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子(公元1636年)
十月十七日雞鳴起飯,再鳴而行。
五裏,蔣蓮鋪,月色皎甚。轉而南行,山勢複簇,始有村居。
又五裏,白石灣,曉日甫升。又五裏,白石鋪。仍轉西行,又七裏,草萍公館,〔為常山、玉山兩縣界,〕昔有驛,今已革革除矣。
又西三裏,即南龍北度之脊也。其脈南自江山縣二十七都之小筸gān嶺,西轉江西永豐東界,迤邐至此。南北俱圓峙一峰,而度處伏而不高,亦束而不闊。脊西即有一澗南流,下流已入鄱陽矣。洞西累石為門,南北俱屬於山,是為東西分界。又十裏為古城鋪,轉而南行,漸出山矣。又五裏,為金雞洞嶺。仍轉而西,又五裏,山塘鋪,山遂大豁。又十裏,東津橋,石梁高跨溪上。
其水自北南流,其山高聳若負扆,然在玉山縣北三十裏外。蓋自草萍北度,即西峙此山,一名大嶺,一名三清山。山之陰即為饒之德興,東北即為徽之婺wù源,東即為衢之開化、常山,蓋浙、直、豫章三麵之水,俱於此分焉。餘昔從堨yè埠山裘裏,乃取道其東南穀中者也。渡橋西五裏,由玉山東門入,裏許,出西門。城中荒落殊甚,而西,城外市肆聚焉,以下水之埠在也。東津橋之水,繞城南而西,至此勝舟。時已下午,水涸無長舟可附,得小舟至府,遂倩之行。
二十裏而暮,舟人乘月鼓棹夜行。
三十裏,過沙溪。
又五十裏,泊於廣信之南門,甫三鼓也。沙溪市肆甚盛,小舟次停河下者百餘艇,夾岸水舂之聲不絕,然聞其地多盜,月中見有揭而涉溪者,不能無戒心。廣信西二十裏有名橋瀕溪,下流又有九股鬆,一本九分,參霄競秀,俱不及登。
十八日早起,仍覓其舟至鉛山之河口。餘初擬由廣信北遊靈山,且聞其地北山寺叢林甚盛,欲往一觀。因驟發膿瘡,行動俱妨,以其為河口舟,遂倩之行,兩過廣信俱不及停也。郡城橫帶溪北,雉堞不甚雄峻,而城外居市遙控,亦山城之大聚落也。城東有靈溪,則靈山之水所泄;城西有永豐溪,則永豐之流所注。西南下三十裏,有峰圓亙,色赭崖盤,名曰仙來山。初過其下,猶臥未起,及過二十裏潭,至馬鞍山之下,回望見之,已不及登矣。自仙來至雷打石,二十裏之內,石山界溪左右,俱如覆釜伏牛,或斷或續,〔不特形絕崆峒,並無波皺文,至纖土寸莖,亦不能受。〕至山斷沙回處,霜痕楓色,映村廬而出,石隙若經一番點綴者。又二十裏,過旁羅,南望鵝峰,峭削天際,此昔餘假道分水關而趨幔亭之處,轉盼已二十年矣。人壽幾何,江山如昨,能不令人有秉燭之思耶!又二十裏抵鉛山河口,日已下舂,因流平風逆也。河口有水自東南分水關發源,經鉛山縣,至此入大溪,市肆甚眾,在大溪之左,蓋兩溪合而始勝重舟也。
十九日晨餐後,覓貴溪舡chuān即船。
甚隘,待附舟者,久而後行。
是早密雲四布,時有零雨。
三十裏,西至叫岩。
瀕溪石崖盤突,下插深潭,澄碧如靛,上開橫竇,回亙峰腰,〔穿穴內徹,如行廊閣道,窗欞戶牖都辨。〕崖上懸書“漁翁隱次”四大字,崖右即有石磴吸波指石級緊貼水麵而向上延伸。急呼舟子停舟而上。列石縱橫,穿一隙而繞其後,見一徑成蹊,遂溯源入壑。其後眾峰環亙,積翠交加,心知已誤,更欲窮源。壑轉峰回,居人多截塢為池種魚。繞麓一山家,廬雲巢翠,恍有幽趣。亟投而問之,則其地已屬興安。其前對之山圓亙而起者,曰團雞石嶺,是為鉛山之西界。團雞之西即叫岩寺也。
叫岩前臨大溪,漁隱崖突於左,又一崖對突於右。
右崖之前,一圓峰兀立溪中,正如揚子之金、焦,潯陽之小孤,而此更圓整,所稱印山也。寺後岩石中虛,兩旁回突,庋guǐ置放以一軒,即為叫岩。岩為寺蔽,景之佳曠,在漁隱不在此也。
叫岩西十裏為弋陽界,又有山方峙溪右,若列屏而整,上有梵宇,不知其名,以棹急不及登,蓋亦奇境也。又三十裏,日已下舂,西南漸霽,遙望一峰孤插天際,詢之知為龜岩,在弋陽南十五裏。餘心豔之,而舟已覓貴溪者,不能中止。又十裏至弋陽東關,遂以行李托靜聞隨舟去,餘與顧仆留東關外逆旅,為明日龜岩之行。夜半風吼雨作。
二十日早起,雨不止。平明持蓋草編雨具行,人弋陽東門。其城南臨溪上,溪至此稍遜而南,瀕城乃複浚支流為濠,下流複與溪合。雨中過縣前,又西至西南門,遇一龜岩人舒姓者欲歸,遂隨之出城。過濠梁,三裏,渡大溪。溪南有塔,乃弋陽之水口也。自是俱從山岡行,陀石高下,俱成塊而無紋,纖土不受也。
時雨愈甚,淋漓雨中,望龜峰杳不可睹。
忽睹路口一峰,具體而小,疑即夜來插天誘餘者,詢之知為羊角嶠,其去龜峰尚五裏也。比至,遙望一峰中剖如門。已而,門之南忽岐出片石如圭,即天柱峰也。及抵其處,路忽南去。
轉而東入,先過一堰,堰南匯水一池,即放生池也。池水兩浸崖足。循崖左鑿石成棧,〔即展旗峰也。〕上危壁而下澄潭,潭盡,竹樹扶疏,掩映一壑,兩崖飛瀑交注,如玉龍亂舞,皆雨師山靈合而競幻者也。既入,忽見南崖最高處,一竅通明,若耳之附顱,疑為白雲所凝,最近而知其為石隙。及抵方丈,則庭中人立而起者不一,為雲氣氤氳,隱現不定。時雨勢彌甚,衣履沾透,貫心上人急解衣代更,爇ruǒ火就炙,心知眾峰之奇,不能拔雲驅霧矣。是日競日夜雨,為作《五緣詩》。
