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以主講馬[一浮]先生之約,承乏特設講座,得與諸生相聚一堂,不勝欣幸。今開講伊始,吾與諸生不能無一言。唯所欲言者,決非高遠新奇之論,更不忍為空泛順俗之詞,隻求切近於諸生日用工夫而已。朱子《伊川像讚》曰:“布帛之言,菽粟之味,知德者希,孰知其貴?”願諸生勿忽視切近而不加察也。書院名稱,雖仍往昔,然今之為此,既不隸屬現行學製係統之內,亦決不沿襲前世遺規。論其性質,自是研究高深學術的團體。易言之,即扼重在哲學思想與文史等方麵之研究。

吾國年來談教育者,多注重科學與技術,而輕視文哲。此實未免偏見。就學術與知識言,科學無論發展至若何程度,要是分觀宇宙,而得到許多部分的知識。至於推顯至隱,窮萬物之本,澈萬化之原,綜貫散殊,而冥極大·全者,則非科學所能及。世有尊科學萬能,而意哲學可廢者,此亦膚淺之見耳。哲學畢竟是一切學問之歸墟。評判一切知識,而複為一切知識之總匯。佛家所謂一切智智,吾可借其語以稱哲學。若無哲學,則知不冥其極,理不究其至,學不由其統,奚其可哉?故就學術言,不容輕視哲學,此事甚明。次就吾人生活言。哲學者,所以研究宇宙人生根本問題,能啟發吾人高深的理想。須知高深的理想,即是道德。從澈悟方麵言之,則曰理想。從其冥契真理,在現實生活中而無所淪溺言之,則曰道德。陽明所謂“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亦此意也。吾人必真有哲學的陶養,(注意一“真”字。)有高遠深微的理想,會萬有而識其原,窮萬變而得其則。極天下之至繁至雜,而不憚於求通也。極天下之至幽至玄,而不厭於研幾也。極天下之至常至變,而不倦於審量也。智深以沉,思睿曰聖。不囿於膚淺。(學之蔽,真理之不明,皆由人自安於膚淺故也。膚淺者不能窮大,不能通微。其智力即浮薄,即生活力不充實。智短者,於真是真非,缺乏判斷。生活力貧乏者,必徇欲而無以自持。則一切之惡,自此生矣。故人之惡,出於膚淺。易言之,即出於無真知。)不墮於卑近,(沉溺於現實生活中,從欲殉物而人理絕。卑近者如是。)以知養恬。(恬者,胸懷澹泊,無物為累。此必有真知,而後足以涵養此恬澹之德也。無知者,則盲以逐物。而胸次無曠遠之致,是物化也。此與莊子以恬養知,義別。)其神凝而不亂。(恬故,精神凝聚而不散亂也。)故其生活力益充實而不自知。孟子所謂養浩然之氣者是也。哲學不是空想的學問,不是徒逞理論的學問,而是生活的學問。其為切要而不容輕視,何待論耶!又次就社會政治言,哲學者,非不切人事之學也。

孔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孰有哲學而遠於人事,可謂之學哉!人者,不能離社會而存,不能離政治而生。從來哲學家無不於社會政治,有其卓越的眼光,深遠的理想。每一時代的大哲學家,其精神與思想,恒足以感發其同時與異世之群眾,使之變動光明。此在中外史實,皆可征也。或謂:自科學脫離哲學以後,關於社會與政治方麵的發見,亦是科學家所有事,何必歸之哲學。此說似是而實非。哲學、科學,本息息相關,而要自各有其領域。如形而上學,則科學所不及過問是也。即在所研究之對象無所不同者,易言之,即無領域之異者,如對於社會政治諸問題。而哲學與科學於此,仍自各有其麵目。夫綜事察變,固科學所擅長也。哲學則不唯有綜事察變之長,而常富於改造的理想。故科學的理論,恒是根據測驗的。哲學的理論,往往出於其一種特別的眼光。哲學與科學相濡為用。不當於二者間,有入主出奴之見,更屬顯然。上來略說三義,可見哲學思想不容忽視。至於文學與曆史諸學,在今日各大學屬諸文科之範圍,而為究心文化者所必探討。

今茲書院之設,本為研究哲學與文史諸學之機關。但研究的旨趣,自當以本國學術思想為基本,而尤貴吸收西洋學術思想,以為自己改造與發揮之資。主講草定書院簡章,以六藝為宗主。其於印度及西洋諸學,亦任學者自由參究。大通而不虞其睽,至約而必資於博,辨異而必歸諸同,知類而必由其統。道之所以行,學之所以成,德之所由立也。諸生來學於此,可不勉乎?綜前所說,則書院為何種研究機關,既已言之甚明,來學者當知所負之使命也。至書院地位,則相當於各大學研究院。而其不隸屬於現行學製係統之內者,此有二意。一欲保存過去民間自由研學之風,二則鑒於現行學校製度之弊。(如師生關係之不良與學生身心陶養之缺乏,及分係與設立課目並所用教材之龐雜。其弊多端,難以詳舉。至於教育宗旨之不一,學風之未能養成,思想界之不能造成中心思想,尤為吾國現時嚴重問題。)頗欲依古準今,而為一種新製度之試驗。書院雖襲用舊稱,而其組織與規製,實非有所泥守於古。書院地位,雖準各大學研究院,而亦不必采用時製。總之,書院開創伊始,在主講與吾等意思,亦不欲專憑理想以製定一切規章。唯欲隨時酌度事宜,以為之製。如佛家製戒,初非任一己一時理想,以創立戒條,強人就範也。唯因群弟子聚處,而隨其事實,因機立戒,久之乃成為有統係的條文。故其戒條,頗適群機,行之可久也。書院創製立法,亦當如是。今後教者(通指主講與諸教職員)學者(肄業生及參學人)俱各留心於學業及事務各方麵之得失利弊等情形,隨時建議,毋或疏虞,庶幾吾人理想之新製度,將有善美可期矣。外間於書院肇創之際,多不明了。或疑此製終不可行。主講與吾等時存競業,亦望諸生厚自愛,期有所樹立。豈惟書院新製得以完成,不負創議與籌備諸公之盛心。而發揚學術,作育人才,保固吾國家民族,以化被全人類者,皆於是乎造端矣。

