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為什麽一個王朝的中後期,那些士兵們的戰鬥力總是如此的不堪。
第二件事情十分的有趣,因為他效仿他印象裏曆史中的那個曹操,在鄴城建立了銅雀台。
銅雀台高二十六層,這是十分有含義的,因為前二十四層代表了先漢的二十四位先帝,而第二十五層則是代表了劉備。
至於最高的那層,也就是第二十六層,是何含義想必所有人都明白。
銅雀台的建成向世人們彰顯了他的實力,因為這個建築結合了當時人們建築的智慧結晶。
而這個建築的作用就是供他以及他手下的這些臣子們,舉行盛大的宴會時候使用。
雖然也有世人批評他的這種做法十分的腐化,因為他們認為此時的天下還沒有統一,但卻搞這種好大喜功的事情。
而麵對外界的這種質疑聲,李繼選擇不去理睬,因為他並不是單單是為了享樂,他能夠很好的掌握這個度。
畢竟如今他手下的這些臣子們,跟著他這麽長時間,也所謂是嘔心瀝血,並且經曆了千辛萬苦,為天下的統一大業付出了許多,所以他想要做一些事情來回報一些臣子。
而第三件大事則是十分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因為他竟然下令免去全國的稅賦整整一年。
這是讓世人們十分驚訝又喜悅的事情,曆來曆代的皇帝下達這種命令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因為某個地區受到了災禍,然後皇帝為了彰顯龍威,而免除這個地區一些稅賦,以示恩慈。
但是免去所有地區的這種稅賦,也就是說整個王朝的這一年都需要在自己的腰包裏出錢、出力。
要知道稅賦不光光是包括經濟和糧食,最重要的也是最令百姓的害怕的是服徭役。
因為普通百姓家裏隻有那幾個壯丁,而那些壯丁裏,有一部分的人都被迫服了兵役,而另外一部分能夠留下的也都被政府叫去服徭役。
所以說李繼的這個政策算是造福了全體的百姓,並且這個消息也傳到了曹操的耳朵裏。
曹操聽聞之後也是十分的震驚,他鎮定的不光是李繼竟然能做出如此驚駭世俗的勾當。
令他更驚訝的是李繼所統治下的政府,既然雄厚到了如此的地步,因為這個政策就像所有的人表明了他的這個政府就算免除這一年的稅賦也依然能夠運轉自如。
曹操原本以為自己就是那個拯救世人的真命天子,但是在這個時候,他已經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真的不如李繼,
而李繼這一方麵在完成了這一係列的工程之後,他便召集群臣在銅雀台大舉宴會。
此次宴會可謂是英雄薈萃,因為在李繼手下當官在這群優秀人才全部匯集到此,趙雲、關羽、薑維、徐青、鮑子明、雒天城等一係列戰將,以及法正、郭子敬等一眾文臣。
宴會開始之後,李繼便麵對著眾人說道:
“爾等自從追隨朕以來,便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為人臣所做的一切你們都給我做到了。”
“你們如此用真心來對朕,朕怎麽能夠讓你們失望,所以今日特別在此宴請你們,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我仍然能夠得到你們盡情的輔助。”
然後他便舉起酒杯一飲而盡,而這些臣子的臉上也都浮現出喜悅的表情,因為他們此時也十分的慶幸,自己遇見了真正的真龍天子。
酒過三巡之後,李繼便和他們說道:
“在這歡慶的時刻,朕決定讓武將們比試武藝,而文臣們則盡情的展現自己的文學天賦。”
說完之後,便看見在前方的空地之上,有一隊士兵將許多標靶,以及戰旗插在了地上。
李繼在這個時候對著這些將裏麵說道:
“武將們的第一道試煉,那便是考驗你們的箭術,你們每人三發箭矢,看看誰能夠射的更準。”
李繼剛剛說完話,他的心腹將領徐青便主動請纓。
隻見徐青駕駛著戰馬飛快的向外射出三箭,而這三箭都不偏不倚的正中靶心。
徐青的這個成績讓許多年輕派的武將們拍手叫好,我看見這個場景之後,趙雲,關羽張飛等老將們自然便不服氣了。
所以關羽便也站了出來,他要讓這些年輕人知道,薑還是老的辣。
隻見關羽雖然已過半百,但他的臂力絲毫不遜色這些年輕人,隻見他把三支箭矢一同握在手中,隨後看準時機迅速的發射出去。
這三支箭矢發射的力量十分的大,在接觸到標靶的時候速度達到了巔峰,所以它們迅速的穿過了靶心,在標靶的正中心隻留下了三個孔。
關羽的這一番操作下來,可把趙雲以及張飛的人高興壞了,並且這個做法也讓徐青他們目瞪口呆。
就在新老將領打成平手的時候,隻聽見人群中有個稚嫩的聲音像李繼說道:
“小將也想一試,不知陛下是否允許!”
眾人抬頭望去,此人並不陌生,因為這個人就是曾經徐青向李繼極力推薦的那個張清。
得到了李繼的默許之後,張清便飛快的跳上馬去,隨後直接他在馬上做了個彎腰的動作,麵對這個動作,眾人十分的不解,但下一秒他們就被張清的操作所驚訝到。
因為張清彎下腰去之後,他竟然在馬肚之下對這三個標靶進行了瞄準,隻聽見嗖嗖嗖三聲破空響,三隻弓箭便都被發射了出去。
眾人們向著目標望去,直接有兩個標靶上麵都空空如也,但當人們看向第三個標靶的時候,都被他的這種技術所折服到了。
因為他們看見這三支箭矢都齊刷刷的射正在了最後一個標靶的中心位置,這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技術活,能將三個箭矢射在一起而不掉落,這需要弓箭手準確的把握好射箭的力度。
李繼看見這個局麵,心中也暗暗的讚賞,當時徐青向他推薦的時候,他確實領教到了這個年輕小夥子的武力,但沒想到他的箭法已經嫻熟到了如此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