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陝西

河南《禹貢》豫、冀、揚、兗四州之域。元以河北地直隸中書省,河南地置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治汴梁路。)洪武元年五月置中書分省。(治開封府。)

二年四月改分省為河南等處行中書省。三年十二月置河南都衛。八年十月改都衛為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府八,直隸州一,屬州十一,縣九十六。(為裏三千八百八十有奇。)北至武安,(與北直、山西界。)

南至信陽,(與江南、湖廣界。)東至永城,(與山東、江南界。)西至陝州,(與山西、陝西界。)距南京一千一百七十五裏,京師一千五百八十裏。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三十一萬五千六百一十七,口一百九十一萬二千五百四十二。弘治四年,戶五十七萬五千二百四十九,口四百三十六萬四百七十六。萬曆六年,戶六十三萬三千六十七,口五百一十九萬三千六百二。

開封府(元汴梁路,屬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元年五月曰開封府。八月建北京。十一年,京罷。領州四,縣三十:

祥符(倚。洪武十一年正月建周王府。大河舊在城北。正統十三年,河決滎陽,東過城西南,而城遂在河北。東為開封縣,元時同治郭內,洪武中省。南有

朱仙鎮。東北有陳橋鎮。)

陳留(府東少南。北有大河。東北有睢水,下流至南直宿遷縣合泗水。)

杞(府東南。北有睢水,又有舊黃河,洪武二十五年河決之故道也。嘉靖三十六年,全河合淮入海,而縣遂無河患。)

通許(府東南。西南有故黃河,弘治後北徙,不經縣界。)

太康(府東南。北有渦水,自通許縣流入,下流至南直懷遠縣入淮。東有馬廠集,正統十三年河決,自杞縣經此。)

尉氏(府南少西。西南有大溝,東北合康溝,入於黃河。)

洧川(府西南。南有故城,洪武二年以河患遷今治。又南有洧水,下流至西華縣合潁水。東南有南席店,弘治九年,河入栗家口,南行經此。)

鄢陵(府南少西。北有洧水。)

扶溝(府南少東。東有沙河,一名惠民河,又名小黃河,即宋蔡河故道也。

成化中浚,下流達南直太和縣界。又北有洧水,自西流入焉。又東北有黃河故道,弘治二年淤。)

中牟(府西。東有故城,天順中,徙今治。大河在縣北。又有汴河,舊自滎陽而東,下流經祥符縣南,又東南至南直泗州入於淮。正統六年改從此入河,後淤。西北有圃田澤。)

陽武(府西北。北濱大河,自此至南直徐州,大河所行,皆唐、宋汴河故道。)

原武(府西北。北有黑陽山,下臨大河。洪武二十四年,河決於此。正統十二年複決焉。東南有安城縣,洪武初置,正統中廢。)

封丘(府北。南有大河。西南有荊隆口,一名金龍口。弘治二年、五年,萬曆十五年,崇禎四年、五年,河屢決於此。又西北有沁河,弘治六年淤。西南有中欒鎮巡檢司。)

延津(府西北。大河舊經縣北。成化十四年,河決,徙流縣南,而縣北之流遂絕。西北有沙門鎮,弘治十一年移項城縣西之香台巡檢司於此。)

蘭陽(府東少北。北濱大河,有李景高口。萬曆十七年,河決於此。)

儀封(府東少北。元屬睢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屬南陽府,後來屬。故城在縣北,洪武二十二年二月圮於河,徙日樓村,即今治也。東北有黃陵岡,大河舊經其下,入曹縣界。弘治五年,河決於此,尋塞之,改徙岡南入睢州界。又賈魯故河亦在縣北,正德四年,河決入焉。)

新鄭(府西南。元屬均州。隆慶五年七月改屬。西南有大隗山,一名具茨山,氵異水出焉,一名魯固河,下流入潁。又南有陘山。北有大河。又有溱水,一曰澮水,流合縣南之洧水。)

陳州洪武初,以州治宛丘縣省入。(南有潁水。又西有沙水,亦曰小黃河,至潁岐口,與潁水合,下流分為二。崇禎間,屢決於西南之苑家埠口。又南有故黃河,喜靖時,黃河南出之道也。)西北距府二百六十五裏。領縣四:

商水(州西南。洪武初廢。四年七月複置。北有潁水,又有氵隱水,亦曰大氵隱水。)

