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對寧靜的書齋中,章太炎俯而讀、仰而思,一篇接一篇地寫著白己願意寫的文章,一封接一封地與那些弟子、私淑弟子通信討論中國學術史上的一係列疑難問題。在青年學子政治動**的年代裏,能有這份雅興、這份情致,也算是一件很有意義的雅事。
為了培養國學人才,擴大國學影響,章太炎在那幾年不辭辛苦,南北奔走,先後在上海、蘇州、北平、青島等地發表演講,以國學激勵國人精神,為國家培養青年學子。在20世紀30年代初移居蘇州後,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招收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學子集中研討中國曆史與文化。章太炎每周登壇演講三次,係統講述了他對小學、經學、史學、子學、文學等專門領域的研究心得,為中國曆史文化傳承培養了一大批有用人才。
寧靜的讀書、寫作、講學生涯時斷時續,主要是因為在那個動**年代,民族危機日趨加深,不時引起章太炎的高度關注,使他在弦歌聲中依然不忘抗日救國。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人幾乎兵不刃血在很短的時間內攫取了東三省的全部領土。東三省是章太炎曾經傾心投入的地方,所以他對東三省的淪陷,較之他人感觸更深。他在得悉這些不幸的消息之後告訴友人,日本人對東三省睥睨覬覦已有30年之久了,日本人發動的甲午戰爭,其實就是要跨過鴨綠江,踏上東三省。麵對這種局麵,章太炎根本無法理解南京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九一八事變紀念館
蔣介石的對日不抵抗政策激起了章太炎的憤慨。既然政府不可信、不可恃,那麽便期待以民眾的覺醒遏止日本的侵略,最好能收複故土。章太炎是“九一八”之後最堅定的抵抗者之一,他始終認為中國的惟一出路就是拚死一戰。明知必敗,然敗亦不過失東三省。戰敗而失之,與拱手而授之,其差別就是有人格與無人格。有人格,國家還有複興之望;無人格,則國家惟有繼續沉淪,以至於穀底。
為政府當局計,章太炎建議惟有一戰。戰而敗,敗而死,亦足以贖政府往日不抵抗罪。當然,章太炎根據自己對國民黨政府的了解,也認為政府是不可能這樣做的。因為政府裏的諸公愛國家不如愛自身,愛自身之人格尤不如愛自身之性命,所以對“九一八事變”之後的中國前途,章太炎不樂觀,他和政界、知識界許多曾經名噪一時的人物一樣,逐漸將視線轉向民間。
1932年初,章太炎和熊希齡、馬相伯、張一麟、朱慶瀾、趙鳳昌、溫宗堯、李根源、趙恒惕、章士釗、黃炎培等60多人發起成立“中華民國國難救濟會”,呼籲國民政府捐助一切,立集首都,負起國防責任,聯合全民總動員,收複失地,以延國命。明確警告國民政府如有難言之隱,形格勢禁,竟無如何,則宣稱以黨治國的國民黨其實就意味著破產了,就應該即日歸政全民,召集國民會議,產生救國政府,俾全民共同奮鬥。
稍後,章太炎又與張一麟、沈鈞儒等聯名通電國民,認為東北義勇軍在政府幾乎袖手旁觀的情形下奮起抵抗,勝則如牆而進,敗則盡室偕亡,所謂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者,與此可見。為了保護這些義勇軍,章太炎等人呼籲全國智勇之士,共起圖之,救援尚在遼西一帶英勇抵抗的東北義勇軍。
當東北的戰爭還沒有眉目時,日本軍隊又在上海發起了新的進攻。為了躲避戰火,也許還為了鼓勵退至關內的東北軍奮起抵抗,章太炎於1932年2月離開上海,前往北平,訪問綏靖主任張學良,以及名將吳佩孚,代東南民眾呼籲東北軍出兵。
東北義勇軍對日作戰
