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想要從某人身上獲取什麽的時候,在不利用或者濫用我們可能對他的權利的情況下,有兩種方法可以達到效果。一種是試圖通過喚醒他的善良、他的情感或者他的理性來勸服他。這種方法偶爾有效,花費一些耐心,我們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但是通常情況下,他會固執己見,隻追求自己的快樂,不考慮其他,也就是不考慮你的需求,你的!
另一種方法在於挖掘人性的弱點。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缺陷,由於這些缺陷,我們更需要共同生活——我們首先是社會性的動物,而非出於個人心理原因。例如,我們的行為,哪怕是最小的行動,也參與了社會活動;我們希望自己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免受質疑。社會心理學研究人員稱之為“凍結效應”。我們堅持一開始選擇的道路,即使它帶來的煩惱多於滿足。
我們堅持自己的選擇,即使知道它們是有害的,損失大於收獲。我們仍然繼續堅持,是因為我們堅信自己的行為是自由的,而且,我們已經投入資源、時間、精力、金錢……
實際上,利用“依從誘導策略”——他人有遵循慣例的需求,有對權威、習俗的尊重,想要討人喜愛,待人友好等——讓他人能夠接受我們的請求,而不產生什麽抵觸心理。通過喚起他人的理性、正義或情理,我們能夠贏得時間和成果,而不必徒勞地戰鬥。而且,每個人都很高興:你,因為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他人,因為“服從”了,卻沒有被約束和強迫的感覺,所以他也沒有任何不快。
專業的操縱者非常了解,並且頻繁地使用這些技巧:政治家、廣告商、售貨員等以下就是被大量使用的最常見的技巧。
1.“今天過得怎麽樣?”:鋪墊技術
“你好,過得好嗎?”“身體怎麽樣?”“周末還好嗎?”……每天,我們都在使用各種各樣的問候語,甚至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到。通常,這些問候的答案都是這樣的:“很好,謝謝”“特別棒”“特別好,謝謝”……
這些習慣性的話語可以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它們體現了我們的善意,能讓我們融洽地在一起工作和生活。
簡單的禮儀是偽善嗎?我們禮節性地提出的問候小句子,包括那些我們禮節性的回答,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它們不僅展示了良好的自我形象——因為如果我們不遵守這一社會禮節,則被認為沒有禮貌——而且還可以操縱他人。
舉個例子,問一個人他最近好嗎,如果對方的答案是肯定的,你接著說:“啊,那我很開心聽到你這麽說。”如果對方的回答是否定的,則說:“哦,我很遺憾。”然後再提出你的要求,被告知“好的”的機會將成倍增加(25%,反之則為10%)。
不管是麵對麵,還是通過電話的方式,這條規則同樣適用。很多研究都證明了這個方法的有效性,它也被稱為鋪墊技術。
不管怎樣,當某人回答“很好”的時候,他會覺得必須呈現出“很好”的樣子,因而也更樂意接受一個請求(在合理的範圍裏)。
2.提出一個小請求,以獲取更多:低球技術
“星期六的時候,你能花五分鍾幫我拿幾個東西嗎?——額,好的。——太好了,我要給我媽媽搬家,把整個公寓搬到鄉下去。你來的時候不介意開那輛4×4的車吧?它後備廂更大些,這樣我們可以少跑幾趟。——額,不介意……”為了獲得更多,我們要從一個小小的請求開始。這是著名的盎格魯撒克遜的觸發技術(low-ball:低球技術)。這個技術基於以下事實:一旦我們說了“是”,就很難說“不”了,即使我們同時意識到自己被作弄了。回想一下,有多少次,你走進一家商店就為了買一件打折的商品,但是卻帶著一件類似的商品離開——打折商品碰巧已經賣完了——你購買的那件價格更昂貴。
亞利桑那州大學的心理學家西奧迪尼指出,運用了低球技術後,56%的人接受做他們本來完全不想做的事情,53%的人確實做了;沒有低球技術,隻有31%的人接受了,24%的人付諸了行動。
在商業領域,這一技巧被廣泛使用。例如,人們用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價格,向我們推薦一款高級產品,一輛車,或者一次旅行,或者附帶很多配件的產品,一個清潔機器人或者一個手電鑽。但當你走進店鋪,你會發現——你沒有發現那些用很小的字體寫的廣告——上麵標注的價格隻是針對入門級產品,那些高級配置或者附件是需要額外收費的,但你仍然購買了!
