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南(州北少東。元曰洛南,屬商州。洪武七年五月改屬華州。成化十三年三月複來屬。天啟初,改洛為雒。東北有魚難山,魚難水出焉,西北有玄扈山,玄扈水出焉,俱北入於洛。東南有三要、東北有石家坡二巡檢司。)

山陽(州南少東。本商縣之豐陽巡檢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為縣,而移巡檢司於縣東南之漫川裏,仍故名。東南有天柱山。西南有甲河,流入湖廣上津縣界,注於漢水。又東有竹林關巡檢司。)

鎮安(州西南。景泰三年以鹹寧縣野豬坪置,屬府。天順七年二月遷治謝家灣。成化十三年三月改屬州。西有泎水,合縣南洵水入洵陽縣界,注於漢江。

北有舊縣、西有五郎壩二巡檢司。)

同州(北有商原。南有渭水。西南有沮水,一名洛水。)西南距府二百六十裏。領縣五:

朝邑(州東。東有大河。南有渭水。又有洛水,舊自縣南經華陰縣西北葫蘆灘入謂;成化中,自縣南趙渡鎮徑入於河,不複入渭。東北有臨晉關,一名大慶關,即浦津關也,舊屬浦州,洪武九年八月來屬。有浦津關巡檢司。)

郃陽(州東北。東有黃河。)

韓城(州東北。西有梁山,一名呂梁山,濱大河。東北有龍門山,夾河對峙。)

澄城(州北,西有洛水。)

白水(州西北。南有故城。洪武初,徙於今治。西有洛水,白水流入焉。西北有馬蓮灘巡檢司。)

耀州(東有沮水,西有漆水流入焉。又有清水,流入三原縣界。)南距府百八十裏。領縣一:

同官(州東北。北有神水峽,峽內有金鎖關巡檢司。又西北有北高山,漆水出焉,東南流與同官川水合。又東有沮水,南有安公穀水,其下流合於沮水。)

乾州(西北有梁山,接岐山縣界。其南有漠穀,漠穀水經其下,流為武水。

又東北有甘穀水。又西有武亭水。)東南距府百六十裏。領縣二:

武功(州西南。西南有太白山,又有武功山。東南有忄享物山。南有渭水。

又西有漠穀水,又有武亭水,自縣東北流合焉。俱匯於湋水。)

永壽(州北。東有涇水。西南有錦川河,下流為漠穀水。有土副巡檢司。又

有穆陵關。)

邠州(元直隸陝西行省。)洪武中來屬,以州治新平縣省入。(北有涇水。

西南有白土川,亦名漆水,東南注於渭水。與入洛之漆異。)東南距府三百五十裏。領縣三:

淳化(州東。南有黃嶔山。西有涇水。東有清水,南流入耀州界。)

三水(州東北。成化十三年九月析淳化縣地置。東南有石門山。東有三水河,一名汃水,西南流入涇水。東南有石門巡檢司。)

長武(州西北。萬曆十一年三月以邠州宜祿鎮置。北有涇水,自涇州流入。

南有汭水,一名宜祿水,亦自涇州流入,徑縣東停口鎮,與黑水河合,入於涇水。

西有窯店巡檢司,本名宜祿,治宜祿鎮。弘治十七年遷於正東之冉杏,仍故名。萬曆十一年又遷,更名。)

鳳翔府(元屬陝西行省。)洪武二年三月因之。領州一,縣七。東距布政司三百四十裏。

鳳翔(倚。永樂二十二年建鄭王府。正統八年遷於河南懷慶府。東北有杜陽山,杜水所出。西北有雍山,雍水出焉,下流合漆水入渭。又東南有橫水,亦曰橫渠,東入渭。)

岐山(府東。東北有岐山。又有梁山。又北有武將山。南有渭水,西北有岐水,又東有湋水,俱流入扶鳳縣界。又南有斜穀水,北入渭。)

寶雞(府西南。東南有陳倉山。西南有大散嶺,大散關在焉。又有和尚原,接鳳縣界。南有渭河,東有汧河流入焉。又東南有箕穀水,有洛穀水,俱北入渭。

西南有益門鎮二裏散關、東南有虢川二巡檢司。又東南有金牙關。)