諸生勉旃。昔人有言,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古者“文”字、“藝”字,並謂一切學術。如六籍,乃備明天道、治法、物理之書。而號曰六藝。又曰六藝之文是也。漢以後,始以詞章名文藝。其意義始狹。非古也,今謂宜從古義。)今學校教育,但令學子講習一切學術。易言之,即唯重知識技能而已。(知識技能一詞,以下省稱知能。)至於知能所從出,與知能所以善其用者,則存乎其人之器識。器識不具,則雖命之求知能,其知能終不得盡量發展。必有其器與識,而後知能日進,如本固而樹葉茂也。抑必器識甚優,始能善用其知能,不至以知能為濟私之具也。苟輕器識,而唯知能是務,欲學者盡其知能以效於世,此必不可得也。今之弊在是,奈何其不察耶?夫器識者何?能受而不匱之謂器,知本而不蔽之謂識。器識非二也。特分兩方麵以形容之耳。以受,則謂之器;以知,則謂之識也。器識之義,最為難言,今略明之。先難後獲者,器也,識也。欲不勞而獲者,非器也,無識也。可大受而不可小知者,器也,識也。可小知而不可大受者,非器也,無識也。毋欲速,毋見小利者,器也,識也。欲速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者,非器也,無識也。顏子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者,器也,識也。反是者,非器也,無識也。(虛己以容物,故犯而不校。此言君子宅心之廣,蓄德之宏,乃就私德言,非就國家思想言也。或有誤解此者,以謂國土受侵,不與敵校,便逾論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者,器也,識也。反是者,非器也,無識也。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者,器也,識也。(藝,謂一切知識技能之學。)亡其道德與仁,而唯藝之務者,非器也,無識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者,器也,識也。(此中文字,同上藝字解。)馳逞於文,而不務力行者,非器也,無識也。過則勿憚改,人告之以有過則喜,聞善言則拜者,器也,識也。文過遂非,拒諫而絕善道者,非器也,無識也。尊德性而道問學者,器也,識也。隻知問學,而不務全其德性,則失其所以為人,非器也,無識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器也,識也。妒賢忌能,見惡人而不知自反,或攻人之惡,而不內省己之同其惡否,此為下流之歸,非器也,無識也。人一己十,人十己百,人百己千,器也,識也。自暴自棄者,非器也,無識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器也,識也。甘於不知,而不肯困以求通,怠於行,而不務勉強以修業,非器也,無識也。任重道遠,器也,識也。無所堪任,非器也,無識也。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器也,識也。獨善而無以及物,非器也,無識也。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此有器識與無器識之辨也。夫器識有無,其征萬端,不可勝窮也。然即前所述者一字一句,反而驗之身心之間,日用之際,則將發見自己一無器識可言,而愧怍惶懼,自知不比於人類矣。昔王船山先生內省而慚曰,吾之一發,天所不覆,地所不載。。其懺悔而無以自容,至於若此之迫且切也。我輩墮落而不自知罪,豈非全無器識之故耶!夫器識,稟之自天,而充之於學。人不學,則雖有天稟,而習染害之。故夫人之無器識者,非本無也,直蔽於後起之汙習耳。擴充器識,必資義理之學,涵養德性而始能。主講以義理為宗,吾夙同符。諸生必真誌乎此學,始有以充其器識。器識充而大,則一切知識技能,皆從德性發用。器識如模。知能如填彩。模不具,則彩不堪施。諸生顧可逐末而亡本乎?

