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一個清晨,李明正在查房,突然接到了急診科的電話。
“李醫生,來了一個重症肺炎的小患者,家境特別困難,父母說交不起住院費……”護士長的聲音裏帶著焦急。
李明立即趕到急診科。病**,一個六七歲的維吾爾族小女孩正在高燒昏迷,呼吸急促。她的父母站在一旁,愁容滿麵。
“大夫,我們家就靠放羊為生,前幾個月羊群又遇到了疫情……”父親艱難地說著,聲音哽咽。
“先救治要緊!”李明當機立斷,“把孩子立即送進重症監護室!”
經過一天一夜的搶救,小女孩的病情終於穩定下來。但高額的醫療費用,讓這個本就貧困的家庭陷入了絕境。
“阿依古麗,我們得想辦法幫幫這樣的家庭。”查完房後,李明對阿依古麗說,“這樣的情況在南疆並不少見。”
阿依古麗點點頭:“是啊,雖然現在有醫保報銷,但對於特別貧困的家庭來說,自付部分還是很大的負擔。”
“我有個想法。”李明突然說,“我們為什麽不能成立一個專門的基金會,幫助這些特困患者呢?”
阿依古麗眼睛一亮:“你是說,成立一個專門的醫療救助基金會?”
“對!”李明興奮地說,“我們可以把它命名為‘天山健康基金會’。通過社會募捐、企業讚助等方式籌集資金,專門救助那些看不起病的貧困患者。”
兩人越說越覺得這個想法可行。很快,他們就起草了一份詳細的計劃書,提交給醫院領導。
院長看完計劃書,大為讚賞:“這個想法很好!不過要建立一個正規的基金會,需要很多準備工作。你們有信心嗎?”
“我們已經想好了。”李明胸有成竹地說,“首先,我們可以在醫院設立臨時募捐點,接受社會各界的愛心捐助。同時,我和阿依古麗願意拿出每月工資的10%作為起始資金。”
阿依古麗補充道:“我們還可以發動醫院的同事們一起參與。等基金會正式成立後,再逐步擴大規模。”
在醫院黨委會上,這個提議獲得了一致通過。很快,“天山健康基金會”的籌備工作就開始了。
李明和阿依古麗每天下班後都會加班籌備。他們製定管理製度、設計募捐方案、聯係合作夥伴……工作雖然辛苦,但兩人幹勁十足。
消息傳出後,醫院的同事們紛紛響應。一場愛心接力在葉城縣人民醫院悄然展開。
“我每月也捐100元!”
“算我一個,這是我的一天門診收入。”
“我可以做義工,幫忙管理基金會……”
醫護人員的善舉感動了住院患者和家屬。很快,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個愛心行動中來。
一位康複出院的維吾爾族老人,特意送來了自己釀的葡萄酒:“這是我們家的心意,希望能幫助到其他需要幫助的病人。”
當地一家企業的老板聽說這個消息,主動找到李明:“我們企業願意每年捐助50萬元,支持基金會的工作。”
三個月後,在各方努力下,“天山健康基金會”正式成立了。成立儀式上,縣委縣政府的領導、愛心企業代表、社會各界人士濟濟一堂。
“‘天山健康基金會’的成立,是我縣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裏程碑。”縣長在致辭中說,“它體現了醫者仁心,也展現了社會大愛。”
基金會成立後,第一個受助的就是那個重症肺炎的小女孩。當李明把免費治療通知書交給女孩父母時,這對淳樸的牧民夫婦激動得跪了下來。
“起來,起來!”李明和阿依古麗趕緊扶起他們,“這是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心意,你們要好好照顧孩子,這就是對大家最好的報答。”
很快,基金會的善舉在南疆傳開了。越來越多需要幫助的患者找到了希望。
一位來自和田地區的尿毒症患者,通過基金會的幫助,成功進行了腎移植手術;一個患有先天性心髒病的牧區孩子,在基金會的資助下,赴省城做了手術;一位老年癌症患者,得到基金會的長期救助……
每一個獲得救助的病例,都是一個重獲新生的溫暖故事。李明和阿依古麗經常收到來自各地的感謝信,每讀一封,都會讓他們熱淚盈眶。
為了確保基金會的規範運作,李明和阿依古麗建立了嚴格的管理製度。每一筆捐款的去向都公開透明,每一個救助案例都嚴格審核。他們的認真負責,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信任。
一年後,基金會迎來了第一個年度總結會。這一年,基金會共募集資金800多萬元,救助貧困患者200餘人,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基金會的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李明在會上報告,“但我們深知,這隻是一個開始。在南疆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還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在等著我們。”
阿依古麗接著說:“我們要繼續努力,讓基金會這盞燈,照亮更多人的希望。”
會後,李明和阿依古麗又來到醫院天台。夜空中繁星點點,天山的輪廓在月光下若隱若現。
“記得基金會剛籌備時,很多人覺得我們太理想化了。”阿依古麗望著遠方說。
李明笑了:“是啊,但現在證明,隻要用心去做,再難的事情也能成功。最重要的是,我們幫助了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
“接下來,我們要為基金會設立更多的救助項目。”阿依古麗說,“比如設立兒童先心病專項基金、慢性病救助基金等等。”
李明點點頭:“對,我們要讓這份愛心和溫暖,傳遞得更遠。”
夜風輕拂,帶來天山的氣息。在這片熱土上,“天山健康基金會”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無數個家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