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孫中山策動李鴻章兩廣獨立,章太炎遊說劉坤一、李鴻章實行分鎮的時候,湖廣總督張之洞也有自己的考慮,他一方麵與東南督撫一起簽署東南互保的協議,一方麵密切觀察北方的戰局,尋找機會應對方略。
按理說,張之洞是慈禧太後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大臣,他對慈禧太後也確實長時期忠貞不貳,在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等一係列重大事件中,都堅定地站在慈禧太後一邊。
然而,現在情況卻不一樣了。滿洲貴族在1900年初不顧中外反對執意立大阿哥之後,引發了空前的政治危機,特別是端郡王載漪出任總理衙門首席大臣後,更是連連失誤,出台一係列愚蠢政策,弄得天怨人怒,危機四伏,隻要端郡王載漪還在台上,誰也不知道這樣的錯誤政策會將大清王朝引向何方。於是,張之洞對清廷不得不感到失望,他的責任心,他的道德感,迫使他在忠君和忠於國家之間作出抉擇,他最終選擇與兩江總督劉坤一相同的政治立場,竭盡全力維護長江流域的政治穩定,並時刻準備著北上“勤王”,擔負更重要的角色。
張之洞選擇與劉坤一同樣的政治立場維護長江流域的穩定,與列強訂立東南互保章程,同時,他較劉坤一等人還多了一個選擇,那就是勤王。
勤王這個概念當然是由於清廷己亥建儲所引發的,真正付諸實踐並作為一個政治口號號召天下的,還是流亡在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所謂保皇黨。
此時積極追隨康有為昌言並推動保皇的弟子有唐才常。唐才常為湖南瀏陽人,早年就讀於長沙校經書院、嶽麓書院,1894年肄業於張之洞創辦的武昌兩湖書院,所以又算是張之洞的門生弟子:張之洞素有愛護門生弟子的美譽,所以唐才常又與張之洞有著不同尋常的師生之誼。
1897年,唐才常積極介入湖南維新運動,與譚嗣同在瀏陽創辦算學館,提倡新學;在長沙參與創辦時務學堂,負責編輯《湘學報》,創辦《湘報》、南學會、群萌學會等,是湖南維新運動中的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康有為、梁啟超,特別是譚嗣同因出任軍機章京北上後,湖南維新運動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日趨萎縮,心灰意冷之餘,唐才常也於1898年夏準備前往北京參與新政,而康、梁和譚嗣同在策劃以武力解決新舊衝突時,也曾經畢永年提醒準備召喚唐才常前來北京予以協助,因為唐才常不僅敢於任事,而且也與綠林中的人物有很多關係。
唐才常收到譚嗣同的電招後立即動身,不料行至武漢,康、梁的行動計劃不慎泄露,慈禧太後搶先動手,“1898年中國故事”終於落幕,六君子血染北京街頭,唐才常被迫流亡,周遊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
在日本東京,唐才常拜會正在那裏流亡的康有為,與康、梁等共謀救國之策,大致接受康、梁所宣揚的保皇主張。1899年初,唐才常返回上海,主編《亞東時報》,抨擊政治守舊分子,繼續宣傳變法維新,決心“樹大節,倡大難,行大改革”。大約也就在這個時候,章太炎從日本返回上海,遂參與了《亞東時報》編輯事務,與唐才常成為朋友。
1899年秋,唐才常專程赴日本拜會孫中山,共商在湘鄂及長江流域起義計劃以及孫中山與康、梁係合作問題。
唐才常在會黨中擁有重要地位,這是他敢於在湘鄠及長江流域發動起義的資本和底氣,通過與孫中山、康有為兩派主要人物梁啟超、林圭、秦力山、吳祿貞等人溝通,唐才常決定以會黨為起義的基本力量,奪取武漢為基地;委派林圭回國負責聯絡會黨,組織起義軍,康、梁在海外籌款接濟,唐才常負總責。
1899年冬,唐才常潛回上海,廣泛聯絡各方人士,設立東文譯社作為秘密機關。不久又發起成立正氣會,以忠君愛國、反清滅洋為宗旨,並籌劃武裝勤王。1900年初,正氣會更名為自立會,其武裝定名為自立軍,仿照會黨建立山堂。數月間,僅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會黨、農民,乃至清軍官兵加人自立會的,就有十餘萬人。