在北平,章太炎還向報界公開表達了自己對中日戰爭以及國民黨以黨治國等問題的看法。章太炎認為,最近兩年,政情不安,外侮逼至,東北首先淪陷,淞滬又落敵手,政府當局意誌散漫,迄無一定之計劃。軍事一部分,關涉國家秘密,當然不能發表。但對外方針,無論如何,都必須昭告國內國外,庶軍民知說遵循,而各國亦可綜而為力。乃至淞滬抗戰發生後,因首都南京感受威脅,於是西遷洛陽。為謀抵抗不得已而出此,民眾當無多少不同看法。但國民黨二中全會議決以西安為陪都,則對外恐陷於示弱。章太炎指出,對於日本的侵略,中國惟有奮起抵抗一條道路可走,不戰則無路,惟坐而待亡。戰勝無論已,即便不幸失敗,中國亦可因這個失敗而轉換國際社會的視聽,使國際社會對中國給予必要的同情和援助。現在,國際社會之所以表現乏力,中國之所以沒有得到國際社會活動廣泛同情和支持,主要是因為中國政府在大方針上猶豫不決,國際社會弄不清中國政府的真實態度。
在談到國民黨以黨治國政治方針時,章太炎明確表示反對。他認為國民黨一黨專製使其統治基礎越來越小,國民黨黨內人才太少,比如外交界繼續活躍著的施肇基、顧維鈞等人,其實都是國民黨以黨治國之前的人才。現在國難如此嚴重,國民黨必須自我反省,必須向各黨派開放政權,吸納人才,使政府的統治力日漸強大,方能帶領全國人民擺脫危機,拯救國家。
當民族危機日趨加深的時候,章太炎是堅定的抵抗主義者,沒有絲毫退讓。他堅決反對日本人策劃的什麽“滿洲國”,並身體力行從學術上論證東北從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對於國民政府召集的國難會議,章太炎也不願認同,認為是浪費時間。蔣介石國民黨平時那麽強調集中、強調命令、強調步驟,為什麽遇到需要從速決斷的軍事抵抗反而要召集一大堆無聊的人聚談呢?軍事貴速,能斷則一言而可,不斷則眾議難成,紛紛召集,將以奚用?政府當局不要再對國際聯盟存在什麽幻想,必須堅定抵抗的信念,要用堅實的曆史證據和必勝的信心向全世界證明東三省是中國固有的領土,堅決反對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團報告書將東三省交給“國際共管”或讓東三省實行高度自治的荒謬主張。
國民黨政府的猶豫、彷徨和不抵抗,使日本人感到有隙可乘。日本軍隊在穩定了東北的統治秩序後,矛頭指向華北。1933年初,日本軍隊開始向山海關進攻,第五十七軍軍長何柱國率部奮起抵抗,長城抗戰爆發,中國軍隊與日本人展開了殊死搏鬥。然而當日本軍隊乘虛進攻熱河省會承德時,熱河省政府主席湯玉麟棄城而逃,致使熱河全省很快淪陷。
對於中國軍隊的英勇抵抗,章太炎讚賞有加;對於湯玉麟不戰而逃,章太炎非常憤怒,認為這是政府勇於私鬥,怯於公戰的必然結果。現在全國養兵近兩百萬,國家危機至此,國民黨政府不是積極謀劃奮力向前,以圖恢複,反而以“剿匪”的名義分兵內戰,自圖卸責。此真自絕於國人,甘心於奴隸者矣!章太炎還和馬相伯、沈恩孚一起發表《三老宣言》,呼籲全國人民一致奮起,對國民黨政府給予有力監督,務使東北半壁河山不至於淪亡,黑山白水,不止就此變易其顏色。
一二·九運動中,學生們舉行抗日救國示威遊行
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後,章太炎公開發表致宋哲元電,強調學生請願,事出公誠,即便其間有共產黨人參加或組織,但問其今日主張如何,不應再追究其過去的政治背景。他勸宋哲元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要頭腦清醒,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
章太炎並沒有看到全麵抗戰爆發。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因膽囊炎、瘧疾、鼻衄病、氣喘病並發症在蘇州逝世。享年69歲。
“這位有學問的革命家”不僅為後人留下了一個革命者的光輝形象,而且用他的學術成果為中國曆史文化留下了一座彪炳千古的豐碑。他的著作先後被結集為《馗書》、《太炎文錄》、《章氏叢書》、《章氏叢書續編》、《章氏叢書三編》及《章太炎全集》等。更為完整的《章炳麟全集》已由國家清史委員會立項,正在進行編輯中。
位於浙江西湖南屏山下的章太炎墓。墓碑上“章太炎之墓”係章太炎生前自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