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瘋狂起來最可怕,一種是科學家,一種是封建時期的君主。

自從鳳仙在戰場上被姬博所擒獲沒多久,就傳來了鳳仙的死訊。

之後,北莽這邊的使者來到大魏,魏帝並不在意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規定,將北莽一十七名使者的屍體掛在邊境三日。

全天下的人都覺得大魏的皇帝瘋了,大魏的人開始擔心在這個有些瘋魔的皇帝的帶領之下,他們還能否戰勝可怕的北莽。而北莽也人心惶惶,當他們對手的皇帝變成一個瘋子,他們也開始擔憂這個瘋子會做出何等瘋狂的事情。

大魏以退兵百裏的代價,將鳳仙的屍體換回來,負責運送屍體的,是北莽國師王詡的弟子葉落。

事實上,鳳仙死後沒有多久,姬博就秘密去了一次北莽王都。去了王都以後,姬博也隻是用他之前和葉落聯係的秘密通道通知了葉落,讓葉落將鳳仙的遺體交給了王詡。

退兵百裏對於大魏而言,是一個很痛苦的決定。畢竟他們原先所據守的地方,是經過無數人力物力的建設的。

而且退兵百裏的區域,基本是由北莽官方選定,事後大魏的軍方看到北莽提出來的要求之後,有幾個將官自殺的心都有了。

雖然這些堪稱割地的條約,不至於讓大魏的國境縮水太多。但是放開那百裏之後,大魏就露出了最平坦的胸膛等著北莽騎兵的踐踏。

誰都知道,這時候退兵,相當於直接將國境放開讓他們進來,嚴格意義上講,這和割地已經沒有區別了。

不過北莽的外交官們,還沒有傻到揭穿大魏這塊好不容易找到的遮羞布。

退兵百裏之後,北莽還以為大魏那邊會忙上一陣子,畢竟如此大的戰局改動,就是鳳仙猶在,也要重新將邊境局勢規劃,這個過程需要時間。而這個過程所需的時間,自然是由犧牲得來的。

大魏在集權的製服方麵,明顯是優於北莽的。宗親們和一些權臣對於魏帝的做法頗有微詞,可是卻沒法扭轉魏帝的決定。

軍隊在鳳仙死後,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最重要的問題自然是少了一個偉大的領袖,其次便是青年將領和老年將領之間的矛盾。

每個軍隊都有派係,比如青壯派和老成派,鷹派和鴿派。這些派別之間雖然不像那些肮髒的政治團夥一般,充滿勾心鬥角,在大局觀上還是需要統一的。不過,因為彼此戰略思想的區別,對彼此還是有些意見的。

鳳仙是皇室貴胄,雖然生了個女兒身,但是初入軍營的時候,也沒有什麽人敢委屈了鳳仙。再加上鳳仙天賦異稟,又有王詡的教導,武功和戰術戰略上都使得軍隊中一些老將青眼相加。

年紀輕輕的鳳仙在軍隊中身居高位,而且身居高位了很多年。軍隊中,不少老將雖然將鳳仙視作信仰,奉鳳仙為首領,但是實際上,在他們的心中,鳳仙就像個他們看大的女兒一樣。

而鳳仙本身又有著青年人的銳氣,在某些形勢麵前,會憑借自己的臨場能力和出色的提升士氣的手段,強行打一些硬仗。雖然鳳仙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為第一強軍的,可是那些老將事後看報告的時候,都是揪著心肝的。

如此的鳳仙,自然是大魏青年一輩的將領的偶像,以至於不少將領在布陣和謀動的時候,都有幾分鳳仙的影子。

這些老一輩的人管不了鳳仙,不敢對鳳仙說教,更不舍得對鳳仙倚老賣老。可是對這些年輕人,他們可是憋足了勁兒的敲打。

現在鳳仙死了,大魏急缺一個能夠充當青壯派和老成派之間調和劑的人。這樣的人,天賦,資曆,背景缺一不可。

有誰?

魏帝?

皇帝隻有一個,自然應該坐在金鑾殿上,處理如山的政務,軍隊隻不過治國的一方,怎麽能……

怎麽能拋下政務,趕去前線!?

內務府和禮部的大臣們,都快被自己年輕的皇帝陛下逼瘋了。

俗話說得好,千金之子不坐垂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皇上是誰?真命天子,萬金之軀。

禦駕親征這種事情並不是沒有,可那都是殲滅一些無用的蠻夷之地,一些君主生平文治已定,刻意去在史家撈個武功的名。

曆史上不是沒有皇帝遇強敵,想要憑借自身氣運,禦駕親征取得勝利的。

這也就是想想,史家排名,前十不可能少的漢高祖劉邦,親征匈奴怎麽樣?被圍困在白登山,後來自己一死,老婆立馬被求婚,丟不丟人?