晚臥於振衣台下之靜室中。
二十一日早起,寒甚,雨氣漸收,眾峰俱出,惟寺東南絕頂尚有雲氣。與貫心晨餐畢,即出方丈中庭,指點諸勝。
蓋正南而獨高者為寨頂,頂又有石如鸚嘴,又名鸚嘴峰,今又名為老人峰。
〔上特出一圓頂,從下望之,如老僧南向,袈裟宛然,名為“老人”者以此。上振衣台平視,則其峰漸分為二;由雙劍下窺,則頂若一葉綴起。〕其北下之脊,一起而為羅漢,再起而為鸚哥,三起而為淨瓶,〔為北下最高脊,〕四起而為觀音,〔亦峭。〕此為中支,北與展旗為對者也,〔楠木殿因之。從南頂〕而西,最峭削者為龜峰、雙劍峰。龜峰三石攢起,兀立峰頭,與雙劍並列,而高頂有疊石,如龜三疊,為一山之主名。
〔峰下裂隙分南北者為一線天,東西者為摩尼洞,其後即為四聲穀。從其側一呼,則聲傳宛轉凡四,蓋以峰東水簾穀石崖回環其上故也。峰東最高者即寨頂,西之最近者為含龜峰,其下即寨頂、含龜分脊處,而龜峰、雙劍峭插於上,為含龜所掩,故其隙或顯或合;合則並成一障,時亦陡露空明,昨遂疑為白雲耳。〕雙劍亦與龜峰並立,龜峰三剖其下而上合,雙劍兩岐其頂而本根基連。其南有大書“壁立萬仞”者,指寨頂而言也。款已剝落,雲是朱晦庵。此〔二峰〕為西南過脊之中,東北與香盒峰為對者也,而舊寺之向因之。從西而北,聯屏障於左者,一為含龜峰,其下即為振衣台,〔平石中懸屏下,乃道登摩尼、一線天者也。〕二為明星峰,〔北接雙鼇,南聯含龜,在正西峰為最高。〕其上有竅若星。三為雙鼇峰,〔峰北下插澄潭,即入穀所經放生池南崖也。〕此〔三峰〕環峙於穀西,而寨頂之脈西北盡於此。從南頂而東,最回環者為城垛峰、圍屏峰,此為東南層繞之後,西北與雙鼇峰為對者也。從東而北,列磷峋於右者,覆者為轎頂峰,尖者為象牙峰,踞者為獅子峰。此聯翩於穀東,而寨頂之脈東北轉於此,又從北而駢立為案焉。平而突者為香盒峰也。幻而起者靈芝峰也,〔即方丈靜室所向。〕斜而張者展旗峰也,〔東昂西下,南北壁立,南插澄潭,即入穀之鑿棧於下者。〕此〔三峰〕排拱於穀北,而寨頂之脈西南盡於此。
此俱穀之內者也。
若穀之外,展旗之北為天柱峰,〔即昨遙望開岐如圭者,旁〕又為狗兒峰。獅子之南為卓筆峰。圍屏峰之南,深壑中有棋盤石。寨頂之南又有朝帽峰。
〔峰獨高,孤立寨頂後,餘從弋陽東舟中遙見者即此,近為諸峰所掩。又寨頂、朝帽間,則為〕接引峰。寨頂之西有畫筆峰,〔蓋寨頂北下者,既為羅漢諸峰,其南回西繞,列成屏嶂,反出龜峰之後者,此是也。岩上有泉,是名〕水簾洞。此俱穀之外者也。
其穀四麵峰攢,獨成洞窟。惟西向一峽,兩崖壁立,水從中出,路亦從之。其南從龜峰之下,西從獅子峰之側,北從香盒、天柱之間,皆逾峰躋隙而後得度,真霄壤天地間一靈勝矣。其中觀音峰一枝,自寨頂北墜,分為二穀:西則方丈靜室所托,最後為振衣台、摩尼洞之路;東則榛莽深翳。
餘曳杖披棘而入,直抵圍屏峰、城垛峰之下,仰視“餓虎趕羊”諸石,何酷肖也。使芟夷深莽,疊級置梯,必有靈關再辟,奧勝莫殫竭盡者。惜石亂棘深,無能再入。出,循獅子峰之北,逾嶺南轉,所謂轎頂、象牙諸峰,從其外西向視之,又俱夾疊而起。中懸一峰,恍若卓筆,有咄咄表示驚訝書空之狀,名之曰卓筆峰,不虛也,不經此不見也。峰之下俱石岡高亙。其東又有石峰一支,自寨頂環而北,西與轎頂、象牙諸峰,又環成一穀。餘從石岡直南披其底,複以石亂棘深而出。因西逾象牙、獅子之間,其脊欹削,幾無容足,回瞰內穀,真別有天地矣。此東外穀之第一層也。
複循外嶺東行,南轉二裏,直披寨頂之後,是為棋盤石。
一大石穹立穀中,上平如砥,鐫其四旁,可踞可憩。想其地昔有考槃,今成關莽,未必神仙之遺也。
其西南為朝帽峰,西北為寨頂,蓋即圍屏峰之後也。其外峰一支,自朝帽峰下複環而北,又成一穀,但其山俱參差環立,不複如內二支俱石骨削成者矣。此東外穀之第二層也。
寨頂、朝帽之間,峰脊度處,一石南向而立,高數十丈,孤懸峰頭,儼若翁仲,或稱為接引峰,或稱為石人峰。從棋盤石望之不覺神飛,疑從此可躋絕頂,遂披棘直窮嶺下,則懸崖削石,無可攀躋也。仍從舊路至獅峰,過香盒峰,登靈芝峰,望天柱、狗兒二峰,直立北穀中。蓋展旗與其北一峰又環成一穀,此北外穀也。
既而從展旗之西南,直東上其巔。
東南眺朝帽峰之東,又分立一石,亦如接引,而接引則隱不可見;南眺疊龜、雙劍,俱若一壁回環,無複寸隙也。下峰,從夾棧西山,循潭外南行,出雙鼇、明星、含龜之後,東視三峰,其背俱垂土可上。
舍而更南,東入即水簾之徑,逾疊龜、雙劍,即下振衣穀中之道也。更舍而南,見有道東上,知為寨頂無疑矣。賈勇而登,二裏,西視疊龜、雙劍〔已在足下,始知已出水簾上。下視穀中,三麵回環如玦jué環形古玉器,一麵有開口,惟北麵正對龜峰、雙劍,〕其西有隙可通,然掩映不見所從。此南外穀之第一層也。