隻有上帝才知道我們的大腦到底怎麽了,每次當我們決定購買時,就很難放棄這種想法,盡管我們並沒有這個預算,盡管我們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
3.提出“大”的請求之前,先提出“小”的請求:登門檻技術
是否曾經有人在路上詢問你時間之後,問你借一歐元、一張餐票或者一張地鐵票?是否曾經有人請你填寫問卷調查,在一份“公益”請願書上簽字,之後要求你更實質性地付出呢?
這是一個著名的電視導購和上門推銷員常常使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在於第一時間“卷入”他人(老板、銀行家、客戶、孩子、伴侶……),他們在提出讓對方非常難受的大的請求之前(這個請求很可能對方會本能地拒絕),會首先向對方提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請求。
第一步開始時的現象,又稱之為“卷入一係列事”,是由兩位美國心理學家於1966年提出的。他們讓人通過電話聯係了一百多個人,詢問他們是否願意來他們家裏做一份財產盤點。其中有一半的人三天前已經接到過一次電話,需要回答一份關於他們家使用肥皂的問卷調查。那些回答了問卷調查(小的請求)的人,比起之前沒有接到電話的人更多地接受了財產盤點這個請求(大的請求)。使用了登門檻技術(3),76%的人接受了某個請求,而一般情況下隻有16%。
此後,在一些大學校園裏也做了其他的實驗,證明這一方法對於說服他人改變其行為也十分有效。比如,我們要求一組學生一整天都不要抽煙,然後要求他幾天都不要抽煙;對另外一組學生直接提出幾天之內都不要抽煙。實驗結果顯示,第一組學生比第二組更傾向於幾天之內都不抽煙。
換句話說,如果你想勸說你的小孩不要再玩電子遊戲,不要再吸食印度大麻,你可以要求他從一點點做起(一天),而不是一次要求過多(每天)。
那些對別人有效的方法對你也同樣適用。戒癮,然後找到解決方法,這些總是從邁出第一步開始的。然後,你會感覺不得不繼續……
我們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會把我們卷入一係列的事情中,即使是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你可能一直以為被路人詢問時間,就不會被卷入了。你錯了!給你證據:當有人想請路人施舍一點錢的時候,如果這個請求不是直接挑明的話(他們會首先問一下時間),43%的人會給錢,但如果是直接詢問的話,隻有28%的人會給錢。此外,被間接詢問的路人平均會給得更多(0.37歐,反之為0.28歐)。
音樂,大師!
大家都知道,音樂會直接影響消費習慣。大量的研究表明,它有舒緩作用(例如,古典音樂能降低咖啡館、食堂……談話的音量)和鼓勵作用(例如,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可以提高商店、餐廳或者市場的銷售額)。但是,它仍然會影響我們的內心抉擇。
最近,由尼古拉·蓋岡主持的一項實驗表明,浪漫音樂中的女性更加可能會說“好的”;在這種情況下,就涉及她是否會給陌生男孩自己的電話號碼。然後,看看是否意氣相投……是否喜歡他。
要知道,弗朗西斯·卡布雷爾的歌曲《我愛他,至死不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梵尚·德萊姆的《下午茶時間》則徹底失敗。
資料來源:《音樂心理學》,2010年
4.請求過多,隻為得到一點:留麵子技術
“爸爸,能給我買個PSP嗎?——不行,太貴了,而且家裏已經有一個遊戲機了。——好吧,那給我買一個《刺客信條》(4)吧。——唉,好吧……”
與登門檻技術相反,留麵子技術(5)是先提出一個非常具有難度的請求,之後再提出我們真正想要的,但是代價小一點的請求。