學者進德修業,莫要於親師。師嚴而後道尊。師道立,則善人多。舊訓不可易也。學校興而師生義廢。教授與諸生,精神不相通貫,意念不相融洽。其上下講台,如途之人相遇而已。夫學者之於理道,非可從他受也,唯在自得之耳。其自得之者,亦非可持以授人,理道不是一件物事故也。然則為學者,何貴於有師耶?師之所益於弟子者,則本於其所自得者,而隨機引發弟子,使之有以自得焉。弟子所賴於其師者,方其未至於自得,則必待師之有所引發焉。唯然。故師於弟子,必精神、意念相融通,而後有引發之可能。若夫神不相屬,意不相注,則如兩石相擊,欲其引發智慮,而悟入理道,天下寧有是事耶?故弟子必親師而後可為學。且人之所以為人也,親生之,而師成之。成之之恩,與生均矣。在三之義,古有明訓,而忍不相親耶?雖然,語乎成,又當有辨,非尋常知識技能之相益,便足謂之成也。必其開我以至道,使吾得之而為人焉。不得,則吾弗成人也。有師如是,其成我之恩,均於生我矣。在三之義,正謂此也。其次,則如章實齋氏所雲,專門名家之學,雖不足語至道,要亦有得於道之散殊。吾從而受其學,亦不敢不尊之親之,而嚴其分,盡其情。(嚴其分者,己之於師,退居子弟行,不敢抗也。)否則於情未協,於義為悖也。自此而下,若傳授課本,口耳之資益。學無與於專家,人未聞乎至道。但既為吾所從受課之師,有裨於聞見,則亦以長者事之,以先進禮之,不得漠然無情誼也。親師之義,雖有差等,畢竟不失其親愛。古之學者,未有不求師也。弟子之名位、年事,過於其師者,往往有之。而退然以下其師者,道之所在故也。學之不可無所就正放也。今之學者,恥於求師。不以其所未得為可恥,而恥其所不當恥,直無器識故耳。古之人,有的從師遊,不必有得,而後乃自得。反以其道喻師,而自展其事師之誠者,釋迦牟尼是也。鳩摩羅什於其戒師,亦嚐行之也。有弟子先從師說,而後與之異者。後之所見誠異,非私心立異也。亞裏士多德曰:“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有如是弟子,非師門之幸哉?親師者,非私愛之謂也。然非有真知真見而輕背師說焉,則其罪不在小。學次於親師而談敬長。凡年輩長於我者,必以長者禮之。年輩長於我,而又有學行可尊者,吾禮敬之不盡其誠,又何忍乎?清末以來,學風激變。青年學子,習於囂暴,而長幼失其序矣。有一老輩,平日與少年言議,皆非毀禮教者也。退而與人言,則又忿後生遇己之無禮。吾性偏狹,不欲輕接少年。偶遇之,勿多與言,亦無飾貌周旋之事。孤冷自持而已。夫所以敬長者,約有二義。少不淩長,後生不與先進抗,存厚道也。長者經驗多於少年。少年勇於改造,而辨物析理,不必精審。使其無輕侮前輩之心習,則將依據前輩之經驗,以為觀摩考核之資者,必日益而不自知矣。西洋各國,皆有老教授居上庠。與吾國古時太學,尊禮老師之意適合。明季有一儒者,自言其少時遇長德,輒以兄事。中年以後,自知無禮。於其所稱為兄者,今改稱以先生,而自稱晚生或後學焉。昔之視在等夷者,今知其德之可尊,學之可貴也。則不複等夷視之,而對之自名焉。此人可謂善補過矣。諸生來學於此,於親師敬長,自宜留意,不可染時俗也。此亦培養器識之一端也。

學者以窮理為事。然其胸懷,一向為名利聲色種種惑染之所纏縛。其根株甚深細隱微,恒不自覺。本心全被障礙,如何而得窮理?(本心一詞,原於孟子。宋明儒者亦言之。本字宜深玩,但非可徒以訓詁為得其解也。必切體之於己,而認識其孰為吾本具之良知良能而不雜夫後起染汙之習者。)窮理工夫,非深心不辨。真理雖昭著目前,而昏擾粗浮之心,終不得見。必智慮深沉衝湛,而後萬理齊彰。深堪則神全。神全,故明無不燭,而天下之理得矣。又非大心不辨。大故不滯於一隅。觀其散著,抑可以遊其玄也。析其繁賾,抑可以會其通也。辨其粗顯,抑可以窮其幽也。知其常行,抑可以盡其變也。見其煩瑣,抑可以握其簡也。故唯大心,可以窮理。狹礙之心,觸途成滯。泥偏曲而不悟大全,墮支離而難言通理,習膚淺而不堪究實。明者所以致慨於橫通也。(狹礙之心,非本心也,乃以染習為心故耳。)又非耐心不辨。人心恒為染習所乘。安於偷惰,而一切無所用心。慣於悠忽,而凡百都不經意。蘋果墮地與壺水熱則漲澎,古今人誰不習見之,卻鮮能於此發見極大道理者,必待奈端瓦特而後能之。則以常人不耐深思故耳。夫事理無窮,要在隨處體察。於其所未曾明了者,不憚強探力索。(四字吃緊)毋忽其所習聞習見而不加察也。毋略其所不及見、不及聞,而以為無複有物,無理可求也。毋狃於傳說,必加評判。亦毋輕議舊聞,必多方考索。其果是耶,無可立異。其果非耶,自當廢棄。毋病夫瑣碎而不肯窮也。毋厭其艱阻而不肯究也。時時有一副耐心。真積力久,自然物格知至,而無疑於理之難窮矣。綜前所說三心,曰耐,曰大,曰深,皆依本心而別為之名耳。耐之反為忽。(忽者,疏忽或忽略。)大之反為礙。(礙者,狹隘或滯礙。)深之反為淺。(淺者,淺陋或浮淺。)有一於此,皆不足與於窮理之事。其所以成乎忽與礙且淺者,則以無量惑染根株,盤結於中,而本心障蔽故也。學者必有克己工夫,(己者,謂一切惑染。亦雲私欲或私意。)常令胸懷灑脫,神明炯然,則能耐,能大,能深,(耐字意義甚深,即健也。切宜深玩。)而可以窮理盡性矣。王陽明先生雲:“學問須是識得頭腦。”存心、養心、操心之學,於一切學問,實為頭腦。今之學子,顧皆舍其心而不知求,豈不蔽哉!就學術言,華梵哲學與西洋科學,原自分途。東學(賅華梵哲學言)必待反求內證。舍此,無他術矣。科學純恃客觀的方法,又何消說得?(西洋哲學與其科學,大概同其路向,明儒所謂向外求理是也。西洋思想與東方接近者恐甚少。)學者識其類別,內外交修,庶幾體用賅存,本末具備,東西可一爐而冶矣。昔朱子言學,以居敬窮理並言。窮盡事物之理,合用客觀方法。居敬,即反求內證下手工夫也。(敬是工夫,亦即於此,識得內在的本體。)明代治朱學者,詬王學遺物理而不求。王學之徒,則又病朱學支離破碎。近世中西之爭,亦複類是。曷若同於大通之為愈耶?吾與主講,俱無所偏倚。諸生來學於此,須識得此間宗旨。無拘曲見,務入通途。

