵在寧夏的封建統治徹底結束。銀川乃至寧夏獲得了新生!

新疆和平起義

第一野戰軍解放蘭州、青海、寧夏之後,整個大西北戰場上就剩下新疆問題了。

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地域遼闊,幅員廣大,麵積有160餘萬平方公裏,約占中國麵積的六分之一,是中國麵積最大的一個省區。這裏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地區,有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等共13個民族的430萬人。當時,國民黨軍在新疆的兵力部署總共有7萬餘人。

在全國解放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新形勢下,考慮到新疆的實際情況,黨中央和毛澤東為使新疆免受戰爭創傷和損失,作出了爭取和平解放新疆的決策。

在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相繼解放後,新疆猶如大海裏的孤舟,獨立無援。當第一野戰軍重兵壓境時,新疆守軍在內部矛盾的激化下,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以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嶽為首,讚成中共中央和平解決新疆問題的主張,主張棄暗投明,舉行起義。另一派則以新疆整編78師師長葉成、第79旅旅長羅恕人、整編騎兵第一師師長馬呈樣等人為首,反對向人民解放軍投誠。

當得知陶峙嶽有和平解決新疆問題的消息後,毛澤東立即於1949年9月上旬發電報給彭德懷,告知他此事,並說,新疆主席包爾漢已派人至伊犁附近接洽和平談判,我們已令鄧力群率電台日內進駐迪化(烏魯木齊),故新疆已不是戰爭問題,而是和平解決的問題。

和平解決的方案看似簡單,實則過程曲折,狀況百出,好在最後以大團圓結局。

為促進和平解放新疆的進程,9月8日,毛澤東又親自約見張治中將軍,告訴他人民解放軍已經決定由蘭州和青海分兩路向新疆進軍,希望他以個人的名義致電新疆軍政負責人,盡早認清形勢,順從民意,率部起義。此前,張治中是前西北軍政長官,新疆軍政當局都曾是他的部下,若是由張治中出麵,或許能夠加快和平解決的進程。

9月10日,張治中奉毛澤東旨意,致電陶峙嶽、包爾漢,曉以大義,並對今後部隊的安排作了詳細指示。

9月15日,中央特派員鄧力群從伊寧秘密飛抵迪化,住在包爾漢家裏,先後同包爾漢、陶峙嶽和其他進步人士交談。鄧力群向包爾漢、陶峙嶽轉交了張治中的電報,並轉達了中共中央關於和平解決新疆問題的主張和政策,希望他們盡快組織起義。包爾漢、陶峙嶽答複說,隻要葉成、羅恕人、馬呈樣等人一離開新疆,就立即舉行起義。

9月18日,陶峙嶽交給鄧力群一份《新疆問題和平解決意見書》,要求轉報中共中央。這份《意見書》旨在說明,他們將會盡一切努力,排除一切困難,爭取和平解決新疆。同時,他們還附言,這個《意見書》中所提出的問題,可以采納,也可以不采納,悉聽中共中央的決定,並沒有任何附帶條件。

在這段期間,正值黨中央新政協的召開。以賽福鼎為首的新疆代表團抵達北平,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見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人,也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熱情和真誠。他們回到新疆後,對宣傳共產黨的政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當然,新疆內部黨派的爭端一直沒有緩和。為了緩解矛盾,9月中旬的一個晚上,陶峙嶽等人約見了葉成、馬呈樣、羅恕人三人進行談話。大家打開天窗說亮話,將心比心地說事實、擺道理,才將葉成三人的情緒穩定住。此後,陶峙嶽又安排人組織了晚宴,拖住葉成等三人,以免他們搞小動作。最後,馬呈樣、羅恕人、葉成表示,願交出部隊,辦清手續,經南疆去往印度。至此,反對新疆和平解放的最大障礙消除了。

9月25日,陶峙嶽等人發表通電,宣布新疆和平起義。當天,彭德懷接到陶峙嶽的和平通電後,立即給陶峙嶽複電:“將軍等率領部隊起義,脫離反動陣營,甚為欣慰。希望堅持進步徹底改造部隊,為共同建設各族人民的新新疆而奮鬥!”

當然,新疆國民黨軍政當局宣布和平起義,隻是實現了新疆和平解放的第一步。那時,新疆社會情況異常複雜,反動勢力還有相當的力量和一定程度的影響。要想鞏固新疆和平解放的勝利成果並使新疆獲得真正的解放,就必要派遣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新疆。

那麽,到底派遣哪支隊伍進駐新疆合適呢?