西華(州西少北。北有潁水,又有沙水,即小黃河也。西南有氵隱水,又有常社鎮巡檢司。)

項城(州南。東北有故城。今治本南頓縣之殄寇鎮也,宣德三年遷。東有潁水,西有溵水流入焉。洪武二十四年,大河自陳州經縣界合潁,下入於淮。永樂九年,河始複故道。又東北有沙水。)

沈丘(州東南。元屬潁州。洪武初廢。弘治十年改乳香台巡檢司置,來屬。

東北有潁水,東入南直潁州界。又北有沙河,東入南直太和縣界。又東有界首巡檢司。又北有南頓縣,洪武初廢。景泰初,置南頓巡檢司於此。)

許州洪武初,以州治長社縣省入。(西有潁水。北有氵異水。又東有東湖,一名秋湖。又西北有石固鎮,與長葛縣界。)東北距府二百二十裏。領縣四:

臨潁(州東南。西有潁水,氵異水自縣北流入焉。又西南有小氵隱水。)

襄城(州西南。南有首山。東北有潁水。南有汝河。)

郾城(州東南。南有沙水,亦曰大溵水,上流即故汝水也,又東南有澧水來入焉。)

長葛(州西北。北有洧水。西有氵異水。)

禹州(元曰鈞州。)洪武初,以州治陽翟縣省入。萬曆三年四月避諱改曰禹州。(成化二年七月建徽王府。嘉靖三十五年除。北有禹山,又西北有礦山,有鐵母山,舊俱產鐵。又北有潁水,下經襄城,一名渚水,至臨潁合沙河。)東北距府三百二十裏。領縣一:

密(州西北。南有洧水,又有溱水。)

鄭州洪武初,以州治管城縣省入。(西南有梅山,鄭水出焉,下流舊入汴水,後堙。又西有須水,源出滎陽縣,舊亦入於汴水。正統八年嚐浚以分決河之流,後亦堙。)東北距府百四十裏。領縣四:

滎陽(州西。南有大周山,汴水出焉。又東南有嵩渚山,京水出焉。又有索水,源出小徑山,北流與京水合,下流入於鄭水。又大河在北。東有須水鎮,崇禎十年築城。)

滎澤(州北少西。元直隸汴梁路。洪武中,改屬州。北有故城。洪武八年因河患徙於南。成化十五年正月又徙北,濱大河。東南有孫家渡,正統十三年,大河決於此。)

河陰(州西北。舊治在大峪口,洪武三年為水所圮,徙於此。東北有廣武山,與三皇山連。西有敖倉,北濱大河。)

汜水(州西。故城在縣東,洪武十一年七月徙於成皋。崇禎十六年又遷西北。

北濱河,洛水自西,東至滿家溝合汜水入焉。又西有虎牢關,洪武四年九月改曰古崤關,有巡檢司。)

河南府(元河南府路,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十三。東距布政司三百八十裏。

洛陽(倚。洪武二十四年建伊王府。嘉靖四十三年廢。萬曆二十九年十月建福王府。北有北邙山,西南有闕塞山,亦曰闕口山,亦曰伊闕山,俗曰龍門山。

又西北有穀城山,亦曰簪亭山,湹水所出。又東南有大穀,穀口有關。又大河在北。又有洛水,源自洛南塚嶺山,東經盧氏、永寧諸縣,至洛陽、偃師、鞏縣入於河。又東有伊水,自盧氏縣東北流至偃師縣而入洛。又北有朅水,西有澗水,俱流會於洛。又西南有孝水。)

偃師(府東少北。南有緱氏山。又有洛水,西有伊水流合焉。)

鞏(府東北。西南有軒轅山,上有關。北濱河。西北有洛水,舊經縣北入河,謂之洛汭,亦曰洛口。嘉靖後,東過汜水縣入河。又南有尋阝水,會洛入河,亦曰尋阝口也。又東南有石子河,西南有長羅川,皆流入洛水。又西南有黑石渡巡檢司。)

孟津(府東北。舊治在縣東,今治本聖賢莊,嘉靖十四年七月遷於此。西北有大河。又西有硤石津,又西有委粟津,又有高渚、馬渚、陶渚,皆大河津濟處。

東北有孟津巡檢司。)