昔吾夫子之學,內聖外王。老氏崇無,亦修南麵之術。(老氏之無,非空無也。本性虛寂,故說為無。儒者亦非不言無。《中庸》言天性,曰“無聲無臭至矣”。但儒者不偏著在無上,與老氏又有別。此姑不詳。)顏子在孔門,擬以後世宗門大德氣象,頗相類似。然有為邦之問。則孟子所謂禹稷顏回同道,誠不誣也。吾嚐言,佛家原主出世,使世而果可出也,吾亦何所留係。其如不可出世,如欲逃出虛空,寧有逃所?(世之言佛者,或謂佛氏非出世主義。此但欲順俗,而恐人以此詬病佛法耳,實則佛家思想,元來自是出世。彼直以眾生一向惑染,淪溺生死海中,為可怖畏,而求度脫。經論具在,可曲解耶?但佛家後來派別甚繁,思想又極繁雜。如大乘學說,漸有不舍世間的意思。華嚴最為顯著。《金光明經》亦歸於王者治國之道雲。)是故智者哀隱人倫,要在隨順世間,彌縫其缺,匡救其惡。所謂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本中和而讚化育,建皇極而立蒸民(古詩雲,立我蒸民,莫匪爾極。)此吾夫子之道,所以配乾坤而同覆載也。莊子曰,“《春秋》經世,先王之誌”,可謂知聖心矣。漢世經儒,並主通經致用,不失宗風”,故漢治尚可觀。魏晉以後,佛家思想浸**社會。曹氏父子又以浮文靡辭,導士夫為浮虛無用。儒生經世之業,不可複睹。遂使五胡肇亂,慘毒生民。延及李唐。太宗雄偉,僅振國威於一時。繼體衰亂,迄無寧日。唐世士人,下者溺詩辭,上者入浮屠。儒業亡絕,猶魏晉以來之流風也。世道敝而無與持,有以也哉!(唐世僅一陸宣公以儒術扶衰亂。)禍極於五代。宋興,而周程諸老先生,紹述孔孟,儒學複興。然特崇義理之學,而視事功為末。其精神意念所注,終在克己工夫。而經國濟民之術,或未遑深究。雖述王道,談治平,要亦循守聖文。非深觀群變,有所創發也。至其出處進退大節,自守甚嚴,誠可尊尚。然變俗創製,一往無前之勇氣,則又非所望於諸老先生矣。然而宋儒在形而上學方麵,實有甚多發見。(當別為論。)晚世為考據之業與托浮屠者,並狂詆宋儒。彼何所知於宋儒哉?唯宋儒於致用方麵,實嫌欠缺。當時賢儒甚眾,而莫救危亡,非無故也。及至明季,船山亭林諸公崛起,皆紹述程朱,而力求實用。諸公俱有民治思想,又深達治本,有立政之規模與條理,且皆出萬死一生以圖光複大業,誌不遂而後著書。要之,皆能實行其思想者也。此足為宋儒幹蠱矣。(顏習齋名為反對程朱,實則其骨子裏仍是程朱。所攻伐者,但是程朱派之流弊耳。)勝清道鹹間,羅羅山、曾滌生、胡林翼諸氏,又皆宗主宋學,而足寧一時之亂。(諸公扶持清廷殆非本誌,直是現實主義耳。洪楊既不足輔,又懼同類莫能相下。故仍擁清以息一時之亂耳。曾氏刊布《船山遺書》,雖昌言民族革命之《黃書》,而布之無忌。其意念深哉!)故由宋學演變觀之,浸浸上追孔氏。而求內聖外王之全體大用,不複孤窮性道矣。(明季大儒與鹹同諸公,所造高下淺深,為別一問題。然其內外交修,不欲成為有體而無用,則猶孔氏之遺規也。)今世變愈亟,社會政治問題日益複雜,日益迫切。人類之憂方大。而吾國家民族,亦膺巨難而瀕於危。承學之士,本實既不可撥。(本實,謂內聖之學。)作用尤不可無。(作用,謂外王或致用之學。與俗以機智名作用者異旨。)實事求是,勿以空疏為可安。深知人生責任所在,必以獨善自私為可恥。(釋迦牟尼為一大事因緣出世。王船山先生自題其座右曰,“吾生有事”。此是何等胸懷!吾人可不猛省?)置身群眾之外,而不與合作,乃過去之惡習。因任事勢所趨,而不盡己責,尤致敗之原因。(西洋社會與政治等等方麵,許多重大改革,而中國幾皆無之。因中國人每順事勢之自然演進,而不以人力改造故也。此等任運自然的觀念,未嚐絕無好處,但弊多於利。當別為文論之。)諸生研求實用,尤貴於舊日積習得失,察識極精,而遷善必勇。否則雖有技能,不堪致用,況缺乏技能者乎!或曰,今世言致用,必須專門技術。(此等人才,必出自各學校之為專科研究者。)書院係養育通材,恐徒流為理論家,而不必可以致用也。此說,隻知其一,未知其二。夫專材與通材,(專門技術,省言專材。)互相為用,而不可缺其一也。專材恒是部分之長。雖其間不無卓越之士,然終不能不囿於所習。其通識終有限也。通材者,測遠而見於幾先,窮大而不滯於一曲。能綜全局,而明了於各部分之關係。能洞幽隱,而精識夫事變之離奇。專材的知識是呆板的,通材的知識是靈活的。專材的知識是由積聚而得的,通材的知識多由超悟而得的。(超悟本自天才。然天材短者,積學亦可致。)專材的知識是顯而易見,通材的知識是運於無形的。專材與通材之辨,略如上說。而通材實關重要。能用專材者,通材也。若無通材,則專材亦無所依附以盡其用。選任各種專材,而位之各當其所,此則通材所有事也。凡理論家,固可謂之通材。而通材不必悉為理論家。通材者,恒是知行合一之人物也。通材與專材,時或無定稱。如一個工廠的領袖,比於廠中技師等等,則為通材。比於實業界中更大的領袖,則又成專材矣。實業界中大領袖,雖號通材,而對於主持國柄之大領袖,則又成專材矣。凡求為通材者,必有寬廣的胸量,遠大的眼光,深沉的思考,實踐的勇氣,謙虛的懷抱。若不具此素質,而求為通材,未之有聞也。查本院簡章,分通治別治二門。通治門,以《孝經》《論語》為一類,孟、荀、董、鄭、周、程、張、朱、陸、王諸子附之。別治門,《尚書》《三禮》為一類,名法墨三家之學附之。《易》《春秋》為一類,道家附之。凡此,皆所以養通材也。

