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道流羽客之隆重,極於宋宣和時,元雖歸佛,亦甚崇道,其幻惑故遍行於人間,明初稍衰,比中葉而複極顯赫,成化時有方士李孜,釋繼曉,正德時有色目人於永,皆以方伎雜流拜官,榮華熠耀,世所企羨,則妖妄之說自盛,而影響且及於文章。且曆來三教之爭,都無解決,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謂義利邪正善惡是非真妄諸端,皆混而又析之,統於二元,雖無專名,謂之神魔,蓋可賅括矣。其在小說,則明初之《平妖傳》已開其先,而繼起之作尤夥。凡所敷敘,又非宋以來道士造作之談,但為人民閭巷間意,蕪雜淺陋,率無可觀。然其力之及於人心者甚大,又或有文人起而結集潤色之,則亦為鴻篇巨製之胚胎也。
匯此等小說成集者,今有《西遊記》行於世,其書凡四種,著者三人,不知何人編定,惟觀刻本之狀,當在明代耳。一曰《上洞八仙傳》,亦名《八仙出處東遊記傳》,二卷五十六回,題“蘭江吳元泰著”。傳言鐵拐 姓李名玄 得道,度鍾離權,權度呂洞賓,二人又共度韓湘曹友,張果藍采和何仙姑則別成道,是為八仙。一日俱赴蟠桃大會,歸途各履寶物渡海,有龍子愛藍采和所踏玉版,攝而奪之,遂大戰,八仙“火燒東洋”,龍王敗績,請天兵來助,亦敗,後得觀音和解,乃各謝去,而“天淵迥別天下太平”之候,自此始矣。書中文言俗語間出,事亦往往不相屬,蓋雜取民間傳說作之。
二曰《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即《南遊記》,四卷十八回,題“三台山人仰止餘象鬥編”。象鬥為明末書賈,《三國誌演義》刻本上,尚見其名。書言有妙吉祥童子以殺獨火鬼忤如來,貶為馬耳娘娘子,是曰三眼靈光,具五神通,報父仇,遊靈虛,緣盜金槍,為帝所殺;複生炎魔天王家,是為靈耀,師事天尊,又詐取其金刀,煉為金磚以作法寶,終鬧天宮,上界鼎沸;玄天上帝以水服之,使走人間,托生蕭氏,是為華光,仍有神通,與神魔戰,中界亦鼎沸,帝乃赦之。華光因失金磚,複欲製煉,尋求金塔,遂遇鐵扇公主,擒以為妻,又降諸妖,所向無敵,以憶其母,訪於地府,複因爭執,大鬧陰司,下界亦鼎沸。已而知生母實妖也,名吉芝陀聖母,食蕭長者妻,幻作其狀,而生華光,然仍食人,為佛所執,方在地獄,受惡報也,華光乃救以去。
……卻說華光三下酆都,救得母親出來,十分歡悅。那吉芝陀聖母曰:“我兒你救得我出來,道好,我要討岐娥吃。”華光問:“岐娥是甚麽子,我兒媳俱不曉得。”母曰:“岐娥不曉得,可去問千裏眼順風耳。”華光即問二人。二人曰:“那岐娥是人,他又思量吃人。”華光聽罷,對娘曰:“娘,你住酆都受苦,我孩兒用盡計較,救得你出來,如何又要吃人,此事萬不可為。”母曰:“我要吃!不孝子,你沒有岐娥與我吃,是誰要救我出來?”華光無奈,隻推曰:“容兩日討與你吃。”…… 第十七回《華光三下酆都》
於是張榜求醫,有言惟仙桃可治者,華光即幻為齊天大聖狀,竊而奉之,吉芝陀乃始不思食人。然齊天被嫌,詢於佛母,知是華光,則來討,為火丹所燒,敗績;其女月孛有骷髏骨,擊之敵頭即痛,二日死。華光被術,將不起,火炎王光佛出而議和,月孛削骨上擊痕,華光始愈,終歸佛道雲。
明謝肇淛 《五雜組》十五 以華光小說比擬《西遊記》,謂“皆五行生克之理,火之熾也,亦上天下地,莫之撲滅,而真武以水製之,始歸正道”。又於吉芝陀出獄即思食人事,則致慨於遷善之難,因知在萬曆時,此書已有。沈德符論劇曲 《野獲編》二十五 ,亦有“華光顯聖則太妖誕”語,是此種故事,當時且演為劇本矣。
其三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誌傳》,即《北遊記》,四卷二十四回,亦餘象鬥編,記真武本身及成道降妖事。上帝為玄天之說,在漢已有 《周禮·大宗伯》鄭氏注 。然與後來之玄帝,實又不同。此玄帝真武者,蓋起於宋代羽客之言,即《元洞玉曆記》 《三教搜神大全》 一引 所謂元始說法於玉清,下見惡風彌塞,乃命周武伐紂以治陽,玄帝收魔以治陰,“上賜玄帝披發跣足,金甲玄袍,皂纛玄旗,統領丁甲,下降凡世,與六天魔王戰於洞陰之野,是時魔王以坎離二炁,化蒼龜巨蛇,變現方成,玄帝神力攝於足下,鎖鬼眾於酆都大洞,人民治安,字內清肅”者是也,元嚐加封,明亦崇奉。此傳所言,間符舊說,但亦時竊佛傳,雜以鄙言,盛誇感應,如村巫廟祝之見。初謂隋煬帝時,玉帝當宴會之際,而忽思凡,遂以三魂之一,為劉氏子,如來三清並來點化,乃隱蓬萊;又以凡心,生哥闍國,次生西霞,皆是王子,蒙天尊教,舍國出家,功行既完,上謁玉帝,封**魔天尊,令收天將;於是複生為淨洛國王子,得鬥母元君點化,入武當山成道。玄帝方升天宮,忽見妖氣起於中界,知即天將,擾亂人間,乃複下凡,降龜蛇怪,服趙公明,收雷神,獲月孛及他神將,引以朝天。玉帝即封諸神為玄天部將,計三十六員。然揚子江有鍋及竹纜二妖,獨逸去不可得,真武因指一化身,複入人世,於武當山鎮守之。篇末則記永樂三年玄天助國卻敵事,而下有“至今二百餘載”之文,頗似此書流行,當在明季,然舊刻無後一語,可知有者乃後來增訂之本矣。