循崖端再上,已而舍左從右,則見東南岡上,亂石湧起,有若雙芝駢立,盤大莖小,下複並蒂,中有穿孔,其上飛舞成形,應接不暇。又上一裏,既登一頂,複舍右從左,穿石隙而上,轉而東南行,其頂更穹然也。其北複另起一頂,兩頂夾而成峽,東南始於過脊,西北溢於水簾,山遂剖為兩界,而過脊之度其東南者,一石如梁,橫兩頂之間,梁盡而轟崖削起,決無登理。
踞脊上回瞰南穀,崩隤直下,不見其底,但見東西對崖,懸嵐倒翠,不知從何而入。此南外穀之第二層也。
久之,覓路欲返,忽見峽北之頂,有石如鑿級自峽中直上者,因詳視峽南石上,亦複有級如之,始知其路不從脊而從峽也。蓋其寨為昔人盤踞之處,故梯險鑿空,今路為草沒,而石跡未泐lè裂開。
遂循級北下峽中,複自峽攀級北上,一裏,複東登再高處,極其東南,則恍與接引比肩,朝帽覿相見麵矣。
惟朝帽東離立之石,自隱不見,而朝帽則四麵孤懸,必無可登。而接引之界於其中者,已立懸脊之上,兩旁俱轟石錯塊,不特不僅僅是下不能上,即上亦不能下。
其北下之穀即棋盤,其南下之穀即朝帽南來之脈所環而成者,亦不知其從何而入。
此南外穀之第三層也。
〔獨西無外穀。乃絕頂之北,東分為圍屏、城垛,西分為鸚口;然其異,下仰則穹然見奇,上瞰反窅yǎo深遠絕難盡也。〕時日色已暮,從絕頂四裏下山。
東向入至雙劍、疊龜之下,見有路可入水簾洞,第昏黑莫辨,亟逾嶺入方丈焉。
二十二日晨起,為貫心書《五緣詩》及《龜峰》五言二首、《贈別》七言一首。晨餐後,複逾振衣台,上至疊龜峰之下,再穿一線而東,複北過四聲穀。蓋四聲穀之壁,有一隙東南向,內皆大石疊架,若累級懸梯,便成樓閣,可通西北。而出其西北為摩尼洞,正下臨方丈,平挹yì觀音、淨瓶、獅子諸峰。
遂下嶺,西南循外穀入水簾洞。
其處三麵環崖,回亙自天,而北與龜、劍二峰為對,泉從崖東飄墜,飛珠卷雪,為此中絕勝。
〔蓋龜峰巒嶂之奇,雁宕所無,但隻有詘qū屈曲水觀耳。此穀獨飛珠卷雪,在深穀尤異。但其洞雖與泉對,而窪伏崖末為恨。顧其危崖四合,已可名洞,不必以一窟標舉也。時朔風舞泉,遊漾乘空,聲影俱異。霽色忽開,日采麗崖光水,〕徘徊不能去離開。久之,再飯於寺,別貫心行。
仍從崖棧西出,十裏,排前。五裏,過狀元橋北之分路亭,其南路乃由橋而至黃源窯者,從其西行十五裏至留口,暮涉其溪。溪西即為貴溪界,其溪自黃源來,至此入大溪,而市肆俱在溪西,乃投宿焉。自排前至留口,回望龜峰,隻見朝帽峰儼若一羊角插天,此西向之望也,與弋陽東麵之望不殊纖毫,第此處轉見一石人亭亭在旁更為異耳。
二十三日晨起,渡大溪之北,複西向行,八裏,將至貴溪城,忽見溪南一橋門架空,以為城門與卷梁皆無此高跨之理。執途人而問之,知為仙人橋,乃石架兩山間,非磚砌所成也。大異之,即欲渡,無梁。亟趨二裏,入貴溪東關,二裏至玉井頭,覓靜聞於逆旅,猶未晨餐也。亟索飯,同出西南門,渡溪而南即建昌道矣。為定車一輛,期明晨早發,即東向欲赴仙橋。逆旅主人舒龍山曰:“此中南山之勝非一。由正南門而過中坊渡一裏,即為象山,又名掛榜山,乃陸象山宋代著名理學家之遺跡也,仰止亭在焉。”
其西南二裏為五麵峰,上有佛宇,峰下有一線天,亦此中之最勝也。其南一裏為西華山,則環亙而上,俱仙廬之所托矣。其北二裏為小隱岩,即舊名打虎岩者也。
出小隱二裏為仙橋,乃懸空架壑而成者。
此溪南諸勝之概也。
然五麵峰之西,即有溪自南而北入大溪,此中無渡舟,必仍北渡而再渡中坊。“予時已勃勃興趣勃勃,興不可轉,遂令龍山歸而問道於路隅。於是南經張真人墓。碑乃元時敕趙鬆雪撰而書者,刳kū剖開山為壁,環碑於中。”
又一裏,越一小橋,由旁岐東向溪,溪流直逼五麵峰下。蓋此溪發源於江湖山,自花橋而下即通舟楫船隻,六十裏,西北至羅塘,又二十裏至此,人溪為通閩間道,其所北轉皆紙炭之類也。
適有兩舟艤yǐ停靠溪畔,而無舟人;旋有一人至,呼之渡,輒為刺舟用力劃船。過溪而東一裏,由峰西北入其隘中,始知其山皆石崖盤峙,中剖而開,並夾而起,遠近不一,離立同形。
隨路抵穹岩之下,拾級而上,得一台,綴兩崖如掌。其南下之級,直垂澗底;其西上之級,直繞山巔。餘意南下者為一線天,西上者為五麵峰也。先躋峰,攀磴裏許而至絕頂,則南瞰西華,東瞰夾壁,西瞰南溪,北瞰城邑,皆在指顧。然山雨忽來,僧人留點,踉蹌下山。複從前磴南下一線天,則兩崖並夾而上,直南即從峰頂下剖者,是為直峽。路至夾中忽轉而東,穿墜石之隙,複得橫峽。
俱上下壁立,曲直線分,抵東而複出一塢,若非複人世矣。由塢而南,望兩崖穹岩盤竇,往往到處而是。最南抵西華,以已從五麵峰瞰視,遂不複登。
仍轉出一線天,北逾一嶺,二裏,轉而東,入小隱岩。