附識:或問,本文有雲,中國人每順事勢之自然演變,而不以人力改造。此意未了。答曰:吾舉一例明之。如數千年來君主政治,時或遇著極昏暗,天下自然生變。到變亂起時,也隻任互相殺伐。俟其間有能者出來,才得平定,仍然做君主。此便是順事勢自然,不加人力改造。若是肯用人力改造局麵時,他受了君主政治許多昏暗之禍,自然會想到民治製度,同來大改造一番。西洋人便是這樣,中國人卻不如此。即此一例,餘可類推。

國家設學校以養人才。人才雖出於其中,而就學者固不能皆才也。書院雖欲養通材,又何敢過存奢望耶?然在諸生,則不可妄自菲薄。必努力以求為通材,而後不負自己,不負所學。(諸生縱不得勝國家棟梁之任,吾亦望其行修而學博,足以居庠序而育群材。今各大學,於本國學術方麵,缺乏師資。此足見吾國人之不力學,不求認·識自己。昔拿破侖自謂其失敗,根本不由於外力與刀槍,而在於德國理想家的抵抗力。諸生三複此言,當知所奮發矣。)

本院簡章,舉一切學術,該攝於六藝。故學者選修課程,應各擇一藝為主,而必兼治其相類通者。如所主在《易》,則餘藝,如《春秋》等,(等者,謂《詩》、《書》、三《禮》及《四子書》等。)諸子學,如道家等。(等者,謂自漢迄宋明諸師。)及印度佛學與外道,皆所必治,即西洋哲學與科學,尤其所宜取資。如所主在《春秋》諸藝,則其所應兼治之諸學,亦各視其所相與類通者為衡。夫學術分而著述眾。一人之力,何可窮搜?故治學者,有二義宜知。每一種學問,皆有甚多著述。唯擇專家名著,而詳加玩索。其餘可略。此一義也。(博學者,非無書不讀之謂,乃於不可不讀之書,必須熟讀耳。)依據自家思想根菱,因取其與吾相近者,特別研尋,以資發揮,此二義也。(如吾治《易》,而好象數,則於數理邏輯必加詳究。如吾治《易》,而主明變,則凡哲學家之精於語變者,必加詳究。如吾治《易》,而於生生不息真機,特有神悟,則凡依據生物學而出發之哲學,必加祥究。如吾治《易》,而注重明體,及生活與實踐方麵,則於佛家及宋明諸師,必加詳究。如吾治《周禮》,而欲張均產與均財之義,則於吾先儒井田、限田諸說,及西洋許多社會主義者關於經濟的思想,必加詳究。如吾治《春秋》,而欲張《公羊》三世義,則於吾六經、諸子及西洋哲學許多政治理想,必加祥究。如上所說,略示方隅。學者觸類旁通,妙用無窮。)本院主張自由研究,不取學校教師登台強聒,學生呆坐厭聽之方式。亦無一定講義。主講及講座、教授、都講,(簡章尚未立教授。以開創伊始,規模尚狹故也。實則教授為正常負責之師,決不可無。至簡章有講友,相當各大學名譽教授。但馬先生不欲仍時俗教授之名,俟將來酌定。)時或聚諸生共語,得為語錄而已。分係辦法,雖本院所無,但簡章,一宗六藝,而分通治、別治二門。諸生入院修學,自應先通後別。其別治門,各專一藝,而兼治其相與類通之諸學。則分係之意存焉。至各門所應研習之書目,擬分必讀與博覽二類,容緩酌定。必讀一類,貴精不貴多。如孔門之於六藝,魏晉學者之於三玄,兩宋諸師之於四子書。又如佛家空宗,主《大般若經》與四論。(《大智度》及《中》、《百》、《十二門》。)相宗亦有六經,十一論。(詳基師《唯識述記》等。)凡此諸家,其所專精之書並不多。唯有所專主,而聚精會神於其間。久之,而神明變化,受用無窮矣。至博覽一類,則不嫌其多。然學者資性有利鈍,精力有衰旺,要在各人隨分盡力,選擇其萬不容不涉及者,而目治心營焉。求免於孤陋寡聞之患,而有以收取精用弘與引申觸類之益。斯為得之。若夫不量自力,而一意涉獵求多,其弊也,或則神昏目眩而一無所得,或則雜毒攻心而靈台長蔽,思想長陷於混亂。此為人生至苦之境。吾意將來規定各門應行博覽之書,雖名目不妨多列,而學子於其間,盡可留心選擇,務令遊刃有餘,毋以貪多自害。唯必讀之書,則非終身潛玩不可。

學問之道,由淺入深,由博返約。初學必勤求普通知識,將基礎打疊寬博穩固。而後可雲深造。其基不寬,則狹陋而不堪上進。其基不固,則浮虛而難望有成。初學,若未受科學知識的訓練,而欲侈談哲理與群化治術等等高深的學問,便如築室不會拓基,從何建立?登梯不會循級,必患顛蹶矣。(吾國學術,雖未曾發展為科學,然吾先聖賢於哲學思想方麵,所以有偉大的成功者。非獨天才卓越、直超頓悟、冥會真理而已,亦因其窮玄而不遺事物。如所謂仰觀於天,俯察於地,近取吾身,遠觀諸物。又如孟子稱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後儒亦屢言,須體驗物理人事。又曰,從人情事變上磨練,其精於綜事辨物,可見矣。吾固有之學術,不曾發展為科學,此是別一問題。‘然吾古之學者,自有許多許多的科學知識,則不容忽視。《易》之為書,名數為經,質力為緯,非有豐富幽深的科學思想,則莫能為也。而其書,導於羲皇,成於孔氏。創作之早,至可驚歎。後生偷惰,知識日益固陋。今西洋科學發達,學子誠當努力探求。)諸生若自大學卒業而來者,於科學有相當素養。今進而研華梵高深學術,不患無基。至其未受學校教育者,(本院征選肄業生細則,不限定大學卒業一途者,原欲廣造就耳。但其人若非具有天才,而缺乏科學訓練,恐終為進學之礙。今次征選生徒辦法,隻可作一種試驗耳。)務望於科學方法及各科常識,尤其於生物學、心理學、名學及西洋哲學與社會政治諸學,必博采譯述冊子,詳加研索。今之譯述,大抵出於稗販,而不詳條貫,鮮有旨要。其於所介紹之學說,實未有精研故也。又複模仿西文文法,而未能神明變化。故其辭甚難通。加之白話文於素讀舊書者,氣味最不合。以上諸因,譯述冊子,每為人所不喜閱。然諸生未受學校教育者,要當於譯述冊子,勉強玩索。勿病其膚雜,勿畏夫艱阻。須知,學者涉獵群書,譬之入山采寶。初入深山,所曆幾盡屬荊棘。及遇一寶,則獲益無窮矣。讀雜書,亦複如是,往往有意外之獲。孟子謂舜好問,而好察邇言。理道無窮,隨在足資解發故也。譯述雖劣,詎不足比於邇言耶?