早在七屆二中全會期間,王震曾主動請纓率部到最邊遠最艱苦的地方去。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和彭德懷、賀龍等領導同誌,就解決新疆問題同王震進行了親切的交談。王震二話沒說,同意在合適的時機率部前往新疆。毛澤東說:“你到新疆去就是演‘紅娘’,在那裏唱主角,去給新疆的各族人民做好事,要發揚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革命精神,英勇奮戰,克服任何艱難險阻,解放新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

目前,新疆混亂的局麵急需人民解放軍前來拯救和平定。

遵照第一野戰軍前委的指示,第1兵團為進軍新疆做好了兩手準備:一是力爭和平進軍新疆;二是不放鬆戰鬥的準備,必須在戰鬥的準備前提下,才能保證和平進軍新疆的勝利。

進軍新疆,是一件光榮的任務,也是一件艱難的任務。當時,在後方無依托的條件下,要實現這個規模巨大的進軍計劃,確實是一項異常艱巨的任務。新疆的氣候惡劣多變,9月份時已經下雪,而部隊的禦寒裝備很差,指戰員們仍穿著單薄的征衣,有的甚至連一雙鞋子都沒有。新疆地域遼闊,人煙稀少,而當地交通工具極為缺乏,主要得依靠兩條腿來完成幾千公裏的行程。另外,新疆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400萬人口中包含13個民族,語言不通,風俗習慣差異。這些都給部隊行動來了一些未知的困難。

為了勝利完成進軍任務,第一兵團在進軍前的短短時間內,緊張地進行了各項準備工作。彭德懷和王震常常徹夜不眠地親自調查研究,掌握部隊情況,解決紛繁的問題,製定了周密的進軍計劃和部署。同時,他們還對進軍中如何執行政策、紀律作了具體的指示。據此,第一兵團黨委及各級黨委都對部隊進行了深入的政治動員和教育。

10月10日,天剛破曉,一聲嘹亮的軍號響起,在王震指揮下,第一兵團率領第二、第六軍,離開古城酒泉,西出玉門關,北穿星星峽,從空中到陸地,數路大軍,以空運、車運和徒步行軍方式,齊頭並進,向新疆展開了氣勢磅礴的大進軍。隻見,遼闊的荒原下,千軍萬馬,浩浩蕩蕩地向西行進,猶如戈壁灘上的一條巨龍在飛騰。

在行軍途中,第一兵團戰勝了戈壁沙漠、氣候嚴寒、地廣人稀、供應不足等重重困難,嚴格執行了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正確處理了極少數反革命分子在鄯善和七角井製造的兩起暴亂事件,團結教育了廣大起義官兵。軍行所至,受到當地各族人民的熱烈歡迎。

由於全體指戰員的共同努力,第一兵團僅用了三個月時間,行程6000多裏,勝利進駐全疆各地,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跡。這個奇跡,隻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才能創造出來。這一勝利,像人民解放軍無數個勝利戰鬥一樣,在解放軍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王震一到迪化後,便按照原計劃著手改編起義部隊。12月7日,經中央軍委同意,新疆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兵團,陶峙嶽任司令員,王震兼任政治委員,趙錫光任副司令員,副政治委員饒正錫,參謀長陶晉初,政治部主任李銓。兵團下轄第9軍和直屬一,兩個騎兵師。

之後,王震奔波在各地,慰問當地的民族兵團,為缺餉的部隊發餉,贏得了戰士們的一致好評。這對鞏固新疆和平解放的結果,穩定新疆的社會秩序,建設新新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後,第一兵團一手拿槍,一手拿鎬,艱苦創業,為恢複和發展新疆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各族人民心中樹起了一座豐碑。

賀龍帶領第18兵團入川

第一野戰軍實行“鉗馬打胡”戰略之後,胡宗南的主力被消耗殆盡,隻帶著一部分殘兵灰溜溜地躲進了秦嶺以南的陝南與隴南地區。之後,“一野”將主要目標鎖定在青寧“二馬”,將胡宗南殘部擱置一邊,主要是防備其過早地退入四川,對西南戰場的戰事產生壓力。

胡宗南逃到秦嶺一帶後,利用那裏的天然屏障,將其殘部部署於陝西安康地區至甘肅天水老山村一線,組成了所謂“不可攻破的秦嶺防線”,以確保漢中,阻止第一野戰軍入川。當然,他並不知道第一野戰軍的作戰部署,更沒有料想到“一野”會將自己晾在秦嶺兩個月,隻留下第18兵團的第60與第62軍守在秦嶺按兵不動。最後,胡宗南得出一個錯誤的結論:彭德懷的第一野戰軍因懼怕秦嶺天險易守難攻而暫緩南進。

兩個月的平靜日子裏,胡宗南的心裏卻一直不平靜。他雖然表麵上對秦嶺一帶的防守線很有信心,但是又知道若“一野”解放了蘭州、青海、寧夏後,自己就成了甕中之鱉。所以,他一時進退兩難,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就在胡宗南躊躇不定的時候,彭德懷決定在第一野戰軍主力攻擊蘭州的同時,由第18兵團發起秦嶺戰役,擊退胡宗南的進攻,以策應第一野戰軍主力在蘭州的作戰。作戰命令下達後,第18兵團很快行動起來。

9月6日,秦嶺戰役宣告結束。在周士第帶領的18兵團的攻擊下,胡宗南的秦嶺防線被攻破了。這樣,通往漢中的門戶打開了,為第一野戰軍隨時入川,配合第二野戰軍進軍西南創造了有利條件。