岩亦一山東西環轉,南連北豁,皆上穹下遜,裂成平竅,〔可廬而憩。〕岩後有宋人洪駒父書雲:“宣和某年由徐岩而上,二裏,複得射虎岩。”餘憶徐岩之名,前由弋陽舟中已知其為餘家物,而至此忽忘不及覺,壁間書若為提撕提醒者,亟出岩詢之,無一能知其處。已而再聞有稱峨嵋,在小隱東南三裏者,餘意其為徐岩之更名也,亟從之。遂由羅塘之大道,過一嶺,始北轉入山,竹樹深蒨qiān草盛之狀,岩石高穹;但為釋人佛教徒,僧尼架屋疊牆,無複本來麵目,且知其非徐岩也。甫欲下,雨複大至,時已過午,遂飯岩中。既飯,雨止。問仙橋之道,適有一知者曰:“此有間道。循山而東,穿塢北去,四裏可至”。從之。路甚荒僻,或隱或現,或岐而東西無定,幾成迷津。久之逾一山,忽見蛩通“拱”然高駕者,甚近也。及下穀而趨,複茫不可得,蓋望之雖近,而隔崖分塢,轉盼易向,猝不易遇矣。既而直抵其下,蓋一石高跨峰凹,上環如卷,中辟成門,兩端石盤下柱,梁麵平整如台,正如砌造而成。梁之東,可循崖而登其上;梁之西,有一石相去三丈餘,轟踞其旁,若人之坐守者然。餘先至橋下,仰視其頂,高穹圓整不啻數十丈;及登步其上,修廣平直,駕虹役鵲之巧,恐不迨dài及至此也。從其西二裏,將抵象山,問所雲徐岩,終不可得。後遇一老翁曰:“餘舍後南入即是。舊名徐岩,今為朝真宮,乃鬼穀即鬼穀子修道處,今荒沒矣。非明晨不可覓,今已暮,姑過而問象山可也。”餘以明晨將發,遂強靜聞南望一山峽而入。
始猶有路,漸入漸滅,兩崖甚深。
不顧莽刺,直窮其底,則石夾盡處,隘不容足。
時漸昏黑,躑躅荊刺中,出穀已不辨路矣,蓋此乃象山東之第三塢也。
望其西又有一塢,入之不得路;時聞人聲高呼,既久,知路在西,乃得入。則穀左高崖盤亙,一入即有深岩,外垂飛瀑。二僧俱新至托宿,問之,亦不知其為徐岩與否,當即所稱朝真宮矣。此乃象山東之第二層也。從暗中出,複西而南尋象山,其地雖暗而路可循,兩崖前突,中塢不深而峻,當其中有坊峙焉。其內有堂兩重,祠位在前而室圮,後則未圮而中空。穿而入,聞崖間人語聲,亟躡級尋之,有戶依岩竇間,一人持火出,乃守祠楊姓者,引餘從崖右登仰止亭。
亭高懸崖際,嵌空環映,仰高峰而俯幽壑,令人徙倚留連忘返。楊姓者以昏黑既久,街鼓已動,恐舟渡無人,暗中扶即陪伴餘二裏,送至中坊渡頭。為餘言,其父年已八十有八,尚健啖dàn吃而善飯,蓋孝而有禮者雲。呼隔溪渡舟,渡入南關,裏餘,抵舒肆而宿。
是遊也,從壁間而得徐岩之名,從昏黑而遍三穀之跡,溪南諸勝一覽無餘,而仙橋、一線二奇,又可以冠生平者,不獨為此中之最也。
二十四日晨餐後,仍渡西南門大溪候車夫,久之發,已上午矣。南十裏,新田鋪。其處山勢漸開,正在西華山之南,回望諸岩突兀,俱並成一山,隻有高下,無複剖裂之痕矣。
又十裏,飯於聯桂鋪。又二十裏,過馬鞍山為橫石鋪,於是複入山穀。又四裏,逾一嶺,下宿於申命地。其地南對應天山,為張真人上清宮入山始境,其曰“申命”者,正對“應天”而言也。
是夜,逆旅主人烏姓為餘言:“此南去上清二十五裏,而西去仙岩隻二十裏,若既至上清而去仙岩,亦二十裏。不若即由此向仙岩而後上清也。”餘善之,遂定計,明日分靜聞同車一輛待我於上清,餘以輕囊同顧仆西從間道向仙岩。主人複言:“仙岩之西十五裏有馬祖岩。在安仁界。其岩甚勝,但先趨仙岩亦複稍迂,不若竟竟,直接赴馬祖,轉而東,由仙岩、龍虎以盡上清為最便。“餘益善之。
二十五日平明,飯而發。雨絲絲下,不為止。遂別靜聞,彼驅而南,餘趨而西。四裏,至章源。四裏,過一小嶺,至桃源。又過一小嶺,二裏至石底。過水二重,俱有橋,三裏,至連塘。過一小嶺。二裏,過一橋。又二裏,鐵壚阪。又三裏,過香爐峰。其峰回亙三疊,南麵直剖而下,中有一凹,結佛廬於上。時雨大作,竟不及登。香爐峰西即為安仁東界,於是又涉饒州境矣。三裏,簡堂源。過一裏,雨狂甚,衣內外淋漓。三裏,過新岩腳,而不知岩之在上也。從其東峽穿而北入,見其西崖下俱有橫亙之岩,飛瀑交灑於上,心知已誤,因避雨岩間,剖橘柚為午餐。已而令顧仆先探其北,不見影響既看不到又聽不到。複還探其南,見南崖有戶掩竹間,以為是無誤矣,亟出而趨其上。岩雖高敞,盤亙山半,然石粗竅直,無宛轉玲瓏之致。時已知其為新岩,非舊岩也,且岩僧雖具餐,觀其意惟恐客不去,餘遂亟出,趨下山。又躑躅雨中,西一裏,轉而北入山峽。
峽口巨石磊落,高下盤峙,深樹古藤,籠罩其上,甚有雅致。
由峽而入,其崖東西並峙,北連南豁,豁處即峽口,而連處其底也。馬祖岩在左崖之半,〔即新岩背。〕其橫裂一竅亦大約如新岩,而僧分兩房,其狗竇豬欄,牛宮馬棧,填塞更滿。餘由峽底登岩南上,時雨未已,由岩下行,玉溜交舞於外,玉簾環映於前,仰視重岩疊竇之上,欄柵連空,以為妙極。及登之,則穢臭不可向邇接近,皆其畜塒shí窩之所,而容身之地,麵牆環堵,黑暗如獄矣。時餘衣甚濕,日且就昏,其南房方聚眾作法法事,拒客不納,北房亦尤而效之,求一臥不可得。彷徨既久,寒冽殊甚,強索臥石龕之間。令僮以所齎jī攜帶米具就炊,始辭無薪,既以細米易,而成粥竟不見粒米也。
二十六日平明起,再以米炊,彼仍以細米易,姑餐而即行。仍從北連處下,令顧仆先出峽門之口,餘獨轉上西崖。
其岩亦橫裂如馬祖,而無其深,然亦無其填塞諸穢趣也。從岩畔直趨而南,路斷處輒為開鑿,既竭走完岩端,〔崖壁峻立,不可下瞰,〕忽有洞透峽而出。既越洞西,遂分兩道,一道循崖而北,一道循崖而南,兩崖並夾,遂成一線。線中東崖之下,複裂為岩,亦橫如馬祖,而清淨幽渺,忽有霄壤之異。
