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窮誌不窮

一位青年學生前天來看我,談起他有一個打算,想把明代黃姬水編的《貧士傳》選譯成語體文,問我讚成不讚成。我覺得他這個想法很好,當時就表示完全讚成,希望他早日著手選擇。我認為這部書如果有人精心加以選擇出版,把它弄得好好的,這對於我們後一代的青少年將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為什麽古代的《貧士傳》對於我們新社會的青少年會有益處呢?這中間的道理很簡單。正因為我們的青少年出生於我們的革命已經取得了偉大勝利的新社會中,他們將很難了解舊社會裏被壓迫階級所過的窮苦生活,他們甚至將完全不知道貧窮是什麽回事,將來他們萬一遇到某種意外的窮困,恐怕會無法應付。因此,在這一方麵給他們一點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從《貧士傳》中可以看到,古來許多有骨氣的人,雖然在非常窮困的條件下生活,周圍又有惡勢力對他們進行威脅利誘,但是,他們堅定不移地表現了崇高的氣節,真是象俗諺說的“人窮誌不窮”,不能不叫人肅然起敬。

例如,《貧士傳》中有一個故事說:

“披裘公者,吳人也。延陵季子出遊,見路有遺金。公當夏五月,披羊裘負薪而過之。季子呼公取焉。公投鐮於地,眼目拂手而言曰:子何居之高而視之下,貌之君子而言之野也。吾五月披裘而負薪,豈取遺金者哉?季子知其為賢者,請問姓字。公曰:吾子皮相之士,何足語姓字也。遂去。”

你看,這個披裘公多麽有骨氣啊!他雖然很窮,然而他是真正的勞動人民,依靠自己打柴過日子,決不肯去拿別人遺失的錢財。而那個季子顯然是為富不仁的偽君子,他竟敢以自己肮髒的思想,去揣度披裘公,企圖使披裘公跟他一起同流合汙。

象延陵的這位季子之流,現在還沒有完全絕跡。他們是舊社會的渣滓,滿腦子是剝削階級的思想意識,不但毫無勞動人民的氣味,甚至連封建士大夫的所謂“清高”思想也沒有。對於這種人,一方麵固然可以耐心地加以改造,另一方麵還必須給以實際的教訓。當然,更重要的還在於我們大家要進一步普遍發揚人窮誌不窮的積極精神。我們要象漢代伏波將軍馬援所說的:“大丈夫為誌,窮當益堅。”我們決不能墮入所謂“人窮誌短”的可悲可恥的陷阱中去。

本來所謂“人窮誌短”這句話,是從佛教的故事中傳出來的。查宋代的著名僧人慧明,在《五燈會元》這部書中寫道:

“或問法演:祖意教意,是同是別?演曰:人窮誌短,馬瘦毛長。”

可見這句話最初不過是一個比喻而已。法演和尚用了這個比喻,來說明佛教的基本教義和佛祖的具體解釋的相互關係,就好象人窮則誌短、馬瘦則毛長一樣。這些比喻當然未必都很確切。至於宋代詩人陳師道的詩,雖然也用了“人窮令誌短”的句子,這卻完全不足以證明陳師道的真實思想。

誰都知道,陳師道本人是很有骨氣的。他從小就表現了堅苦頑強的精神,勤奮力學,後來因為不滿於王安石的經學理論,堅決不肯應試。蘇東坡推薦他為徐州教授,後來被召為秘書省正字。《宋史》寫他“高介有節,安貧樂道”,年紀不到五十歲就死了。

他是怎麽死的呢?原來他平日非常貧苦,冬天沒有棉衣。有一次參加郊外祭祀,剛好是冬天。他的老婆給他借了一件棉衣。他知道棉衣是從一個姓趙的家裏借來的,而他又很討厭那姓趙的,就堅決不肯穿,終至受凍而死。

我們雖然不能認為,凡是貧窮的人,就一切都好;但是,貧窮的人如果是勤勞的、正派的,而且是有骨氣的,那末,這些好樣的就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