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到,字叔至,生卒年不詳,豫州汝南人。 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劉備帳下白毦兵統領,名位常亞於趙雲,以忠勇著稱。蜀漢建興年間,任征西將軍、永安都督,封亭侯。在任期間去世。諸葛亮讚曰:(陳)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
——引自《三國誌·蜀書》第十五
劉備剛要收軍返回汝南,聞張飛如此說,不由大奇,和關公異口同聲問道:“甚麽老神仙,你又如何得知?”
張飛得意非常,向二兄敘道:“小弟剛至古城之時,因閑來無事,曾帶小軍到此山打獵遊耍,見那山景奇怪,不由就走入山中深處。見有采藥之人,詳細問之,方知此山喚作嵖岈山,西出伏牛山脈,又名玲瓏山、石猴仙山。山勢嵯峨,怪石林立。此山群峰相連,至美者有六個山峰,謂蜜蠟山、南山、北山、花果山、六峰山、天磨山。這六個山峰砥足相連,又有秀蜜湖、琵琶湖、百花湖、天磨湖連綴其間,奇特秀麗,怪石似猴如彘,惟妙惟肖,真的是鬼斧神工。這山中天然洞府亦多,真是修真養生所在。好叫大哥得知,你家先祖漢光武帝劉秀興兵討伐王莽之時,即曾避難於此間桃花洞,相傳光武先帝即蒙洞中仙女庇佑不死,這才複興漢室江山,稱帝於洛陽。另有一洞更奇,洞口外有一瀑布如懸水簾,即喚作水簾洞。那老神仙便住在水簾洞中,嚐與小弟唱嘯互答哩。”
劉備和關公愈聽愈奇,不由興致大起,都要進山一觀。劉備回身囑咐趙雲:“子龍與劉辟、龔都二位將軍引軍且駐紮在此,我與雲長、翼德二弟到山中一行,因光武祖龍嚐避難在此,不得不拜。”子龍應諾,即吩咐眾軍紮寨造飯,劉關張三人則騎馬尋路進山。三人進入山中,放眼四望,端得是神山仙境,好個所在。隻見絕崖聳峙,細泉緩流,奇峰突兀,萬石排空,穀深峰險,林密竹茂,美不勝收。既奇險奧幽而自然樸實,且玲瓏剔透而天工巧成。那張飛仗著路熟,引玄德、雲長二兄繞峰攀嶺,來至桃花洞。卻見洞中風生雲起,身未入內,已覺寒氣襲人。劉備率先進洞,見洞中正麵供奉著桃花仙女,活靈活現,顧盼有神。再向裏複有一洞穴,隻能鑽進一人,卻不知其有多深,傳說即是光武帝劉秀藏身之所。
張飛將劉備扯出洞來,在外麵說道:“哥哥,裏麵極深,寒氣刺骨,據說是此洞直通東海,前進不得了。俺聽那水簾洞的老神仙說起,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追的人困馬乏,避難於桃花洞中,被王莽追兵萬人堵住洞口,眼看無幸。在此緊急之時,從桃花洞中走出這位桃花仙子,請光武帝藏身水缸,並以葫蘆瓢覆之。王莽進洞搜索無果,後被桃花仙子花言巧語哄走。待其退兵,桃花仙子撈起水瓢,卻見水缸中盤臥一龍,即為光武所化也。光武帝轉危為安,為答謝桃花仙子救命之恩,特供桃花仙女塑像以祀。”劉備聽了,讚歎不止,當即鄭重拈香而拜道:“桃花仙子倘佑我劉備,複興祖宗基業,保有天下,定當再塑金身。”
關公站在劉備身側,聽得兄長這等祝辭,不由以手按劍,臉色微變。張飛卻不管玄德禱祝些甚麽,等得有些不耐煩,在洞外叫道:“哥哥休隻管在這裏耽誤,眼看天色不早,我們去拜老神仙去罷。”劉備也怕過早暴露心事,遂又躬了一揖,戀戀不舍地出洞,與關張二人轉山過嶺,前往花果山水簾洞。張飛遙指山頂一塊巨石,對劉關二兄道:“二位兄長請看,那塊石頭甚是奇異,狀貌倒似一個猴子一般,此時隻能看到背影。轉過此坡,方能看到正麵,卻是五官俱全,仿佛人為,其實天然,隻是奇哉怪也。”說話之間,三人盤山而上,見到那塊奇石正麵,在山頂上淩空而立,眉目儼然,正是酷似一個石猴。雲長素讀春秋,本不信怪力亂神之事,但見這猴子恁像,又無人工痕跡,也覺駭然。剛要回首與玄德說話,卻聞背後遠處水聲大作,猶如驚雷,又似奔馬,自己的話聲已全然被這聲湮沒,聽不清楚。