扶鳳(府東。西南有渭河。東有漆河,又有雍水自東南流入焉,又南有湋河,俱流入武功縣界。)

郿(府東南。元屬奉元路。洪武二年來屬。西有衙嶺山,褒水出其南,流入沔,斜水出其北,流入渭。西有五丈原。又西南有斜穀,南入漢中,有斜穀關。

北有渭水。)

麟遊(府東北。西有漆水,南有麟遊水,下流俱入於渭。西南又有杜水,亦曰杜陽川,東入漆。西北有石窯關巡檢司。)

汧陽(府西少北。元屬隴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府。舊治在縣西,嘉靖二十七年徙於今治。南有汧河。)

隴州(元屬鞏昌總帥府。延祐四年十一月省州治汧源縣入州。)洪武二年來屬。(西北有隴山,上有關曰隴關,亦曰大震關,一名故關,有故關大寨巡檢司。

又有安夷關,亦曰新關。又西有小隴山,一名關山。又西南有岍山,汧水出焉。

南有吳山,即吳嶽,古文以為岍山。西南有白環穀,白環水出焉。西有弦蒲藪,汭水出焉,下流合於涇水。南有渭水。西南有方山原。又南有隴安、西南有香泉二巡檢司。)東南距府百八十裏。

漢中府(元興元路,屬陝西行省。)洪武三年五月為府。六月改名漢中府。

領州一,縣八。東北距布政司九百六十裏。

南鄭(倚。萬曆二十九年十月建瑞王府。西南有巴嶺山,南連孤雲、兩角、米倉諸山,達四川之巴州。南濱漢水,又曰沔水,源自嶓塚,經縣界,下流至湖廣漢陽府入大江。又有沮水,漢水別源也,又西北有褒水,俱流入漢水。南有青石關巡檢司。)

褒城(府西北。洪武十年六月省入南鄭縣,後複置。東北有褒穀,自此出連雲棧,北抵斜穀之道也。南有沔水,即漢水也。又有廉水,又城東有褒水,西南有讓水,一名遜水,下流俱入沔水。北有雞頭關巡檢司。又有虎頭關。西北有漢陽關。)

城固(府東少北。南有漢水。東北有壻水,又名智水,下流入漢水。又西北有黑水,或雲即褒水之上源。)

洋(府東南。元洋州。洪武三年降為縣。十年六月省入西鄉,後複置。北有興勢山。東有黃金穀。南有漢水。西北有壻水,西有灙水,亦曰駱穀水,又東有酉水,俱南入漢。)

西鄉(府東南。東有饒風嶺,有關。北有漢水。東有洋水,即清涼川也,西北合木馬河入漢。東南有鹽場關、西南有大巴山、東北有子午鎮三巡檢司。)

鳳(府西北。元鳳州。洪武七年七月降為縣。南有武都山。北有嘉陵江,源出縣之嘉陵穀,下流至四川巴縣入於大江。又東有大散水,亦注於嘉陵江。東北有清風閣巡檢司。南有留壩巡檢司,後遷廢丘關,又遷柴關,仍故名。南有仙人關。西有馬嶺關。)

沔(府西。元沔州,屬四川廣元路。洪武三年改屬漢中府,省州治鐸水縣入州。七年七月降為縣。十年六月省入略陽,後複置。成化二十一年六月屬寧羌州。

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仍屬府。北有鐵山。東南有定軍山。南有漢水。西有沮水,又有大安水,南入於漢。西南有大安縣,洪武初廢。又西有石頂關。)

寧羌州(本寧羌衛。)洪武三十年九月以沔縣之大安地置。成化二十一年六月置州,屬府。(東北有五丁山,亦曰金牛峽。北有嶓塚山,漢水出焉,亦曰漾水,下流至湖廣漢陽縣合大江。又東有嘉陵江,西有西漢水合焉。西南有白水,自洮州衛流經此,亦曰葭萌水,有白水關,其下流至四川昭化縣合於嘉陵江。又東北有濜水,流入漾水,謂之濜口。又東有沮水。北有陽平關巡檢司。)東北距府三百裏。領縣一:

略陽(州北。元屬沔州。洪武三年屬府。成化二十一年六月改來屬。西有盤龍山。東南有飛仙嶺,棧道所經也。東有沮水,為漢水之別源。南有嘉陵江,西北有犀牛江,即西漢水也。又西有白水江。東北有九股樹、西有罝口二巡檢司。

又西北有白水鎮巡檢司,後廢。)

延安府(元延安路,屬陝西行省。)洪武二年五月為府。領州三,縣十六。

南距布政司七百四十裏。

膚施(倚。東有延水,又有清化水流入焉。)

安塞(府西北。西有洛水。北有延水,出縣西北之蘆關嶺,又東南有西川水,北有金明川,俱流入焉。又北有塞門守禦千戶所,洪武十二年置。西南有敷政巡檢司。)

甘泉(府西南。北有野豬峽。西有洛河,南有伏陸水流入焉。又東北有庫利川。)

安定(府東北。北有高柏山,懷寧河出焉,東流入於無定河。西北有白洛城,洪武三年築。)

保安(府西北。西南有洛河,有吃莫河流入焉。北有大鹽池。又西有靖邊守禦千戶所,隆慶元年二月置。北有順寧巡檢司。)

宜川(府東。南有孟門山,在大河中流。又西南有銀川水,北有汾川水,西南有丹陽諸川,俱流入大河。)

延川(府東少北。東濱大河。北有吐延川,合清澗水,流注於大河。又東北有永寧關,臨河。)

延長(府東。東濱河。南有延水,流入大河。)

青澗(府東北。元屬綏德州。嘉靖四十一年改屬府。東有黃河,東北有無定河流入焉。又西有青澗河。)

鄜州(東有洛水,南與單池水合,又名三川水。西有直羅巡檢司。)北距府百八十裏。領縣三:

洛川(州東南。西南有洛水。東南有鄜城巡檢司。)

中部(州南。北有橋山,亦曰子午嶺,沮水出焉。西北有穀河及子午水,俱入於沮水。又東北有洛水。)

宜君(州南。西南有玉華山,又有鳳凰穀。東有洛水。東北有沮水。)

綏德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府,後複置。(南有魏平關。東有黃河。城東有無定河,一名奢延水,亦曰圁水,西北有大理水流入焉。東北有官菜園渡口巡檢司。)西南距府三百六十裏。領縣一:

米脂(州北。西有無定河。有大理水,又有小理水,西北有明堂川,俱流入無定河。北有碎金鎮、西南有克戎寨二巡檢司。又西有銀州關,成化七年修築。)

葭州洪武七年十一月降為縣,屬綏德州。十三年十一月複升為州,屬府。(東濱大河,西有葭蘆河,城東有真鄉川流合焉。)西南距府五百八十裏。領縣三:

吳堡(州南。元屬州。洪武七年十一月改屬綏德,尋省。十三年十一月複置,還屬。東濱河。)

神木(州北。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複置。西北有楊家城,正統五年移縣治焉。成化中,複還故治。南有大河。北有濁輪川。西南有屈野川。)

府穀(州東北。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複置。東濱大河,北有清水川入焉。)

慶陽府(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五月直隸行省。領州一,縣四。東南距布政司五百七十裏。

安化(倚。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建慶王府。二十六年遷於寧夏衛。元省。洪武中複置。東北有白於山,洛水所出。又城東有東河,西有西河,流合焉,下流為馬蓮河。又西有黑水河,源出縣北之太白山,下流至長武縣合於涇河。東北有槐安、北有定邊二巡檢司。又西南有驛馬關、又有靈州、又有大鹽池三巡檢司,廢。)

合水(府東南。東有建水,西有北岔河,流合焉,謂之合水,西南入馬蓮河。

又東北有華池水,有平戎川流合焉,東入鄜州之洛河。有華池巡檢司。)

環(府西北。元環州,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初,降為縣,來屬。西有環河,出縣北青岡峽,下流為府城之西河。又南有黑水河,又有堿河,西南有甘河,俱注於環河。又西有葫蘆泉。西北有清平關。西北有安邊守禦千戶所,弘治中置。)

真寧(府東南。元屬寧州。萬曆二十九年改屬府。西有馬蓮河。南有大陵、小陵諸水,即九陵川之上源也。東有雕山嶺巡檢司。)