吾國學術,夙尚體認而輕辯智。其所長在是,而短亦伏焉。諸生處今之世,為學務求慎思明辨,毋愧宏通。其於邏輯,宜備根基。不可忽而不究也。(然學問之極詣,畢竟超越尋思,歸諸體認,則又不可不知。)《論語》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字者,發表思想之器也。凡理論的文字,以語體文為最適宜。條理詳明,委曲盡致。辭暢達而無所隱,義精確而無所淆,此語體文所擅長也。但有時須雜用文言文,談理至幽玄之境,淩虛著筆,妙達神理,則或賴文言以濟白話之窮。如程子語錄中,所謂衝寞無朕、萬象森然。以整練之辭,善敷玄旨,含蓄無盡。(此等處,若用白話,便無義味。)此語體參用文言之妙也。學子如欲求工語體文,必須多讀古書。能作文言文,始無不達之患。今學子為白話文,多有不通者,此可戒耳。

讀書須有三到:曰手到,(圈點)目到,心到。手之所至,而目注焉,而心凝焉,則字字句句,無有忽略過去者。讀書不求甚解,在天才家眼光銳利,於所讀書,入目便能抉擇,足資一己創發之用。若在一般人,則雖苦思力索,猶懼不盡其條理,不識其旨要,而可不求甚解乎?讀書切忌忽略過去。學之蔽,理之難明,隻緣自心隨處忽略故耳。忽略者,萬惡之源也。所謂不誠無物是也。吾寫至此,吾意甚苦,願諸生自反而力戒此病。(細玩《論語》,則知聖賢日用間,隻是一真流行,一切無有忽略。)今之少年,習為白話詩,以新文學自標榜,其得失則當世有識者多能言之,毋俟餘喋喋也。餘生平不能詩,間諷誦古之名作,略識其趣。以為聲音節奏,終不可忽而不講。若不求協調,隻為白話而已,其可謂之詩乎?諸生於六藝中,倘有專詩者,將欲創作新體,亦必沉潛於舊文學,(謂由三百篇、楚漢,迄近世,詩騷賦詞等作品。)遺其貌而得其神。或能融會眾體,別創一格,未可知也。如於舊文學未有深厚涵茹,而以淺躁之衷,急謀更張,終必無成。子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更張而不及其舊,勿輕更焉可也。每聞少年能讀西人詩,驚服其長篇巨製,輒謂中國詩不足觀。此真膚論也。餘未讀西人詩,但聞人言,想見其氣象雄放,情思暢茂。然中國詩,妙在辭寡而情思悠然,含蓄不盡。清幽之美,如大化默運,不可以形象求也。中西詩,但當各取其長,勿妄分優劣也。

