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暗表,諸葛靚泊舟之地,果然喚作鼓子洋,因海岸多礁,其礁中有孔隙相連,每到漲朝之時,水擊石礁,其響如戰鼓,故此名之。島上有山,名百歲山者,是因山中居者皆能壽至百歲以上,且體健身輕,至死不生病患,故名。山上有穀,名五老穀者,因有五老來此避八王之亂,以種植耐冬花、修行道學為遣,皆為不世高人也。此五老者,乃伏龍先生徐元直——便是那駕舟老者;兵家掌門左慈仙師;鬼穀派掌門史子眇;驪山門老母貂蟬;五鬥米道第四代天師張富——乃漢中張魯之子也。此五老及其門人弟子,均居於此穀之中,每日修煉各門派道術,不與世間接觸。至於那五枚臥龍令,也是徐元直拿去,使與伏龍令合六為一,後於五胡亂華之時再度出世,以助前秦丞相王猛統一中原所用也。臥龍先生諸葛孔明後於定軍山坐化,唐妃從之,自有傳人將其夫婦遺體安葬於墓中,終代棺中偶像,替了真人,了結此生夙緣。
晉武帝泰始年間,有張魯門徒陳瑞在蜀中傳播五鬥米道,徒眾以千百數。惠帝永寧元年,李特在青城山五鬥米道首範長生支持下,率天水、略陽、扶風、始平、武都、陰平六郡流民數萬人,在益州綿竹起事。義軍大敗西晉官軍,進圍成都。惠帝太安二年,李特陣亡,其子李雄繼起,於次年攻下成都,自稱成都王,又次年改稱皇帝,國號大成,史稱成漢。成漢政權據蜀中凡曆六世,共四十七年,又與劉備入蜀自封益州牧,至後主劉禪降魏時間一致,亦為四十七年。當時成漢事少役稀,百姓富貴,閭門不閉,無相侵盜,可謂安樂太平之域,其業績可與張魯漢中五鬥米道政權相媲美也。五鬥米道後稱天師道,便為道家正一法門——
五頭米道。張魯及其大批教民北遷長安、洛陽、鄴城三輔之地,五鬥米道也由巴蜀、漢中一帶向北方及江南廣大地域流傳,並大獲發展。至東晉時,五鬥米道世家如琅琊王氏、孫氏,陳郡謝氏、殷氏,高平郗氏,會稽孔氏,義興周氏,丹陽許氏、葛氏、陶氏,東海鮑氏等,皆為江南顯族,此時並將五鬥米道改稱天師道,共尊錢塘人杜子恭為首。杜子恭死後,其弟子琅琊人孫泰繼為道首。晉安帝隆安三年十月,孫泰侄孫恩利用司馬元顯征發樂屬引起八郡**之機,率眾起義。孫恩戰敗,與其部下數百人投海而死。其妹夫盧循率領義軍餘部,轉戰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堅持近十年。義熙七年,盧循在交州戰敗,亦投水而死。此次五鬥米道起義,聚眾達數十萬,曆時十三年,縱橫千裏,實乃天地大變。
北魏天師道。至北魏時,有寇謙之自稱受道於仙人成公興,“守誌嵩嶽,精專不懈”,招收弟子,講經施術。神瑞二年,寇謙之在嵩山少室石室托言太上老君降臨嵩山,授己天師之位,賜《老君音誦戒經》。受命宣新科,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未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服食閉煉。”自此,寇謙之以天師身份宣揚道教,並對天師道進行三整頓,使天師道以新的麵貌在世間傳播。北魏明帝泰常八年,寇謙之端坐石室,老君玄孫上師李譜文降臨,授寇謙之《錄圖真經》,並傳授銷煉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使其謹慎奉持輔佐北方泰平真君。