胡宗南遭受重創後,拒絕了中共中央提出的投誠建議,逃竄到了四川,也宣告了他最終失敗的命運。就在彭德懷指揮大軍向新疆進軍的同時,毛澤東決定派賀龍率領另一路大軍經營川北,向四川進軍。賀龍究竟會選擇哪一支隊伍跟著自己入川呢?最終,他選定了打贏秦嶺戰役的第18兵團。

1949年10月18日,毛澤東正式發布由陝入川作戰的命令。他告訴賀龍說:“殲胡作戰時間,不應太早,應待劉、鄧進至敘府、瀘州、重慶之線,然後發起攻擊,時間大致在12月中旬。”

第18兵團接受任務後,大部分的戰士情緒飽滿,鬥誌旺盛,但也有一部分北方人心情低落,不想入川。他們有很重的思想包袱:有的怕到了四川水土不服;有的不喜歡吃大米;有的怕與少數民族相處不好。總之,他們就是不情願跟隨部隊入川。賀龍很快發現了這一苗頭,打算在部隊出發前,徹底解決入川前戰士們思想上的“攔路虎”。他指示18兵團要趕快組織幾次報告會,打開幹部們的思路。

10月25日,賀龍召開南下幹部動員大會。會上,他深情地對大家說:

“毛主席交給我們的任務,是殲滅胡宗南部隊,配合二野解放祖國的大西南。這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

“大家想的沒錯,西南和華北等地相比,許多地方還很落後,條件也很艱苦。我們中有些同誌一聽說西南是‘天無三晴,地無三平’,還天天吃大米,就想留在家鄉不走了。我們在座的都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革命戰士,我們不是天天說要解放全人類嗎?現在,西南還有幾千萬同胞在受苦,蔣介石還有幾十萬軍隊盤踞在那裏,要把西南當成卷土重來的反攻基地。你們就因為怕吃苦,而留在家鄉安居樂業嗎?

“跟大家說,我不是北方人,家鄉在湖南桑植。我從小是吃大米長大的。為了革命,為了抗日,我們許多南方人參加了二萬五千裏長征,到了晉綏,然後吃了整整八年的小米和黑豆。難道在座的同誌就不能為了革命,到西南去吃幾年大米飯嗎?

“再者,同‘二野’會師以後,大家要虛心向他們學習,主動搞好團結。不要一開口就是‘我們吃了好幾年黑豆’。難道隻有我們才艱苦,兄弟部隊就不艱苦嗎?其實,我們晉綏背靠陝甘寧邊區,比他們在太行山的條件好多了。解放西南是大陸上的最後一仗。我希望每個同誌都不要錯過這個立功的機會。”

聽了賀龍的話,許多有情緒的指戰員、普通戰士,內心都為之一振。他們為當初的想法感到羞恥,並決心甩掉思想包袱,大踏步地隨部隊前進。

11月6日,周士第和第18兵團副司令員兼副政委王新廷到達西安。賀龍、李井泉和他們在這裏組織了西南軍區司令部前線指揮所,作為入川作戰的指揮機構。次日,川西北軍政委員會成立,由賀龍為主任,統一領導軍事、政治、黨務、民運等項工作。

12月9日,雲南的盧漢,川、康的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等部分別宣布起義。雲南、西康和平解放。14日,18兵團解放廣元,17日占領著名的古關隘劍門關,打開了越過巴山通向成都的門戶。20日,“一野”部隊進到簡陽、仁壽、新津、雙流,18兵團進抵巴中、綿陽、江油一線,將胡宗南集團及其他國民黨軍數十萬人包圍在成都及其附近。胡宗南見突圍無望,求援無門,於23日乘飛機逃往海南島。

1950年的元旦快要到了。賀龍與周士第、王新廷等人商量著,盡量在元旦前攻進成都,到成都過年。

在解放軍的政治爭取下,從12月21日至25日,國民黨川陝鄂邊綏靖公署副主任董宋珩、第16兵團副司令曾甦元、第15兵團司令羅廣文、第20兵團司令陳克非也分別宣布起義;第五兵團司令李文率殘部在鄧崍地區被圍後,向人民解放軍投誠;27日,敵第18兵團司令李振在成都以東宣布起義。當天,成都解放。

12月28日,賀龍到達新都,於30日舉行了隆重的進入成都的入城式。賀龍、李井泉、周士第率領18兵團一部經北門入城,受到了30餘萬群眾的夾道歡迎。

1950年3月中旬,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西昌地區,殲滅殘敵萬餘人。至此,川、雲、貴、康四省回到了人民的懷抱,中國大陸(除西藏外)的解放戰爭基本結束。

賀龍率領第18兵團入川,對於解放大西南有著突出貢獻。後來,劉伯承、鄧小平在致謝各戰略區時,曾說:“西南戰役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完成,尤其是西南敵人主力胡宗南之能如此迅速地被殲滅,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一野18兵團在賀龍同誌率領下前進的神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