宜陽(府西南。西有女幾山。東南有鹿蹄山,一名非山,甘水出焉。又北有洛水。西有宜水,又有昌穀水,與甘水俱流注於洛。又西南有趙保鎮、木冊鎮二巡檢司。)

永寧(府西南。北有崤山,崤水出焉,北注於河。其東曰穀陽穀,穀水所出焉。又南有洛水。東北有刀軒川,下流為昌穀水。又有大宋川,下流為宜水。又

西有崇陽鎮、又有高門關、東有崤底關三巡檢司。)

新安(府西。西有缺門山。北有大河。又南有澗水,穀水自北流入焉。東有慈澗水,亦流入穀水。又有函穀新關。)

澠池(府西。元屬陝州。洪武中改屬。東北有廣陽山,亦曰澠池山,北溪水出焉。又有白石山,澗水所出。西北濱河。南有穀水。又西北有南村巡檢司。)

登封(府東南。北有嵩山,即中嶽也,亦曰太室山。又西有少室山,潁水中源出焉;又有右源,出於山之南溪,又有左源,出於西南之陽乾山,合流至南直壽州入淮。又北有陽城山,洧水所出,下流至扶溝縣入沙河。又東南有崿嶺,即箕山也,上有崿阪關。又東南有五渡水,流入潁,亦曰三交水。又西南有少陽河,

亦流入潁。)

嵩(府西南。元嵩州,屬南陽府。洪武二年四月降為縣,來屬。三塗山在西南。陸渾山在東北。又東有篩山,北有露寶山,西有大礦山,皆產錫。西南有伏牛山,即天息山也,山有分水嶺,汝水出焉,下流至南直潁州入淮,行千三百五十餘裏。又南有伊水,西北有高都川流入焉。又西南有舊縣鎮巡檢司。西有沒大嶺巡檢司。)

盧氏(府西南。元屬嵩州。洪武元年四月屬南陽府。三年三月屬陝州。萬曆初,改屬府。西南有熊耳山,洛水自陝西商州流入境,經此。東南有巒山,一名悶頓嶺,伊水所出。北有鐵嶺,東澗水出焉,東南入洛。又東北有馬回川,亦入於洛。又東南有欒州鎮、西南有朱陽鎮、北有杜管鎮三巡檢司。又西有白華關。)

陝州(元屬河南府路。)洪武元年四月改屬南陽府,以州治陝縣省入。(東有底柱山,在大河中。山有三門,中曰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惟人門修廣可行舟,鬼門最險。又南有橐水,一名永定澗,亦曰漫澗,西北入河。又東南有硤石關,有巡檢司。又有雁翎關。)東距府三百裏。領縣二:

靈寶(州西少南。北濱河。又西有弘農澗。南有虢略鎮巡檢司。又有函穀故關。西南又有洪關。)

閿鄉(州西南。東南有誇父山,一名秦山,中有大穀關。北濱河,自山西芮城縣流入,東南至永城縣,入南直碭山縣界。西有湖水,又有盤澗水北流入焉。

又西有潼關,與陝西華陰縣分界。)

歸德府(元直隸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元年五月降為州,屬開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升為府。領州一,縣八。西距布政司三百五十裏。

商丘(倚。元曰睢陽。洪武初省。嘉靖二十四年六月複置,更名。舊治在南,弘治十五年圮於河,十六年九月遷於今治。北濱河。正統後,河決而南。城嚐在河北,正德後,仍在河南。北有丁家道口巡檢司。東南有武津關巡檢司。)

寧陵(府西。南有睢水。北有桃源集巡檢司。)

鹿邑(府南。元屬亳州。洪武中改屬。南有潁水,又蔡河自西流入,謂之蔡河口,即沈丘縣之沙河也。又北有渦水,東流入南直亳州境。)

夏邑(府東。元曰下邑,洪武初更名。北濱大河。又東南有睢水。)

永城(府東南。洪武元年五月屬開封府。十一月來屬。北有碭山,又有芒山,皆與南直碭山縣界,又睢水、澮水皆在縣南。又南有泡水,弘治間淤塞。)

虞城(府東北。元屬濟寧路。洪武二年正月來屬。南有故城。嘉靖九年遷於今治。北有黃河。)