間聞人言,通經致用之說,在今日為迂談。今之政事,當有專門技術,豈得求之六藝而已乎?此其說甚誤。有見於末,無見於本也。如欲辨正此等謬見,自非可以簡單言之。雖著書累帙,猶難達意。吾於此不暇深論,但慮諸生移於時俗,終不能不略明吾旨也。夫繕群致治,必有經常之道,曆萬變而不可易也。亦必有張弛之具,隨時而製其宜也。專門技術,隻為張弛之具。而所以為張弛者,要不可離經常之道。姑舉一義言之。《大易》革卦,著改革之象,必歸之誠信。革,變易也。誠信,則通萬變而不可易之常道也。改製易度,而果以誠信行之。毋假新法之名,而陰違之以逞其私欲。毋藉新興之事而私便之,以恣其**貪。以誠信宰萬變而不渝,則任何改革,無不順天應人,行之盡利矣。嗟爾諸生,更曆世變,亦已不淺,其猶無悟於此耶?即今國際糾紛,至於人類自毀,而不知禍之所底。諸霸者莫不聲稱正義,而所為適得其反。不誠不信,戾於常道。生人之禍,何時已乎?“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聖言深遠。人類如終不自毀,其必率由吾六藝之教焉無疑也。夫六藝之旨,廣大悉備。所謂“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唯智者真有得於六藝,則見其字字句句,皆切於人生實用,而不可須臾離也。無識者,視為陳言。所謂至言不止於俚耳也,謂通經致用為迂談,此乃細人之見耳。且學者誠能服膺經訓,而反之自心。將於萬化之本、萬事之綱,無不洞達。則其於人群事變之繁複奇詭,自可秉樞要以禦紛雜,握天鈞而涉離奇。陽明所謂規矩誠設,而天下無數之方圓,皆有以裁之矣。尺度誠立,而天下無數之長短,皆有以裁之矣。然則運用專門技術者,必待湛深經術之醇儒。世有善知識,必無疑於吾言也。又凡治六藝者,非但習本經而已。如治《尚書》《三禮》者,於吾諸子、曆史及諸文集,並西洋社會、政治諸學,皆博覽而取材焉。餘藝,可類推。夫學術者,古人詣其大、而後人造其精。古人窮其原,而後人竟其委。(委者,委曲。事理之散殊,至纖至悉,難於窮了者,謂之委曲。)古人以包含勝,後人以解析勝。學者求知,若但習於細碎,則智苦於不周,而應用必多所滯。六藝者,吾國遠古之大典,一切學術之淵源。學子欲求致用,而不習六藝,是拘於偏曲而不求通識也。惡可致用乎?今各大學法科,隻習外人社會及政治諸書而已。故剿襲外人法製,以行之吾國,終不適用也。故夫研究西洋社會及政治法律諸學者,必上宗六藝,而參稽曆朝史誌與諸文集。博而有要,雜而有本。庶幾通古今之變,而可權時致用矣。尤複須知,吾國著述,不肯敷陳理論,恒以散殊而簡單之辭,寓其衝旨。所謂引而不發是也。善讀者,於單詞奧義,悟得無窮道理。如《周禮》言經國理民之規,一以均平為原則。《大學》言理財,歸之平天下、本之絜矩。(絜矩者,恕道也。今列強不知有恕,故互相殘。)《論語》言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言民治,端在製產。曰“民有恒產,斯有恒心”。《書》曰,正德、利用、厚生。盡大地古今萬國談群化究治道之學者,著書千萬,要不過發揮上述諸義而已。治今日之中國,道必由是。為人類開萬世太平之基,道必由是。又如《論語》道千乘之國一章,尤為今日救時聖藥。時時存敬事之一念,無實之議案,與夫徒供官吏假借濟私而有害民生之政令,必不忍行,不肯行。至其敬慎以出之事,自然實行收實效,而可信於群眾。非有實益於公家,即一毫不浪費。如此節用,何慮艱危?當飲食,而思天下饑餓者眾。處安全,而思天下慘死者眾。有此愛人一念,自必達之事業。程子曰,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況乘權處要者乎?征役出於不得已,而於人民生事所關,必加顧惜審處,則所全者多矣。當今上下一心,果能實體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諸義,而力行之,又何憂乎國難?