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夥麵前的這個男人居然是青州的頭號猛將——東萊太史慈!
蘇澤心裏很驚訝,連忙下馬自己把太史慈扶出地麵:“哈哈哈,子義趕緊請纓吧,令堂的身子還可以吧?”
相見便招呼太史慈老母,這等事情也是蘇澤力所能及。
兩年前蘇澤剛到洛陽時,他布局深遠,偷偷派樊正送錢送人照顧太史慈媽媽。
現在終於開花了,收服了麵前的這位大將!
那就是太史慈!
太史慈今年剛二十五歲,當他站在蘇澤跟前時,看到他長七尺七寸、美須髯,光那雙又長又壯的猿臂就知道他特別善於射術。
剛和管亥對決,弦不虛發顯示出真正神射手該有的力量。
蘇澤自從組織鷹揚衛之後,便開始物色一個善於箭術、黃忠和太史慈皆為既成之人。
黃忠始終找不到,可時至今日,太史慈送上門去,弄得蘇澤怎能不歡呼雀躍?
太史慈忠貞不阿,侍母至孝不渝,出逃數年,返鄉訪母時,方知這些年一直由蘇澤秘密派員照料。
故聞蘇澤大戰黃巾軍於兗州,太史慈為報救命之恩,當即馳援,始得今會。
蘇澤非常高興:“子義,我知道你是驚世之才,但願意和我一起征戰世界,結束這混亂的時代嗎?”
來投靠前,太史慈早探知蘇澤為人,深知蘇澤對人厚待,且屢立戰功,經常有十分舉動,所以早以蘇澤為明主,現在被蘇澤自己招徠,更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夫生天下者,當三尺之劍以登天子之秩。太史慈,拜老爺為師!”
“叮......”
“隨機任務“收服太史慈”完成。”
“任務獎勵:3000霸氣點數,虎弓(技能),統帥+2。”
虎弓:武力值+10,射擊擊中敵方將領後自身士氣+5,如果擊中敵方將領士氣+15。
真不愧是第一流名將,收太史慈之賞,遠遠超過收管亥。
不用多說虎弓等神技勢必也隻會被指派到太史慈身上。畢竟在蘇澤陣營中,除蘇澤本人外,箭術至高至明者,隻有呂布、張遼、太史慈。
呂布這個人,問題重重,並且已經擁有單槍匹馬、一騎當千的單挑神技,同時張遼還擁有遠程神技霸弓的能力,於是蘇澤就直接把虎弓分給剛剛入隊的太史慈。
不但如此,返回後還把鷹揚衛送給太史慈培養指揮。
倒推豪傑這招,顯然就是為單挑而預備。
蘇澤思前想後決定將此技能交給典韋,畢竟自己武力值非常高,統帥值卻有些偏低,甚至還不及三流,這就證明自己在統兵作戰上還不具備天賦。
與其強求典韋做自己並不拿手之事,倒不如留典韋為副將,繼續堆高個人武力值、朝鬥將一方訓練,專為衝陣斬將之用。
……
青州黃巾軍的大營這時正在人心惶惶之中。
跑得快者,個個已是落荒而逃,下麵盡是老弱婦孺、絲毫逃不脫蘇澤軍追殺,現在拚命龜縮進大營,等待他們的宿命。
許多人回憶起七年前黃巾之亂時朝廷對他們的殘酷待遇。
死亡之恐,正充斥著,大家忐忑不安。
一直到管亥趕回去把大家集合在一起表示投降。
他們當中有幾個很有聲望的老人站起來問管亥:“神武侯果真會讓我們有生路嗎?”
“是的,在不投降後,再一次砍死我們?”
朝廷聲譽,早在黃巾之亂之後就陷入低穀,青州黃巾眾明顯不信管亥所言。
如果不是因為管亥是青州薄威名、最驍勇善戰、殺盡貪官汙吏的人,甚至會懷疑管亥是投靠朝廷、意圖背叛眾人換得榮華富貴的。
管亥本自青州黃巾軍,又是從最底層一路爬上來當渠帥,所以自然理解了大家的心思。
為了執行任務和防止激怒蘇澤迫使他殺人,管亥隻好耐心地給大家講解:“爾等即使不信朝,豈不信神武侯?”