利用這個技巧,50%的人會接受這個請求,一般情況下隻有16.7%。很多研究都證實這個技巧極其有效。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向一位汽車修理員或者一位朋友借車一天,你首先請求借一周的話,那麽你會更容易借到車。再比如,如果你向老板要求大幅加薪,老板最後會給予你實物好處。
留麵子技術基於互利原理,因為對方已經讓步了(他提出了一個較易接受的請求),我覺得更有義務接受他的第二個請求。其他研究人員寧願將之解釋為愧疚感(我無法滿足他的第一個要求,因此想要補償他),如果被操縱的人和操縱者很親近,他不想變成惡人,失去這份友誼,那麽這種愧疚感更甚;對於某些人甚至更為嚴重,拒絕可能會給人一種反社會行為的印象,因此他們會感到緊張,通過接受第二個請求,可以減少這種緊張感。
無論如何,為了讓其他人接受,第一個請求必須比第二個要困難得多,但要保持在同一主題之內。請求可以誇張,但既不能失禮,也不能不合時宜或者過於荒謬。要考慮的其他條件是,兩個請求之間的間隔要盡量短暫(超過一天,就沒有意義了),最好是麵對麵交流,而不是通過電話或者電子郵件的方式,更不要通過寫信的途徑。
5.“當然,如果你拒絕的話,我也完全理解”:自由錯覺技術
當人們在提出請求的時候說“你有空做……”或者“按照你想的來做決定吧”“由你來決定吧”……人們聽到回答“好的”的概率提高了四倍。這很矛盾,但當我們誘導出他的自由感的時候,能更易於將某物強加給某人。我們如此討厭被拘束、被強迫,因而別人也很容易通過選擇幻覺來操控我們。許多實驗確實表明,喚起自由的選擇權會影響我們的選擇。舉一個例子,人們請求路人給一點錢來買公交車票。請求時直接這麽講:“請問能借一點錢給我坐公共汽車嗎?”另一種則加一句:“你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結果是,在第二種情況下,願意付錢的人數是第一種的四倍(40%,而非10%),不僅如此,後者付出的平均金額幾乎是前者的兩倍(0.91歐,相較於0.49歐)。
因此,這個技巧非常有效,而且麵對麵、打電話或者寫信都適用。還有另外一項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在網友上網時,如果將廣告語“點擊這裏”簡單地替換成“你可以選擇點擊這裏”,可以顯著提升該網頁的點擊量。
反之則相反。我們越是阻止對方做那些他認為好的事情,他越是要反抗。這就是著名的“心理逆反原則”,即我們的願望越是受到壓製,它們就越具有吸引力。當我們的選擇受到或者看上去受到威脅時,那它們會變得更有價值。它是一切悲劇的動因,莎士比亞的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無疑是最美麗的注解。想想吧,每次試圖勸說某人放棄一件事的時候,比如,勸一個小孩不要玩火柴、勸一位少年少玩一會兒遊戲、勸一個成年人不要闖紅燈……比起通過威脅、禁止或者訛詐的方式,通過告知對方他有自由做……的表達方式,我們總是更容易成功!禁煙運動通常這樣宣傳“吸煙會導致慢性死亡以及痛苦”,但如果後麵加上“但這一切由你自己選擇”,這樣的方式大概會更成功。
當我們讓對方覺得我們幫了他一個忙,我們總是更容易從他身上獲得某樣東西。
6.“隻是為了你”:“並不隻是這些”技術
在某個節日期間,一間美國的學校進行了一次小小的實驗,一位售貨員提供了一些糕點。一種情況,他說:“糕點售價75美分,但可同時附贈兩塊餅幹。”另一種情況,他首先以75美分的價格賣出了糕點,接著又給顧客贈送了兩塊餅幹。結果,當我們分成兩次提供糕點的時候,銷售量幾乎翻了一倍(72%對40%)。
其他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當我們使用“並不隻是這些”技術的時候,獲得成功的概率高了一倍,有時候甚至高兩倍。這是貪婪效應?相對應的是貪“小便宜”綜合征,它通常導致我們花費比預期更多的錢。例如:訂閱的前三個月是免費的,第一年是每月15歐元(至於接下來需要花多少錢,我們必須花很長時間才能在很小的字體中找到);“節省X歐元”,但為了省這筆錢,你必須多花八倍的錢……或者,這是互利效應,你似乎做出了讓步,那麽對方也覺得必須輪到他讓步了。無論如何,這個技巧成功了。在兩性關係方麵——“通常,我是不會被金發美女吸引的,但你與眾不同”或者“你不像其他人,你有一些特別之處”——在私人或商業交易中也是如此——“這違反了我的所有原則(規則、價值觀等),但是為了你,為了你,我要破例……”