岩外之崖,與對崖俱下墜百仞,上插千尺,俱不合如咫,而中亦橫裂,邃幽深若重樓。惟極北則豁然,以為可通外境,而豁處天光既辟,地險彌懸,削崖穹壁,莫可下上,洵實在是自然之幽阻,非所稱別有天地者耶?複還至洞門分道處,仰其上層,飛石平出,可以上登而又高無可攀。從其南道轉峰側而上,則飛閣高懸,莫可攀躋,另辟一境矣。時顧仆候餘峽下已久,乃穿透腹之洞,仍東出崖端,欲覓道下峽口,不可得;循舊沿崖抵北連處下,則顧仆見餘久不出,複疾呼而至矣。遂與同出峽口,東南四裏,過南吉嶺。遙望東麵亂山橫翠,駢聳其北者,為排衙石,最高;斜突其南者,為仙岩,最秀;而近瞰嶺下,一石尖插平疇,四麵削起者,為碣石,最峭。下嶺,即見大溪自東而來,直逼嶺腳,〔其溪發源滬溪,由上清而下。〕乃從溪北溯溪,東南四裏,至碣石下。則其石仰望穹然,雖漸展而闊,然削立愈甚,有孤柱撐天之狀。其下有碣石村,是為安仁東南界;渡溪南為瀝水,山溪上居民數十家,於是複屬貴溪矣。又東五裏,直抵排衙石之西,是為漁搪。漁塘居民以造粗紙為業,其地東臨大溪。循溪西南行一裏,為蔡坊渡,遂止宿焉。
二十七日蔡坊渡溪東一裏,龍虎觀。觀後一裏,水簾洞。南出山五裏,蘭車渡。三裏,南鎮宮。北行東轉一裏,渡溪即上清街,其街甚長。東一裏,真人府。南渡溪五裏,越一嶺,曰胡墅。西南七裏,曰石岡山,金谿縣東界也,是入撫州境。又三裏曰淳塘,又五裏曰孔坊,俱江姓,宿。
二十八日由孔坊三裏,鄭陀嶺。七裏,連洋鋪。十裏,葛坊。十裏,青田鋪。
有石梁水,出鄧埠。
十裏,茅田,即往撫州道。下一嶺為五裏橋,水始西向許灣橋,南有庵,旁有閣,為迎送之所。東南入金谿城。城徑二裏,由東出西,其北門為撫州道。城外東北為黃尖嶺,即出金處,《誌》所稱金窟山。
在城東五裏。其西為茵陳嶺,有岡西走,即五裏北分水之岡矣。
金窟山之東南,環繞城南者,曰朱幹山。
即翠雲山,翠雲寺在焉。
今名朱幹。
自金窟、茵陳,北東南三麵環城,所雲“錦繡穀”也。
惟西南少缺,小水沿朱幹西去,而下許灣始勝舟雲。朱於之南有山高聳,亦自東北繞而南,為劉陽寨、牟彌嶺,其東為滬溪,西為金谿之大塘山,疑即《誌》所稱梅峰也。
又南為七寶山。
二十九日發自大塘。
對大塘者,東為牟彌頂大山也。
南十裏為南嶽鋪,又西南十裏為賈源,又五裏為清江源。沿江西南,五裏為後車鋪,飯。又南十裏為界山嶺。
一名韓婆寨。
下嶺二裏,為滬溪分道。又二裏為大坪頭,水始南流。又四裏為橫阪鋪。五裏,七星橋。又五裏,潭樹橋。十裏,梧桐隘。
揭陽無渡,到建昌東門宿。
(十一月初一日缺)
十一月初二日出建昌南門,西行二裏至麻姑山足。上山二裏,半山亭,有臥瀑。又一裏半,噴雪〔亭〕,雙瀑。
〔麻姑以水勝,而詘qǜ於峰巒。半山亭之上,有水橫騫qiān,如臥龍蜿蜒。上至噴雪,則懸瀑落峰間,一若疋同“匹”練下垂,一若玉箸分瀉。分瀉者,交縈石隙,珠絡縱橫,亦不止於兩,但遠眺則成兩瀑耳。既墜,仍合為一,複如臥龍斜騫出峽去。但上之懸墜止二百尺,不能與雁宕、匡廬爭勝。〕又一裏,連泄五級,上有二潭甚深,舊亭新蓋,〔可名“五泄”。五泄各不相見,各自爭奇。〕〔螺轉環連,雪英指白的水花四出;此可一目而盡,為少遜耳。〕又半裏,龍門峽,上有橋。
〔兩崖夾立,泉搗中壑,不敢下視;架橋俯瞰於上,又變容與為雄壯觀。龍門而上,溪平山繞,自成洞天,不複知身在高山上也。〕又半裏,麻姑壇、仙都觀。左有大夫鬆,已死;右有通海井。西上嶺十裏,逾篾竹嶺,為丹霞洞。又上一裏,為王仙嶺,最高。西下二裏,張坊。西左坳中為華嚴庵,宿。
初三日王仙嶺東下一嶺為丹霞洞。
又逾篾竹嶺西坳中,南上越兩山,東南共五裏為飛爐峰,有小石爐方尺,自軍峰山南飛至。其地南為軍峰,北接麻姑,東瞰盱江,西極芙蓉,蓋在五老峰之西,陽華峰之西北矣。
(以下有缺)
初四日出建昌東門,過太平橋南行,循溪五六界,折而西一裏,出從姑之南,〔上天柱峰,〕見山頂兩石並起如雙髻者。
〔北〕向登其岩,曰飛鼇峰。岩前曰長春閣。閣之東有堂曰“鼇峰”,深處為羅先生講學之所。其後飛突而出,倒書曰“印空”。下有方池,名曰玉冷泉。從東上天際亭,亭後鑿石懸梯而上,有洞。洞口隘如鬥,蛇像蛇一樣伏乃入,其中高穹而寬。
此天柱之南隅也。
出洞,仍下石級,沿崖從西登。
天柱、鼇峰之間,有台一掌,上眺層崖,下臨絕壁,竹拂石門,樹懸崖隙,為雲岩台。從其上西穿峰峽,架木崖間,曰雙玉樓。再西,一石欲墜未墜,兩峽並起,上下離立,若中剖而分者,曰一線天。
此鼇峰之北隅也。
一線既盡,峽轉而北,有平石二片,一方一圓,橫庋峽內,曰跏趺jiāfǜ佛教徒之盤腿坐法石。此二峰者,從天柱之西,鼇峰之北,又起二峰,高殺於鼇峰、天柱,而附麗成奇者也。其東一峰,即南與鼇峰夾成一線,又與西峰夾庋跏趺者。西峰之西,又有片石橫架成台,其東西俱可跏趺雲。從跏趺石東踐一動石,梯東峰而上,其頂南架梁於一線,遂出鼇峰之崩,東鑿級以躋,遂淩天柱之表。於是北瞰郡城,琉璃映日;西瞻麻嶠,翡翠插天。
