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的行為和普通百姓是不同的。當形勢不利,時機不對的時候,他們必須忍受仇恨以求生存。他們掌握著民眾的生命,這是一項重大的責任,不能因為個人的快意恩仇而輕率行事。所以,如果普通百姓像君主那樣行事,他們在國家中就無法容身。
堯帝曾將天下讓給舜。那時,鯀是諸侯之一,他對堯帝發怒說:“掌握天地之道的人才能成為帝王,掌握帝王之道的人才能成為三公。現在我已經掌握了地道,你卻不讓我做三公。”他認為堯帝的決策失誤,想要謀取三公的職位。他的憤怒就像猛獸一樣,想要製造混亂。他好比野獸一樣有角可以撞城,有尾可以揚塵為旗。即使堯帝召見他,他也不來,反而在野外徘徊,對堯帝造成威脅。因此,舜在羽山誅殺了鯀,還用吳刀把他的屍體肢解。禹對此並不敢怨恨,反而更加恭敬地侍奉舜,擔任了司空,負責治理水患。他因為長期在水中工作,臉色變得黝黑,走路都困難,連自己的氣息都不通暢,但他仍然盡心盡力地為舜工作,以贏得舜的歡心。
從前,紂王無道,他殺害了梅伯並把他剁成肉醬,又殺了鬼侯且把他做成肉幹,還把這些肉作為祭品在廟裏祭祀諸侯。文王聽說後,流下了眼淚並歎息。紂王怕文王背叛他,就想殺掉文王來滅掉周國。文王說:“父親雖然無道,但兒子怎敢不侍奉父親呢?君王雖然不仁慈,但臣子怎敢不侍奉君王呢?怎能因為君王無道就背叛他呢?”紂王就赦免了文王。天下人聽說這件事後,都認為文王既敬畏上天又憐憫百姓。《詩經》上說:“隻有這個文王,小心謹慎。他虔誠地侍奉上帝,得到了許多福分。”
齊國攻打宋國時,燕王派張魁率領燕國軍隊去援助宋國,但齊王卻殺了張魁。燕王聽說後,流下了眼淚,並召見官員告訴他們:“我興師動眾去援助宋國,但齊王卻殺了我的使者。我請求你們發兵去攻打齊國。”使者已經接受了命令。這時,凡繇進見燕王,勸諫道:“賢明的君主都願意做臣民的君主。但現在您不是賢明的君主,所以我希望您允許我辭去不做您的臣子。”昭王問:“這是為什麽呢?”凡繇回答說:“因為您因先王的喪事而悲痛不已,卻又無能為力去攻打齊國。現在張魁死了,您卻要攻打齊國,這不是把張魁看得比先王還重要嗎?”昭王說:“你說得對。”於是他就請求凡繇阻止軍隊出征。昭王問:“那我應該怎麽做呢?”凡繇回答說:“請您穿上白色的衣服,住在郊外,並派使臣到齊國去,以客人的身份向齊王道歉,說:‘這都是我的罪過。大王您是賢明的君主,怎麽會隨便殺害諸侯的使者呢?然而隻有燕國的使者被殺害了,這是因為我國挑選使者不慎。我希望能夠改變過去的錯誤並請求處罰。’”使者到了齊國後,齊王正在大擺酒宴,侍候的官員很多。齊王就派使者進去報告。使者報告了燕王非常恐懼並請求處罰的情況。報告完畢後,齊王又反複問使者燕王的情況,以向左右官員炫耀。於是他就派了一名小官回去,讓燕王返回王宮。這就是燕國攻打齊國失敗的原因,也是齊國能夠空虛國都的原因。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如果沒有田單,幾乎就不能收複。齊湣王因為齊國強大而驕傲殘暴,田單卻因為據守即墨城而建立了功業。《詩經》上說:“如果想要毀壞它,必先重重疊疊地把它堆高;如果想要推倒它,必先高高地舉起它。”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如果堆高了而不毀壞,舉高了而不推倒,那大概隻有有道之人才能做到吧!
楚莊王派文無畏到齊國去,路過宋國時,沒有先向宋國借道。文無畏回來時,華元對宋昭公說:“他前往時沒有借道,回來時也不借道,這是把宋國當作了荒野之地。楚國會盟時,曾經在孟諸鞭打過您的仆人。請讓我殺掉他。”於是就在揚梁之堤上殺了文無畏。莊王正在削袖子,聽說這件事後,說:“哎呀!”他甩掉袖子站了起來。他的鞋子還沒有穿到院子裏,劍還沒有拔出鞘就已經跑到了門口,車子還沒有備好就已經趕到了蒲疏之市。於是他就駐紮在郊外,並調動軍隊包圍了宋國都城長達九個月之久。宋國人因為糧食匱乏而交換孩子來吃,剖開骨頭來當柴燒。宋公隻好光著上身,手牽羊羔向楚莊王告饒說:“如果貴國能夠寬恕並放過我們,我們唯命是從。”莊王說:“宋公的話真是情真意切啊!”於是就把軍隊後撤了四十裏,駐紮在盧門之闔並宣布與宋國講和然後班師回國。大凡事情的關鍵都在於君主。君主的禍患往往在於事先不考慮清楚就草率地對人發號施令。如果對人不慎重考慮就會把事情辦糟。現在臣子雖然因罪該死但死得並不恰當,君主就親自率領士民去討伐那個殺死臣子的國家替臣子報仇,這可以說是對人慎重考慮了吧?宋公光著上身以示有罪並告饒求和從而使楚軍撤兵回國,這可以說是沒有把事情辦糟了吧?楚莊王把諸侯留在漢陽而自己回國去祭祀路神慶祝勝利,這大概是因為他能夠根據道義來決定進退吧!單憑實力強大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