當今皇上好男風,天下皆知,後宮佳麗無數,至今沒有懷上龍種的。如此一來,倒是不用擔心漢高祖的事情重演了。

本來禮部的人,就被這種事情愁的要死,而今皇帝又要禦駕出征,這種糟心的事兒又砸在禮部腦袋上,據說禮部尚書已經三次進宮求三尺白綾了,至今沒求下來。

大內也為這件事操碎了心——鳳仙是怎麽死的?萬軍之中,被那叛逆的冠軍侯擄走。

宗師以上到底是什麽境界,將其視作假想敵的大內高手最清楚。雖說有不少做夢都想著能把一身武功賣給帝王家的江湖人,低至二品,高至宗師,都渴望借這次機會,能夠親近皇家,自告奮勇的給魏帝做保鏢。

不過說句不好聽的,先帝在京城都沒抵住王詡的刺殺,這些江湖野貓,在邊境能有什麽作用?

就算真的要雇傭他們,皇帝身邊也不是什麽人都能呆的,天知道會不會其中一個已經被北莽收買了,用不著冠軍侯出手,內部反水一刀就了結了魏帝性命。

查戶口查背景立投名狀等等,是要時間的,這些步驟完成,說不好仗都打完了。

眾多大臣死諫,其中幾人抱的想法,也有和陳大學士一樣,為後代謀榮華富貴的,當然也有真正的忠勇之士。

這些人雖然都沒死成,卻都被皇上打入了天牢已儆效尤。雖然皇帝已經殺雞給猴看了,不過行諫言之人,還是如過江之鯽,源源不絕。

這些天,天牢裏的牢頭也快瘋了,突然湧進來一群打不得罵不得更不敢討好處的大人物,一點油水撈不到,還要成天裝孫子。誰不知道這些人雖然被抓進天牢,但陛下宅心仁厚,這些人將來必然要出來,而且還要封個忠勇之名。

這樣的人誰敢惹?

合著關押重犯,一盤紅肉能索賄二十兩紋銀的天牢,成了老年幹部招待所了。

反正進牢也不用受罪,說不定事後有賞,連看四九門的幾個鬱鬱不得誌的校官,都敢找落魄文人帶筆,寫封折子,從軍人的眼神和角度勸誡一番皇帝。

別的不說,到時候要是能被打進天牢,能和那些帝國的大人物關在同一個房間,那豈不是往後有很大的幾率平步青雲?

這些熙熙攘攘之人,也帶上了幾分瘋魔之氣。

就這樣,大魏京城,或者說整個大魏,上到南宮(禮部古時別號南宮)的尚書侍郎,下到天牢看犯人的牢頭,都瘋了。

但是最為瘋狂的,還是這個染了瘋病的國家的君主。

京城最勁爆的新聞,不是禮部侍郎在監獄裏和兵部尚書喝多了打的頭破血流,也不是九門提督的女兒和戶部尚書之子談婚論嫁,卻傾心於刑部一個功曹,未婚先孕。

而是皇帝終於臨幸了後宮。

皇帝臨幸後宮,這怎麽看都是個很平常的事兒,俗話說得好,後宮佳麗三千人,鐵棒磨成針繡花針……

啊呸呸,反正曆史上清心寡欲的皇帝也有,荒**無道的皇帝也有,信佛的也有,什麽也不信的也有。就是史上最專情的皇帝劉秀,後宮也不止陰麗華郭聖通兩個人。

在大魏,魏帝臨幸了後宮卻是個大新聞。

禮部那個因為酗酒滋事的侍郎,最終被天牢趕了出來,這是刑部批準的。

這麽說可能有點迷:因為做了好事進了監獄,可是在監獄裏犯了事兒,卻被監獄趕了出來,這樣的經曆似乎有些奇怪。

可是現實就是這麽奇妙。

這禮部侍郎聽到皇帝臨幸了後宮以後,差點興奮的把頭上被兵部尚書打破的頭傷口掙裂了,血染金鑾殿。看那架勢,就是他那猶在讀私塾的小孫子突然把別家姑娘肚子搞大了,給他來一個四世同堂,他也夠嗆這麽興奮的。

皇上臨幸了後宮,就代表皇室後繼有人,大魏後繼有人,此乃大魏之福是也。

皇上可是喜歡男人啊,女人在皇上眼中,就像自己眼中的男人一樣。雖說後宮佳麗,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秀女,個個貌美如花,才藝雙全,可是……

想到這裏,這位禮部侍郎往自己那詩畫雙絕,相貌英俊的同僚屁股望了一眼。

一股惡寒油然而生,禮部侍郎隻覺得自己背後的寒毛像遭了霜一樣,豎了起來,身體也變得無比堅硬。

呃……太惡心了……不敢想不敢想……

真不愧是皇上啊……這都能忍……於國於家,陛下真乃忍辱負重也……

不過,陛下乃天子,若是碰上什麽事,需要陛下忍耐著去做,而以陛下的性格,居然安然接受了……

唯有一個解釋,那就是陛下的瘋魔,已經到了一個可怖的程度。

也不知道在這麽一個瘋子的帶領下,於大魏而言,是福是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