〔時天霽,明爽殊甚。〕從此北下天柱之北,穹崖下臨,片石夾立,上有古梅一株,曰“屏風石”。天柱北裂一隙,上有懸台可躋而坐,曰“滴水崖”。內有石竇,直上三丈,正與南隅懸崖之洞相對。此天柱之北隅也。從此東下,又得穹崖一層,曰讀書台,今為竹影庵。從其南攀石而登,曰梅花岩,石隙東向,可臥可憩。此天柱東隅之下層也。飛鼇之西有鬥姆閣,其側有蟾窟石,下嵌為窩,上突為台,亦可趺fǜ同跗可嘯。此飛鼇西隅之下層也。
(以下有缺)
是日,建昌遇夏調禦、丘士章。
初五日晨餐後,別丘、夏。二裏,仍出大路南。十裏,登一嶺,曰楊源嶺。
下嶺,東則大溪自南而北,渡溪二裏,曰東界山鋪,去府已二十裏。
於是循溪東行,五裏,曰大洋,三裏,曰界下。眾舟鱗次溪中,以上流有石箭灘,重舟不能上下,俱泊此以待交兌者也。其北多益府王墓。再上二裏,即石箭灘,亂石填塞,溪流甚急。
其西為淩霄峰,亭亭獨上,有佛宇焉。
自楊源來,山勢回合,而淩霄獨高,過此山漸開,亦漸伏矣。又三裏,溪南一山遜於淩霄,而尖峭過之,曰八仙過腿。上有石聳起,頗異眾山,以無渡不及登。又七裏為硝石鋪,去府已四十裏矣。
市肆其長,南、東兩溪至此合流,南來者為新城之溪,東北者為杉關之水。東溪舟抵五福尚四十裏,至杉關尚陸行三十裏,則江、閩分界。南溪則六十裏而舟抵新城。新城之陸路,自硝石東渡東溪橋而南,為鐵仙岩。
其處山俱純石,如鍾推釜覆,北半俱斬峭為崖,屏立平疇間。
由崖隙而上,兩崖之間瀦zhǜ積累水成溪,崖插溪底。
鑿棧以入,又一水自東注,亦純石插底,隘不容足。架梁南渡,又轉一橋,西渡大溪,遂躡山峽而上,則飛岩高穹東向而出,髡徒和尚法宣依岩結閣,種竹於外,亦幽亦敞。
時日已欲墜,擬假榻於中,而髡奴逐客甚急,形於聲色。
遂出,仍渡峽橋,見有石級西上,遂躡之登。盤旋山頂,兩度過脊,皆深坑斷峽,回豆縱橫,或水或涸,想霖雨時靡非深浸也。時日已落崦嵫,下山二裏,仍西,宿硝石東溪橋之南。
初六日早起,聞有言覺海寺之勝者。平明,南趨二裏,則南溪之左也。寺亦古,其前即鐵仙以西之第二重也。蓋硝石之南,其山皆塊石堆簇,南則交互盤錯,斬若截堵,峰峰皆然,以鐵仙為中;而西則兩突而盡於南溪之左;即覺海寺前。
東則兩突而至於止〔止〕岩之東,再東則山轉而南矣。入覺海,見山在其前,即出而循崖以登崖之西,下瞰南溪涓涓北流,時有小舟自新城來。既南行,崖盡,有峽東下,蓋南北兩崖對峙其來峽,其度脊處反在西瀕溪之上。
餘見其峽深沉,遂躡山級,東向直登其巔。其巔有東西兩台。
〔自西而東,路盡莫前。下瞰亂壑縱橫,峽形屈曲枝分,匯水成潭,分曹疊瀉,疑即所雲金龜湖也。而二峰東下無路,但見東峽有水有徑,疑即鐵仙。仍從舊路下,至溪東兩崖對峽處,即從崖下東入峽中。漸下漸濕,遂東北三裏至小港口。水自韓公橋來,渡之入山。東北三裏,大石岩。五裏,韓公橋。三裏,雙同槽。南二裏,紫雲岩。西一裏,渡溪為夫子岩。返出紫雲,一裏至響石岩,又登嶺一裏至竺岫。〕初七日竺岫渡橋,東南三裏,舒坑嶺。又三裏,緬灣。
又六裏,陳坊。陳坊有溪自北南流,蓋自滬溪而下東溪者也。
越橋而東上一嶺,又下而複上,日鐵灣嶺。共三裏,下嶺為錢家灣。又隨東溪二裏至黃源橋。渡溪而南一裏,過黃灣嶺。
南六裏,長行嶺。下嶺為連家灣,是為新城西北界。連家灣出岡為周家隘,即新城入郡官道。又西十裏,百順輔。又三裏上分水嶺。先是自百順西至周家隘,有小水西流,餘以為入南溪者;及登分水,而後知猶北入東溪者也。又五裏,過沙路嶺。又五裏過一橋,其水自高學坡來,五六裏越橋而南,即與南大溪遇。又二裏,東為觀者崖,西為仙居院,兩崖束溪如門,門以內澄潭甚深。
又三裏,入新城北門,出西門。
石門不甚壯,而闤闠頗盛。
出門渡石梁,則日峰山當梁瞰溪。
越橋即南隨溪行。已折西南,登白石嶺。十裏,過文江橋,始複與大溪遇,溪流至此已不勝舟矣。於是多隨溪,西南過竹山,山亦峭特自異,上有竹仙院。又十裏,周舍。周舍之南,路折而東,有潭偃水,頗覺汪洋,即文江之上流也。十五裏,宿於石瓶岡,去城二十五裏,去福山十五裏。
(八日缺)
初九日寫十二詩付崑即昆石上人,已上午矣。
即從草塘左循崖南下,路甚微削,伏深草中,或隱或現。
直下三裏,則溪自簫曲之後直從東南,與外層巨山夾而成者。蓋此山即閩界,其東北度而為簫曲,西北度而為應感峰、會仙峰,兩腋溪流夾而西去,猶屬新城也。
簫曲南溪之上,有居民數家,燕通“藝”,種植山種薑芋茶竹為業,地名阪鋪。由此溪渡,東南上嶺一裏,則平轉山腰。又南二裏,複直上山頂。又二裏,南下而東上,至應感岩。其岩西向,巨壑矗峭,環成一窩,置室於中,自下望之,真憑虛綴壁也。石崖之頂尚高一裏,崖僧留飯後,即從崖側躡蹬而登,以為諸峰莫高於此;既登而後知會仙之更高於眾也。應感二峰連起,東屬於大山,其屬處過脊甚峭。北流之水出於阪鋪,南流之水即從會仙峰北向而去,自應感、會仙西流之水止此。