管亥搬出蘇澤名頭也著實令很多黃巾眾難駁。
蘇澤雖在世家豪族中聲名不佳,對普通百姓卻是異常寬宏大量,青州雖遠離洛陽,可總有許多人到洛陽旅遊做生意,再把信息帶回來。
最底層的老百姓嫉妒洛陽地區的人民,嫉妒他們被蘇澤治理得日子越過越紅火。
隨後管亥又拿徐晃出來說事:“徐晃徐公明將軍,你認識嗎?他是出身於黃巾軍的白波,現在都做過揚武將軍,也曾受封神武侯為東郡太守、後來的封侯不詳。”
此話一出,大家都露出了不可思議的神情:“我們黃巾軍出生於此,還可以做朝廷大官嗎?”
他們認為,製造朝廷反目,沒有抄家滅族就算不錯,竟也可以做官嗎?
管亥趁熱打鐵:“為什麽不可以呢?徐將軍難道不是一個很好的範例?聞神武侯鎮壓河東白波軍,亦未瘋狂屠殺俘虜,隻是誅首惡行,從之皆納。如今聽說河東這邊,大辦屯田,又有練兵的,完全沒有餓死的,當兵的,待遇絕佳,一但立了功,也可以給子孫搏得個身世。”
“這話是真的嗎?”
“你看你這句話就提出來了,管亥啥時忽悠了別人?”
管亥真的沒有撒謊,盡管這些信息是蘇澤轉出來的,但是蘇澤手下的確有很多河東兵,管亥自己看到徐晃並識破其身份。
造反原本是為了生存,如今聽到跟隨蘇澤的待遇比較好的消息後,立刻一個個下定決心投降。
持續了幾個月的兗州之戰總算告一段落。
蘇澤攻下豫州之北,和半個兗州,領地急劇膨脹。
在這場戰爭中,蘇澤以少取多,既獲得兗州這一新領地,又接收青州青壯5萬人,隻需略加培養,便可成為一支基幹軍隊,並為隨後的發展壯大打下堅實基礎。
兗州治所,昌邑。
城中州牧府、原劉岱居所現在都廉價蘇澤。
蘇澤現在正以衛將軍之職,兼兗州牧之職,再加上洛陽所處司隸州和張遼所轄並州,蘇澤名義上已算占三州之地。
“叮......”
“任務:一方的霸主。”
“使命描述:跨越州郡、擁眾百萬人,這霸業之基,治下人口達兩百五十萬人(263w/250人
w)、勢力跨越三州之地(4/3)。”
“任務獎勵:20w霸道積分、民用建築圖紙--鑄幣所、經世致用(技能)、領地繁榮加20分。”
“叮......”
“任務做完了有沒有得到獎勵?”
剛剛踏進州牧府的蘇澤收獲的是一份巨大的驚喜,他立刻毫不猶豫的選了個“是”。
經世致用:+10%內政,+10智力,+10經濟繁榮,+10%文化輸出。
也是內政後勤的神技能,同時也提高了文化的輸出,這可以說是相當難得了。
文化雖不能直接提高錢糧產出,但卻可以提高內在向心力,還可以提高文明進步上限和一國底蘊。
所以看起來虛無縹緲,其實對於任何一種文明來說,文化都是很重要的一種性質。
“這門本領該為誰所用終究是好事?”
蘇澤心裏開始取舍,從屬性上看內政與智力都很高的王佐之才荀彧最適合,但鑒於忠誠度與相性,蘇澤決定將此技能給賈詡。
因為賈詡跟了他更久了,更主要蘇澤明白賈詡與他一條心。
盡管賈詡這個人常常明哲保身、在工作中摸魚,但是他是個知道審時度勢、沒有太多底線。隻要蘇澤吩咐,再離譜的賈詡也會照辦。
但荀彧沒有。
荀彧非常能幹不假,但他的思想,卻是儒士思維的縮影,即使自己算得上儒門中的開明派與溫和派,可歸根到底,與蘇澤並不是同路人。
史載荀彧當初與曹操亦默契如知己。
但後來還是成了保皇派的人,立於世家這邊,反對曹操稱公。
並由此從權力中樞中轉移出去,不出數年便死去。
有人認為他鬱鬱不得誌,有人認為他為曹操所毒,可不管怎樣,他表明荀彧此人,能夠使用,卻不能夠重用他。
使用得當,天生王佐之才。
但是如果使用不當,蘇澤也確實有些擔心他會步曹操後塵,百年後基業為世家豪族僭越。
所以從現在起蘇澤就得提防荀彧一手底下、暗地裏還得對所投靠的世家豪族保持十二萬分戒備。
技能分配完畢後,蘇澤糾集文武百官,著手討論戰後要解決的問題。
戲誌才長於民生、內政,並在洛陽期間,還與賈詡探討了有關王陵對河東郡屯田政策的實施經驗及收獲。