寧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中來屬。(東有橫嶺,又有九龍川,亦曰寧江,亦曰九陵川,西南流,會上流群川,而南注於涇河。東北有襄樂巡檢司。)

北距府百五十裏。

平涼府(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三年五月直隸行省。領州三,縣七。東南距布政司六百五十裏。

平涼(倚。洪武二十四年建安王府。永樂十五年除。二十二年,韓王府自遼東開原遷此。西南有可藍山。西有崆峒山。又有笄頭山,涇水出焉,下流至高陵縣入渭。又西有橫河,東有湫峪河,俱流入涇河。又西有群牧監。洪武三十年置陝西行太仆寺。永樂四年置陝西苑馬寺,領長樂等六監,開成等二十四苑,俱在本府及慶陽、鞏昌境內。正統三年又並甘肅苑馬寺入焉。又東有通梢關。)

崇信(府東南。北有汭水。西南有赤城川,南有白石川流合焉。下流合於涇水。)

華亭(府南。西有小隴山。西北有瓦亭山,有瓦亭關巡檢司,所謂東瓦亭也。

東北有涇河。東南有汭水。又東南有三鄉鎮,北有馬鋪嶺二巡檢司。)

鎮原(府東北。元鎮原州,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初,降為縣,來屬。西北有胡盧河,分二流,一北注於黃河,其支流東南注於涇河。南有高平川,流入胡盧河。西有安平寨巡檢司。西北有蕭關。西南有木峽關。又西有石峽關。南有驛藏、木靖二關。)

隆德(府西南。元屬靖寧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府。東有好水,西流與苦水合。西北有武延川,流入好水。東南有捺龍川,流入苦水。)

涇州(元直隸陝西行省。)洪武三年以州治涇川縣省入,來屬。(舊治在涇水北。今治本皇甫店,洪武三年徙於此。北有涇河,有汭水。東有金家凹巡檢司。)

西北距府百五十裏。領縣一:

靈台(州東南。西北有白石原。東北有三香水,一名三交川,下流至邠州合涇水。又西南有細川水,東北流合於三交川。)

靜寧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中來屬。(南有隴山。北有橫山,即隴山支阜。南有水洛川,一名石門水,下流至秦州入略陽川。又西有苦水河,即高平川之上源。)東距府二百三十裏。領縣一:

莊浪(州東南。元莊浪州,直隸陝西行省。洪武三年屬鳳翔府。八年三月降為縣,來屬。西有苦水川。)

固原州本固原守禦千戶所,景泰三年以故原州城置。成化四年升為衛。弘治十五年置州,屬府。(西南有六盤山,上有六盤關,東北有清水河出焉,下流合鎮原縣之胡盧河。又北有黑水,北流入於大河。又東西有二朝那湫,其下流注於高平川。南有開成州,元直隸陝西行省,治開成縣。洪武二年省州,以縣屬平涼府。成化三年廢縣。又東南有廣安州,元屬開成州,洪武二年省。又西有甘州群牧所,永樂中置。又西北有西安守禦千戶所,成化五年以舊西安州置。北有鎮戎守禦千戶所,成化十二年以葫蘆峽城置。東北有平虜守禦千戶所,弘治十四年以舊豫望城置。又北有下馬關,嘉靖五年置。)東南距府百七十裏。

鞏昌府(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四月直隸行省。領州三,縣十四。東距布政司千六十裏。

隴西(倚。西有首陽山,上有關。北濱渭水,東有赤亭水,西流入焉。)

安定(府北。元定西州,屬鞏昌總帥府。至正十二年三月改名安定州。洪武十年降為縣,屬府。北有車道峴。西有西河,東有東河,流合焉。北有巉口巡檢司。)

會寧(府東北。元會州,屬鞏昌總帥府。至正十二年三月改為會寧州。洪武十年降為縣,屬府。東有響水,北流入大河。東有青家巡檢司。)

通渭(府東北。北濱渭,西有華川,東流入焉。)

漳(府南。西南有故城。今治,正統中所徙。西北有西傾山。南有漳水,北流入渭。東南有鹽井。)

寧遠(府東。南有太陽山,舊產鐵。北有桃花峽,兩山夾峙,渭水經其中。

西有廣吳水,又有山丹水,俱源出岷州,並流北注渭。)