餘蓋從應感南下三裏,過此一水複南上,則會仙北屬大山之脊也。脊東之水西出會仙之南,其南又有大山,東北而屬於應感後之大山,夾此水西去,其中塢落為九坊,乃新城之五十一都也。對會仙之山名迷陽洞,南即為邵武之建寧,其大山東南為泰寧,其西南為建昌之廣昌,則會仙南之大山,乃南龍北來東轉之處也。自過脊至會仙,〔望之甚近,而連逾四峰皆峭刻。〕其下亂壑縱橫,匯水成潭,疑所雲金龜湖即此水也。
〔四下四上,又四裏而登會仙絕頂,則東界大山俱出其下,無論簫曲、應感矣。自會仙西至南豐百裏,東南抵建寧縣亦百裏。其側有數家斜界迷陽洞南,為大山寥絕處。〕初十日由會仙峰西下,十裏過溪,即應感西南來溪也。
又五裏為官公坳。又五裏,下埔。應感溪自東而西,會仙南溪自南而北,俱會於下埔而北去。
〔自下埔而上,懸崖瀑布,隨處而是,亦俱會於下埔。〕路由下埔南而西,逾一嶺,五裏為黃舍。又西南逾二嶺,五裏至章村,山始大開,始有聚落闤闠kuánkuì街市。
〔有水自南而北,源自建寧縣邱家嶺,去章村南十五裏,又五十五裏始抵建寧雲。〕西五裏至容田,又西三裏過長江嶺。又三裏,烏石。
有卷石橋。
又二裏,上坪。隨溪西南四裏,有大溪自西南向東北,複溯之。西三裏,過木橋,溯北來小溪,渡小石橋,北上嶺。三裏,為茶塢坳。又西三裏,為何木嶺。越嶺,西南二裏,宿梅源。
十一日東方乍白,自梅源溯小流西上一嶺。路應度穀梅源至黃婆三十裏,黃婆至縣三十裏。
而西,因歇店主人言,竟從北直上嶺。三裏,逾嶺北,天漸明,問之途人,始知其誤。乃從嶺側徑道轉而南,越嶺兩重,共四裏得一村塢,詢之,曰:“此嶺即南豐界也。嶺北水下新城,嶺南下永豐此處‘永豐’恐為‘南豐’之誤,因為永豐離此地甚遠,但隨小水南行一裏,可得大道。”
從之,至漈jì指水邊,閩方言稱瀑布亦為漈上塢始與梅源大道合。其處平疇一環,四山繞壑,以為下土矣。已而流忽下墜,搗級而下,最下遂成一瀑,乃知五泄、麻姑之名,以幸而獨著也。
是名漈山灶,去梅源始五裏,餘迂作十裏行矣。水上人家為“漈上”,水下人家為“漈下”。又五裏,夏家橋,又五裏,尼姑坳,途中有兩小水自北來合。
又五裏,乾昌橋,已勝筏。
又五裏,滄浪橋。又五裏,黃婆橋。有一溪自北來,橋梁北溪上,水自橋南出,與漈上之水合,共下南山去;而陸路由北嶺入山,迂回嶺上。北行五裏,曰藏石嶺。又三裏,又過一小溪,亦自北而南。越而西,二裏,為思久鋪。鋪有小橋,橋下細流始西向行,路複隨之。五裏,西至來陂橋。又一溪頗大,自北來會,同過橋下;而漈上大溪亦自南來會,遂同注而北。
又一裏,溪之東有獅山,西有象山,獅山石獨突兀,而象山半為斧斤所鑿。二山緊束水口,架石梁其中,曰石家橋,溪自橋下俱北去,路自橋上西向府。渡橋一裏,又有小溪自南而北,亦有石梁跨其上。又三裏,上艾家嶺。又十裏至南豐,入城東門。三裏,出西門,則盱江自西南抵西門,繞南門而北轉,經東門而北下,想與漈上之水會於城北之下流也。
西門外瀕溪岸,則石突溪崖,鑿道其間,架佛閣於上。瀕江帶城,甚可眺望,以行急不及登。
又西五裏,一溪自北來,渡其橋;又一溪自西來,即溯之行。有數家在溪上,曰三江口,想即二溪與盱江合,故名也。
十二日東方甫白,從三江西渡溪,循左路行,路漸微。
六七裏,日出,入山口,居舍一二家,去路頗遙。先是,有言三江再進十裏,有山口可宿者,餘既訝其近,又疑其居者之寡。連逾二嶺,三裏,遇來人詢之,曰:“錯矣!正道在南,從三江渡溪已誤也。“指餘南循小路轉。蓋其嶺西北為吳坑,東南為東坑,去三江已十裏矣。乃從南轉下一坑,得居民複指上嶺,共五裏,至後阿大山。從其西北小路直上二裏,則一小廟當路岐。從廟西北平循山半陰崖而行,又二裏而至一山過脊處,南北俱有路,而西向登嶺一路獨仄,遂躡之行。
既登一峰,即轉入山峽。其峽有溪在下,自西而東,東口破壁而下;綰wǎn口一峰,西南半壁,直傾至底,石骨如削鐵;路在其對崖。循峽陰西人,〔自過脊登嶺至此,〕共三裏。一石飛突南崖,瞰溪撐日,日光溪影,俱為浮動。溪中大石矗立,其西兩崖逼豎如門,水從崖中墜壁而下,〔瀠回大石而出,蓋軍峰東溪源也。〕崖下新架一橋。渡而北,又登嶺半裏,山回水聚,得岐路入一庵,名龍塘庵。有道人曰:“西有龍潭,路棘不可入。”得茗mǐng茶,食點數枚。出庵,從左渡小溪,遂複直上嶺。二裏,複循山北陰崖而行,屢有飛澗從山巔墜下,路橫越澗上〔流者五、六次,〕下複成溪。又三裏,得橫木棧崖。又二裏,直轉軍峰之北,仰望峰頂猶刺天也,有石澗自峰頂懸凹而下,蓋北溪之源矣。
渡溪〔二百步,〕複上一嶺,始與北來大路合,遂高南向峰頂,而上無重峰之隔矣。自東北路口西上一裏,至北嶺度脊處,有空屋三間,中有繩床土灶而無人居,其西下〔為〕宜黃之道,東即所從來大道也。自此南上,鑿蹬疊級,次第間出,蹈空而上,道甚修廣,則進賢金父母所助而成者。金名廷璧,自此愈上愈高,風氣寒厲,與會仙異矣。
〔自分道處至絕頂,悉直上無曲墜,共四千三百步,抵軍峰巔。〕登頂下望,五六尖峰自西南片片成隊而來,乃閩中來脈也。
至絕頂之南,圓亙為著棋峰,亭亭峭削,非他峰所及。
