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輛救護車呼嘯著停在急診樓前,夜空中的警笛聲劃破了淩晨的寧靜。
車門剛打開,濃重的血腥味就撲麵而來。
急診大廳蒼白的燈光下,值班醫護人員迅速圍了上去。
“27歲女性,右側多根肋骨骨折,疑似氣胸!”隨車醫生氣喘籲籲地匯報,“車禍發生地點離這裏210公裏,途中生命體征:血壓80/50,心率115次/分,呼吸26次/分,血氧85%。已建立兩路靜脈通道,補液1000ml。病人被甩出車外,右胸撞擊路基護欄,意識清楚但煩躁不安。”
李明上前檢查,快速做了生命體征評估。
病人是位年輕的維吾爾族女性,痛苦地捂著右胸,呼吸急促,額頭冒著冷汗。
李明輕聲用維語安慰她,一邊進行胸部檢查。
右側胸壁有大片瘀斑,觸診時有明顯的骨擦感和撚發音,叩診呈鼓音,右肺呼吸音明顯減弱,典型的氣胸體征。
“準備胸腔穿刺,立刻送血樣查凝血功能!”李明迅速下達醫囑,“通知手術室和ICU待命,可能需要急診手術!”
瑪依拉動作麻利地準備穿刺器械。
這個跟了他半年的小護士,現在對各種急診操作已經非常熟悉。
她一邊配合穿刺,一邊安慰著病人的家屬。
身後的檢驗科護士已經拿著采血管快步跑向實驗室。
“頭部外傷情況評估了嗎?”阿依古麗走過來問道,“別漏掉了合並傷。”
這提醒讓李明想起上個月的一個教訓,一個車禍病人因為頭部隱性損傷而出現了延遲性症狀。
“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格拉斯哥評分15分,”隨車醫生立即回答,“途中一直保持清醒。”
李明完成穿刺,隨著“嘶嘶”的氣體排出聲,病人的呼吸開始平穩,但血氧飽和度仍然沒有明顯改善。
聽診發現右肺呼吸音仍然微弱,李明皺起眉頭:“可能合並血胸,馬上安排胸部CT,同時準備胸腔閉式引流。”
放射科主任阿布力米提早已將兩台CT設備調試完畢。
“把移動DR也推到搶救室門口,”老主任吩咐著年輕醫生,“傷員送來時可以直接拍片,省得移動。”
第二輛救護車的警笛聲由遠及近。
這次送來了一位50多歲的男性,胸腹部有明顯鈍挫傷。阿依古麗正在檢查病人,突然發現血氧持續下降,麵色發紺。
“李明,這邊!”她急切地喊道,“病人有呼吸窘迫!”
李明迅速趕過去,查看病人的情況。
除了外傷,病人呼吸音還伴有明顯的哮鳴音,雙肺可聞及大量幹濕性囉音。
阿依古麗已經在翻看病人隨身攜帶的病曆。
“慢性支氣管炎病史十年,”她快速瀏覽著,“去年因急性發作住過院。現在創傷應激可能誘發了急性加重。”
“準備無創呼吸機!”李明當機立斷,“同時立即完善胸腹部增強CT,排除內髒損傷。”
阿曼大夫聞訊趕來,老人拄著拐杖,額頭上沾滿了汗珠。
他從衣袋裏摸出一個布包:“這是我特製的‘定喘散’,用羌活、防風為主,配上一些維醫傳統藥材。上個月用它救了個急性發作的患者,效果很好。”
“我記得那個病例,”阿依古麗接過藥包,快速吩咐護士準備,“當時病人的症狀比這個還要重。蘇合香丸加上這個方子,二十分鍾就緩解了。”
藥物很快見效,病人的呼吸趨於平穩。
但更大的考驗接踵而至,第三輛救護車送來了一位危重傷員——旅遊團的領隊,30歲左右的漢族男性,右腿開放性骨折,創麵血肉模糊。
“這是我們的小張啊!”一位隨車轉運的老年遊客哭著說,“要不是他,我就沒命了。車翻的時候,是他硬生生把我拽出來的。可他自己……”
急診室的電視正在播放現場畫麵:事故發生時,這位年輕的領隊在確認最後一位老人安全後,被翻滾的車身壓住了腿。
他強忍劇痛指揮著施救,直到救援人員到達才昏迷過去。
沒時間感慨,李明立即投入手術前的評估。
B超顯示,除了明顯的骨折,病人還合並有腹部實質性髒器損傷,腹腔有大量遊離**。
疑似肝脾損傷,情況十分危急。
“立即送檢凝血功能和交叉配血,”李明一邊檢查一邊安排,“準備急診手術。阿依古麗,幫我……”
話沒說完,阿依古麗已經抓起電話聯係手術室。
半年來形成的默契讓他們早已能夠心領神會。
但困難還在後麵。
“血庫告急!”護士長古麗娜爾焦急地跑來報告,“O型陰性血已經用完了,現存的濃縮紅細胞可能支撐不了這台手術!”
阿布都·卡德爾院長立即拿起電話聯係其他醫院。
這時,一個意外的好消息傳來:聽說醫院急需血液,附近的居民自發組織獻血。
短短40分鍾,已經有50多人趕到血站。
“這就是我們喀什人民的品格!”阿曼大夫感慨著,“每次危難時刻,大家都是這樣團結。去年那場雪災,整個社區的人都來醫院幫忙。”
手術室已經準備就緒,李明正要帶領團隊開始手術,一聲急切的呼喊傳來:“不好了,又送來一位危重孕婦,大出血!”
李明和阿依古麗對視一眼,立即朝產科跑去。
病房裏,一位年輕的維吾爾族孕婦躺在病**,麵色慘白如紙。
急診B超顯示:肝髒有撕裂傷,胎盤部分剝離,羊水指數異常,胎心率不穩定。
“必須馬上手術!”產科艾孜古麗主任說,“但病人現在的狀況,手術風險很大。我們需要一個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
“我來做這台手術。”李明沉聲說。
作為醫生,他深知此時此刻,這位年輕的準媽媽和她腹中的孩子,都把生命托付給了他們。
阿依古麗已經開始協調手術物資和人員,她太了解李明了,知道他一定會接下這個挑戰。
“我和產科全程配合,負責觀察產科和內科情況,”阿依古麗說,“阿曼大夫的止血方我也準備好了。你專心做手術。”
“李醫生,”艾孜古麗主任說,“我們產科最好的器械護士已經在準備了。”
手術室外的走廊裏依然人來人往。
護士們快步運送著各種標本和檢驗結果,後勤人員推著補給車穿梭不停,家屬們焦急地等待著消息。
檢驗科的燈光徹夜未熄,放射科的設備一刻不停,輸血科的工作人員正在緊急處理新采集的血液。
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死競速,每一秒都關乎生命。
初春的夜風從窗外吹進來,帶著料峭的寒意,但所有人都顧不上疲憊。
李明看了眼牆上的時鍾,淩晨四點二十分。
從接到車禍通知到現在,不過短短一個半小時,但每個人都感覺像是經曆了漫長的一夜。
“李醫生,手術室已經準備好了。”護士站在門口提醒。
李明深吸一口氣,係好手術帽,推開了手術室的大門。
他知道,最艱難的戰鬥才剛剛開始。
此時此刻,在這座守護著天山南路的醫院裏,所有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生命至上”的醫者誓言。
窗外的天空依然漆黑,但黎明終將到來。
就像他們永遠相信,隻要不放棄,生命就有希望。
急診大樓的燈光映照著初春的夜空,像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守護著這座城市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