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一本你沒看過的書,這話題聽來荒唐,實際上很有現實意義。現在是一個效率與個性並存的時代,人們一方麵需要談論一些書來體現自己的品位與格調,另外一方麵又往往忙得沒時間去閱讀。
當你被邀請為一本既不熟悉作者也無暇閱讀的書寫書評時;當在某次聚會中你心儀的女性向你問起一本你聞所未聞的書時;當你需要準備一次有內涵的文化演說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時——這些尷尬的場合,往往需要一些技巧來擺脫窘境。
更重要的是,作為一位普通讀者,當你打開報紙或者雜誌看到一篇篇引經據典的文章,或聽一位朋友口若懸河地擺乎時,需要一些技巧來準確分辨出對方是真的讀書破萬卷,還是裝腔作勢。
來自正反兩方麵的需求,促進了“談論沒讀過的書”的手法日益成熟,並最終變成一係列技巧。這些技巧廣泛見諸於各大雜誌、報紙、談話節目、文學沙龍和咖啡廳裏,等待著有人把它們整理成冊,總結成行之有效的規律,這便是本文的誕生初衷。
那麽,如何談論一本你沒讀過的書呢?
第一招,也是最基本的手法,叫做避實就虛。
如果這本書是和西藏相關,那麽用盡可能多的篇幅來討論西藏文化本身;如果這本書的主題是西班牙美食,簡要回顧一下伊比利亞半島曆史是個不錯的選擇——盡管這與美食毫無瓜葛,卻總能顯出博學。通常的對話會這麽發生:
“你看過林清玄的《心的菩提》嗎?”“嗯,他這書有著濃鬱的禪宗味道。你知道,禪宗是由六祖慧能創立,這麽多年來,它在現代社會更顯出影響力。我記得慧能有一首偈子……”
避實就虛的風險在於,你必須第一時間判斷出這本書的主題。《孤獨六講》、《於丹評論語》之類的書名淺顯易懂,容易判斷;但像《追風箏的人》、《1Q84》之類,很難光憑題自來想象主題,更不要說猜測內容。
於是還會有第二招,談論文筆。
這種技巧的精髓在於,不要涉及任何細節,不要涉及任何可能會露餡的說辭。比如這樣:“你說《我的名字叫紅》?噢,是的,這本書無論從哪個方麵講都很優秀,但給我最大的觸動是作者的文筆,那是一種粗獷和精致彼此蘊涵的奇妙風格。掩卷之餘,讓我感覺到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心靈震顫,如風暴過後的大海,異乎尋常地平靜。”
你看,這一段話不能證明與《我的名字叫紅》有任何聯係。“粗獷和精致彼此蘊涵”可以用來形容任何文筆,可你讀起來會覺得很美妙,有時候還可能覺得很信服。
第三招,叫做挾洋自重。
大量引用名人名言是個錦上添花的好主意。你不必真的讀過這些名人的語錄,隻要記住其中的一些名句,並在談論的時候保持從容淡漠就足夠了,就像是不經意間提起自己的鄰居和朋友一樣。比如一位涉嫌學曆造假的經理人喜歡把比爾-蓋茨掛在嘴邊,於是他的成功故事讓人肅然起敬。
如果實在不記得什麽名人名言也不要緊,也可這麽說話:“記不得哪位哲人曾經說過,人生就像是一鍋菠菜湯,太苦了。”既顯得有飄逸自然的文學性,又不會被人捉住痛腳。
其他的一些小技巧還有不少,大家可以自行揣摩,萬變不離其宗,一字記之曰“裝”。希望書評家們可以借此擺脫尷尬,而讀者們也可通過這些技巧,破除對這些人的敬畏之心,保持自己的獨立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