伏羌(府東。西南有朱圉山,俗名白崖山。北有渭水,西南有永寧河,西有洛門川,俱東北注於渭。)

西和(府東南。元西和州,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十年降為縣,屬府。舊治在西南白石鎮,洪武中,移於今治。北有祁山。南有黑穀山,上有關。西北有西漢水,亦曰鹽官水。西南有濁水,即白朱江也。東北有鹽井。)

成(府東南。元成州,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十年降為縣,屬府。西北有仇池山。東南有西漢水。西南有濁水,又西有建安水,又有洛穀川,俱流入西漢水。

又東有泥陽水,下流至徽州界入嘉陵江。又北有黃渚關巡檢司。)

秦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屬府,省州治成紀縣入州。(西南有嶓塚山,西漢水出焉,下流至寧羌州合嘉陵江。東北有渭水,有秦水東流入渭。又西有西穀水,下流入西漢水。又南有籍水,西南有段穀水流入焉。又東有長離水,即瓦亭川下流也,俱流入於渭。南有高橋巡檢司。又有石榴關。又有現子關。)

西距府三百裏。領縣三:

秦安(州北。東有大隴山。又東北有瓦亭山,所謂西瓦亭也。城南有渭水。

又西有隴水,瓦亭川自東北流合焉。又東有鬆多川,下流入於秦水。又東有隴城關巡檢司。)

清水(州東。東有隴山,有盤嶺巡檢司。西南又有小隴山。西有渭水。東有秦水,南有清水流入焉。)

禮(州西南。元禮店文州軍民元帥府,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十一月置禮店千戶所。十一年屬岷州衛。十五年改屬秦州衛。成化九年十二月置禮縣於所城,屬州。故城在東。洪武四年移於今治。東南有西漢水。西南有岷峨山,岷江出焉,東南流入階州界合於西漢水。又西有漩水鎮、南有板橋山二巡檢司。)

階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四年降為縣,屬府。十年六月複為州。(舊城在東南坻龍岡上。今城,洪武五年所置。北有白水江。東北有犀牛江,即西漢水也。又西北有羌水,下流合白水江。又東有七防關巡檢司。)西北距府八百裏。

領縣一:

文(州東南。元文州。至元九年十月置,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降為縣,屬府。十年六月改屬州。二十三年三月省。成化九年十二月複置,仍屬州。東南有青唐嶺,路入四川龍安府。東有白水,西有黑水,流合焉。又北有羌水,一名太白水。東有文縣守禦千戶所,本文州番漢千戶所,洪武四年四月置。二十三年改文縣守禦軍民千戶所。成化九年更今名。又東有玉壘關。西北有臨江關。)

徽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十年六月降為縣,屬府,後複升為州。(東南有鐵山。南有嘉陵江,又有河池水流入焉。又南有虞關巡檢司。西南有小河關。)西北距府四百八十裏。領縣一:

兩當(州東。洪武十年六月省入徽縣,後複置,屬州。南有嘉陵江。)

臨洮府元臨洮府,屬鞏昌總帥府。泰定元年九月改為臨兆路。)洪武二年九月仍為府。領州二,縣三。南距布政司千二百六十裏。

狄道(倚。西南有常家山,與西傾山相接。北有馬寒山,浩尾河出於其北,阿幹河出於其南,俱東流入大河。又西南有洮河,自洮州衛流入。又東有東峪河,南有邦金川,皆流會洮河。北有摩雲嶺巡檢司。又北有打壁峪關,有結河關。南有南關,有下襯關,有八角關、十八盤關。西有三坌關,有分水嶺關。)

渭源(府東少南。西有南穀山,渭水所出。又有鳥鼠山,渭水所經,東至華陰縣入大河。又西有分水嶺,東流者入渭,西流者入洮,上有分水嶺關巡檢司。又西南有五竹山,清源河出焉,逕縣東南入渭。)

蘭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九月降為縣,來屬。成化十三年九月複為州。(建文元年,肅王府自甘州衛遷此。南有皋蘭山。北濱大河,所謂金城河也,湟水自西,洮水、阿幹河俱自南,先後流入焉。又西南有漓水,合於洮水。