聖訓洋洋,無一語不切實用。奈何以迂談視之?夫六藝之旨,廣大淵微。欲有稱舉,終嫌掛一漏萬。吾提示一二,以便諸生讀經時,知所留意而已。經術誠足致用。諸生到深造自得時,方信得及耳。(此與前談通材與專材一段,可參看。)儒家教學者,必先立誌。佛家教學者,首重發心。所發何心?所立何誌?即不私一己之心之誌。易言之,即公一己於天地萬物之心之誌而已。羅念庵先生有雲,近來見得吾之一身,當以天下為己任。不論出與處,莫不皆然。真以天下為己任者,即分毫躲閃不得,亦分毫牽係不得。(躲閃與牽係,皆私意私欲之為。)古人立誌之初,便分蹊徑。入此蹊徑,乃是聖學。不入此蹊徑,乃是異端。陽明公萬物一體之論,亦是此胚胎。此方是天地同流。此方是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此方是天下皆吾度內。此方是仁體。孔門開口教人,從此立腳跟。(力案:此須善讀《論語》,能於言外會意,方得之耳。孔子隨事示人,無不使之率由常德。如孝弟忠信、篤敬等等,皆常德也。率由常德,即是通人己為一體處。失其常德,即成自私自便,而不能與物同體矣。學者於此,宜深切察識。)後儒失之,隻作得必信、必果,砼砼小人之事,而聖學亡矣。(力案:此是念庵大眼孔處。)《西銘》一篇,稍盡此體段。所謂大丈夫事,小根器不足以當之。識得此理,更覺目前別長一格。又曰,今人言學,不免疏漏。雖極力向進,終無成就。是不達此理。以此與他人言,絕不見有一人承當。即不承當,亦不見有一人聞之生歎羨者,不知何也?(力案:眾生可悲,以此。)又曰,區區不足法,隻此一蹊徑,似出於天之誘衷,卻非有沿襲處。吾身縱不能至,願諸君出身承當。承當處,非屬意氣興致,隻是理合如此。(力案:此處吃緊。)此方是做人底道理。此方是配天地底道理。能有諸己,何事不了?真不係今與後、已與人也。念庵此一段話,至為警切。吾故舉以示諸生。諸生能發心、立誌,而公一己於天地萬物,與為一體。如此,方是盡人道也。亦必如此,而後見得天下事皆己分內事,而任事之勇自生。

孔門教學者,唯尚躬行。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其刻勵如是。後來學人便侈談空理而輕視事為。學風所由替,民族所由衰也。諸生其念之哉!勿以空談了一生也。天下事,無大無小,量己才力所勝任者,以真實心擔任作去。才作事,便是學,否則隻是浮泛見聞或空想,不足言學也。

寫至此,便欲止,然猶若不能已於言者。學問之事,唯大天才,或可以不信天、不信地,而唯自信自成。中人之資,未有不篤信善知識而可以有成者也。超悟之明不足,則推度易滋疑眩。而古今偏至與浮淺之言,亦皆足亂其神明。故必有善知識為之師,而己又能篤信其師之說。由篤信而求深解,了然於其師之所見。一義如是,眾義皆然。久之,養成自家識力,便可縱橫自在矣。今之學子,才識不逾中人,或且不及中人,而果於自信,不知擇師。任其膚亂浮囂之見,衡量一切,無所取準。惑以終身,不亦悲乎!《論語》曰:“篤信好學,死守善道。”諸生來學於此,願辦一個信心,毋輕自用也。

前月十九日,寇機來襲嘉,吾寓舍全毀於火,吾幾不免。幸所傷僅在左膝稍上。一仆擁持,得脫於難。然痛楚纏綿,已曆多日。茲值開課,念天未喪予,益不得不與諸生共勉。以上所言,本無倫次,然要皆切於諸生日用。譬之醫家治病,每下毒藥,然其出於救人之真心,則無可疑也。諸生幸諒餘之心焉。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九月十七日熊十力

附記:複性書院創建於二十八年夏。院址在四川嘉定烏尤寺。餘應聘不多日,以病辭職。然存此講詞,以備來者參考。十力記。

原載《十力語要》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