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寒冷的冬日清晨,葉城縣人民醫院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電視台的采訪組。他們是專程來采訪李明和“關愛風燭”項目的。
“李醫生,您好!”記者王麗熱情地和李明握手,“您的事跡感動了很多人,我們想為您做一期專題報道。”
李明有些不好意思:“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算不上什麽感人事跡。”
阿依古麗在一旁笑著說:“他就是這樣,做了那麽多好事,總是覺得是分內之事。”
采訪從清晨開始。攝製組全程跟隨李明和阿依古麗的工作,記錄下他們平凡而感人的日常。
門診中,李明正在為一位維吾爾族老人看病。老人是從150公裏外的山區專程來找他的。
“李醫生,就衝您會說維語,我們就覺得親切。”老人笑著說,“您不光看病,還關心我們的生活,教我們養生保健的知識。”
“阿克薩卡爾(長者),這是我們醫生應該做的。”李明用流利的維語回答,“您的高血壓要定期監測,我教您用這個智能血壓計,可以遠程把數據傳給我。”
攝像機忠實地記錄下這溫情的一幕。記者王麗在采訪本上寫道:“醫者不隻醫病,更醫心。”
中午,采訪組跟隨李明和阿依古麗來到醫院食堂。他們意外地發現,兩人的午餐時間經常被病人家屬“打斷”。
“李醫生,我爸爸今天的化驗結果出來了……”
“古麗醫生,我想跟您商量一下我媽媽的用藥問題……”
兩人總是放下筷子,耐心解答。午飯常常要吃上一個小時。
“你們不覺得累嗎?”王麗忍不住問。
“習慣了。”李明笑著說,“他們大多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能多問一句,就能少一分擔憂。”
下午,采訪組來到“天山健康基金會”辦公室。牆上貼滿了感謝信和照片,每一封信,每一張照片背後,都是一個重獲新生的故事。
“這是去年我們救助的先心病兒童,現在已經能跑能跳了……”
“這是一對尿毒症夫妻,現在都恢複得不錯,還重返了教師崗位……”
阿依古麗如數家珍地介紹著。鏡頭前,她的眼裏閃著光,仿佛在講述最珍貴的寶藏。
“從醫院到基金會,從看病到扶貧,你們為什麽要做這麽多?”王麗問。
“因為我們是醫生。”李明認真地說,“在這片土地上,每一個生命都值得關愛,每一份希望都應該被珍惜。‘關愛風燭’項目,就是要讓這份關愛傳得更遠、更久。”
當天傍晚,采訪組跟隨他們來到江格爾鄉衛生院,參觀遠程醫療係統的運行。
“這套係統讓我們隨時能請教縣醫院的專家。”鄉村醫生激動地說,“以前遇到疑難病例,隻能看著病人被轉院。現在好了,很多問題在這裏就能解決。”
夜幕降臨,采訪還在繼續。李明和阿依古麗又接到了一個緊急出診電話。一位牧民在放牧時突發哮喘,情況危急。
“采訪的事待會再說,我們得先去救人!”李明快速收拾急救箱。
攝製組緊跟著他們,拍攝下了這個寒冷冬夜裏的緊急救援。荒野中,救護車的警笛聲劃破夜空,李明和阿依古麗在皚皚白雪中奔走。
當患者轉危為安時,已經是深夜。回程的路上,王麗終於忍不住問:“你們經常這樣半夜出診嗎?”
“隻要病人需要,隨時都會出發。”阿依古麗平靜地說,“這是我們的職責。”
第二天一早,采訪組又跟隨他們走進了一戶受助家庭。這是一位接受過基金會救助的貧困母親,現在已經康複,還開了一個小雜貨店。
“要不是李醫生和古麗醫生,我可能早就不在了。”母親哽咽著說,“是他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讓我能繼續照顧孩子。”
采訪進行了整整三天。期間,攝製組不僅記錄下了李明和阿依古麗的工作場景,還采訪了眾多患者、同事和當地群眾。
“李醫生和古麗醫生就像我們的親人。”
“他們不僅醫好了我的病,還幫我擺脫了貧困。”
“‘關愛風燭’項目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一個個樸實的話語,匯成了最動人的讚歌。
臨走前,王麗感動地說:“這三天,我們看到的不隻是醫者仁心,更看到了一種大愛無疆的精神。你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麽是真正的醫者擔當。”
送走采訪組後,李明和阿依古麗又回到了繁忙的工作中。對他們來說,這些天的采訪不過是平凡生活的一個片段。
“你覺得這次采訪會起到什麽效果?”晚上,阿依古麗在天台上問李明。
“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南疆,了解這片土地上的醫療需求吧。”李明望著遠方說,“也希望能有更多的醫務工作者加入到這個事業中來。”
一個月後,專題片《大愛無疆——援疆醫生李明的故事》播出。節目真實記錄了李明和阿依古麗的工作生活,展現了“關愛風燭”項目的感人曆程。
播出後,節目引起了強烈反響。無數觀眾被他們的事跡感動,紛紛在網上留言:
“致敬!這才是真正的白衣天使!”
“看哭了,醫者仁心永遠在線。”
“希望有更多這樣的好醫生!”
各地的醫療機構也紛紛來電谘詢,希望能學習“關愛風燭”項目的經驗。一些年輕醫生主動請纓,要來南疆支援。
這天,李明收到了母校上海醫科大學發來的邀請,希望他能回去做一場報告,和醫學生分享援疆經曆。
“去嗎?”阿依古麗問。
“當然要去。”李明笑著說,“要讓更多年輕人知道,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有著最廣闊的天地,也有最溫暖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