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愣住了,什麽情況?
不過來不及多問,就和諸葛瑾一道,匆匆跟著那名先生,一同朝書院前院趕去。
雖然張明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但是張明知道,自從修典一事定下,孔融一天天就跟打了雞血一樣,幫張明,或者說為了修典,到處找關係,寫信給天下各地的名士。
不僅有大儒,也有許多隱士,甚至還有道教的高人。
這些人來了襄陽之後,目前都是住在書院裏麵的,所以張明能夠猜到,必是這些老先生在學術討論的時候,產生了爭執。
路上,張明問道:
“許先生,前院發生何事?”
說起來,他剛回到襄陽的那些時間,基本上天天就在家和書院之間兩點一線,將這些來到襄陽的名士全都拜訪了一遍。
張明自認為,這些人都還挺好說話的,沒看出來是那種會為了意見不合,而大打出手的性子呀?
許先生則苦笑道:“這次爭吵的三人,全是書法大家。”
“其中一人今日剛到,便剛好在門口看到了胡昭先生,以及邯鄲淳老先生的書法作品,點評了幾句,因此引得三人爭執。”
“子瑜一向和胡昭先生交好,因此文舉公讓我來尋子瑜勸和,沒想到知漢也在,倒是省事。”
張明頷首,大概清楚了爭執的緣由。
而且既然是今日剛到的,那麽於情於理,孔融都會派人通知他,邀他前來拜訪。
現在倒好,直接一起便是。
不過能夠點評胡昭和邯鄲淳的人,當今世上,可不多呀!
“莫非......”
張明眼前一亮,突然想到一人,忍不住問道:“許先生,難道來人是有‘亞聖’之稱的,張昶張侍郎?”
提起張昶,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的兄長,草聖張芝了。
雖說張昶草書比他的兄長張芝要稍遜一籌,但能有“亞聖”之稱,也足見其在草書上的造詣了。
而胡昭同樣以草書聞名,兩人因此有爭執,也就正常不過了,倒是邯鄲淳,與胡昭書法齊名之人,不知又如何介入其中。
聽張明提到張昶,許先生也是驚歎。
“知漢才思敏捷,的確是有‘亞聖’之稱的敦煌張文舒。”
說話間,三人已至前院。
此時這裏已經圍了不少大儒名士,正指指點點,或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談論著什麽。
看這模樣,其實和市井之間看熱鬧的百姓沒有什麽區別,讓張明一時有些好笑。
抬眼朝人群中望去,卻見其中一個年紀較大的老者,似乎正在據理力爭著什麽。
不僅僅是他們,還有許多書院先生站在一旁,不停勸說著什麽。
總而言之,現場看著就跟菜市場似的。
其中最靠近那名老者的一個人,赫然便是一頭汗水的孔融。
“諸位,讓一讓,知漢來了!”
許先生喊了一嗓子,周圍議論聲紛紛停歇。
一時間,所有人的視線紛紛匯聚而來,讓張明苦笑不迭。
本來還想悄咪咪的先搞清楚狀況,結果許先生這一嗓子,一下將張明頂到了最前麵。
果然,看見張明過來,孔融臉都笑開了花,連忙招呼道:
“知漢來啦,快來快來,我給你介紹一下!”
“來來來,這位老先生,正是當世草書大家,亞聖張昶。”
“說起來,還是知漢本家,嘿嘿。”
孔融的意思不言而喻,就是在暗示張明,交給你處理了。
無奈,張明一邊向周圍圍觀的大儒名士見禮,一邊朝人群內走去,不一會兒就來到了孔融身旁。
接著朝張昶深深揖了一禮,然後還不忘對胡昭和邯鄲淳行了一禮,搶先說道:
“晚輩見過三位前輩,行草‘亞聖’之名,小子久仰多時,今日見到老先生精神矍鑠,心甚安之。”
“不知今日三位前輩在談論何事?小子於書法一途也有點心得,不知可願說給小子聽一聽,也讓小子長長見識。”
“嗯。”
張昶眉毛微微揚了揚,但張明說的客氣,又是荊州別駕,他也不得不給個麵子。
“老朽今來此,恰好看見這幅草書,頗有先兄遺風,因此點評了兩句。”
“不想此人無禮,言辭有辱先兄,老朽這才不忿,與之理論。”
張明頗為奇怪地瞥了胡昭一眼,胡昭他是知道的,為人剛正,不像是一個不能接受批評的人啊?
正疑惑間,隻見胡昭搖了搖頭,解釋道:
“張侍郎誤會了,我非貶低令兄,伯英公草聖之名,我亦認同。”
“隻不過我這字,的確未曾效仿伯英公,乃是這些日子於書院有感而成。”
“本想以此討教,不想卻弄到如此地步,實在罪過罪過。”
張明見狀鬆了口氣,胡昭態度挺好的呀,他是真不懂,怎麽就吵起來,還傳成了要大打出手的情況。
剛要開口,卻聽一旁邯鄲淳冷笑一聲,說道:
“孔明,你莫怕他!”
“這老家夥,分明就是看不慣有人於草書一途,能夠超越他們兄弟。”
“想要將孔明你的成果竊取,這樣的行為,老夫絕不慣著。”
“張昶,此事你不道歉,就絕對沒完!”
邯鄲淳年歲與張昶差不了多少,此時態度格外強硬,讓張明不禁側目。
原因很簡單,這個邯鄲淳,張明早就認識,並非這一次才剛剛見過。
此人少有才名,博學多藝,精通多種字體,的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年輕時也曾名震洛陽,後來跟朝廷西遷,也一同去了長安。
隻是遭遇長安之亂,便南下荊州避亂,成了劉表的門客,一直到劉備奪取荊州。
當時張明的名單上,就有邯鄲淳的名字。
隻不過邯鄲淳拒絕了劉備的邀請,反而選擇和劉琮,蔡夫人一道,一起去了許都朝廷。
之後他的消息,賈詡在許都搭建了情報網後,他也曾聽到過一二。
據說多次受到曹操宴請,也在朝中任了個閑職,時不時也會教導曹操的子嗣們書法。
誰能想到,這次張明提出修典,孔融給邯鄲淳寫了封信,邯鄲淳就辭官再一次回到了襄陽。
再見時,張明還提到過此事,邯鄲淳當時一臉尷尬,還連連致歉,反而搞得張明都有些不好意思。
這樣的一個人,態度竟然會這麽強硬?
張明怎麽這麽不信呢?
而且他越看越覺得奇怪,越看越覺得其中或許另有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