四曰《西遊記傳》,四卷四十一回,“題齊雲楊誌和編,天水趙景真校”,敘孫悟空得道,唐太宗入冥,玄奘應詔求經,途中遇難,終達西土,得經東歸者也。太宗之夢,唐人已言,張《朝野僉載》雲:“太宗至夜半奄然入定,見一人雲:‘陛下暫合來,還即去也。’帝問:‘君是何人?’對曰:‘臣是生人判冥事。’太宗入見判官,問六月四日事,即令還,向見者又送迎引導出。”又有俗文,亦記斯事,有殘卷從敦煌千佛洞得之 詳見第十二篇 。至玄奘入竺,實非應詔,事具《唐書》 百九十一《方伎傳》 ,又有專傳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在《佛藏》中,初無諸奇詭事,而後來稗說,頗涉靈怪。《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已有猴行者深沙神及諸異境;金人院本亦有《唐三藏》 陶宗儀《輟耕錄》 ;元雜劇有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 鍾嗣成《錄鬼簿》 ,一名《西遊記》 今有日本鹽穀溫校印本 ,其中收孫悟空,加戒箍,沙僧,豬八戒,紅孩兒,鐵扇公主等皆已見。似取經故事,自唐末以至宋元,乃漸漸演成神異,且能有條貫,小說家因亦得取為記傳也。
全書之前九回為孫悟空得仙至被降故事,言有石猴,尋得水源,眾奉為王,而複出山,就師悟道,以大神通,攪亂天地,玉帝不得已,封為齊天大聖,複擾蟠桃大會,帝命灌口二郎真君討之,遂大戰,悟空為所獲,其敘當時戰鬥變化之狀雲:
……那小猴見真君到,急急報知猴王。猴王即掣起金箍棒,步上雲履。二人相見,各言姓名,遂排開陣勢,來往三百餘合。二人各變身萬丈,戰入雲端,離卻洞口。……大聖正在開戰,忽見本山眾猴驚散,抽身就走;真君大步趕上,急走急追。大聖慌忙將身一變,入水中,真君道:“這猴入水必變魚蝦,待我變作鷹鷂逐他。”大聖見真君趕來,又變一群,飛在樹上,被真君拽弓一彈,打下草坡,遍尋不見,回轉天王營中去說猴王敗陣等事,又趕不見蹤跡。天王把照妖鏡一照,急雲“妖猴往你灌口去了”。真君回灌口;猴王急變做真君模樣,座在中堂,被二郎用一神槍,猴王讓過,變出本相,二人對較手段,意欲回轉花果山,奈四麵天將圍住念咒。忽然真君與菩薩在雲端觀看,見猴王精力將疲,老君擲下金剛圈,與猴王腦上一打。猴王跌倒在地,被真君神犬咬住胸肚子,又拖跌一交,卻被真君兄弟等神槍刺住,把鐵索綁縛。…… 第七回《真君收捉猴王》
然斫之無傷,煉之不死,如來乃壓之五行山下,令待取經人。次四回即魏征斬龍,太宗入冥,劉全進瓜,及玄奘應詔西行:為求經之所由起。十四回以下則玄奘道中收徒及遇難故事,而以見佛得經東歸證果終。徒有三,曰孫行者,豬八戒,沙僧,並得龍馬;災難三十餘,其大者五莊觀,平頂山,火雲洞,通天河,毒敵山,六耳獼猴,小雷音寺等也。凡所記述,簡略者多,但亦偶雜遊詞,以增笑樂,如寫火雲洞之戰雲:
……那山前山後土地,皆來叩頭報名:“此處叫做枯鬆澗,澗邊有一座山洞,叫做火雲洞,洞有一位魔王,是牛魔王的兒子,叫做紅孩兒。他有三昧真火,甚是利害。”行者聽說,叱退土神,……與八戒同進洞中去尋,……那魔王分付小妖,推出五輪小車,擺下五方,遂提槍殺出,與行者戰經數合,八戒助陣,魔王走轉,把鼻子一捶,鼻中冒出火來,一時五輪車子,烈火齊起。八戒道:“哥哥快走!少刻把老豬燒得囫圇,再加香料,盡他受用。”行者雖然避得火燒,卻隻怕煙,二人隻得逃轉。…… 第三十二回《唐三藏收妖過黑河》
複請觀世音至,化刀為蓮台,誘而執之,既降複叛,則環以五金箍,灑以甘露,乃始兩手相合,歸落伽山雲。《西遊記》雜劇中《鬼母皈依》一出,即用揭缽盂救幼子故事者,其中有雲:“告世尊,肯發慈悲力。我著唐三藏西遊便回,火孩兒妖怪放生了他。到前麵,須得二聖郎救了你。” 卷三 而於此乃改為牛魔王子,且與參善知識之善才童子相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