北有金城關,下有鎮遠浮橋,有河橋巡檢司。西北有京玉關,南有阿幹鎮關。西南有鳳林關。)南距府二百十裏。領縣一:

金(州東少南。元金州,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九月降為縣,屬府。成化十三年改屬州。舊城在南,洪武中,移於今治。北有大河,東北流亂山中,入靖虜衛界。又南有浩尾河,一名閃門河,入於大河。東北有一條城,萬曆二十五年置。)

河州(元河州路,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河州衛,屬西安都衛。

六年正月置河州府,屬陝西行中書省。七年七月置西安行都衛於此,領河州、朵甘、烏斯藏三衛。八年十月改行都衛為陝西行都指揮使司。九年十二月,行都指揮使司廢,衛屬陝西都指揮使司。十年分衛為左右。十二年七月,府廢,改左衛於洮州,升右衛為軍民指揮使司。成化九年十二月置州,屬府,改軍民指揮使司為衛。(西南有雪山,與洮州界。西北有小積石山,上有關。大河自塞外大積石山東北流,逕此,又逕榆林衛北,折而南,與山西中流分界,至潼關衛北,折而東,入河南界,回環陝西境四千餘裏。南有大夏河,即漓水也,亦曰白石川。又西北有積石州,元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改置積石州千戶所。西南有貴德州,元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八年正月改置歸德守禦千戶所。又南有寧河縣,東北有安鄉縣,元俱屬河州路,洪武三年廢,六年複置。十二年複廢。又東南有定羌巡檢司。)東北距府百八十裏。

靈州(元屬寧夏府路。)洪武三年罷。弘治十三年九月複置,直隸布政司。

(大河在城北,洛浦河自南流入焉。南有小鹽池。)距布政司九百九十三裏。

興安州(元金州,屬興元路。)萬曆十一年八月更名。二十三年直隸布政司。

(舊治漢水北,後遷水南。萬曆十一年又遷故城南三裏許。北有漢水。又西有衡河,亦曰恒河,下流入漢江。東北有乾祐關巡檢司,廢。)領縣六。西北距布政司六百四十裏。

平利(州南少東。元末省。洪武三年置,屬四川大寧州。五年二月來屬。十年六月複省,後複置。東有女媧山,灌溪水出焉,西北與黃洋河合,入於漢。南有鎮坪巡檢司。)

石泉(州西。元末省。洪武三年置,屬四川大寧州。五年二月來屬。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漢中府。萬曆十一年還屬州。南有十八盤山,有漢江。西有饒風河,東有遲河,俱入漢。又西有饒風嶺巡檢司,本治縣東遲河口,後遷下饒風鋪,更名。)

洵陽(州東。元末省。洪武三年複置。五年二月來屬。東北有水銀山,產水銀、朱砂。南有漢江,東有旬水流入焉。又有乾祐河,自西北流入旬水。東有閭關、西北有三岔二巡檢司。)

漢陰(州西少北。元末省。洪武三年複置。十年六月省入石泉縣,後複置,屬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漢中府。萬曆十一年還屬州。南有漢水。東北有直水,又有恒河,俱流入漢水。又西有方山關。)

白河(州東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洵陽縣白河堡置,屬湖廣鄖陽府。十三年九月來屬。北有漢江,東入湖廣鄖西縣界。南有白石河,分二流,俱北注於漢。)

紫陽(州西南。正德七年十一月以金州紫陽堡置。初治紫陽灘之左,嘉靖三十五年遷於灘右。西有漢江。)

洮州衛(元洮州,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洮州軍民千戶所,屬河州衛。十二年二月升為洮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屬陝西都司。(西南有西傾山,桓水出焉,下流為白水江,又漒川亦出焉,一名洮水。又北有石嶺山,上有石嶺關。東有黑鬆嶺,上有鬆嶺關。又東有黑石關、三岔關、高樓關。北有羊撒關。

西南有新橋關、洮州關。東南有舊橋關。)南距布政司千六百七十裏。

岷州衛(元岷州,以舊祐川縣地置,屬吐番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岷州千戶所,屬河州衛。十一年七月升為衛,屬陝西都司。十五年四月升軍民指揮使司。嘉靖二十四年又置州,改軍民指揮使司為衛。四十年閏五月,州廢,仍置軍民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四年建岷王府。二十六年遷雲南。北有岷山,洮河經其下。南有白水,一名臨江。又東有石關。東北有鐵州,元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鐵城千戶所,屬河州衛,後廢。)領所一。南距布政司千五百五十裏。