睢州(元屬汴梁路。)洪武初,屬開封府,以州治襄邑縣省入。十年五月降為縣。十三年十一月複升為州。嘉靖二十四年六月來屬。(北濱河。又有睢水亦在州東北。)東距府百七十裏。領縣二:

考城(州北。元末省。洪武四年八月複置,屬開封府。十年五月複省。十三年十一月複置,屬州。舊治在縣東南。正統十三年徙。北濱大河。)

柘城(州東南。元末省。洪武四年八月複置,屬開封府。十年五月省入寧陵縣。十三年十一月複置,屬州。北有睢水。南有渦水。)

汝寧府(元直隸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初,因之。領州二,縣十二。距布政司四百六十裏。

汝陽(倚。天順元年三月建秀王府,成化八年除。十年建崇王府。洪武初,縣廢,四年七月複置。北有汝水,源出天息山,東流入境,過新蔡東南入淮。又南有澺水,又有汶水,又有溱水,又西北有犋水,俗名泥河,下流俱入於汝。

又城南有柴潭。東有陽埠巡檢司。)

真陽(府東。元屬息州。洪武四年省入汝陽縣。景泰四年置真陽鎮巡檢司於此。弘治十八年十二月仍置縣,而徙巡檢司於縣南銅鍾店,仍故名,尋廢。南有淮水。又汝水在縣東,北有滇水流入焉。)

上蔡(府北。洪武初廢,四年五月複置。西有汝水,西南有沙水流合焉。)

新蔡(府東少南。元屬息州,後廢。洪武四年五月複置,改屬。南有汝水,又澺水自城北流合焉。又東北有瓦店巡檢司。)

西平(府西北。北有汝水,源出縣西南雲莊、諸石二山。自元末堨斷故汝,而此水遂為汝源。嘉靖九年複塞,改為洪河之上流。)

確山(府西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汝陽縣,十三年十一月複置。成化十一年九月改屬信陽州。弘治二年八月仍屬府。西北有郎山,亦曰樂山。北有黃酉河,下流為練河,流入汝。又西有竹溝巡檢司。南有明港巡檢司。)

遂平(府西少北。西南有查牙山,其東南相接者曰馬鞍山。又西有洪山,龍陂之源出焉,自西平縣雲莊諸山之水既塞,遂以此為汝源。南有灈水,又有沙河,又北有石洋河,其下流皆入於汝。)

信陽州(元為信陽縣,屬信陽州,後廢。)洪武元年十月置信陽州於此,屬河南分省。四年二月屬中都臨濠府。七年八月改屬。十年五月降為縣。成化十一年九月複升為州。(西南有賢首山。南有士雅山,又有峴山。東南有石城山,亦曰冥山。北有淮水,又南有氵師水流入焉。)東北距府二百七十裏。領縣一:

羅山(州東。元信陽州治,後州縣俱廢。洪武元年十月置州於舊信陽縣,複置羅山縣屬焉。十年五月直隸汝寧府。成化十一年九月還屬州。北有淮水,又南有小黃河入焉。東南有大勝關巡檢司,與湖廣黃陂界。西南有九裏關,好黃峴關,義陽三關之一,有巡檢司,與湖廣應山縣界。)

光州洪武初,以州治定城縣省入。四年二月改屬中都臨濠府。十三年仍來屬。

(北有淮水。又南有潢水,北流入淮水。西南有陰山關。)西北距府三百裏。領縣四:

光山(州西南。南有石盤山。北濱淮。南有潢水,亦曰官渡河。又南有木陵關。西南又有白沙、土門、鬥木嶺、黃土嶺、修善衝等五關,與湖廣麻城縣界。

東南有牛山鎮巡檢司,後移於長潭。又有沙窩鎮巡檢司,後廢。)

固始(州東北。南有白鹿崖。北濱淮。東有史河,西有淠河,俱入南直霍丘縣界,下流入淮。又東北有朱皋鎮,與南直潁州界,有巡檢司。)

息(州西北。元息州,洪武四年二月屬中都臨濠府。尋降為縣,屬潁州。七年仍來屬。南濱淮。東北有汝水。北有楊莊店巡檢司,後移於縣東北之固城倉。)

