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在開始的時候,天是由微小的物質形成的,地則是由充實的物質構成的。當天和地結合在一起時,就產生了生命。我們可以通過寒暑、日月、晝夜來感知天地的變化,通過不同的形狀、能力和適應性來描述萬物。當物質結合在一起時,就會產生新的東西;當它們分開時,就會有新的生命產生。了解這些過程,就能理解天地的平衡。平衡意味著我們需要觀察事物的本質和形態。

古人把天空分為九個部分,叫做九野。每個部分都有對應的星星。比如中央的部分叫做鈞天,對應的星星是角、亢、氐。同樣地,地也被分為九個部分,叫做九州。比如河和漢水之間的地方叫做豫州,也就是現在的周地。

此外,古人還列出了九座重要的山、九個重要的關塞、九個大的湖泊、八種風以及六條主要的河流。比如九山中的會稽山、太山等,都是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山脈。

在四海之內,東西的距離是二萬八千裏,南北的距離是二萬六千裏。水道的長度是八千裏,能接受水流的地方也是八千裏。有六個通穀、六百個名川、三千個陸注和無數的小水。

在四極之內,東西和南北的距離都是五億九萬七千裏。北極星和天一起轉動,但天的樞紐卻不會移動。冬至時,太陽走的是遠道,繞行四極,這被稱為玄明。夏至時,太陽走的是近道,上升到天的上部。在天的樞紐下麵,沒有晝夜之分。在白民的南麵,建木的下麵,中午沒有影子,呼喊也沒有回聲,這被認為是天地的中心。

天地萬物都可以看作是一個人的身體,這就是所謂的大同。而眾多的耳目口鼻和五穀寒暑等則是大同中的差異。聖人通過觀察天地的形態、雷電的產生、陰陽所生的萬物以及人民和禽獸的安居之地來洞察萬物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