同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繼皇帝位。十月,寇謙之離開嵩山,北上北魏平城,獻上道書。皇帝讓臣子張曜供其衣食。太武帝左光祿大夫,著名大儒白馬公崔浩少好文字,博覽經史,陰陽五行,百家之言,莫不精通,深研義理,出類拔萃。承繼父業,入仕朝廷,父子均為朝廷近臣。崔浩欲借助寇謙之天師道拉攏太武帝,借助皇權實行漢化主張,於是上書極力推薦寇謙之。太武帝聞奏大喜,立刻派人將天師接到宮中,並派人奉皇帛、犧牲,南下祭祀嵩山,還將寇謙之在嵩山的弟子接到平城。於是天師帝師齊來,宣布天下顯揚新法,道業大盛。
寇謙之在宮中辟穀不食,居帝師之位,便發布遵老君訓誡改革天師道。同時請教大儒崔浩,急需應用,彌補自己儒學空白。崔、寇二人用儒道治國,在朝中逐漸得到落實。寇謙之大顯神手,且積極參加北魏軍事行動。始光二年,大夏王赫連勃勃病亡,其子赫連昌繼位。對是否西伐大夏,崔浩主戰,長孫嵩主和,太武帝特請寇謙之決定吉凶。寇謙之首先同意崔浩意見,又在宮中大作法事,祈禱勝利。太武帝於是親率一萬八千輕騎西征,結果俘敵軍數萬,繳獲牲畜十幾萬頭,虜夏人萬餘家,凱旋而歸。以寇謙之道術、法術、權術、謀術連連相扣,術術應手,遂拜為國師。讓天師及其弟子,並列在王公之上,不聽稱臣。
太延六年,太武帝改元太平真君,應寇謙之所請親至道壇受符籙。自此,北魏曆代皇帝即位時,都至道壇受符籙,成為法製,依此作為鮮卑拓跋部統治漢族之依據。新天師道得到太武帝崇奉之後,自然影響到佛教發展。太平真君六年,太武帝發現長安佛寺僧人與起兵反魏胡人蓋吳有關,下令誅殺長安沙門。次年,下詔各州殺僧人,毀佛像,禁民信佛。此即史上有名之“太武滅佛”事件。
寇謙之對太武帝滅佛活動不太熱心,甚至反對。他認為道教己處於國教地位,佛教己無力相爭,沒必要排佛,甚至認為新天師道應吸收不少佛教義理。道佛互相融合,可以共處,根本不必你死我活,故對執意滅佛的崔浩多次爭辯利害得失,崔浩不聽。寇謙之感力不從心,亦知大限將至,便如今弟子們說道:“當我在世之日,爾等可求榮華富貴,一旦我去世,這靜輪天宮真難修成也!”遂於太平真君九年在尚未完工的靜輪天宮裏悄悄仙去,享年八十三歲。兩年後,崔浩奉命纂修國史,太子晃借口崔浩“盡述國事,備而不典”,將其誅殺,並盡戮其族。崔浩之死,果奕寇謙之預言。北齊文宣帝高洋天寶六年,道佛論爭,道教失敗。文宣帝下令廢除道教,於是齊境無道士,寇謙之的新天師道教團,至此便煙消雲散。
劉宋天師道。陸修靜為南朝宋著名道士,字元德,吳興東遷人,三國吳丞相陸凱後裔。少宗儒學,博通墳籍,旁究象緯。又性喜道術,精研玉書。及長,好方外遊,遺棄妻子,入山修道。初隱雲夢,繼棲仙都。為搜求道書,尋訪仙蹤,乃遍遊名山,聲名遠播。宋元嘉末,陸修靜市藥至京師,宋文帝劉義隆欽其道風,召入內宮,講理說法。時太後王氏雅信黃老,降母後之尊,執門徒之禮。後因避太初之亂南遊。於大明五年至廬山,在東南瀑布岩下營造精廬,隱居修道。宋明帝劉彧即位,思弘道教,泰始三年召見於華林園延賢館,乃於北郊天印山築崇虛館以居之。於是大敞法門,深弘典奧,朝野注意,道俗歸心。道教之興,於斯為盛。元徽五年卒,時年七十二歲。弟子奉其靈柩還廬山。詔諡簡寂先生,以廬山舊居為簡寂館。宋徽宗宣和間,封為丹元真人。其弟子最著者為孫遊嶽、李果之等。