商城(州東南。成化十一年四月析固始縣地置。南有金剛台山。又東南有竹根山。東有大蘇山,灌水出焉,流入南直霍丘縣。又東有牛山河,即史河上源也。

西南有五水關河。又南有五河,下流俱入於史河。又南有金剛台巡檢司,本置金剛台山下,嘉靖二十七年移於縣東南之水東案。又南有長嶺關,東南有鬆子關,俱接湖廣羅田縣界。)

南陽府(元直隸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初,因之。領州二,縣十一。距布政司六百八十裏。

南陽(倚。洪武二十四年建唐王府。城南有精山。北有百重山、雉衡山。又有分水嶺,其水北流入於汝水,南流入於淯水。西南有臥龍岡。東有淯水,一名白河,下流至湖廣襄陽縣界入漢水。西南有湍水,西北有洱水,皆流入淯水。)

鎮平(府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南陽縣。十三年十一月複置。西北有五朵山,產銅。東有潦河,流入淯河。)

唐(府東南。洪武三年以故比陽縣地置。南有唐子山。東北有大狐山,亦曰壺山,沘水所出。又西有黃淳水,又有泌水,下流皆入淯水。又東北有石夾口關。)

泌陽(府東。元為唐州治。洪武二年二月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州廢,複置縣。東有銅山,泌水出焉。又北有潕水,東北有瀙水,下流俱入汝水。又象河關在縣東北,有巡檢司。)

桐柏(府東南。本唐縣之桐柏鎮巡檢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置縣,而移巡檢司於毛家集。東有桐柏山,淮水所經,下流至南直安東縣入海,行二千三百餘裏。又東有大複山。西北有胎簪山,淮水所出。又西有澧水,亦曰醴水,下流入泌水。)

南召(府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南陽縣南召堡置。北有丹霞山,一名留山。

北有魯陽關,即三鴉路口也,與魯山縣界。有鴉路鎮巡檢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移於窪石口。)

鄧州(元治穰縣。)洪武二年二月,縣廢。十三年十一月複置縣。十四年五月複省入州。(南有析隈山。西北有白崖山。北有湍水,又東有涅水,亦名趙河,自北來入焉。)東北距府百二十裏。領縣三:

內鄉(州北少西。東有熊耳山,湍水所出。西南有淅水,又有丹水。又北有菊潭。東北有金鬥山巡檢司,後廢。又西北有西硤口關巡檢司。又西南有黨子口關。又西有武關,路出陝西商州。)

新野(州東南。西有清水,又有湍水,又北有沘水,東有棘水,皆流入於淯水。)

淅川(州西。成化六年析內鄉縣地置。東南有太白山。又有丹崖山。東有均水,又西南有淅水,北有丹水俱流入焉,南入於漢水。西北有花園頭巡檢司,又有荊子口關。又西有峽口鎮,南接湖廣均州界。)

裕州洪武初,以州治方城縣省入。(東北有方城山,渚水出焉,下流入沘水。)西南距府百二十裏。領縣二:

舞陽(州東北。汝水在縣北,舊入西平縣界,元末於渦河堨斷其流,使東歸潁,而西平之水始別為汝源。南有潕水,亦曰舞水,又有瀙水,下流俱入於汝寧府之汝水。西南有沙水,即瑽水也。又北有澧水,下流歸故汝水。)

葉(州北少東。北有黃城山,一名長城山,有汝水。又北有湛水,流入汝。

東北有沙水,一名瑽水,又名泜水,又北有昆水入焉,下流入於汝。又北有昆陽關。)

懷慶府(元懷慶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十月為府,屬河南分省。領縣六。東南距布政司三百裏。

河內(倚。永樂二十二年建衛王府。正統三年除。八年,鄭王府自陝西鳳翔府遷此。北有太行山,又有碗子城山,上有關。又有沁河,源出山西沁源縣,流入府境,下流至武陟入大河。又有丹河,自澤州流入,注於沁河。又西有柏鄉城,崇禎四年築。)

濟源(府西。元屬孟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屬府。南濱大河。西有王屋山,接山西垣曲縣界,濟水出焉。西北有琮山,溴水出焉。又東北有沁水,經兩山之間,一名枋口水。又西北有軹關。西有邵原鎮巡檢司。)

修武(府東少北。西有沁水。)

武陟(府東。大河在縣南。東有沁河,至南賈口入焉。又東北有蓮花池,萬曆十五年,沁河決此。又西北有寧郭城,景泰中築。)