張飛大喜,叫道:“必是那老神仙聽到某的聲音,出洞迎接來了。”即轉過身去,撮唇長嘯。說也奇怪,雖然那水聲震耳欲聾,但張飛的說話聲音卻字字清楚,長嘯之聲更是響遏行雲,與那水聲各不相擾。劉備與關羽都是大奇,同時想道:“三弟這許多日不見,卻練成這罕見的丹田真氣。這是什麽功夫?”張飛見二兄神色驚異,不由得意非常,大笑道:“兄弟這嘯聲喚作獅吼功,便是那個老神仙所授,說是佛門妙法,二位兄長看看,厲不厲害?”劉關二人驚喜不置,卻無法出言回答。
正在這時,遠處一個清朗的聲音傳來道:“張將軍今日造訪,可是帶了貴客前來?老僧候之久矣。”聽那聲音並非運足力氣高喊,卻是字字清晰,壓過如雷水聲。張飛回言道:“老神仙,俺今番與兩位兄長劫後相會,特來與仙師拜別也。”引了玄德、雲長二兄,沿山梁向裏而行,直走了三裏有餘,聽那水聲愈加洪亮,見有一座高峰遙遙在前,一道飛瀑由峰頂傾瀉而下,墜入深穀,猶如銀龍倒掛,聲勢驚人。那水簾下站立三人,身形盡被水色籠罩,在陽光照射下形成七色彩虹圍繞,不似塵世中人。
劉關張三兄弟行至近前,這才看清三人麵目。隻見居一個高大老者,頭挽發髻竹簪別頂,白須垂腹,衣褐短襟——卻作樵者打扮,腰間插了一把柴刀;老者上首立著一個老嫗,一身道裝打扮,卻看不出年紀大小,隻覺是在六十歲以上,要說一兩百歲也不稀奇,手執拂塵;下首立著一個絕色女子,望著關公似笑非笑——仔細著時,不是貂蟬卻是哪個?
那居中老者早已問訊施禮,笑道:“張將軍不必引見,老衲早已猜出。這位白麵將軍定是皇叔劉玄德,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此位赤麵將軍則必是關雲長,斬顏良誅文醜者,被當今天子敕封為漢壽亭侯,卻忠義參天不戀富貴,千裏尋兄者矣。不知可是?”劉備見貂蟬在此,對於老者猜出自己兄弟身份,倒也不覺奇怪,急忙還禮道:“聽我翼德三弟常言,向日多蒙仙長指點迷津,今日特來拜望,不揣冒昧,並望請指點迷津,平生之幸。”話一出口,耳中隻聞水聲隆隆,自己的聲音卻一絲不聞,不由麵紅過耳。
那老者卻早已聽清劉備言語,遂道:“此處噪雜,非是講話之處,請皇叔與二位將軍隨老衲到寒舍一敘。”隨即轉身,與貂蟬及那老嫗在前引路,直向那水簾飛瀑而行。玄德與雲長見他直奔瀑布而去,驚異不置,又見張飛一副洋洋自得,心知其中必有玄機,也就不再多言,在後跟隨。老者帶頭而行,從坡上逶迤而下,腳下已是一泓碧波深池,寒氣襲臉而至,遍體生涼。抬頭看時,見那百丈水簾從天而降,毫不停歇地注入碧池之中。奇怪得緊,那水簾從空而降力道驚人,注入深池後卻在降落之處僅僅激起數尺水花,也不過方圓二三十丈而已,再往遠處卻是水平如鏡,波瀾不驚。尤為令人不解者,那水簾瀑布不絕注入碧潭,水麵卻不見滿溢,穀中又無溪流,也不知流向何處。更有一個奇處,方才在坡上之時隻覺水聲如雷耳鳴如鼓,此時來到池邊,水聲卻驟然消失,唯餘鳥鳴猿啼滿穀。
劉備見此奇景,不由驚歎道:“直神仙之境也。我等自平黃巾起兵,至今十六個春秋虛度,兩鬢早見斑駁,卻是一事無成。直不如隱於此山修身養生,倒是更有意趣。”關公聽了玄德此言不答,張飛早笑道:“隻怕哥哥口不應心。黎民塗炭未已,天子尚在蒙難,漢室淩替如此,大業未成,哥哥早忘了我三兄弟桃園之誓也?”劉備怕他嗓門大,恐被前麵老者聽到,於是顧左右而言他,回頭問張飛道:“賢弟,你說跟這位老神仙學會了佛門妙術喚作獅子吼,那是怎麽一回事?”