西固城守禦軍民千戶所(衛南。本西固城千戶所,洪武七年三月置,屬鞏昌府。十五年四月改置,來屬。南有白水。北有化石關。西北有平定關。)

榆林衛成化六年三月以榆林川置。其城,正統二年所築也。(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經衛南,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自寧夏衛東北流經此,西經舊豐州西,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經舊東勝衛,又東入山西平虜衛界,地可二千裏。大河三麵環之,所謂河套也。洪武中,為內地。天順後,元裔阿羅出、毛裏孩、孛羅出相繼居之。西南有鹽池,舊屬寧夏衛,嘉靖九年來屬。

又衛東有長鹽池、紅鹽池。西有西紅鹽池、鍋底池。又東有長樂堡,分轄雙山等十二營堡,為中路。又有神木堡,分轄鎮羌等九營堡,為東路。西有安邊營,分轄永濟等十二營堡,為西路。俱成化後置。又北有邊牆,成化九年築,長一千七百七十餘裏,東起清水營,接山西偏頭關界,西抵定邊營,接寧夏花馬池界。)

南距布政司千一百二十裏。

寧夏衛(元寧夏府路,屬甘肅行省。)洪武三年為府。五年,府廢。二十六年七月置衛。二十八年四月罷。永樂元年正月複置。(洪武二十六年,慶王府自慶陽府遷此。西有賀蘭山。又西南有峽口山,黃河流其中,一名青銅硤。黃河出硤東流,亦曰三岔河。又東有黑水河,南有清水河,即葫蘆河下流也,俱注於黃河。有寧夏群牧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置。)領千戶所四。東南距布政司千四百裏。

靈州守禦千戶所(衛東南。洪武十六年十月置,治在河口。宣德三年二月徙於城東。弘治十三年九月複置靈州於所城。)

興武守禦千戶所(衛東南。正德元年以興武營置。)

韋州守禦千戶所(衛東南。弘治十年以故韋州置。西有大蠡山。南有小蠡山。

東有東湖。)

平虜千戶所(衛北少東。嘉靖三十年以平虜城置。東北有老虎山,濱大河。

北有鎮遠關。)

寧夏前衛在寧夏城內,洪武十七年置。

○寧夏左屯衛

寧夏右屯衛亦俱在寧夏城內,洪武二十五年二月置,後廢。三十五年十二月複置。

寧夏後衛本花馬池守禦千戶所,成化十五年置。正德元年改衛。其城,正統九年所築也。(東北有方山。西有花馬池。西北有大鹽池。又西有小鹽池。東有長城關,正德初置。)東南距布政司千一百二十裏。

寧夏中衛(元應理州,屬寧夏府路。)洪武三年州廢。永樂元年正月置衛。

(西有沙山,一名萬斛堆。大河在南。又西南有溫圍水,流入大河。又有裴家川。

又東南有鳴沙州,元屬寧夏府路。洪武初廢。)南距布政司千一百十裏。

靖虜衛正統二年以故會州地置,屬陝西都司。(南有烏蘭山,上有烏蘭關。

北有大河。西南有祖厲河,東北有亥刺河,皆注於大河。西南有會寧關。)南距布政司千二百二十裏。

陝西行都指揮使司(元甘肅等處行中書省,治甘州路。)洪武五年十一月置甘肅衛。二十五年罷。二十六年,陝西行都指揮使司自莊浪徙置於此。領衛十二,守禦千戶所四。距布政司二千六百四十五裏。

甘州左衛(倚。元甘州路。)洪武初廢。二十三年十二月置甘州左衛。二十七年十一月罷。二十八年六月複置。(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肅王府。建文元年遷於蘭縣。西南有祁連山。西北有合黎山。東北有人祖山,山口有關,曰山南,嘉靖二十七年置。又東北有居延海。西有弱水,出西南山穀中,下流入焉。又有張掖河,流合弱水,其支流曰黑水河,仍合於張掖河。又東南有盧水,亦曰沮渠川。)

