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聽人改編了一首《常回家看看》,把我給逗笑了:“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準備了一些嘮叨,奶奶準備了一些嘮叨,姥爺準備了一些嘮叨,二姑準備了一些嘮叨,三舅準備了一些嘮叨……”
現在許多人回家過年,差不多就是這麽個狀況。應對這種事,我也算是過來人。這是一種入世的修行,也是一種出世的感悟,它可以磨礪你的意誌,讓你的精神層次變得更高。回首從前,我前後一共經曆了四次境界上的提升。
第一層境界:有問必答。那會兒我還年輕,各項人生大事都不著急提上日程。親戚基本上就問問工作的事兒,除此以外最多問問有女朋友沒有。而我每次都響亮而親切地回答:“工作在北京,收入不高,也不算低。女朋友?有啊,下次帶回來給您看看。”親戚們紛紛點頭表示這孩子不錯,給我夾菜,一團和氣,其樂融融。
等到我年紀大了點,慢慢進入了第二層境界:一觸即爆。在這個階段,各項人生大事我開始考慮了,可親戚們總關心得更早。他們會不停地問——你什麽時候結婚?什麽時候買房?買車了沒有?工資漲了多少?還會有長輩語重心長地說,結婚要趁早,生娃也要趁早……這些讓人煩不勝煩。這個境界的我,對於一切試圖幹涉我人生的舉動,都非常反感,態度強硬地頂回去了幾次,甚至翻臉發脾氣。親戚們變沉默了,不問我了,開始悄悄問我爹媽:“他是不是在北京工作得不太順利啊?”
第三層境界:忍氣吞聲。我年紀又大了一些,這時節諸項人生大事都有了進展,沒進展的也有計劃了,心態也平穩多了,慢慢有了新的感悟。親戚們為什麽問這些事呢?其實我買不買房、結不結婚,跟他們的生活沒有關係,他們之所以為一件無關的事如此上心,單純是因為愛護我,希望我能過得好——盡管是按照他們的標準。這是他們表達關切的一種方式,用這種笨拙而熱情的方式,向每年隻能見到一次的我表露善意。
想通了這一點,我的反感就沒那麽多了。算了,反正春節一共就七天假而已,忍一忍就過去了。於是我在席間和顏悅色地應對著層出不窮的問題。
緊接著,我終於抵達了第四層境界:大而化之。到了這一層境界,我開始入道了,能從更高的境界來思考這件事了。這個社會現象很不得了,它代表的是傳統親情理念和現代生活觀念的衝突。傳統親情理念認為,關心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介入他的人生,越強勢越熱情,說明越關心;而現代生活觀念注重個人隱私和距離,“自掃門前雪”就足夠了,別的事不主動去打聽。兩種觀念的衝突,是社會轉型期的必然,沒得解。
有此思考,我安坐席間,隨他們怎麽說,我隻拈花微笑。
這一層境界要達到大成,除了心態上的圓滿,硬件條件也得跟上。從前你沒對象,催著你找;有對象了,催著你結婚;結了婚,催著你要娃——總有下一個目標等著你。今年回家過年之前我盤點了一下:房也有了,車也有了,媳婦也有了,娃也有了,工作也沒丟,實在沒什麽可成為談資的了。
然後我回到老家,親戚們笑臉相迎,熱情滿溢地問道:“現在政策放開了,你啥時候要二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