在這十萬餘人的基礎上,林圭選擇大約兩萬人組建自立軍七軍,奉唐才常為總統兼總糧台,在漢口英租界設立指揮機關,顯然是以兩湖為活動中心。
當北方義和拳風起雲湧越鬧越大的時候,唐才常和一切關心中國現實和前途的人一樣,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於是在上海邀集各方名流和誌士,於1900年7月26日在英租界張園即愚園之南新廳集會,召開“中國議會”成立大會。寓居上海的各界名流容閎、嚴複、章太炎、文廷士、葉瀚、狄楚青、張通典、沈蒽、龍澤厚、馬相伯、畢永年、林圭、唐才質等八十多人出席了大會,可謂名流薈萃,群賢畢至。
葉瀚主持會議,大家依次排列,北向而坐。葉瀚以主席身份宣讀此次聯會之意:一、不認通匪矯詔之偽政府;二、聯絡外交;三、平內亂;四、保全中國自立;五、推廣支那未來之文明進化。葉瀚動議將這個組織定名為“中國議會”,令大眾議為然者舉手。舉手者過半,議遂定。
接著,投票選舉正副會長,令人各以小紙條自己寫上心中所欲選舉的正副姓名,交給書記。書記收齊點數,舉正會長以容閎最多,得42票;舉副會長以嚴複最多,得15票。於是,容閎、嚴複二位入座。容閎旋即向大會發表即席演講,聲如洪鍾,意氣風發,台下掌聲雷動,興奮不已。
章太炎是中國議會的積極參加者,但對第一次會議的三項決議持堅決反對立場。他在會後寫了一個說帖,針鋒相對批評這個決議,堅決反對以扶持光緒帝重新執政為中國議會的政治目標,更反對以勤王作為中國議會的宗旨。照章太炎的說法,中國議會的宗旨應該以拯救中國為根本目標,不能為拯救滿洲貴族統治集團為目的;應該以振起漢族為宗旨,不能以振興滿洲為目的;應該以保全兆民為宗旨,不應該以保全一個皇帝為目的。
按照計劃,7月29日,中國議會諸同誌在張園召開第二次會議,到者60餘人,在簽到簿上簽名的有50多人。會長容閎命孫寶瑄及張元濟掌會計,兩人均不願意幹,遂改命孫多森、唐才常權理其事。又選定葉瀚、邱震、汪有齡掌書記。鄭觀應、唐才常、沈小沂、汪康年、汪劍齋、丁叔雅、吳彥複、趙仲宣、胡仲巽、孫仲巧10人為幹事。
中國議會第二次會議的重點仍然是討論議會的宗旨,會議的主導意見似乎是:一、保全中國疆土與一切自主之權;二、力圖更新日進文明;三、保全中外交涉和平之局;四、入會者專以聯邦教、靖匪亂為責任,不承認現在通匪矯傳之偽命。
與會者多數抱持這樣三種看法,一是尊光緒帝;二是不承認端王、剛毅等;三是力講明新政法而謀實施。雖然主張排斥端王、剛毅等滿洲貴族中的頑固派、守舊派和堅定的排外主義者,但這些人並不主張排滿,更不會主張孫中山式的革命。所以他們主張在聯軍還沒有打到北京的時候,設法將光緒帝救出來,以保證中國法統的完整性。至於怎樣才能將皇上救出來,大家的意見就不一致了,有的主張借重張之洞的力量,如汪康年;有的主張聯絡英日兩國,通過外交渠道解決,如文廷士;有的主張倚重翁同穌或陳寶箴,如唐才常;有的主張密召康有為,利用康黨進行,如狄葆賢。
對於這些主張,章太炎很不以為然,他向與會者散發了一個說帖,建議中國議會必須嚴格拒絕滿洲人和蒙古人的加入,他的意思是將中國議會辦成一個漢族人的新國會,是要諸位同人利用中外大亂的時機,重建一個漢族人的國家。章太炎在這個說帖中強調,中國議會的宗旨可以歸結為三點,即,一、為拯救支那,不為拯救建虜;二、為振起漢族,不為振起東朝;三、為保全兆民,不為保全孤債。很顯然,章太炎的三點主張和與會者的主流思想差別太大,這已不是一般的改革,而是革命,是造反,與會的諸位同人誰也不敢追隨附和,皆不以為然。
與會者的沉默與反對激怒了章太炎,道不同不相為謀,章太炎憤而退會,不再與各位一起玩了,大家各走各的路。
為了表達自己的決心,章太炎於8月3日割辮與絕,憤然剪掉了標誌清朝順民的大辮子,脫去了清國標誌的長衫,改穿西裝,並專門寫了一篇《解辮發說》,宣布與大清國徹底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