此時沒有水聲幹擾,張飛遂輕聲回答道:“哥哥不知,某獨占古城之時心下煩躁,嚐引親兵至此山打獵。因追殺一隻通臂老猿,來至此花果山仙猴石,卻被這老神仙止住,勸我放了那老猿,功德無量。小弟脾氣暴躁,當時與二位兄弟別離,心情本來極劣,哪肯聽他羅噪?遂與他爭執起來。不料那老神仙勸我向善之語,我聽得是句句清楚;但我扯著嗓門所喊之言,卻均被那隆隆水聲掩去。某大驚之下,知道是遇上了神仙,於是便放了那老猿,複拜此老神仙為師,學會了這獅吼之功。”
正在說時,前麵老者已行至水簾之下,回頭對張飛道:“張將軍,既然貴客光降,就勞煩於你,卷簾延客進洞罷。”張飛應了一聲,示意玄德和雲長二兄掩耳。劉備雖然不解,還是以雙手二指抵塞雙耳;關公卻是笑了一笑,搖頭表示不必。張飛知道二哥本事,也不強求,當下深深吸了一口氣,運自丹田,向著那水簾瀑布撮唇長嘯。此次與前番在仙猴石旁呼嘯又自不同,聲音甫發,便即風雲變色,天地為之一動。那聲音雖不尖銳高亢,但卻似驚濤駭浪,前後疊加前推,又如千軍萬馬馳驟而出,無堅不摧。劉備雖有雙指塞耳,也覺身搖體抖,直欲作嘔,難受至極。關公微閉雙目,努力與那嘯聲相抗,卻也已是麵紅耳赤,隻得屏息,暗自運氣調理。
那嘯聲向前傳送,便如有形有質,觸及瀑布,隻見水簾從中向兩側一分,形似打開兩扇木門。水簾張開,其後露出一個洞口,便似縣衙門戶大小相仿,一條石級山路自門中盤蜒而上,進入洞中。那位老者回身,向劉備關羽揮手揖讓,率先拾級入洞。眾人魚貫而入,張飛殿後,入洞嘯聲即止,那水簾又複合如故。劉備等進入洞中,這才見裏麵另有乾坤,極其寬大幽深,怕不能容三五千人馬?又見石桌、石椅、石盆、石碗等日常用具一應俱全,米麵果蔬俱備,更是驚訝不止。
老者複與玄德見禮,說道:“皇叔休疑,且聽我言。老衲乃是佛門弟子,法號普淨,卻與關君侯同鄉。因於遊方之時路過此山,見其與我緣法不淺,故在此山水簾洞中清修,爾來已有二十年矣。因恐驚了來往行人及行獵采藥之人,不便泄露僧家行藏,故作此樵者裝扮。平素除了念幾卷經書,便是打柴為炊,與這滿山猢猻為伴。這位女仙長前輩——”,指著那道裝老嫗:“卻是驪山門掌門祖師——史子眇、左慈等亦稱其為師叔——驪山老母是也,今仙壽已二百餘歲矣。”
玄德等三人聽了,不敢怠慢,急忙大禮拜見。貂蟬站在師父身側不語,雙目中卻透出嘻笑神色,似是對關羽、張飛道:“如何?你二人雖然豪氣萬丈,不肯禮下於人,如今還不是以晚輩之禮與我相見?”見禮已畢,普淨法師便請眾人在石椅上分別落坐。劉備即請普淨大師指點迷津,今後當如何行止,吉凶如何?普淨笑道:“子龍即從,元龍當薨;若興大業,當從臥龍!”劉備一頭霧水,躬身道:“天道深遠,望大師詳為開示。”普淨笑道:“善哉善哉,阿彌陀佛。”驪山老母卻出言道:“皇叔自管去。我與徒弟,自此保你得脫三災八難,得就大業。”劉備知道法不輕傳,天機不可輕泄,但聞己可成就大業,已自欣喜不已,心中暗生打算。
貂蟬見普淨與師父與劉玄德開示完畢,遂笑對關公道:“關師兄,我已替你把二位皇嫂安全送至古城,與其丈夫相會,小妹功業即滿,便要隨師父回山去矣。你不會怪我不告而別,擅自離開古城吧?”關羽低頭施禮道:“師妹盛情大恩,關某感謝不止,豈敢怪罪?此番相別,但願來日相會有期。”貂蟬趕忙回禮,看了師父一眼,做個鬼臉兒。張飛在旁看得清楚,及時捂住嘴巴,這才沒有笑出聲來。
關公向驪山老母行畢晚輩之禮,這才回身與普淨論及同鄉之情。普淨言道:“恍惚之間,離家近三十年矣,卻在此遇到同鄉,亦是佛緣。君侯,你此去必定成就千古之業,萬代之名。相別在即,送君偈語——‘勿駁子瑜麵,休絕吳主婚;慎思方不方,須防仁不仁’!二十年後,你我在當陽山玉泉寺還有一麵之緣,前途保重。”關公重複念育一遍,苦思不解其意,隻是諾諾連聲而已。