所以蘇澤一開口,他就胸有成竹地站出來建議道:“啟稟主上說,現在兗州大作戰方休養生息,百廢待興之時,是要休養生息之時。且青州降兵百萬之眾,亦需善加撫慰,以免生事。下屬提出不如實行兗州屯田之策以強本。”
青州黃巾軍這一次果然翻山越嶺倒海攻打兗州。
蘇澤與任城一戰也隻打敗並擒獲青州黃巾軍主力部隊,更有一堆零星殘兵,四散奔襲,橫行州縣。
要完全壓製還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現在歸降下來的“青州軍”雖被稱為百萬之眾,但實際上真算起來才三十萬出頭。
但對於蘇澤而言,恰好不用養這麽多人,可先實行屯田,然後慢慢清還其餘散兵遊勇。
甚至陰暗一點想,這些橫行的青州黃巾軍殘部,肆虐地方,多殺點世家豪族,還能清空出不少無主的田地,省得到時候蘇澤在兗州搞清田再殺一次。
戲誌才的提議非常好,蘇澤接受了,甚至給了他一個“既然這是您提出來的意見,那麽我任命您擔任東平太守,具體負責屯田事宜和青州降兵安置工作。”的任務
三十萬人要安置好並不容易,但是戲誌才的本事蘇澤自己也驗證了,所以自然十分相信他,覺得他可以應付得了。
與此同時,蘇澤安排管亥為副使,輔佐戲誌才治理那些青州的降兵,以免有人暗生事端。
兗州地處黃河和濟水的中間地帶,故水流豐沛、土地肥沃、人口較多,所轄縣、縣,多很繁榮富裕。
除治昌邑外,還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濟陰,東平等8個郡國,其大致範圍在後世的山東以西和河南以東。
基本都在中原核心精華區域內,再加上地理位置不佳、無險可守,一切都是盡善盡美的。
但是正是由於完美才會有很多人想去搶奪。
徐州陶謙、北海孔融、南有曹操與袁術、北有袁紹與公孫瓚等潛在對手。
蘇澤並不害怕打不贏,隻是害怕打得不可開交,打得兗州都爛掉。
那即使贏了也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蘇澤不得不向郭嘉和荀攸等謀士征詢意見:“兗州文化薈萃、人口眾多,且地處四戰之地、必為各方垂涎,諸君能有良?”
郭嘉善於察言觀色,並且已經想好了這方麵的事情,現在看到蘇澤問他,馬上回答說:“主人,聽說主人和公孫瓚有很深的友誼,而且公孫瓚正在和張饒競爭青州平原郡的土地,可以暗中幫助公孫瓚打退張饒來換取聯盟。”
一開始共同消滅烏桓人之間的友誼,這時就變成雙方聯盟的砝碼。
但郭嘉的計謀,又豈會是如此簡單,隻見他為蘇澤分析說道:“張饒擁兵三十萬人,力量當是青州黃巾軍各部中最強大的,更是大河之地。有公孫瓚之能,欲勝則易,欲殲則難。”
公孫瓚在幽州有一支聲勢浩大的騎兵軍團——白馬義由縱橫北疆而名動四方。
但由於黃河的阻擋,張饒是土生土長的青州人,公孫瓚又勞師遠進,要消滅張饒主力的確很不容易。
而郭嘉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建議蘇澤暗助公孫瓚:“主上和張饒一敗亡勢必撤兵。而且其主力部隊還沒有被消滅,要想重振雄風,勢必要以新勝去彌補先前的敗績,不然其渠帥之位,將會坐不穩。”
蘇澤也不需要多加考慮就能理解郭嘉意圖。
張饒幹不了公孫瓚,也不敢到兗州撩撥虎須,那麽惟一可走的路,也隻剩下孔融居住的北海。
蘇澤用手指敲了敲桌子,灑然笑道:“以張饒牽製孔融嗎?驅虎吞狼的確是一個不錯的詭計。”
郭嘉的這部作品可以說是一箭雙雕兼得孔融與公孫瓚兩大困擾。
“在其餘兩大問題人物中,真正威脅我軍的實際上隻有雄心勃勃的袁紹一人。徐州陶謙其人碌碌無為,我軍隊隻要顯露了強大的實力,就難免不敢行動,必取守勢。與袁紹不一樣的是,他到了同一個冀州後,難免會借機向我們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