甘州右衛、甘州中衛俱洪武二十五年三月置。

甘州前衛、甘州後衛俱洪武二十九年置。四衛俱與甘州左衛同城。

肅州衛(元肅州路,屬甘肅行省。)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置衛。(西有嘉峪山,其西麓即嘉峪關也。弘治七年正月扁關曰鎮西。西南有小昆侖山,亦曰雪山,與甘州山相接。北有討來河,東會於張掖河。西南有白水,又西北有黑水,東南有紅水,俱流入白水,下流入西寧衛之西海。又東北有威虜衛,洪武中置,永樂三年三月省。)東距行都司五百十裏。

山丹衛(元山丹州,直隸甘肅行省。)洪武初廢。二十三年九月置衛,屬陝西都司,後來屬。(東南有焉支山。西有刪丹河,即弱水也。北有紅鹽池。)西距行都司百八十裏。

永昌衛(元永昌路,屬甘肅行省,至正三年七月改永昌等處宣慰司。)洪武初廢。十五年三月置衛,屬陝西都司,後來屬。(北有金山,麗水出焉。西南有白嶺山,亦曰雪山。西有水磨川,上有水磨關。又東南有蹇占河。)西北距行都司三百十裏。

涼州衛(元西涼州,屬永昌路。)洪武九年十月置衛,屬陝西都司,後來屬。

(南有天梯山,三岔河出焉。東南有洪池嶺。又東北有白亭海,有瀦野澤。又西有土彌幹川,即五澗水也,亦出天梯山,下流合於三岔河。又東有雜木口關。又有涼州土衛,洪武七年十月置。)西北距行都司五百裏。

鎮番衛本臨河衛,洪武中,以小河灘城置。三十年正月更名。建文中罷。永樂元年六月複置。(西有黑河,即張掖河下流也。又東有三岔河。南有小河。西有鹽池。西南有黑山關。)西距行都司五百五十裏。

莊浪衛洪武五年十一月以永昌地置。十二年正月置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於衛城。

二十六年,行都司徙於甘州。建文中,改衛為守禦千戶所。洪武三十五年十月複改所為衛,屬陝西都司,後來屬。(東有大鬆山。其北有小鬆山。西有分水嶺,南出者為莊浪河,北出者為古浪河。又南有大通河,與莊浪河合,北流經衛西,入於沙漠。)北距行都司九百四十裏。

西寧衛(元西寧州,直隸甘肅行省。)洪武初廢。六年正月置衛。宣德七年十一月升軍民指揮使司,屬陝西都司,後來屬。(西南有小積石山,與河州接界。

東南有峽口山,亦曰湟峽。南有大河,自西域流入,回環於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四布政司,及南直隸之地,幾至萬裏,至淮安府清河縣,南合長淮,又東至安東縣南入於海。又北有湟水,即蘇木連河也,東入大河。又西南有賜支河,又城北有西寧河,皆流入大河。又西北有浩亹水,西南有宗哥川,俱流合於湟水。

又西有西海,亦名卑禾羌海,俗呼青海。西北有赤海。又有烏海鹽池。東南有綏遠關。)西北距行都司千三百五十裏。

碾伯守禦千戶所本碾北地。洪武十一年三月置莊浪分衛。七月改置碾北衛,後廢,而徙西寧衛右千戶所於此。成化中更名。(南有碾伯河。)西北距行都司千二百三十裏。

沙州衛(元沙州路,屬甘肅行省。)洪武初廢。永樂元年置衛。正統間廢。

(南有鳴沙山。東南有三危山。又東有龍勒山,又有渥窪水。西有瓜州,元屬沙州路,洪武初廢。)東距行都司千三百六十裏。

鎮夷守禦千戶所洪武三十年以甘州衛地置。建文二年罷。永樂元年複置所,舊在西北,天順八年移於今治。(南有黑河,即張掖河也。西南有鹽池。北有兔兒關。)東南距行都司三百裏。

古浪守禦千戶所正統三年六月以莊浪衛地置。(古浪河在東。又南有古浪關。東有石峽關。)東南距行都司六百四十裏。

高台守禦千戶所景泰七年以甘州衛之高台站置。(弱水在北。又西有合黎山。西南有白城山。)東南距行都司一百六十裏。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