正在此時,卻聽洞外一聲巨響,發自水簾對麵山坡之上,似天崩地裂地一般,一刹時山間百禽齊鳴,百獸亂竄。洞內眾人隔著水簾望去,看得清楚,卻是那塊仙猴石竟然從中崩開,從裏麵跳出一個石猴來,二目如燈,正在那山坡上搖搖擺擺地叩天地、拜四方。
普淨看了,也不奇怪,轉身對驪山老母道:“這石猴既然出世,貧僧之事畢矣。它若習得仙佛大法,定然生出不良之心,要大鬧一番,連天宮地府人世都不得安寧。老母,這猴子與你緣法深重,我將此水簾洞讓與他做安身之府,其後至於定海神針,菩提老祖、鎮元子老祖之事,卻是有勞你了。”驪山老母微笑不答,點頭而已。普淨大喝一聲,水簾開啟,引劉備等三兄弟出洞,說道:“今日之事,幸勿對他人道也。”玄德再三應諾,與關、張辭了二老及貂蟬,自去下山,尋趙雲、關平、周倉、劉辟、龔都等相會,回歸古城,移兵汝南。
且說袁紹見玄德一去不回,又聞關羽殺了自己上將顏良、文醜,前往汝南投之,不由氣怒攻心,便急聚手下將佐謀士,商議欲起兵由青州下汝南,以伐劉備。郭圖出班說道:“劉備雖然可惡,但據汝南彈丸之地,兵馬不過四五千人,微不足慮。我若繞道攻打汝南,兵少則不足用,兵多則過徐州時必為曹軍所截殺。我與曹軍一旦接戰,有廣陵太守陳登,若引兵襲我軍之後,其勢危矣。如今我之勁敵,唯有曹操,不可不先除之。劉表雖據荊州九郡,但此人乃守城之奴,無四海之誌,不足為慮。現有江東孫伯符威鎮三江,地連六郡,謀臣武士極多,較其父江東猛虎孫堅尤為英雄。明公可使人過江以結交之,請其出兵襲取汝南,再以得勝之師共攻曹操。若曹操得以滅除,可允諾孫伯符,共分曹氏領土可也。”袁紹聽罷大喜,當即修書一封,遣陳震為使,來會孫策。
孫策自雄霸江東,駐守丹徒以來,兵精糧足。建安四年襲取廬江,敗劉勳,使虞翻馳檄豫章,豫章太守華歆投降。曹操知孫策強盛,遂以曹仁之女許配孫策幼弟孫匡,兩家結婚。孫策有並吞天下之誌,遂上書天子求為大司馬,曹操不許。孫策心懷怨恨,暗自整頓訓練軍馬,常有襲許都之心。吳郡太守許貢知之,乃暗約曹操以封爵之名,將孫策召還京師,就便圖之。不料使者齎書渡江時,被防江將士所獲,解赴孫策。孫策觀書大怒,立斬其使,又遣人假意請許貢前來議事。許貢不知密書已泄,即隨來人出了府門,前去謁見孫策。
許貢去了半晌,一個道人自外而回,卻是太平道人於吉。那於吉自將三卷天書授予張角,早已算出張角必將惹出滔天大禍來。遂遠走江東,寄居好友許貢家中,一麵在吳越之地散符施術救人,一麵傳道收徒,預備聚眾策應徒弟張角。不料那張角兄弟雖然有道術在身,但不敵盧植、皇甫嵩、朱雋、孫堅、曹操等用兵如神,未及一年即失機敗亡,救之不及。於吉隻得隱忍,靜待時機成熟,要將以上殺徒仇人一一除之而後快。孫堅即死,便將血債記在其子孫策頭上,每日與許貢計較除孫策之事,方有許貢向曹操投書獻計之事。那許貢欽服於吉道術高妙,早已拜其門下,並暗地裏聯絡同黨,不上三年,已有孫策帳下半數文武將佐與於吉往來,均以師敬之,尊稱其“神仙”而不名。於吉這日碰巧外出,回到府中尋找許貢議事,家人回說主人被孫策請去。於吉大驚,袖中算了一課,已知就裏,急將三個徒弟叫來,吩咐道:“使君此去大凶,有去無回。爾等可至西山密林中埋伏,如此如此。”三人領命,慨然而去,於吉卻自去預備,非要害那孫郎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