孟(府南少西。元孟州。洪武初,以州治河陽縣省入。十年五月降為縣。西南濱大河。)

溫(府東南。元屬孟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屬府。南濱大河,溴水自西北流入焉。又西南有濟水,舊自濟源縣流經沇河鎮,南注於河,後其道盡入河中。)

衛輝府(元衛輝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八月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

領縣六。東南距布政司一百六十裏。

汲(倚。弘治四年八月建汝王府。嘉靖二十年除。隆慶五年二月建潞王府。

北有衛河,源出輝縣,下流至北直靜海縣入海,行二千餘裏,又東北有淇門鎮。)

胙城(府東少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汲縣。十三年十一月複置。)

新鄉(府西南。北有衛河。西北有清水。又西南有大河故道,正統十三年河決縣之八柳樹由此,尋塞。西有古沁河,永樂十三年後,時決時涸。)

獲嘉(府西少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新鄉縣,十三年十一月複置。大河舊在縣南。天順六年中,河自武陟徙入原武,而縣界之流絕。北有清水,又有小丹河合焉。)

淇(府北。元淇州,後廢。洪武元年九月複置。十二月降為縣。西北有淇水,又清水自東北流入焉,下流入於衛河。)

輝(府西北。元輝州,後廢。洪武元年九月複置。十二月降為縣。西有太行山。西北有白鹿山。又有蘇門山,一名百門山,山有百門泉,泉通百道,其下流為衛水,故又名衛源。又西南有清水。又西北有侯趙川、西有鴨子口二巡檢司。)

彰德府(元彰德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閏七月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

領州一,縣六。南距布政司三百六十裏。

安陽(倚。永樂二年四月建趙王府。元末,縣廢。洪武元年九月複置。東北有韓陵山。西北有銅山,舊產銅。北有安陽河,本名洹水,自林縣流入,至北直內黃縣入衛河。又北有濁漳水。)

臨漳(府東北。元末廢。洪武元年九月複置。西有清、濁二漳水,合流於此,曰交漳口,入北直界。又有滏水,下流入於漳河。西南又有洹水。)

湯陰(府南。元末廢。洪武元年九月複置。西有**水,經縣治北,下流入衛水。)

林(府西,少南。元林州,後廢。洪武元年九月複置。二年四月降為縣。西北有隆慮山,亦曰林慮,洹水出焉。又西南有天平山。西有太行山。又北有濁漳水,自山西平順縣流入。)

磁州(元治滏陽縣,屬廣平路,後州縣俱廢。)洪武元年十一月複置州,屬廣平府。二年四月來屬。(西北有神麇山,滏水出焉。又南有清漳水。北有車騎關巡檢司。)南距府七十裏。領縣二:

武安(州西北。元末廢。洪武元年十一月複置。東南有滏山,滏水出焉。西南有磁山,產磁石。東北有洺河,流入北直邯鄲縣界。又西有固鎮巡檢司。)

涉(州西少北。元屬真定路,後廢。洪武元年十一月複置,屬真定府。二年四月來屬。南有涉水,即清漳水也,自山西黎城縣流入。又東北有偏店巡檢司,後移於縣西南之吾而峪口。)

汝州(元屬南陽府。)洪武初,以州治梁縣省入。成化十二年九月直隸布政司。(東南有霍山。又有魚齒山,涉水出於此,入葉縣界。又西南有鳴皋山。又有空峒山。南有汝水。西有廣成澤。)領縣四。東北距布政司四百九十裏。

魯山(州西南。東有魯山。西有堯山,瑽水所出,西南有波水流入焉。又西北有歇馬嶺關巡檢司。)

郟(州東少南。東南有汝水,西有扈澗水流入焉。)

寶豐(州東南。成化十一年四月析汝州地置。南有汝水,又有瑽水。)

伊陽(州西少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汝州之伊闕故縣置,析嵩及魯山二縣地益之。西有伊陽山。又有堯山,即天息山也,上有分水嶺,瑽水出焉,俗又名沙水。又南有汝水。西有伊水。西南有上店鎮巡檢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移於常界嶺。又有普浗關巡檢司,廢。)