〔蓋自南豐來,從車盤嶺南麵上,不及北道之辟;然經著棋峰棧石轉崖,度西峽中,躡蹬攀隙,路甚奇險。餘從北道望見之,恨不親曆。〕北起為絕頂,則石屋中浮,丘、王、郭三仙像共列焉。其北度之脈,則空室處。其北又起一峰,直走而為王仙峰,東下而為麻姑,東北下而為雲蓋,以結建昌者也。自著棋峰夾中望,下有洞穹然,攀箐掛石而下,日尚下午,至洞已漸落虞淵天色黃昏,亟仍攀躡而上,觀落日焉。
十三日(缺)白赤丸如輪,平升玉盤之上,遙望日下,白氣平鋪天末,上有翠尖數點,則會仙諸峰也。
仍從頂北下,十裏,至空屋岐路處,遂不從東而從西下,裏許而得混元觀,則軍峰之北下觀也。
其地已屬撫之宜黃。
〔聞山南車盤來道亦有下觀雲。〕循水北下,兩山排闥tà門,水瀉其中,無甚懸突飛洄之態。又下五裏,始至澗底,此軍峰直北之水也。既下山,境始開。又山一層橫列於外,則魚牙山也。又有一水自西南來,此軍峰西壑之水,至此與北澗會。循水東北又五裏,過袈裟石。綰兩澗之口,水出其間,百家之聚在其外,曰墟上。
又有一水亦自西南來會,則魚牙山之水也,與大溪合而北,西轉下宜黃,為宜黃之源雲。自墟上東北岐,路溯一小溪,十裏至東源。東向上嶺,三裏而登其上,曰板嶺。其水西流入宜,東南流入豐,東北流亦入宜,蓋軍峰北下之脊也。越嶺而東,一裏,複得坪焉。山溪瀠洄,數家倚之,曰章嶺。竟塢一裏,水東出峽間,下墜深坑,有路隨之,想走南豐道也。
其水東南去,必出南豐,則章嶺一隙其為南豐屬明矣。水口墜坑處,北有一徑亦漸下北坑,則走下村道矣。亦漸有溪北自下村出七裏坑,達楓林而下宜黃,則下村以北又俱宜黃之屬。是水口北行一徑,即板嶺東度之脊也,但其脊甚平而狹,過時不覺耳。下脊,北五裏,至下村。又北二裏,水入山夾中,兩山逼束形容兩山相距很近,擠緊收斂,使中間非常狹窄甚隘,而長水傾底,路瀠盤繞山半,山有凹凸,路亦隨之,名曰十八排,即七裏坑也。已而下坑渡澗,複得平塢,始有人居,已明月在中流矣。又北二裏,水複破峽而出。又一裏,出峽,是為楓林內村。又一裏,山開水轉,而西度小橋,是為楓林,一名陳坊。乃宿。
十四日平明飯,行,即從小橋循小溪北上。蓋楓林大溪西下宜黃,而小溪則北自南源分水而來者也。
溯北上五裏,入南灣坳,上分水嶺,南為宜黃,北為南城,西南境逾嶺為南源。五裏至八角莊,為洪氏山莊。
有水東下,舍之。北上黃沙嶺,二裏逾嶺,下巾兒漈,水亦東下,又舍之。北溯一小水,三裏,上欄寨門,平行嶺上,為李家嶺。又一裏,始下,下一裏,則磁龜在焉。磁龜者,羅圭峰玘qǐ之所居也,在南城西南九十裏,據李文正《東陽記》,北阻芙蓉,西阨連珠峰,南望軍峰,東則靈峰迤邐,有石在溪橋之下,而不甚肖;其溪亦不甚大;自西而東,夾溪而宅,甚富,皆羅氏也。問有花園坑,景亦沒,無可觀。遂東北逾嶺而下,溪自東南下坑中,路不能從也。東下三裏,山峽少開。又循一水,有橋跨之,曰雲陽橋,水亦東南下,又舍之。東逾一嶺,又二裏,曰乘龍坳,水亦南下。複東上二裏,曰鵝腰嶺。平行嶺上又二裏,而下一裏,曰鉏chǚ源,其水始東行。始至磁龜,以為平地,至此曆級而降,共十裏而至歪排,皆循東下,始知磁龜猶在眾山之心,眾山之頂也。歪排以上多墜峽奔崖之流,但為居民造粗紙,濯水如滓因水被汙染而混濁肮髒,失飛練懸殊之勝。
然鉏chǚ源小水已如此,不知滋龜以東諸東南注壑者,其必有垂虹界瀑之奇,恨路不能從何。出歪排,其南山塢始開,水亦南去。又東逾黃土嶺,共三裏,則下岐東行平疇中。五裏,一溪自西北東去,有橋架其上,曰遊真觀前橋。
又東五裏,則盱江自東南而北。是時日才下午,不得舟,宿於溪西之路東,其溪之東即新豐大市也。
十五日路東不得舟,遂仍從陸。右江左山,於是純北行矣。六裏,為大安橋。又三十裏,則從姑在望,入郡南門矣。
十六日過東門大橋,即從橋端南下。隨沙岸,叢竹夾道,喬鬆拂雲,江流雉堞右映,深樹密篝左護,是曰中洲。
有道觀,今改為佛宇。前二石將軍古甚,劉文恭鉉為之記,因程南雲盱人,與劉同在翰苑故也。是日再醉於夏調禦處。
十七日靜聞隨二擔從麻源大路先往宜黃,餘作錢、陳、劉諸書。是晚榻於調禦齋中。
十八日別調禦諸君。十五裏,午至麻姑壇。又西二裏,塢窮。循南山上,又二裏轉出五老西南,是為五老坳。於是循北山上,又二裏為篾竹嶺,越嶺二裏為丹霞洞,又西上一裏為王仙嶺,越嶺又西一裏為張村,皆前所曆之道也。於是又西平行山半,四裏,逾朱君嶺,複沿山半行。
深竹密樹,彌山繪穀,〔紅葉朱英,綴映沉綠中,曰鞋山。〕五裏,石坪。山環一穀,隨水峽而入,中甚圓整,萬山之上,得此一龕,亦隱居之所,惜為行道踏破雲幃耳。居民數十家,以造紙為業。
自石坪複登嶺,嶺峻而長,共五裏始達嶺頭,即芙蓉東過之脊也。脊二重,俱狹若堵牆,東西連屬。脊南為南城屬,下有龍潭古刹〔在深坑中,道小不及下。〕脊北為臨川屬。度脊而西即芙蓉山,自南而北高亙於眾山之上。
其山之東則臨川、南城之界。西則宜黃屬矣。循山之東北又上裏許,山開一箝qián即鉗東北向,是為芙蓉庵,昔祠三仙,其今僧西庵葺為佛宇,遂宿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