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和阿依古麗正在村衛生室裏為前來複診的慢病患者們診治、開藥、叮囑。
“馬大爺,您的血壓控製得不錯,要繼續按時服藥、定期複查啊。”李明一邊在老人的隨訪表上記錄,一邊叮囑道。
“謝謝李大夫,要不是你們‘關愛風燭’項目,俺哪能知道自己有高血壓,更不會堅持吃藥、複查了。現在感覺身體棒棒的!”馬大爺樂嗬嗬地說。
阿依古麗正在為一位糖尿病患者測血糖。“李嬸,最近血糖控製得很穩定,看來您把飲食運動方麵的建議都落實到位了。”
李嬸笑眯眯地說:“這都是阿依古麗大夫您教得好啊。以前俺哪懂什麽飲食控製、運動治療,就知道吃藥。現在可好了,學會了生活中的‘小竅門’,既省錢,身體也利索了。”
望著村民們感激的笑臉,李明和阿依古麗的一身疲憊頓時一掃而空。但同時,他們也更加清晰地意識到,農村慢性病防治之路任重道遠。
體檢揭示的現實觸目驚心:葉城縣40歲以上人群中,超過三分之一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但這些“沉默的殺手”在農村卻常常被忽視。很多患者得不到及時診斷和規範治療,小病拖成大病,並發症不斷產生,最終陷入“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惡性循環。
作為醫者,李明和阿依古麗深知,農村慢病防治的關鍵,在於建立“早發現、早幹預、早治療”的長效機製。但目前,農村醫療資源嚴重匱乏,基層首診能力不足,上轉渠道不暢,導致慢病管理“看得見、叫不應”的尷尬局麵。
“阿依古麗,農村慢病防治的路還很長,光靠咱們‘關愛風燭’的體檢排查還遠遠不夠,必須從體製機製層麵探索突破口啊。”一天夜裏,李明對阿依古麗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阿依古麗若有所思:“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現在很多患者小病在村衛生室看,大病在縣醫院看,但兩者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導致診療流程碎片化。不如我們嚐試搭建一個‘縣-鄉-村’三級聯動的慢病管理網絡,推行分級診療模式,讓患者能夠獲得連續、協同的診療服務。”
李明一拍大腿:“這個設想太好了!我們可以借鑒一些發達地區的經驗,由縣醫院牽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共同參與。縣級專科醫生負責製定診療方案,鄉村醫生負責日常管理和隨訪,形成優勢互補、上下聯動的慢病防治網絡。”
阿依古麗接著說:“關鍵是要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守門人’作用,提升基層慢病管理能力。我們可以為鄉村醫生提供培訓和指導,規範診療行為;利用遠程會診係統,讓基層能夠及時獲得上級專家支持;建立雙向轉診機製,實現急慢分治、輕重分流。久而久之,多數慢病患者就能夠在基層得到及時有效的管理了。”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傾心探討,漸漸勾勒出了一個宏偉的藍圖。他們決定盡快與縣衛健委溝通,爭取把“關愛風燭”項目打造成為葉城縣慢病防治的示範工程。
……
很快,在李明和阿依古麗的積極推動下,葉城縣慢性病分級診療試點項目正式啟動。
縣醫院成立了慢病管理中心,由李明和阿依古麗牽頭,抽調骨幹力量組建專業團隊,負責製定規範化的診療方案和質控標準,為基層提供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
各鄉鎮衛生院成立了慢病管理站,配備專(兼)職人員,承擔慢病患者的篩查、登記、分級、轉診等任務,並為村級慢病管理提供業務指導。
村衛生室則成為慢病管理網絡的“最後一公裏”,在鄉鎮的指導下開展患者健康檔案管理、生活方式幹預、用藥指導等日常隨訪管理,並做好向上轉診的“把關人”。
三級醫療機構分工協作、密切配合,猶如一台高效運轉的機器,讓慢病防治工作漸入佳境。
“自從有了村醫的管理,我再也不怕忘記吃藥、忘記複查了。”
“遇到不明白的問題,打個電話視頻,縣醫院的專家就給我會診指導,真是太方便了。”
“前些日子心髒不舒服,多虧村醫及時給我轉到縣醫院住院,要不還不知道會出什麽事呢。”
一個個患者的由衷讚譽,讓李明和阿依古麗倍感欣慰。他們見證了一個個鮮活的變化:
慢病患者規範管理率從不足兩成提高到八成以上,並發症發生率直線下降,患者生存質量明顯改善。
農村就醫“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的分級診療格局基本形成,基層首診率、雙向轉診率穩步提升。
群眾“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窮病”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大幅減少。
一組組亮眼的數據,一個個可喜的變化,無不昭示著“關愛風燭”這盞明燈正在大地上熠熠生輝,照亮了偏遠農村的健康之路。
夜深人靜,李明和阿依古麗並肩而坐,回望這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關愛風燭’項目能取得今天的成績,除了咱們醫務工作者的努力,更離不開黨委政府的重視和群眾的支持啊。”李明感慨道。
阿依古麗點點頭:“是啊,農村慢病防治,不僅僅是醫療衛生係統的事,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參與。隻有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良性互動,農村的健康事業才能走得更遠、更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