陝西《禹貢》雍、梁二州之域。元置陝西等處行中書省,(治奉元路。)又

置甘肅等處行中書省。(治甘州路。)洪武二年四月置陝西等處行中書省。(治西安府。)三年十二月置西安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為陝西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八,屬州二十一,縣九十有五。(為裏三千五百九十七。)東至華陰,(與河南、山西界。)南至紫陽,(與湖廣、四川界。)北至河套,西至肅州。(外為邊地。)距南京二千四百三十裏,京師二千六百五十裏。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二十九萬四千五百二十六,口二百三十一萬六千五百六十九。弘治四年,戶三十萬六千六百四十四,口三百九十一萬二千三百七十。萬曆六年,戶三十九萬四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五十萬二千六十七。

西安府(元奉元路,屬陝西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為西安府。領州六,縣三十一:

長安(倚。治西偏。洪武三年四月建秦王府。北有龍首山。南有終南山。西南有太一山,又有子午穀,穀中有關。北有渭水,源出鳥鼠山,流經縣界,至華陰入黃河。又西有灃水。又西北有鎬水,合滮水,又南有潏水,亦曰氵**,合澇水,俱北流入渭。)

鹹寧(倚。治東偏。渭水在南。東有滻水,合霸水流入渭。)

鹹陽(府西北。舊治在渭河北,洪武二年徙於渭南。東北有涇水,東入渭。

東南有灃水,北入渭。)

涇陽(府北。西北有甘泉山。南有涇水,源自頭山,流經縣界,至高陵縣入謂。又北有冶穀水,合清穀水,下流入謂。)

興平(府西少北。南有渭水。)

臨潼(府東少北。東南有驪山,有溫泉。北有渭水。西有潼水,又東有戲水,俱北入渭。又東有泠水,一曰零水,至零口鎮亦入渭。又南有煮鹽驛,舊產鹽。)

渭南(府東。元屬華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府。北有渭水。)

藍田(府東南。南有七盤山,旁有糸爭坡,謂之七盤十二糸爭,藍關之險道。

又有嶢山。東南有藍田山,有關。西有霸水,西北有長水,亦曰荊溪,又南有輞穀水,亦曰輞川,俱注於霸水。)

鄠(府西南。南有牛首山,澇水出焉。北有渭水。西南有甘泉,西有氵美陂,俱流合澇水,注於渭。又灃水在南,合高觀穀、太平穀諸水,入長安縣界。)

盩厔(府西南。西南有駱穀,穀長四百二十裏,穀口有關。穀中有十八盤、又有柴家關二巡檢司。北有渭水。南有龍水,西南有黑水流入焉。又東有駱穀水,東南有芒水,並北入謂。)

高陵(府東北。西南有渭水,涇水自西北流合焉。)

富平(府東北。元屬耀州。萬曆三十六年改屬府。西南有荊山。西北有漆沮水,舊經白水縣南入洛,自鄭渠堙廢,不複東入洛矣。東北有美原巡檢司,尋廢。)

三原(府北少東。元屬耀州。弘治三年十一月改屬府。西北有堯門山。東北有漆沮水。西有清水,下流注於渭。)

醴泉(府西北。元屬乾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府。西北有九峻山,又有武將山。東有涇水,又有甘穀水,流合焉。)

華州(南有少華山。北有渭水,與同州界。西有赤水,分大小二流,又有石橋水,俱北注渭。)西距府二百裏。領縣二:

華陰(州東。南有華山,亦曰太華,即西嶽也。東有牛心穀。西南有車箱穀。

東北有大河,自朝邑縣流入,至渭口,與渭水合,所謂渭汭也。南有敷水,北入渭。東北有潼水,入於大河。東有潼關。洪武七年置潼關守禦千戶所。九年十一月升為衛,屬河南都司。永樂六年直隸中軍都督府。)

蒲城(州西北。東有洛水。又西有西鹵池,南有東鹵池,舊產鹽。)

商州洪武七年五月降為縣。成化十三年三月仍為州。(東南有商洛山。西有熊耳山,伊水所出。南有丹崖山,舊產銅。又有塚嶺山,洛水所出,下流至河南汜水縣入大河。又南有丹水,流入河南內鄉縣界。東有武關、西有秦嶺二巡檢司。

又東有龍駒寨。)西北距府二百二十裏。領縣四:

商南(州東少南。成化十三年三月以商縣之層峰驛置,尋徙治於沭河西。西南有兩河,即丹水也,東有沭河,南有挾川,俱入焉。東有富水堡巡檢司。)