換句話說,必須始終將他的請求當成“利益的客戶”。例如,你向他人提出的請求可能並不具備互利性,他對你說“好的”,但這並不能給他帶來什麽。真是令人沮喪,他會感覺損失了什麽,甚至感覺被捉弄了。或者,相反的,他可能會獲得一點兒東西、一點好處。通過使你快樂,他自己獲得了快樂,在他自己和在別人的眼裏實現了價值,展現出他的慷慨、能力或者善意……
7.“就一勺”:“有總比沒有好”技術
在童年時期,我們經常被這句話給騙了。一勺之後又一勺,最後你喝下的湯總是比想要的多。這個策略從未失敗。實際上,大量的實驗也證明,最開始隻要求一點兒,通常會讓我們獲得更多,讓他們打開自己錢包的人數幾乎要多一倍(50%對28.6%)。
事實上,當風險低、代價小的時候,人們總是更願意說“好的”。例如,如果價格不貴的話,我們總是更容易購買“新品”,一份新酸奶或新的清潔產品,萬一失望,我們並沒有損失太多。或者,如果沒有必要雇用他人來替換你的職位,那麽,你的老板會更容易提拔你。此外,當我們對一點點東西,或者幾乎算不上什麽的東西說“好的”的時候,我們總會嚐試給更多。也許是因為既然都打開了錢包,總不好給一點點,顯得吝嗇(否則,這很傷我們的自尊心,也有損我們的形象)。因此,我們會給予更多,平均來說,大部分關於該主題的研究表明,給予的是最初要求的15倍。
這個技術同樣適用於那些出於善意的要求,比如,讓一個倔強的小孩吃飯,甚至當一個小孩想從父母那裏要點兒錢,但如果將這個技術運用到成年人身上,為的是自己更自私的利益呢?它有點兒乞討的感覺,看上去相當悲慘。實際上,這還要看具體情況。當自己處於或自認為處於優勢地位時,最好使用留麵子技術。反之,當處於較弱的地位時,甚至有點絕望的時候,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提的要求太過分,完全不可能成功或者收獲很少的時候,“有總比沒有好”技術可能會出奇地有效。許多入侵,特別是愛情入侵,都是從這樣開始的:我們請求一杯簡單的飲料,就一頓晚餐、一張沙發,就一個架子、一個抽屜,最後我們就住了下來。
8.“你真是太美了!我覺得你漂亮極了!”:貼標簽技術
就這樣,烏鴉最終絕望地失去了它的奶酪。(6)因為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調情,貼標簽在於請求別人幫忙之前,就給對方戴了頂高帽子。例如,人們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告訴對方很特別,他會表現得更加慷慨。研究人員首先讓學生通過一個虛假的關於慷慨的心理測驗,然後要求他們提供服務,那些測驗結果為“非常慷慨”的學生明顯比其他學生表現得更樂於效勞(71%相對於50%)。
換句話說,我們不自覺地傾向於讓自己的行為符合他人對自己的良好評價。反過來說,告訴一個學生他很愚蠢,沒有什麽比這件事更愚蠢了。但是顯然為了有所收獲,話題必須保持一致。例如,告訴別人你非常敬佩他的才智,但是接著要求他做一件慷慨的事情,這種貼標簽是沒用的。還有,通常來說,社交標簽(“你很善良、親切……”)通常比行為標簽(“你很聰明、理智……”)更有效。無論如何,為了獲得他人最好的一麵,你必須揣測他最好的一麵,並將之告訴他們。這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和管理原則,值得我們應用到日常社交關係上。
作為總結,我們猜想,根據不同的談話對象、力量關係、利害關係……將這些不同的技巧恰到好處地組合在一起,那麽效果也許會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