劉宋天師道提倡三洞學說,意義極大。若天師道尊奉所有三洞部道書,則《上清經》、《靈寶經》、《三皇經》所述教義,都將包攝於天師道之中。陸修靜的《洞玄靈寶五感文》基於三洞學說,對三洞部道書所說齋戒進行分類解說,其中包括《上清經》的上清齋、《靈寶經》的靈寶齋、《三皇經》的三皇齋以及天師道獨有的三元塗炭齋和指教齋,陸修靜將所有這些齋都看成是當時天師道所實踐的齋。這樣,劉宋天師道通過提倡三洞學說,迅速擴大了其教法範圍,使得天師道一家就足以與佛教相抗衡。因此,天師道將自己的教義稱作“道教”,來對抗佛教。於是,道教才在中國曆史上首次成立,本指以三洞學說為基礎的天師道的教義也。金末元初王重陽創立全真道加入道教之後,直到現代,天師道和全真道構成了道教二大流派 。
唐天師道。據都築晶子《唐代中期道觀》說法,在盛唐時代,張萬福和朱法滿在長安太清觀和玉清觀,編纂《三洞眾戒文》、《洞玄靈寶道士受三洞經誡法篆擇日曆》和《要修科儀戒律鈔》等,在規範道士行為和整理道教儀式上起了很大作用。特別是張萬福,在後來很多道教文獻中都可以看到,是道教史上清理道教儀範重要人物,將各種道教流派的齋醮儀式重新進行了編排和清理。張萬福的影響在道教中一直持續到晚唐五代,當晚唐時代的杜光庭再次批判道教混亂狀況之時,仍然要回憶到張萬福,示不忘本也。此時天師道曆代天師係譜仍然是從張陵、葛玄、陸修靜到張萬福。而在盛唐時期,有了司馬承禎、吳筠等上清派的道士,卻沒有了張萬福的位置,天師道的係譜下麵卻接了上清派的人物。而在改寫中,在上層士大夫中很有勢力的上清一係逐漸遮蔽了天師一係,而張萬福也漸漸在道教史上被邊緣化了。當然,此係後話。在當時開元、天寶年間,張萬福很顯眼,道教也依然興盛。不過,在現代的道教史研究著作中,往往把這種興盛描述成上清一係的興盛。這種係譜,很有可能是事後的構擬和想像。
唐高祖李淵奉太上老君為遠祖,使道教為國教;至貞觀年間時,汝南花果山石猴孫悟空五百年難滿,奉聖僧玄奘西去天竺取名,彼時佛教再次東來中國,又勝於道。五代亂後宋太祖趙匡胤一統華夏,本不信奉佛道,直至徽宗趙佶之時光大道門,天師正一教乃大興於天下。致令漢末首代天師張道陵當年在龍虎山所鎮壓一百零八個妖魔,卻在宋徽宗時被洪太尉不慎放出,使化為宋江等梁山群雄,又撥亂天下。孫悟空當年化身時所崩胎石,有一塊被普淨法師揀了去作為磬墜,因每天陪伴法師唱經,修成仙法,謂之通靈寶玉。致令為明末時一個跛足道人和一個癩頭和尚得著,送去了金陵榮國府,使賈寶玉含在口內降生——此皆為道法因緣,列公讀史至此,得無畏懼天道耶!
至唐末藩鎮割據,諸侯又起,五代更迭,頗似漢末三國之時也。有唐室皇後一族獨孤氏掌權之時,重得伏龍令一枚及臥龍令五枚。後黃巢起兵亂唐,朱溫終滅唐室,建立後梁之國。獨孤氏有一幼子攜伏龍令及臥龍令逃出京都,至於深山,遇兵家門掌門張果,授予奇功,致成一代大俠,自號“獨孤求敗”;其師兄即是打虎太保李存孝,被授予兵法,即會排兵布陣,戰無不勝。獨孤求敗請匠門巨子將六枚令牌融化,加以天降隕石鍛製,遂成玄鐵重劍,無敵於天下。後為神雕大俠楊過所得,又被大俠郭靖再融一分為二,一名“倚天劍”,一名“屠龍刀”,此事因被金庸大俠摘錄於野史著成《射雕三部》,故傳於天下。其實刀劍之名實為訛傳,其實名應為“伏龍劍”及“臥龍刀”也。為此後記,以使列位看官明其《臥龍令》前因後果。所謂“糜不有始,鮮克有終”者,是也。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